石漠化综合治理林草植被恢复工程效益评价指标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得分表、评估报告编写提纲.docx
-
资源ID:64518518
资源大小:24.95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石漠化综合治理林草植被恢复工程效益评价指标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得分表、评估报告编写提纲.docx
附录A(资料性)评价指标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A.1指标数据来源基础数据全部来源于石漠化综合治理林草植被恢复工程监测获得的各项监测指标,经过 计算、转换、分析后的结果值作为评价指标数据,具体监测指标的获取方式如下:A.1.1政策执行情况监测指标政策执行一级指标包括群众知晓度、经费投入、石漠化治理实施3个二级指标及10个三 级监测指标。通过委托第三方调查获得(1)群众对石漠化综合治理政策的了解情况、(2) 群众对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的支持情况;对接财政部门、石漠化主管部门和石漠化综合治理 工程的具体实施单位,分类统计林草植被恢复工程的资金情况,定期掌握(3)林草植被恢 复工程计划投入的中央财政预算资金、(4)林草植被恢复工程实际到位的中央财政预算资 金、(5)林草植被恢复工程实际使用的中央财政预算资金;由石漠化主管部门、石漠化综 合治理工程的具体实施单位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林草植被恢复工程监测单位,根据治理前的石 漠化调查统计数据、公报资料,以及在该县域、小流域范围内按LY/T 2994-2018等相关技 术规范开展石漠化调查监测和任务下达的指标,获得(6)治理前石漠化的土地面积、(7) 治理前不同石漠化程度的土地面积、(8)石漠化土地计划治理面积、(9)实际完成石漠化 治理的土地面积、(10)治理后不同石漠化程度的土地面积。A. 1.2林草植被恢复与保护类监测指标A. 1.2.1退耕还林在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基础上,按照GB/T23235等技术规范和广西营造林实绩综合核 查办法、退化防护林修复技术规定(试行)等林业相关调查监测工作要求,监测(11) 退耕还林面积、(12)生态林面积、(13)经济林面积。A. 1.2.2封山育林在满足封山育林适用条件的基础上,按照GB/T15163和广西营造林实绩综合核查办法 等林业相关调查监测工作要求,监测(14)封育面积、(15)有效封育面积、(16)封山育 林标志(牌碑)。A. 1.2.3人工造林在符合造林设计、种苗选育和造林作业的基础上,按照GB/T15776等技术规范和广西 营造林实绩综合核查办法等林业相关调查监测工作要求,监测(17)造林面积、(18)单 位面积株数、(19)单位面积成活株数、(20)单位面积保留株数。A. 1.2.4森林抚育在符合森林抚育适用条件和作业设计的基础上,按照GB/T1578LGB/T23235等技术规范, 重点监测(21)森林抚育面积。A. 1.2.5人工种草与草地改良按照NY/T 2998和NY/T 1233等技术规程,监测统计(22)人工种草面积、(23)人工种 草草地植被盖度、(24)草地改良面积、(25)改良草地植被盖度。A. 1.2.6林草植被恢复状况按照GB/T29391、GB/T30363、GB/T26424、LY/T3128、NY/T2998和NY/T1233等技术规范 和林业相关调查监测工作要求,监测(26)森林面积、(27)乔灌盖度、(28)草地面积、(29)草地植被盖度、(30)植被种类变化(乔木林/灌木林的植被种类)、(31)乔木林 单位面积蓄积量、(32)群落结构(物种组成等)。A.1.3林草植被综合质量提升A.1.3.1草食畜牧业配套措施按照小流域石漠化治理工程设计,参考农业部羊用棚圈建设技术规程(试行)、牛 用棚圈建设技术规程(试行)、牧区牛羊棚圈建设技术规范等,由林草植被恢复工程实施 单位根据实际建设的棚圈数量和面积,统计获得(33)棚圈指标情况。A. 1.3.2林草植被管护针对县域或小流域石漠化治理工程而建立的林草植被恢复与保护的组织机构、制度和所 聘用的护林(草)员情况,明确(34)林草植被管护机构、(35)护林(草)员数量。A.1.3.3潜在石漠化土地保护按照LY/T1840技术规程,采用地面调查和遥感解译分析等手段,监测县域或石漠化治理 工程小流域潜在石漠化土地情况,获得(36)潜在石漠化土地保护面积。A.1.3.4植被固土参照GB/T38582、GB/T30363. GB/T38582. LY/T3128等技术规范,分析不同林型土壤侵 蚀模数,获得(37)有林地土壤侵蚀模数、(38)无林地土壤侵蚀模数。A. 1.3.5生态产业由林草植被恢复工程实施单位或统计单位对监测区林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属的各 项详细指标进行分类统计,并将该统计结果作为所在地当年统计年鉴数据的真实组成部分, 获得(39)林业生产总值、(40)新增林果产品产值、(41)新增药材产值、(42)新增林 下经济产值、(43)新增草地产草量。A. 1.3.6森林康养与文化服务根据县域或石漠化治理工程小流域实际建设情况,分别统计(44)旅游景区规模、(45) 石漠公园与自然保护区数量、(46)科普、教育与科研基地数量。A.2指标计算方法主要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根据石漠化综合治理林草植被恢复工程日常监测、经费支付 与使用、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方式,获得基础数据后再根据实际监测值、评估指标值、前一个 五年规划期结束时的评估期数值、任务书下达的指标值等通过比值、相减等方法进行指标的 计算,具体计算方法见表A. 2。表A. 2指标计算方法序号指标计算方法1林草植被恢复工程实际到位 的中央财政资金比例林草植被恢复工程实际到位的中央财政资金/林草植被恢复工程计划投 入的中央财政资金2林草植被恢复工程实际使用 的中央财政资金比例林草植被恢复工程实际使用的中央财政资金/林草植被恢复工程实际到 位的中央财政资金3林草植被恢复工程实际到位 的中央财政资金在石漠化综 合治理工程实际到位的中央 财政资金中的占比林草植被恢复工程实际到位的中央财政资金/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际 到位的中央财政资金4实际完成石漠化治理土地面 积比例完成石漠化治理的土地面积/石漠化土地计划治理面积5实际完成轻度石漠化治理土 地面积比例实际完成轻度石漠化治理土地面积/治理前轻度石漠化土地面积6实际完成中度石漠化治理土 地面积比例实际完成中度石漠化治理土地面积/治理前中度石漠化土地面积7实际完成重度及以上石漠化 治理土地面积比例实际完成重度及以上石漠化治理土地面积/治理刖重度及以上石漠化土 地面积8退耕还林面积完成率实际完成退耕还林面积/下达的退耕还林面积任务指标数值9退耕还林区生态林面积比率实际完成退耕还林区混交林面积/实际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退耕还林区经济林面积比率实际完成退耕还林区经济林面积/实际完成退耕还林面积表A. 2指标计算方法(续)序号指标计算方法11封山育林面积完成率实际完成封山育林面积/下达的封山育林面积任务指标数值12封育成效率封山育林成效合格面积/封山育林实际完成面积13封育育林率已实施了育林措施的面积/设计有育林措施的面积14人工造林面积完成率实际完成人工造林面积/下达的人工造林面积任务指标数值15人工造林成活率实施人工造林作业后二年内成活株数/造林总株数16人工造林株数保存率实施人工造林二年后原造林树种保存株数/原造林总株数17森林抚育面积完成率实施了抚育措施的面积/下达的森林抚育面积任务指标数值18人工种草面积完成率实际完成人工种草面积/下达的森林抚育面积任务指标数值19人工种草草地植被盖度 变化工程实施后人工种草草地植被盖度/工程实施前草地植被盖 度20草地改良面积完成率实际完成草地改良面积/下达的草地改良面积任务指标数值21改良草地植被盖度变化工程实施后改良草地植被盖度/工程实施前草地植被盖度22森林覆盖率变化工程实施后森林覆盖率/工程实施前森林覆盖率23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工程实施后生物多样性指数/工程实施前生物多样性指数24草地面积变化工程实施后草地面积/工程实施前草地面积2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变化工程实施后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工程实施前草原综合植被盖 度26林地面积变化工程实施后林地面积/工程实施前林地面积27森林蓄积量变化工程实施后森林蓄积量/工程实施前森林蓄积量28植被种类变化工程实施后植被种类/工程实施前植被种类29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 变化工程实施后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工程实施前乔木林单位 面积蓄积量30新增林草植被管护人员 数量工程实施后配备的林草植被管护人员数量-工程实施前林草植被管护人员数量31新增棚圈工程实施后棚圈数量-工程实施前棚圈数量32潜在石漠化土地保护面 积实际完成潜在石漠化土地保护面积/下达的潜在石漠化土地 保护面积任务指标数值33植被固土量变化工程实施后植被固土量/工程实施前植被固土量34植被固碳量变化工程实施后植被固碳量/工程实施前植被固碳量35林业生产总值变化工程实施后林业生产总值/工程实施前林业生产总值36新增水果产品产值变化工程实施后水果产品产值/工程实施前水果产品产值37新增药材产值变化工程实施后药材产值/工程实施前药材产值38新增林下经济产值变化工程实施后林下经济产值/工程实施前林下经济产值39新增草地产草量变化工程实施后草地产草量/工程实施前草地产草量40旅游景点开发工程实施后旅游旅游景点开发数量-工程实施前旅游景点开 发数量41石漠公园、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地)数量工程实施后石漠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数量-工程实施前石漠公 园和自然保护区数量42科普、教育与科研基地 数量工程实施后科普、教育与科研基地数量-工程实施前科普、 教育与科研基地数量43乡村(社区)居民对工 程实施的获得感(知晓 度、满意度)乡村(社区)居民对工程实施的知晓度、7帚意度百分比 /100%附录B(规范性)表B.1林草植被恢复工程效益年度评估得分表一级指标三级指标指标分值指标权重分值小计政策执行效能 (24分36 分)林草植被恢复工程实际到位的中央财政资金 比例0. 1林草植被恢复工程实际使用的中央财政资金 比例0. 3林草植被恢复工程实际到位的中央财政资金 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际到位的中央财政 资金中的占比0. 1实际完成石漠化治理土地面积比例0.2实际完成轻度石漠化治理土地面积比例0. 1实际完成中度石漠化治理土地面积比例0. 1实际完成重度及以上石漠化治理土地面积比 例0. 1生态效益(30 分48分)退耕还林面积完成率0. 025退耕还林区生态林面积比率0. 025退耕还林区经济林面积比率0. 025封山育林面积完成率0. 025封育成效率0. 025封育育林率0. 025人工造林面积完成率0. 025人工造林成活率0. 025人工造林株数保存率0. 025森林抚育面积完成率0. 025人工种草面积完成率0. 025人工种草草地植被盖度变化0. 025一级指标三级指标指标分值指标权重分值小计草地改良面积完成率0. 025改良草地植被盖度变化0. 025森林覆盖率变化实测值或 360. 1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实测值或 360. 1草地面积变化实测值或 360. 0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变化实测值或 360. 05林地面积变化实测值或 360. 05森林蓄积量变化实测值或 360. 05植被种类变化实测值或 360. 05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变化实测值或 360. 05新增林草植被管护人员数量0. 025新增棚圈0. 025潜在石漠化土地保护面积完成率0. 025植被固土量变化0. 025植被固碳量变化0. 05经济效益(8 分20分)林业生产总值变化实测值或 120. 5新增水果产品产值变化0. 15新增药材产值变化0. 1新增林下经济产值变化0. 15新增草地产草量变化0. 1社会效益(6 分12分)旅游景点开发0. 25石漠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地)数量0. 25科普、教育与科研基地数量0. 25乡村(社区)居民对工程实施的获得感(知 晓度、满意度)0. 25合计林草植被恢复工程效益评估指数评估等级附录c(规范性)表C.1林草植被恢复工程效益五年评估得分表一级指标三级指标指标分值指标权重分值小计政策执行效 能(24分 36分)林草植被恢复工程实际到位的中央财政资金比 例0. 1林草植被恢复工程实际使用的中央财政资金比 例0.3林草植被恢复工程实际到位的中央财政资金在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际到位的中央财政资金 中的占比0. 1实际完成石漠化治理土地面积比例0.2实际完成轻度石漠化治理土地面积比例0. 1实际完成中度石漠化治理土地面积比例0. 1实际完成重度及以上石漠化治理土地面积比例0. 1一级指标三级指标指标分值指标权重分值小计生态效益(30分48分)退耕还林面积完成率0. 025退耕还林区混交林面积比率0. 025退耕还林区经济林面积比率0. 025封山育林面积完成率0. 025封育成效率0. 025封育育林率0. 025人工造林面积完成率0. 025人工造林成活率0. 025人工造林株数保存率0. 025森林抚育面积完成率0. 025人工种草囿积完成率0. 025人工种草草地植被盖度变化0. 025草地改良面积完成率0. 025改良草地植被盖度变化0. 025森林覆盖率变化0. 1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0. 1草地面积变化0. 0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变化0. 05林地面积变化0. 05森林蓄积量变化0. 05植被种类变化0. 05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变化0. 05新增林草植被管护人员数量0. 025新增棚圈0. 025潜在石漠化土地保护面积完成率0. 025植被固土量变化0. 025植被固碳量变化0. 05经济效益(8分20 分)林业生产总值变化0.5新增水果产品产值变化0. 15新增药材产值变化0. 1新增林下经济产值变化0. 15新增草地产草量变化0. 1社会效益(6分12 分)旅游景点开发0. 25石漠化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地)数量0. 25科普、教育与科研基地数量0. 25乡村(社区)居民对工程实施的获得感(知晓 度、满意度)0. 25合计林草植被恢复工程效益评估指数一级指标三级指标指标分值指标权重分值小计评估等级附录D(规范性)D.1石漠化综合治理林草植被恢复工程效益评估报告编写提纲前三简要介绍石漠化综合治理林草植被恢复工程评估的工作背景与意义、组织形式、工作 过程与评估结果。一、区域概况介绍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林草植被恢复工程工作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基本概况,包 括:区域位置、国土面积、地质地貌、土地、植被、气候、水文水资源状况以及人口、教 育、经济发展等状况。二、工程概况介绍石漠化综合治理林草植被恢复工程立项过程、设计规模、工程特征以及监测过程 等。介绍石漠化综合治理林草植被恢复工程监测工作获得的基础数据、分析数据情况。三、总则包括效益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范围、周期和参考文件等。四、评估数据与方法参照本指南要求,阐述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林草植被恢复工程效益评估工作使用的基 础数据、评估指标、评估方法和具体实施步骤情况。五、评估结果参照本指南要求,分别从政策执行效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4个方面 阐述指数情况,分析综合指数结果及分级情况,总结石漠化综合治理林草植被恢复工程效 益评估工作结论。六、经验做法、存在问题与建议介绍石漠化综合治理林草植被恢复工程管理、监测与效益评估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 绩、经验做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存在问题与评估结果,提出意见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