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诗歌的形象(解析版)-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docx
-
资源ID:64557013
资源大小:27.09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分析诗歌的形象(解析版)-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docx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练】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考点集训02分析诗歌的形象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送灵澈上人还越中刘长卿禅客无心杖锡还,沃洲深处草堂闲。身随敝屣经残雪,手绽寒衣入旧山。独向青溪依树下,空留白日在人间。那堪别后长相忆,云木苍苍但闭关。【注】上人:对持戒严格并精于佛学的僧侣之尊称。杖锡:拄着锡杖,谓僧人出行。沃洲:山名,在浙江新昌县东。相传晋高僧支遁曾隐居于此。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无心”是佛教用语,指解脱邪念的真心,用来评价禅客的随心自在。B鞋随身行是常理,但颔联中“身随敝屣”在反常的表述中寓有随缘无心的深意。C颈联中的“空”字用得绝妙,写出与灵澈上人分别后诗人内心有无限失落与寂寥。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遭遇冷落后内心的凄苦。答案D解析“遭遇冷落后内心的凄苦”错。尾联的意思是,不管友人对他如何相思相忆,上人 只管离去,消失在他那一片云木苍苍的境界中。”云木苍苍但闭关”表现出了灵澈上人的孤寂、 执着之风.2诗歌是如何塑造灵澈上人的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 两河。庙略:皇室宗庙的功绩。1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了 “征人回”的背景,从“万方清”三字可见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B颈联说战争结束了,部队回原驻地;旅旌寄回了家乡,和平已到来。C-尾联诗人以喜悦的心情歌颂平藩战争的丰功伟绩,总括全诗,深化主题。D整首诗激越豪迈、雄浑悲凉,展现了征人的风采,给人雄健昂扬的感受。答案D解析“悲凉”错,这首诗是说战争结束,和平到来,没有体现“悲凉”。18 颔联是怎样刻画征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答:答案通过“立马”“望云”“射雕”等细节刻画(动作描写),凸显了征人矫健的身姿与 昂扬的气概。以宁静的“秋寒”、傍晚晴丽的天空、秋水等美的意象,衬托征人美的形象。 以点带面。通过个体征人形象的细致刻画,表现群体征人的精神面貌。解析塑造诗歌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一般以直接描写(神态、动作、心理)为主,侧面烘托 为辅。“立马望云秋塞静,射雕临水晚天晴”这两句中既有环境描写,也有动作描写。征人身 处边界,看到了 “云”“秋塞静”“水”“晚天晴”,傍晚的天空晴朗,飘着白云,边塞是宁静美 丽的,写环境是为了烘托人物形象,以景美衬托征人美。“立马”“望云”“射雕”是人物的动 作,是细节描写,征人驻马看云,临水射雕,身姿矫健,气势昂扬,威风凛凛。其实征人只是 千万个士兵的典型,作者以点带面,让我们透过征人的风采去看大唐士兵的精神风貌,给人雄 健昂扬的感受。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920题。一剪梅刘克庄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束缢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注】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元:通“原”。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 轻便坐具。19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束缢”指用乱麻搓成火把。“束缢宵行十里强”,写出连夜行路之景,紧扣小序中 “饯”字。B.刘郎:指作者自己。唐代刘禹锡多次被贬,自称“刘郎”,此处借此称谓暗指个人身 世。C全词语极夸张,情极大胆,豪爽、超迈,淋漓酣畅,充分体现了辛派词人的特色。D “旁观拍手笑疏狂”,旁观者鼓掌大笑,与作者和王迈高谈阔论的狂态相映成趣。答案A解析“紧扣小序中,饯,字”错误,紧扣小序中“夜”字。20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分析。答:答案始而愁苦,继而欣喜,最后慷慨奔放。词人屡次遭贬,今又夜赴广东,天寒地冻 夜路难行,自然心生愁苦;继而遇友人相送,更能把酒畅谈,词人深感欣喜;最后,词人 的欣喜之情在狂放不羁的情态之中,发展到顶峰,即使旁人不解议论,词人也睥睨世俗、纵情 任性。解析“束缰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举着捆麻火把在夜里走了十里有余, 只顾得挑着诗囊赶路却丢掉了衣囊。这是诗人在夜里赶路。“天寒路滑马蹄僵”,天气寒冷道路 湿滑马蹄都冻得发僵,这是写天气寒冷,路途艰难。诗人被贬去广东,朋友夜里送行,内心愁 苦。“酒酣耳热说文章”,酒喝到半酣耳根子发热谈论着文章,得朋友相送,把酒畅谈,谈着感 兴趣的文章,自然感动欣喜。“惊倒邻墙,推倒胡床”,论说声惊倒了邻居的墙推倒了胡床,可 见谈论兴致浓厚,压抑不住内心的欣喜,变得慷慨激昂。“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 何妨”,旁观的人拍手笑这两人太粗疏狂放,粗疏又怎样,狂放又怎样!这是写诗人狂放不羁, 不在意别人的眼光,睥睨世俗,纵情任性。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122题。浣溪沙张孝祥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注】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当时词人身处宋金交战的前线荆州。2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前两句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景,描写了秋日晴空、天水相连、鞭声响亮、红旗耀 眼的景象。B上阕先勾勒出一幅明丽壮阔的秋日图,又以“澹烟衰草”烘托出词人感伤的心境。C下阕抒写了作为爱国志士的词人北望中原的无限感慨,尾句中“挥泪向悲风”更突出 了词人的悲愤。D这首词词意悲壮,气势雄健,意蕴丰厚,表达了词人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体现出豪 放派的词风。答案D解析“表达了词人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错,整首词抒发的是词人无法收复失地的悲伤 之情。22 这首词和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到“浊酒”这一意象,表达的情 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答案相同点:都有感慨现实艰难,难以实现心中志向的悲愤。不同点:杜甫登高中还有年老多病的感伤;范仲淹渔家傲还表达出思乡之情;本 词中还有对中原国土沦陷、陷入战火的悲痛。解析相同点。杜甫的登高中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 “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 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 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范仲淹的渔家傲中说“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燕然未勒归无计二 意思 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本词中说“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 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感念中原未复,人民陷于水火之中,而朝廷只求苟安,不图恢 复,故觉风亦满含悲意。这其间含有无限难以诉说的悲惨酸辛,北望中原,无限感慨,欲借酒 消遣,而酒罢益悲,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不禁向风挥泪。可见三首诗词中的“浊酒” 都有感慨现实艰难,难以实现心中志向的悲愤。不同点。杜甫的登高中除了为国事担忧, 还有个人“繁霜鬓”,年老体弱又多病,连借酒浇愁都不可能的伤感。范仲淹的渔家傲“家 万里,“归无计二 还有思乡之情;本词中由观塞而自然地想到沦陷的中原,还有对中原国土沦 陷、陷入战火的悲痛。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324题。送孙德谕罢官往黔州(孙父曾牧此州,因寄家也)苗发中岁分符典石城,两朝趋陛谒承明。阙下昨承归老疏,天南今切去乡情。亲知握手三秋别,几杖扶身万里行。伯道暮年无嗣子,欲将家事托门生。【注】分符:谓帝王封官授爵,分与符节一半作为信物。典:掌管。伯道:指晋朝邓攸。邓攸避难时弃子保侄,后再无子嗣,死后学生为他服丧三年。2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友人孙德谕告老还乡,诗人回忆孙德谕的仕途历程,曾受到两代皇帝的恩宠。B颔联中孙德谕的心情与陶潜在诗句“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中表达的心情完 全相同。C颈联写分别时的场面,用字凝练,对仗工稳,景象壮阔,时空交错,虚实结合。D 尾联用典故,以晋朝邓攸之事言友人亦老而无子,只有远去万里之外的异乡投靠门生。解析“表达的心情完全相同”错误。两首诗的心情并不完全相同。孙德谕虽然思乡心切, 但辞官后仍感到孤苦哀愁,后世难继,有悲观情绪;而陶潜因不满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 弃官后如释重负,归心似箭。24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答:答案对友人功成身退的赞誉之情。友人在中年时被委以重任,受到两代皇帝的恩宠, 晚年辞官被批准,恩遇不浅。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担忧之情。友人从此别去,以垂老之身远 赴万里之外的黔州,诗人既有不舍又有担忧。对友人晚景凄凉的悲伤之情。友人只因父亲曾 在黔川任职,于是去投靠异乡的门生,孤苦哀愁,后世难继。解析首联表达对友人功成身退的赞誉之情。“中岁分符典石城”,友人在中年时被委以重 任;“两朝趋陛谒承明“,受到两代皇帝的恩宠,晚年辞官被批准,恩遇不浅。中间两联表达对 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担忧之情。友人从此别去,“几杖扶身万里行”,以垂老之身远赴万里之外的 黔州,诗人既有不舍又有担忧。尾联表达对友人晚景凄凉的悲伤之情。友人没有子嗣,只因父 亲曾在黔州任职,于是去投靠异乡的门生,可谓晚景凄凉,孤苦无依。答案动作描写。灵澈上人拄着锡杖返回山林,在清溪边倚靠在树下,写出了他回山林 的执着和山林生活的悠闲。外貌描写。灵澈上人脚穿破旧的鞋子,穿着手补的棉衣,写出了 他生活的简朴。侧面描写。深山草堂、溪水清澈、云木苍苍,写灵澈上人的居住环境,以及 诗人对灵澈上人的不舍与敬重,都从侧面烘托了灵澈上人品质的高尚。解析本题中,塑造灵澈上人的形象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正面描写有动 作描写,“禅客无心杖锡还”,“杖锡”写上人拄着锡杖往返山林,杖锡出入往还均是无心,写 出人物的自在洒脱;“独向青溪依树下”,“依”字写出上人的动作,面向清溪背靠大树赏景, 写出人物的闲适。还有外貌描写,上人脚穿“敝屣”,身穿“手绽寒衣二 刻画出一位不以物质 萦怀,生活简朴的高僧形象。侧面描写主要通过景物来衬托人物形象。如上人所住地方为“深 处草堂”“清溪”“云木苍苍”,深山草堂,溪流潺潺,高山之上云雾缭绕,满目苍翠,居住在 这样的地方,上人一定是一位睿智的得道高僧。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灵澈上人品质的高尚。 另外通过诗人对上人的不舍,“那堪别后长相忆”,也烘托了上人的形象。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太白岭王安石太白II崎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注】崂(16ng sing):山势高峻的样子。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B 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解析“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误。颔联的意思是山上的烟云厚的薄的都让人喜爱,树木石 头疏密得刚刚好。表达了诗人欣悦之情。4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答:答案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 达诗人愉悦的心情。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 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 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拟人。“鸟语乐”和“鱼 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的喜悦。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注】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 征兆。麟阁:即麒麟阁。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霍嫖姚:即霍 去病。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 急迫的紧张气氛。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与“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 有讽刺当政者之意。答案C解析“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错,颈联描写的景象表现的是将士们的神勇无比,敌人 不堪一击。6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塑造了将土们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答案侧面描写。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 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战争 的气氛消失,侧面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颔联通过 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敌。用典。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 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解析侧面描写:“骏马似风飙”写战马飞奔像大风刮过,写“骏马”实际上是侧面写驾 驭骏马的健儿们,健儿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策马疾行,“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战争 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在正义之师面前,敌人不堪一击,土崩瓦解,望风而逃,战争的 气氛消失,侧面表现出了将士们的神勇,敌人的不堪一击;细节描写:“弯弓辞汉月,插羽破 天骄”,在“弯弓”与“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表现出了战士们的神勇无敌;用典: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二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写战士们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 将”一人图形绘于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 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望海楼米芾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注】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沧州:滨水的 地方。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用铁瓮形容镇江城,与青天相映,为写望海楼的雄姿提供了背景。B颔联视觉和听觉结合,听觉实写眼前三峡江声,视觉写六朝时江上帆影。C 傍晚时分,“红日”“白烟”,色彩鲜明,“画角”与之相衬,更是美不胜收。D尾联登高者问何处赏心,面对如画美景,时空流转之下,不觉愁绪满怀。答案B解析“颔联视觉和听觉结合,听觉实写眼前三峡江声,视觉写六朝时江上帆影”错误,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意思是“三峡的江声似乎流入我笔底,六朝的帆影好像 映落我杯前“,这本是诗人登临后的亲见亲闻,但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景和情 就脱开了眼前的实境,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的雄巍,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古今 相融,且诗歌注释表明“望海楼”在镇江境内,是不能听到三峡的江声,不能看到六朝的帆影。8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中“望”的景象和感受。答:答案仰视城高楼险、俯瞰千里长江、远望楼下良辰美景;抒发迟暮之感、怀古幽情、心 中苦闷。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琴王昌龄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琴用特生的梧桐制作而成,虽然它外表质朴无华,琴声却分外幽远、清雅。B颔联写听者的思绪被带到遥远的古代,以此衬托出演奏技艺赋予琴声的特殊魅力。C颈联写诗人善于将无形的琴声具体化,以风雪、江山等景象绘出琴声情调的变化。D尾联写宴席上琴声一曲未终,本来谈论国家大事的人们早已忘记说话而沉醉其中。答案D解析尾联写的是,宴席上琴声一曲未终,谁又能明白琴声之中寄寓的才华抱负呢?10 诗人在听琴的体验中,寄寓着自己的心志,请结合诗句分析。答:答案琴材料不凡,外表质朴而声音清雅,诗人亦以雅而不俗、才华拔萃为追求。琴 声怀古思远、富于变化,诗人志在体验种种不同的人生经历或精神境界(或“诗人也有追思先 贤之志,悲欢离合之情”)。琴声高妙却少有人理解,诗人也流露出怀才不遇之叹。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题泉州王梅溪先生祠堂戴复古堂堂大节在朝廷,名重当时太华轻。乾道君臣千载遇,先生议论九重惊。人歌黄霸思遗爱,我颂朱云有直声。一瓣清香拜图像,英风凛凛尚如生。【注】原题后尚有“徐竹隐直院谓梅溪古之遗直,渡江以来一人而已”二句。王梅溪:名十朋,号梅溪,南宋大臣。乾道:孝宗年号。黄霸:西汉著名循吏,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推行教化,治行为当时第一。朱云:汉成帝时人,以直臣闻名于世。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直接赞美王梅溪先生的志节,后用衬托手法表现他的名声之大。B颔联意谓君臣际遇是千载难逢的,梅溪先生议论国家大事,令帝王惊叹。C-颈联用典,意在表达作者对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的赞美之情,感情真挚。D尾联点题,诗人瞻仰拜祭梅溪先生的遗像,感觉他英风凛凛,一如生前。答案C解析“意在表达作者对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的赞美之情”错,颈联赞颂循吏黄霸和直臣 朱云,意在表达对梅溪先生的称颂与赞美。12 在作者的心目中,王梅溪先生是怎样的形象?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答案王梅溪先生是一位立朝正直、德高望重、赤心为国、深受君主器重的大臣形象。他 在朝为官,正直端方,有着远大志节,名声之重简直盖过华山,深受孝宗赏识,议论国事君主 极为看重。去世多年,仁爱还留于后世,百姓仍然歌颂怀念他。解析通过分析诗句可知,王梅溪先生应该是一位大臣。“堂堂大节在朝廷,名重当时太 华轻”,第一句直接赞美王梅溪先生有着远大志节,第二句用“重”“轻”形成对比,名声之重 简直盖过华山,衬托王梅溪先生的名声之大。结合注释内容“乾道:孝宗年号”分析,这样的 君臣际遇是千载难逢的,也就是说王梅溪先生深受孝宗赏识。王梅溪先生关于国家大事的议论、 观点等,令帝王惊叹,他的观点深受君王重视。结合注释分析,用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的 典故,来表达对王梅溪先生的称颂和赞美,“一瓣清香拜图像”,诗人瞻仰拜祭梅溪先生的遗像, 最后两联表明百姓仍然歌颂怀念他。结合以上分析可知,王梅溪先生是一位有远大志节,有德 行,有见解,忠君爱国,而且深受君王器重的大臣。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苏轼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13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词的标题看,这是一首奉和词,奉和的对象是杨元素,内容是写梅花。B上片末句,芳英散落,不偏不倚,掉在客人的酒杯之中,可爱又可恼。C上片由寒雀争看梅花,逗引客来花下,梅花惹人喜爱的美姿不言而喻。D末句“一点微酸”是写梅子,诉之味觉,新颖形象,读来意味无穷。答案B解析无“可恼”之意。上片末句是说,散落之芳英,不偏不倚,恰恰落在客人的酒杯之 中,由此赏梅之人平添无穷雅兴。14 词的首二句写景极为高妙,请简要分析。答:答案写寒雀翔集枝头,竞相观赏蕨蕤如玉的梅花;运用拟人手法,侧面烘托梅花的 姿态、神韵与品格;“满”形容寒雀之多,“争”刻画竞相之态,“看”仿佛寒雀很有欣赏眼 力,字字写雀,句句写梅,手法高超。写出了春回大地,诗人会友赏梅的无限喜悦之情。(还 可从比喻手法的运用作答。)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西亭子言怀张谓数丛芳草在堂阴,几处闲花映竹林。攀树玄猿呼郡吏,傍溪白鸟应家禽。青山看景知高下,流水闻声觉浅深。官属不令拘礼数,时时缓步一相寻。【注】本诗约作于大历年间诗人任潭州刺史时。官属:主要官员的属吏。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的“数丛芳草” “几处闲花”写西亭子景致之清丽,流露出诗人的恬适之情。B “玄猿呼郡吏”是人们到西亭子游玩时所看到的情景,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C诗人以看景知高下、闻声知水深,突出了自己的赏景经验之丰富与观察力之敏锐。D这首诗的语言朴素平淡,而平淡中又有着深远的情致,与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相似。答案C解析“突出了自己的赏景经验之丰富与观察力之敏锐”错误,诗人突出的不是自己的赏 景经验与观察力,而是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16 尾联的意思是什么?它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答:答案尾联的意思:不时地带着属吏从容、闲适地到西亭子来寻景散心。形象:诗人是一 个平易近人、闲适自在且热爱自然的官员。他身为刺史,却不让自己和属下被礼数拘束,不分 尊卑、高下,时时缓步寻景,透露出诗人对西亭子一带风景的喜爱之情。解析先看尾联的意思。“官属不令拘礼数”的正常语序应为“不令官属拘礼数二 也就是 说不让大小官员受礼数拘束;“时时缓步一相寻”的主语是自己和“官属”,“缓步”是寻赏美 景的行为举止,可以看出心情之闲适。合起来是说自己要不时地带着不分尊卑的属吏从容、闲 适地到西亭子来寻景散心。再看刻画的人物形象。诗人身为刺史,没有一点官架子,没有高高 在上,不让自己和属下被礼数拘束,不分尊卑、高下,一起去缓步寻景,既看出诗人的闲适, 诗句中又透露出诗人对西亭子一带风景的喜爱之情。由此看出这是一位平易近人、闲适自在且 热爱自然的官员。九'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和侯大夫秋原山观征人回杨巨源两河战罢万方清,原上军回识旧营。立马望云秋塞静,射雕临水晚天晴。戍闲部伍分岐路,地远家乡寄旅旌。圣代止戈资庙略,诸侯不复更长征。【注】自玄宗后期重用宦官以来,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严重威胁到大唐帝国的稳定。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裴度被宪宗任用为宰相,三年内平定了藩镇割据,唐朝再次实现了统O这首诗是观看平叛军队回来时的唱和之作。两河:唐安史之乱后,称河南、河北二道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