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校德育工作计划.docx
小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校德育工 作计划一、总体思路学校秉持“厚生教育”思想,让“人人都是德育者”的 思想深入每位教师心中,依托实践活动、主题班会、志愿服 务、学生社团、重要仪式节点教育等打造丰富的“厚生”特 色德育课程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同心合 力育人机制,培养有梦想、有活力、有担当的营东少年。二、工作目标:1、盘活德育课程资源,培养“有梦想,有活力,有担 当”的营东少年。2、将成长课程贯穿全学段育人育德,构建学生健康成 长平台。3、打造基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三维一体” 一校一 案,争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4、打造厚生教育理念下的班主任队伍建设,不断提升 班主任的业务素质和幸福感。5、成立“*同心家庭教育开展中心”,进一步发挥家 长委员会在家校共育中的重要作用。三、重点工作(一)盘活德育课程资源。培养“有梦想,有活力,有担当”的营东少年。在学校“让每个生命都精彩”的办学理念指导下,以德 为先,通过生动活泼的德育手段,富有实效的课程、活动等 德育途径,培养有梦想、有活力、有担当的营东少年。1、继续做好以“成长课程”为依托的梦想教育。开发新生入学课程,编写并实施小学,你好入学指 导手册。在新生入学的前5周,开展各种丰富有趣的适应性 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力、乐群力、自律力,让学生轻松、 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十岁成长礼”是成长课程的中段课程。基于十岁的成 长需求,课程遵循“感受成长内涵一一感恩成长所得一一铭 记成长责任一一规划成长未来”的思路,设计一系列以学生 为主体的工程式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十岁这个特别的成长驿 站获得不一样的生命启迪。毕业课程是成长课程中的高段课程。通过毕业课程解决 毕业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小学 到初中的思想过渡,进而为毕业生的终身开展赋能。另外,学校将以“梦想课堂”为载体,聘请学校老师及 社会各行各业先进工作者为梦想导师团进行宣讲。学校还将 通过红领巾影院,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强化从小树立梦想 的意识。2、继续做好以活动为载体的活力教育。学校将继续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和 探究力,深度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尽展活力风采。(1)开展第七届“校园吉尼斯”大赛,培养学生“挑 战自我,冲击极限”的个性特长,深度挖掘学生的潜力。(2)举行“*争做好队员一一缤纷校本原创游戏艺术 节”启动仪式,本学期将以孩子们喜爱的“游戏”为切入点, 结合学校的魔方校本课程,普遍开展校本原创游戏创编,建 立学校校本游戏资源库。3、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培养担当意识,逐步提高担当 能力,落实担当教育。(1)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低年级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注 重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安全意识,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 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中高年级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 教育,体会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初步养成热爱劳动、 热爱生活的态度。(2)强化习惯养成教育学校继续强化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担当意识。以评 比促强化,落实每周“流动红旗”的评选,全面开展“红领 巾奖章”争章活动,加强学校少先队组织建设、阵地建设, 建立健全覆盖队前教育、队中培养的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持续激发少先队员光荣感。(3)打造“三维一体”德育品牌秉承“以文化育人”的德育宗旨,打造“三维一体”德 育品牌,即:汉字、论语、“二安”于一体,引导学生 从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方面,分层达成以天下 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德育目标。(二)打造厚生教育理念下的班主任队伍建设。借助我校“尚琢丛行”班主任工作室,共建共享,统 筹推进骨干班主任建设,积极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提升班主 任老师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班主任老师尤其是年轻 班主任老师对班级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三)进一步完善家校社合作机制,推动家校社的同心 共育。1、进一步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家校共育中的重要作用。家长委员会对于建立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协同机制, 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家庭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新学期,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家长委员会章程,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促 进学生健康成长,成就每个家庭和谐健康,发挥不同教育场 域的互补作用。2、成立“营东同心家庭教育开展中心”,同心同向, 形成教育“合力”。秉持“厚生教育”思想,我校家庭教育开展中心围绕激 活内生、经营共生、促进创生来激发家长自我成长的意识, 提高共同教育的责任感,帮助其主动成长,更好的适应家长 角色。3、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及时传递教育 信息。借助“学校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向家长宣传学校 教育方法和思想,传递活动信息,展示学生风采,了解学生 动态,实时关注学校教育教学情况,不断提高对学校的认可 度。4、盘活家校社场域贯通,激发协同育人的活力依托教育场域,打通家校社屏障,拓宽育人空间,在家 校社之间形成多向互动、共同促进的能量场域,确保家校社 协同共育的有效实施。(四)遵循个体心理开展规律,创新路径,科学育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石。在新时代“三全 育人”的大背景下,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遵循 学生心理开展规律,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和服务,提升育人 实效,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调控自 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