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范仲淹的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26篇(含答案与翻译).docx
关于范仲淹的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与翻译)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 曰:“士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每感数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 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创之。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扣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 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守杭之日,子弟知其有退志,乘间请治第洛阳,树园圃,为逸老 地。仲淹日:“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吾今年遨六十,生且无几,乃谋 治第树园圃,顾何待而居乎!吾之所唐在位高而艰退,不患退而无居也” 及卒,谥文正。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仲淹为政主忠厚,所至有恩。其卒 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选自续资治鉴卷五十二,有删节)【注】矫厉:振奋。重肉:两种以上的肉。义庄:一种慈善救国机构,由范仲淹 开创。治第:建府宅。逸老:安享晚年。形骸:形体、身体。8.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兴函处)。(2分) 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9,请写出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每函数论天下事: (2)吾今年遨六十:(3)乃谋治第树园圃:(4)吾之所意在位高而艰退: *10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译文:11 .文章结尾写范仲淹死后君、民的反响,用意何在?(4分)答:12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请说说范仲淹的“仁人之心”在 上文中的具体表现。(4分) 答:【参考答案】8. 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完成时,在理解语句含义的基础上,把主谓宾分开,同时注意划分两处。9. (1)有所感而情绪激动(2)超过(3)种植(4)担忧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 言文字词含义的理解。完成时可联系已学知识。比方(1)“感激”可联系出师表中的“由 是感激";(2)“逾”可联系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不敢稍逾约”;(4)“患”可联系送 东阳马生序中的“无冻馁之患矣”。10. 人如果有道义的快乐,身体都可以不要,何况是住的房子呢?【解析】此题考查 对文言文语句含义的理解和把握。完成时,应抓住句中关键词“苟”“况”“乎.答案: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有时夜里昏沉困倦,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评分:此题共4分,译对一句得2分,意思对即可。9 .答案:揭示主题(点明文章中心)议论 记叙评分:此题共3分,答对一空得1分。1L答案提示:从家世贫苦了解人民的疾苦,从小立志苦读大通六经之旨奠定了儒家“仁 爱”思想等方面回答。评分:此题共3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乙】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 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他发愤苦读,有时晚上困了,就用水冲头洗脸有时连 饭也吃不上,就喝粥坚持苦读。做官以后,常常情绪激昂地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 于遭受谗言诽谤而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饭只有一 样肉食,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自给自足罢了。他经常吟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 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2006山东日照)【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 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那么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嘻!微斯人,吾谁与归?【乙】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殛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 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 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日:“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又新敖仓吏舍,口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 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 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 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注释】殍理(piao jin):饿死的人。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 饭吃。敖仓:粮仓。晏然:安宁的样子。10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是时范文正领浙西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B.为术甚备C.及公私兴造D.发司农之粟B.为术甚备C.及公私兴造D.发司农之粟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发于联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1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2)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12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13 .依据选文,回答以下问题。(4分)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 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表达在“a”的抱负中,也表达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 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 “左”和“c”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参考答案】【答案,.B【解析】7 .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 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 多义的单音节词。A.代词,这/判断动词,是;C.暗地,私自/形容词作动词,偏爱;D.发 放/指被任用;B.都是“很,非常'十分”的意思。所以答案选B。【答案8. (1)(他)又重新建选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2)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 恩惠。【解析】8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 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 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汪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 “作”,新建;“日”,每天:“惟”,只;“晏然”,安宁;“徒”,迁移;“惠”,恩 惠。点晴: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那么:1 语句通顺, 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握,再适当拓展。【答案9.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解析】9.此题考查文言断句(即加标点)的能力,理解句子意思即翻译是前提,一 些技巧是辅助。此题画波浪线的句子“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翻译为: 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是先王的功绩。意思有三层:救灾、利民、先王功 绩,标志性的词语有“因” “此”,在这两个词语前面画即可。【答案|10.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发司农之菜;C:募民兴利【解析】10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 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A考查的是岳 阳楼记的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C考查的是乙文原句。较为简单。附【范仲淹救灾译文】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 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 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 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又召集各寺院住持僧人,告 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 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监察机关弹劾杭 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 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 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 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 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年份翻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 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是 先王的功绩。(2019辽宁沈阳)【甲】假设夫霆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 行,橘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那么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 极而悲者矣。至假设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那么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那么忧 共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那么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乙】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瑾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 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 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日:“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 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 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 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 ,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选自梦溪笔谈范文正荒政)【注释】殍瑾(pi® jin):饿死的人。荒政: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 条:分列工程、条目。仰:依赖、依靠。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7 .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1)那么有去国怀乡()(2)至假设春和景明() (3)而或长烟一空()(4)太守日出宴于湖上()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2分)(2)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2分)8 .选出以下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1分)()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然/那么何时/而乐耶C.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D.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9 .范仲淹被贬后不计较个人得失,仍把天下黎民的忧乐记挂心间。这样的抱负可 以从【甲】文中他说的“”这句话看出,也可以从【乙】文中他做的 ,组织修建仓库和官员宿舍这三件事看出。(3分) 【参考答案】7 .(1)国都,都城日光全,都每天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意思的把握,主 要在于平时的积累。“国”和“景”是多义词,就初中阶段学过的文言文来看,“国”有“国 都”“国家”之意,“景”有“景色”“日光”的义项,所以要联系句子大意去推断它们的 意思。“日”是名词作状语。8 . (1)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2)百姓没有流动迁移 的,(这)都是范文正的恩惠。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意思的理解和翻译。句子翻译要逐字逐 句,尽量做到字字落实,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准确,还必须把句式的特点表达在翻译中。如 句中“集”和“锦鳞”要落实;句是判断句,在翻译时要加判断词“是”,而其中“流徙” 的意思必须译准确。9 .A解析:B应为“然那么/何时而乐耶”;C应为“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I)应为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10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鼓励百姓出游(如答“纵民竞渡”或鼓励百姓 赛龙舟”也可)让佛寺大兴土木(修建工程)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 【甲】考查的是对作者思想、文章主题的理解;【乙】考查的是对人物主要事迹和文章内容 的概括。要注意抓关键词句如“希文乃纵民竞渡”“居民空巷出游”及“又召诸佛寺可 以大兴土木之役”来概括,并且要从范仲淹的角度去理解。【参考译文】【乙】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 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 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 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又召集各寺院住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 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J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 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 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 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 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 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 正公的恩惠。(2010江苏镇江)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称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 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那么又请焉。故余虽 愚,卒获有所闻。【乙】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日煮粥一釜,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 取其二,断命数茎啖. 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 矣,留守自讶日:“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 ”范仲淹日:“非不感厚意,盖 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注释】南都书舍:当时有名的书院。釜:锅子。布(ji):腌菜或酱菜。啖: 吃。留守:官职名称。20 .解释以下句中的加点词。(4分)(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礼愈至 (3)日煮粥一釜 (4)馈以佳肴 21.选出以下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A.不敢出一言以复(来)遗以食物(把)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 就学于南都书舍(在) C.俟其欣悦(他,指老师)其喜洋洋者矣(他,指范仲淹)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辍耕之垄上(去)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2)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22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表。(3分)24 .从以下(1) (2)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3分)选文主要人物(人名)主要内容(限8个字)共同点甲文借书抄书,从师求教乙文范仲淹(1)甲文的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是否赞同这种从师态度?为什么?(2)范仲淹不吃同学的父亲送给他的好饭好菜。你是否赞同这种行为?为什么?【参考答案】(4分)(1)担忧 周到或周全 每天, 赠送或馈赠20. (2 分)C(4分)(1)所以我即使愚笨,终于还是有所收获。我现在就享用丰富的饭菜,那以后的日子怎么能再吃得下这样的粥呢21. (3分)(1)宋濂 读书清苦(每日吃粥、日唤二粥),不受馈赠(不食佳肴、不享 盛馔)(3)家贫苦读(3分)言之成理即可。(1)例如:赞同。学生应该虚心学习,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这既是对老师的尊敬,也是 自己虚心求教的表现。不赞同。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疑问或想法,与老师平等地交流、沟通,这样利于求得 真知。例如:赞同。范仲淹不吃别人馈赠的好饭好菜,是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同时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不赞同。留守的馈赠是真心的,不是“嗟来之食”,不应该辜负他们的一份好意。【参考译文】【乙】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书院读书时,每天煮一锅粥,经过一个晚上的凝固, 用刀划成四块,早上晚上拿其中的两块,把腌菜切成几段吃。留守有个儿子和他一起学习, 留守的儿子回家告诉父亲范仲淹的事,把一些美味菜肴送给范仲淹。范仲淹把送的食物放在 了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留守的儿子说:我父亲听说你的生活清淡贫苦,送来食物, 你为什么不吃?范仲淹说:我不是不感谢你们的好意,大概是我吃粥吃久了,心里安定,我 突然享用如此丰富的菜肴,日后我怎么才能再吃下这些粥呢?(2013浙江丽水)【甲】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 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 象万千。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那么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 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假设夫霭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橘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那么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者矣。至假设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那么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那么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那么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9 .本文作者是 时期著名的文学家。(1分).解释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春和景明薄暮冥冥 * 11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景象。(2分).第三段与第四段所写的景、所抒的情有什么不同? (2分)12 .九百多年前,作者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曾被无数仁 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3分)【乙】范仲淹读书范文正公读书南都学舍,煮粟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 数十茎啖之。留守有子居学,归告其父,以公厨室馈,公置之,既而悉已败矣。留守子曰:“大人闻公清苦,遗以食物,而不下筋,得非以相沈为罪乎? ”公谢曰: “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啖此粥也!”【注释】以公厨室馈:让官府厨房做好饭菜送给范仲淹。筋:筷子。得非以相沈 为罪乎:难道认为我们送你好饭菜是错误的吗?13 .文中“归告其父”中“归”的意思是:o (1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范仲淹读书时的轶事。(2分)14 .本文表现了范仲淹哪些优秀品质? (2分)【参考答案】【甲】9、北宋(宋)(1分)10、(1)日光(2)迫近(共2分,每题1分)11、围绕“湖水接着远山,吞吐长江,浩瀚宽阔,无边无际”回答即可,可以展开合理 想象进行描写。(2分)12、第三段描写了阴雨晦暗的景象,表现了悲凉的心情;第四段描写了晴朗明丽的景象, 表现了欣喜的心情。(共2分)13、围绕“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发奋有为,奉献社会等” 回答即可。(3分)【乙】14、返回或回家(1分)15、范仲淹读书时甘于食粥的清苦生活,拒绝留守赠送的好饭菜。(2分)16、围绕甘于吃苦,不贪图享乐,努力磨炼自己的意志等”回答即可。(2分) 【参考译文】【乙】范仲淹在南都学舍读书时' 煮粟米二升,作成浓粥一器,经过一宿就凝结了;用 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切断数十茎葱蒜来吃它当饭。南都留守有个儿子也在学,回去告 他父亲,以公家厨房里的美好食物送给范仲淹,范放在那里不理会,后来那些食物全都怀掉 留守的儿子说:“我父亲听说您清苦,送来一些食物,可是您都不下筷子,是不是要把 它牵扯成为一项罪状呢? ”范抱歉说:“我不是不感谢你父亲的厚意,而是食粥习惯很久了, 一下子突然享受这么丰富的肴馔,以后还哪能吃这种冷粥呢!”(2009吉林)【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那么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 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假设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橘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那么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者矣。至假设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那么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那么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岳阳楼记范仲淹)【乙】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绿经数人营理葬具者。公 亟令询之,乃寓居土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贝冒敛棺椁皆所未具。公忧然,即彻宴 席,厚蜩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范仲淹罢宴)【注释】僚属:部属。级经:culd也 丧服。亟:jl,急迫地。寓居土人:寄 居在外地的读书人。贝冒:feng,送给丧者助葬的车马、束帛等物。棺椁(gub):下葬的 物品。伏:wu,失意。彻:通“撤”。蜩:zhOu,救济。8 ,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那么有去国怀乡国:国家B.或异二者之为 或:也许 C.未举觞觞:酒杯D.卒于邠 卒:死9 .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属予作文以记之厚蜩给之 B.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使毕其事 C.乃重修岳阳楼乃寓居土人卒于邠*D.满目萧然公恍然 .以下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记”是一种文体,属于散文的范畴.甲文是一篇融叙事、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体 的优美散文.B.甲文将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览物之情进行比照,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迁客骚人以物 喜,以己悲的不屑.C.乙文“公亟令询之”中,一个“亟”字表现了范仲淹体恤百姓、关爱百姓的急切心情。D.乙文最后坐客感叹泣下,既是被范仲淹的行为感动,又是对客死者的同情。10 .将第I卷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6分)(1)微斯人,吾谁与归?(2)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11 .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提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句子。说说还有谁具有 这样的思想并简述其典型事迹。(4分)【参考答案】A【解析】国:国都。12 D【解析】A,代词,这件事/代词,他。B,副词,表示推测,大概/代词,这。C,连 词,表示顺接,于是/副词,表示肯定,原来是。D,用于形容词、副词后,表示状态,都是 “样子”。13 .B【解析】甲文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的赞赏 和珍惜。11 .(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如果没有;斯,这种。“微” “斯” 各占1分,句子大意1分).(2)空闲/闲暇的时候,(范仲淹/他)率领部属登临楼阁,摆设酒宴。(“暇日”、 “置”各1分,句子大意1分)12 .“公忧然,即彻宴席,厚蜩给之,使毕其事。”(2分)列举人物并简述事迹。 (2分)。例如:杜甫:杜甫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然后又遭连夜雨,但他心中想的是天下寒 土,愿为天下寒土的安乐牺牲自我。(只列举人物不简述事迹,或简述事迹与文中思想不符, 那么不给分)【参考译文】【乙】范仲淹镇守邠州的时候,一天空闲时率领下属登上楼阁,置办酒席,还没有举起 酒杯,看见几个穿着孝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他马上派人去询问,原来是客居在外的读 书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去城郊埋葬,而死者的棺材寿服等下葬的东西都没有置备好。范仲淹 听后很忧伤,立即撤掉了酒席,给他丰厚的救济金,让他完成丧葬之事。在座的人都感叹不 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2020四川广元)【甲】至假设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 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 斯楼也,那么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那么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那么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乙】范文正公守邠(bin)州,假日帅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酒,未举觞(酒杯), 见缜幺至(cuidid丧服)数人管理葬具者。公亟(ji急切地)令询之,乃寓居世人(寄居在外 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照(*ng)敛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具。公恍然(失意的 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蜩(zhOu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选自范仲淹罢宴)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一:置:11 .翻译以下句子。(4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2)坐客感叹有泣下者。译文:12 .【甲】文中加点字“进”指代的内容是“(用原文回答)(1 分)【乙】文中最能表达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句子是“,,。” (用原文回答)(1分)13 .读了【甲】【乙】两文,你认为范仲淹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分) 【参考译文】【乙】范仲淹镇守邠州的时候,一天空闲时率领下属登上楼阁,置办酒席,还没有举起 酒杯,看见几个穿着孝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他马上派人去询问,原来是客居在外的读 书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去城郊埋葬,而死者的棺材寿服等下葬的东西都没有置备好。范仲淹 听后很忧伤,立即撤掉了酒席,给他丰厚的救济金,让他完成丧葬之事。在座的人都感叹不 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2012黑龙江龙东)【甲】假设夫霆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 行,橘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那么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 极而悲者矣。至假设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那么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那么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那么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节【乙】范文正公守邠(bin)州,暇日率僚属(部属)登楼置酒,未举觞(shang),见 缭经(cui did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i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 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贝冒(feng)敛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恍然(失 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蜩(zh6u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 者。(范仲淹罢宴).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2)而或长烟一空()(3)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4)乃寓居士人卒于邠()24 .翻译句子(4分)(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2分)译文:(2)坐客感叹有泣下者。(2分)译文:25 .K甲文中的“古仁人”有怎样的胸襟和抱负?用原文中语句回答。请再举出一个 具有这样胸襟或抱负的“古仁人”的事例。(2分)答:26 .从K乙文中摘录出最能表达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2分) 【参考答案】24、(1)国都(2)全摆放,放置 (4)死 (2分,每空0. 5分)25、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意 近即可)(2分)(2)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动叹服甚至有流下眼泪的。(意近即可)(2分)26、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 抱负;(1分)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1分,事例符合即可)27、公恍然,即彻宴席,厚蜩给之,使毕其事。(2分)【参考译文】【乙】范仲淹镇守邠州的时候,一天空闲时率领下属登上楼阁,置办酒席,还没有举起 酒杯,看见几个穿着孝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他马上派人去询问,原来是客居在外的读 书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去城郊埋葬,而死者的棺材寿服等下葬的东西都没有置备好。范仲淹 听后很忧伤,立即撤掉了酒席,给他丰厚的救济金,让他完成丧葬之事。在座的人都感叹不 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2011四川南充)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 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那么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乙】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土大夫莫敢往别,王质独扶病饯于国 。大臣责之日:“君乃长者也,何自陷朋党? ”王日:“范公天下贤者,质何敢望之;假设 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 ”闻者为之缩颈。王辟之濯水燕谈录【注释】范文正公:范仲淹谥号文正。朋党:专有名词,古代特指为争权夺利、排 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扶病:抱病,带病。27 解释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4分)(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微斯人,吾谁与归?(3) 土大夫莫敢往别(4)假设得为范公党人*.根据语句意思,以下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B.然那么何/时而乐耶C.闻者为/之缩颈.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1 .运用侧面描写,描写范仲淹死后君一、民的反响,突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的古仁人之心。 【解析】此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把握,此文描写范仲淹 死后君、民的反响,意在表现范仲淹。12 .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志向;把衣食施舍给别人, 设立义庄赡养族人;不愿意为颐养天年而修建住宅。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 理解和把握。完成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具体”两字,在文中找出能表达范仲淹“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事迹。【参考译文】范仲淹年少时(就)有非凡的志向,对于(个人的)富有、贫贱、赞美或诋毁、快乐或 忧愁,一点都不动心,而是慷慨激昂有志于天下,经常自己诵读:“土人应当在天下人忧愁 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J每当慷慨激昂讨论天下事的时候,不在意自己的 身份,一时之间土大夫风气大大振奋,纷纷崇尚风格品节,这是范仲淹首先倡导的啊。(范仲淹)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家中贫穷,以后虽然显贵,没有宾客就不吃 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够自足。喜欢施舍给予别人,在里巷中设义庄,来 赡养族人。他做杭州知府的时候,家中的晚辈就知道他有退隐的理想,趁着空闲的时候请求 在洛阳建住宅,栽种树木花圃,作为他安享晚年的地方。范仲淹说“人如果有道义的快乐, 身体都可以不要,何况是住的房子啊?我现在超过六十风度,生命将没有几年了,竟然考虑 建住宅种植园中的树木,但肯定住不上了。我所担忧的是在高位上很难退下来,而不是退下 来没有住的地方”等到他死后,谥号文正。安葬以后,皇帝亲手在他的墓碑上写着“褒贤之碑”。范仲淹 为政主张忠厚,所到之处皆有恩义。他死后,羌族首领儿百人一,为他恸哭如推动父亲,斋 戒三天才离去。(2014江苏南通)范仲淹作墓志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日:“不可不使师鲁见之J明日以示尹。师鲁 日:“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 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恍然日:“赖以示予,不然,吾几 失之。”【注释】师鲁:尹洙的字。13 .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1分)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赖以示予() .翻译以下句子。(2分)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13 .回答以下问题。(2分)范仲淹有远大的抱负,表达在他曾说的“ , "一句中。尹洙对范仲淹说这样的话的用意是什么?【参考答案】12、曾经 给看13、你的文章已经很知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可 以不谨慎啊。14、(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写文章要对后人负责,一 定要认真、慎重。(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王质独扶病饯于国门14 .读文品人:(5分)(1)甲文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品质? (2分)(2)范仲淹感叹“微斯人,吾谁与归? ”结合乙文,说说王质可否称得上是与范仲淹 志同道合的人? (3分)【参考译文】【乙】当初,范文正公(范仲淹)被贬到饶州,朝廷正纠治朋党,士大夫没有谁敢前去 告别,只有侍制王质单独抱病在国都城门(为范仲淹)饯行,大臣们责怪他说:“你,是长者, 何必要自甘沦为范仲淹的朋党呢? ”顾质说:“范先生是天下的贤人,只是我哪敢奢望(成 为他的朋党),如果能够成为范先生的朋党,那我感到太荣幸了。”听到的人都惭愧得缩脖 (2010福建厦门)【甲】假设夫霆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 行,橘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那么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 极而悲者矣。至假设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那么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那么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那么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乙】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别,王侍制质独扶病饯 于国门,大臣责之日:“君,长者,何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