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汇总(第二节).docx
第二节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演进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及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早期管理思想阶段。其产生于19世纪末以前。第二阶段是古典管理理论阶段。古典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此时在美国、法国、德国 等西方国家形成了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管理理论,其代表人物有泰勒、法约尔、韦伯等。第三阶段是行为科学理论阶段。行为科学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早期被称为人群关系理论或人际关 系学说,逐渐发展成行为科学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中叶,又发展成组织行为学。其代表人物有梅奥、 巴纳德等。第四阶段是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现代管理理论主要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一时期管理领域出 现了一系列管理学派,每一学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这些理论和学派相互影响,被形象地称为“管理理 论的丛林”。一、古典管理理论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18561915)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作业管理原则包括定额管理和作业标准化两个内容。(二)组织管理理论法国著名的管理学专家亨利法约尔。发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并提出管理五大职能(计划、 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和有效管理的14条原则。(三)行政管理理论马克斯韦伯(18641920),主要贡献是提出了 “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组织理论之父”。 强调组织活动要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个人或世袭地位来设计和运作。二、行为管理理论它将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综合起来,着重研究人们在工作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 产生的原因,如人的工作动机、情绪、行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等,以及如何根据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去激发 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理论1 .霍桑试验用于找出工作的物质环境和职工福利与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四个阶段的霍桑试验,梅奥等人发现,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要受到物质条件和环境的影响,更重 要的是受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影响。2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根据霍桑试验的结果,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详细论述了人际关系学 说的主要思想。(二)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行为科学理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领域。(1)对个体行为的研究一一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等要素;(2)对人性假设理论的研究;(3)对团体行为的研究;(4)对领导行为的研究。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各种需要 分为生理需要,安全、保障需要,社交、归属需尊重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大类,并且按照其 重要性和先后次序排列成一定等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激励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2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19232000)提出来的,又称为激励因素一 保健因素理论。20世纪50年代,赫茨伯格调查发现,人们觉得不满意的因素都与工作环境有关,觉得满意 的因素一般都与工作本身有关。3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成就需要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麦克利兰(19171998)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许多需要都不 是生理性的,而是社会性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三种需要理论一权力需要、社交需要与成就需要。三、现代管理理论丛林(-)管理过程学派主要致力于研究和说明“管理人员做些什么和如何做好这些工作”,侧重说明管理工作实务。(二)经验主义学派一些管理学者们在大公司取得成功之后,将它们的实践经验归纳总结,进而形成了经验主义学派,又 称为案例学派。代表人物有:彼得德鲁克,主要代表作有管理的实践、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等;欧内 斯特戴尔,代表作是伟大的组织者。(三)决策理论学派由197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赫伯特西蒙提出。形成了一套有关决策过程、准则、类型及方法的较 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著作有管理行为、组织、管理决策新科学等。四、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战略管理理论安索夫率先提出战略管理概念,倡导战略规划的系统理论,第一个阐述了企业竞争优势概念,也是把 战略管理与混乱环境联系起来的权变理论的奠基人。在管理学界,安索夫是一代宗师,被尊称为“战略管 理的鼻祖”。(二)企业文化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管理学家、企业家对日美优秀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和个案研究后得出的经 验总结形成了企业文化理论。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过企业领导者长期倡导和员工长期实践所形成的具有 本企业特色的、为企业成员普遍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信仰、态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传统及习惯 的文化综合体系,以企业成员共享的价值体系为核心。企业第二节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演进23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其主要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凝聚功能。企业文化通过影响员工的思想,使之形成对企业目标、准则、观念的认同感,产生对 本职工作的自豪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从而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2)导向功能。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最精粹、最概括的指导思想,必然对企业目 标提出质的要求;而企业目标必然是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具体化。(3)激励功能。优秀的企业文化会产生一种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的良好氛围,产生一种 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激发每个人的工作热情,从而形成一种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4)约束功能。通过道德规范、制度文化等软硬性约束,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形成员工自我约束机 制。(5)辐射功能。企业文化的辐射功能,是指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固定的模式,就不仅在企业内部发挥作 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辐射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对社会产生外部作用。3.企业文化的组成内容企业文化从内到外由三个部分组成。(1)企业精神文化(核心层)。企业精神文化是指企业成员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 德及精神面貌。(2)企业制度文化(中间层)。企业的制度文化主要指对企业组织和企业员工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 束性的制度。(3)企业物质文化(最外层)。企业物质文化是由企业创造的产品或服务以及各种物质设施构成的, 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企业文化,如产品设计、产品质量、司容司貌、员工服饰等。(三)核心竞争力理论核心竞争力主要具有以下三大特征:一是独特性,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企业独特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 仿。二是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必须能够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三是延展性,核心竞争力能够为 企业提供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外衍生出其他的产品或服务。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中心思想是核心技术或能力是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根本,企 业应该围绕核心技术或能力的获得、应用和发展去设计发展战略,而不是只盯着短期的利润目标。(四)企业再造理论企业再造,又称为“企业流程再造”“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 是1993年开始在美国出现的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该理论的创始人,原美国麻省 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哈默与詹姆斯钱皮指出:企业必须摒弃已成惯例的运营模式和工作方法,以工作流 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营方式。企业再造概念中包含了三方面的内涵。(五)学习型组织理论20世纪90年代,美国提出“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科学新技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是“系统动力学”。 系统动力学的创始人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福瑞斯特教授。在他的指导下,他的学生彼得圣吉博士写出了第 五项修炼这本名著,在吸收东西方管理文化的精髓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五项修炼”为基础的学习型组 织理论。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 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 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