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docx
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一、背景“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 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 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一 重要指示精神是新发展阶段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 循。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 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提升科学素质,对于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 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区各部门不懈努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各项 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2020年具备科学素 质的比例达到10. 56%;科学教育与培训体系持续完善,科学教育纳入 基础教育各阶段;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大幅提高,科普信息化水平 显著提升;科普基础设施迅速发展,现代科技馆体系初步建成;科普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实现新突破;建立以科普法为2、丰富国际合作内容深入开展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双多边合作项目,促进科普产品交流交易。聚焦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灾 害风险、气候变化等人类可持续发展共同挑战,加强青少年、妇女和 教育、媒体、文化等领域科技人文交流。3、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进科学素质建设国际合作,探索制订国际标准,推动建立世界 公众科学素质组织,参与议题发起和设置,在多边活动中积极提供中 国方案、分享中国智慧。4、促进“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化公共卫生、绿色发展、科技教育等 领域合作。推进科学素质建设战略、规划、机制对接,加强政策、规 则、标准联通,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三、提升行动重点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理 性思维,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提高劳动、 生产、创新创造的技能,在“十四五”时期实施5项提升行动。(一)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 力,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夯实人才基础。坚持立德树人,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将科学精神融入课 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激励青少年树立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 大志向,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变革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保护学 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完善初高中包括科学、数学、物理、 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在内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 合素质评价制度,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农村中小 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备,加大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向农村倾 斜力度。推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推行场景式、体验式、 沉浸式学习。完善科学教育质量评价和青少年科学素质监测评估。深化高校理科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科学基础课程建设,加强科学 素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实施国家 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型实验、创业 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大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建立科学、多元的发现和培育机制,对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进 行个性化培养。开展英才计划、少年科学院、青少年科学俱乐部等工作,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 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 0,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 系。实施馆校合作行动,引导中小学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科普 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组织高校、科研机 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开发开放优质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鼓励 科学家、工程师、医疗卫生人员等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开展科学教 育和生理卫生、自我保护等安全健康教育活动。广泛开展科技节、科 学营、科技小论文(发明、制作)等科学教育活动。加强对家庭科学 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科学教育意识和能力。加强学龄前儿童科学启 蒙教育。推动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育人。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 重要内容,加强新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动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 大学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加大对科学、数学、物 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实 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大科学教师线上培训力度,深入开展“送培 到基层”活动,每年培训10万名科技辅导员。(二)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提高农民文明生活、科学生产、科 学经营能力,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 伍,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树立相信科学、和谐理性的思想观念,重点围绕保护生态环境、 节约能源资源、绿色生产、防灾减灾、卫生健康、移风易俗等,深入 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面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 品有效供给、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新需求,依托农 广校等平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服务农 业农村现代化。开展农民职业技能鉴定和技能等级认定、农村电商技 能人才培训,举办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乡 士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开展农民教育培训1000万人次以上,培育农 村创业创新带头人100万名以上。实施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帮助 农村妇女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乡村振兴 智力服务,推广科技小院、专家大院、院(校)地共建等农业科技社 会化服务模式。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 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建立示 范基地、田间学校等方式开展科技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引导专 业技术学(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将先进适用的品种、 技术、装备、设施导入小农户,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提升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农民科技文化素 质。引导社会科普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农村倾斜。开展兴边富民行动、 边境边民科普活动和科普边疆行活动,大力开展科技援疆援藏,提高 边远地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农村低收入人口职业技能,增强内 生发展能力。(三)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提升技能素质为重点,提高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打 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产业工 人队伍,更好服务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开展理想信念和职业精神宣传教育,开展“中国梦劳动美”、 最美职工、巾帼建功等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 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和勇于创新的文 化氛围。实施技能中国创新行动,开展多层级、多行业、多工种的劳动和 技能竞赛,建设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统筹利用示范性高技能 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发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组 织开展“五小”等群众性创新活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在职前教育和职业培训中进一步突出科 学素质、安全生产等相关内容,构建职业教育、就业培训、技能提升 相统一的产业工人终身技能形成体系。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安全 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深入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求学 圆梦行动等,增加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机会。发挥企业家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示范引领作用,弘扬企业家 精神,提高企业家科学素质,引导企业家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 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 领者和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推动者。鼓励企业积极培养使用创新 型技能人才,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发挥学会、 协会、研究会作用,引导、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职业能力水平评 价。发挥“科创中国''平台作用,探索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工人 科学素质提升的双促进机制。推动相关互联网企业做好快递员、网约 工、互联网营销师等群体科学素质提升工作。(四)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提升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为重点,提高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 所为。实施智慧助老行动,聚焦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融入智慧社会的需求和困难,依托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点)、老年科技大学、社区 科普大学、养老服务机构等,普及智能技术知识和技能,提升老年人 信息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有效预防和应对网络谣言、电信诈骗。加强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务,依托健康教育系统,推动老年人健康 科普进社区、进乡村、进机构、进家庭,开展健康大讲堂、老年健康 宣传周等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普及合理 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合理用药、应急处置等知识, 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充分利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科普园地 等阵地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服务。实施银龄科普行动,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大力发展老年协会、 老科协等组织,充分发挥老专家在咨询、智库等方面的作用。发展壮 大老年志愿者队伍。组建老专家科普报告团,在社区、农村、青少年 科普中发挥积极作用。四、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以提升技能素质为重点,提高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打 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产业工 人队伍,更好服务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开展理想信念和职业精神宣传教育,开展“中国梦劳动美”、 最美职工、巾帼建功等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 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和勇于创新的文 化氛围。实施技能中国创新行动,开展多层级、多行业、多工种的劳动和 技能竞赛,建设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统筹利用示范性高技能 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发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组 织开展“五小”等群众性创新活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在职前教育和职业培训中进一步突出科 学素质、安全生产等相关内容,构建职业教育、就业培训、技能提升 相统一的产业工人终身技能形成体系。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安全 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深入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求学 圆梦行动等,增加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机会。发挥企业家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示范引领作用,弘扬企业家 精神,提高企业家科学素质,引导企业家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 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 领者和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推动者。鼓励企业积极培养使用创新 型技能人才,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发挥学会、 协会、研究会作用,引导、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职业能力水平评 价。发挥“科创中国”平台作用,探索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工人 科学素质提升的双促进机制。推动相关互联网企业做好快递员、网约 工、互联网营销师等群体科学素质提升工作。资料参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核心的政策法规体系;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组织实施体系,为 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为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 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我国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科学 精神弘扬不够,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科普有效供给不足、 基层基础薄弱;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 未形成,条件保障等有待加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 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 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 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 展格局。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国 民素质全面提升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科学素质建设站 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开启了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新征程。面向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担当更加重要的使命。一是围绕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 的新需求,需要科学素质建设彰显价值引领作用,提高公众终身学习 能力,不断丰富人民精神家园,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围绕构建新 发展格局,需要科学素质建设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以高素质创新大军支撑高质量发展。三是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更好促进人的现代化,营造科学理性、文明和谐的 社会氛围,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围绕形成对外 开放新格局,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更好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深化科技 人文交流,增进文明互鉴,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重点工程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效能,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 短板、强弱项,构建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全 域、全时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在“十四五”时期实施5项重点工程。(一)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主体科普责任 意识,充分发挥科技设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1、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鼓励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承担单位和人员,结合 科研任务加强科普工作。推动在相关科技奖项评定中列入科普工作指 标。推动将科普工作实绩作为科技人员职称评聘条件。将科普工作纳 入相关科技创新基地考核。开展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成果科普服 务评价,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有效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支持 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等发展,推动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发展, 探索“产业+科普”模式。开展科普学分制试点。2、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专项行动支持和指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学共同体等利用科技资源 开展科普工作,开发科普资源,加强与传媒、专业科普组织合作,及 时普及重大科技成果。建设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分类制定科技资源 科普化工作指南。拓展科技基础设施科普功能,鼓励大科学装置(备) 开发科普功能,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 式的科普活动。3、强化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开展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依 托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等设施和资源,打造科学家博物馆和科学家精神 教育基地,展示科技界优秀典型、生动实践和成就经验,激发全民族 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建设,深入开展科学 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活动,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守社会责任,自立 自强,建功立业,成为践行科学家精神的表率。通过宣传教育、能力培训、榜样示范等增强科技人员科普能力,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主动、及时、准确发声。(二)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提升优质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能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深度融合,建设即时、泛在、精准的信息化全媒体传播网络,服务数 字社会建设。1、实施繁荣科普创作资助计划支持优秀科普原创作品,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 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题材开展科普创作。 大力开发动漫、短视频、游戏等多种形式科普作品。扶持科普创作人 才成长。2、实施科幻产业发展扶持计划搭建高水平科幻创作交流平台和产品开发共享平台,建立科幻电 影科学顾问库,为科幻电影提供专业咨询、技术支持等服务。推进科 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加强科幻影视创作。组建全国科幻科普电影放映 联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科幻产业发展基金,打造科幻产业集聚 区和科幻主题公园等。3、实施全媒体科学传播能力提升计划推进图书、报刊、音像、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 合,鼓励公益广告增加科学传播内容,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 播。引导主流媒体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大力发展新媒体科学传播。加 强媒体从业人员科学传播能力培训。促进媒体与科学共同体的沟通合 作,增强科学传播的专业性和权威性。4、实施智慧科普建设工程推进科普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合, 强化需求感知、用户分层、情景应用理念,推动传播方式、组织动员、 运营服务等创新升级,加强“科普中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平台构 建国家级科学传播网络平台和科学辟谣平台。强化科普信息落地应用, 与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深度融合,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向 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倾斜。(三)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服务均衡化、广覆 盖。1、加强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与宏观指导制定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地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规范和标准,建 立健全分级评价制度。完善社会资金投入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 策和法规。推行科技馆登记注册制度和年报制度。推进符合条件的科 技馆免费开放。2、创新现代科技馆体系推动科技馆与博物馆、文化馆等融合共享,构建服务科学文化素 质提升的现代科技馆体系。加强实体科技馆建设,开展科普展教品创 新研发,打造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前沿科技体验基地、公共安全健 康教育基地和科学教育资源汇集平台,提升科技馆服务功能。推进数 字科技馆建设,统筹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建设, 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的运行机制和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能力。3、大力加强科普基地建设深化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活动,构建动态管理和长效激励机制。 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各部门建立科普教育、研学等基地,提高科普服务 能力。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开展科普活动,拓展 科普服务功能。引导和促进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机场、 车站、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强化科普服务功能。开发利用有条件的工业 遗产和闲置淘汰生产设施,建设科技博物馆、工业博物馆、安全体验 场馆和科普创意园。(四)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1、建立应急科普宣教协同机制利用已有设施完善国家级应急科普宣教平台,组建专家委员会。 坚持日常宣教与应急宣传相统一,纳入各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整体规 划和协调机制。储备和传播优质应急科普内容资源,有效开展传染病 防治、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等主题科普宣教活动,全面推进应急科普 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突发事件状态下, 各地各部门密切协作,统筹力量直达基层开展应急科普,及时做好政 策解读、知识普及和舆情引导等工作。建立应急科普专家队伍,提升 应急管理人员和媒体人员的应急科普能力。2、健全基层科普服务体系构建省域统筹政策和机制、市域构建资源集散中心、县域组织落 实,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社区服务中心(站)等为阵 地,以志愿服务为重要手段的基层科普服务体系。动员学校、医院、 科研院所、企业、科学共同体和社会组织等组建科技志愿服务队,完 善科技志愿服务管理制度,推进科技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常态 化发展,推广群众点单、社区派单、部门领单、科技志愿服务队接单 的订单认领模式。建立完善跨区域科普合作和共享机制,鼓励有条件 的地区开展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 全域科普行动。3、实施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 建活动。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在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社区图 书馆、社区书苑、社区大学等平台拓展科普服务功能。探索建立基层 科普展览展示资源共享机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国科普日、 科技活动周、双创活动周、防灾减灾日、食品安全宣传周、公众科学 日等活动,增进公众对科技发展的了解和支持。4、加强专职科普队伍建设大力发展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科技出版、新媒体科普、科普研 究等领域专职科普人才队伍。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设立科普岗 位。建立高校科普人才培养联盟,加大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力度, 推动设立科普专业。(五)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合作工程拓展科学素质建设交流渠道,搭建开放合作平台,丰富交流合作 内容,增进文明互鉴,推动价值认同。提升开放交流水平,参与全球 治理。1、拓展国际科技人文交流渠道围绕提升科学素质、促进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优势和各类人文交流机制作用。开展青少年交流培育计划,拓展合作领域, 提升合作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