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精准对译文言文翻译.docx
-
资源ID:64559766
资源大小:30.77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精准对译文言文翻译.docx
审语境,明重点,精准对译文言文翻译如何有效攻克古诗文?陆游有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而文言文翻译想要精 准对译,建议多读古文观止,精读高考文言片段。文言文翻译在解题过程中,我们会发 现“留” “换” “补” “增”“册/“调”六字诀十分有用,但答题时得不到或得不全句意 分、拿不准采分点的情况仍十分普遍。究其原因,在语境中理解句意的意识和踩重点的意识 仍需进一步提图。一、记叙类文段(关注文段内容,人物身份、性格和人物间关系)1. (2022广州一模)田兴晨入府,士卒数千人环兴而拜,请为留后。久之,兴度不免,乃谓众曰:“勿犯副大使,守朝廷法令,申版籍,请官吏,然后可。” 皆曰:“诺。”兴乃杀蒋士则等十余人,迁怀谏于外。魏博监军以状闻。上谓李 绛曰:“卿揣魏博若符契。”李吉甫请遣中使宣慰以观其变,李绛曰:“不可。 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不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必待敕使至 彼,持将士表来为请节钺,然后与之,则是恩出于下,非出于上,将士为重, 朝廷为轻,其感戴之心亦非今日之比也。”上从之。甲辰,以兴为魏博节度使。分析:此句为李绛给皇上的进言。大意理解上,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田兴向朝 廷的态度,进献了土地和军队,等候朝廷的诏令;另一方面是朝廷也应该有所回应,乘此机 会,诚心安抚接纳,与之结好。答案:现在田兴向朝廷进献魏博的土地和军队,等候朝廷的命令;朝廷应该乘这个机 会诚心安抚接纳他们,用厚重的恩惠与他们结好。4分。大意2分,“奉”“结”各1分。2. ( 2020年全国高考I卷)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三常平米,多作 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宋 史苏轼列传)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日: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日:“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分析:文段展示了一个心系百姓的苏轼形象。苏轼上任时,正值杭州大旱,饥荒和瘟疫 并行,苏轼一面向朝廷请求减免供米,一方面尽力救济灾民,供粮供药。翻译:3. ( 2021年全国高考I卷)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赎,密使 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 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 然,何忧不治? ” (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分析:后一句“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有关部门的官吏收受了一匹绢,所 以皇帝想要杀掉他。接着裴矩进谏的内容中提到“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也 就是说皇帝是在用财物测试官员。翻译:4. (2021年联考)帝年八岁,政事壹决于光。光与左将军(上官)桀结婚相 亲,光长女为桀子安妻,有女年与帝相配。桀因帝姊鄂邑盖主内安女后宫为健仔, 数月,立为皇后。光时休沐出,桀辄入代光决事。(汉书霍光传)分析:第二句说到霍光女儿的女儿(即霍光的外孙女)与皇帝的年龄正相配。“安女” 指的就是上官安的女儿、上官桀的孙女、霍光的外孙女,后文“立为皇后”的主语自然也是 上官安的女儿。此事能够成功,皇帝的姐姐鄂邑盖主帮了大忙,这也为后文上官父子感念长 公主的恩德埋下了伏笔。翻译:5. 一叟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 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日:“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分析:翻译:二、议论类文段(把握句子内部的事理逻辑)1. (2022广州一模)绛曰:“田兴不贪专地之利,归命圣朝,陛下奈何爱小 费而遗大计,不以收一道人心! ”上悦,曰:“朕所以恶衣菲食,蓄聚货财,正 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贮之府库何为! ”十一月,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 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六州百姓给复一年。军士受赐,欢声如雷。分析:此句为唐宪宗对李绛建议的回应,表达了对赏赐收服田兴、平定四方的想法。答案:我节衣缩食,积蓄钱财的原因,正是希望平定四方,不这样的话, 白白积存钱财在国库里干什么呢? 4分。大意2分,“所以”“徒”各1分。2. ( 2020年全国高考I卷)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 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 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节选自 宋史苏轼传分析:前文提及苏轼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广为传诵这一信息,我们可 推断翻译的句子应是对苏轼文学的评价。翻译:3. ( 2021年全国高考I卷)臣光日: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任于 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分析:前文讲到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不是因为他的本性发生了变化,那是为什么呢? 结合最后一句对君臣关系的精辟论述和“君明臣直”这一信息,我们知道要翻译的句子强调 的应是君主在臣子变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翻译:4. 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 二者之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停,其古者 与?(选自明杜琼(雪屋记)分析:翻译:三、误译找茬,每句翻译里皆有一处不妥当之处,请找出来,明确常见失 误类型。【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失误L ).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 祥)一概都不接受。【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失误2: )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 壁赋)(失误3:)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 瑜的地方吗?【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失误4:)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例5】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 止。(失误5: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 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例6】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晋书皇甫谧传)(失误6: ) 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例7】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失误7: ) 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 王吗?【例8】项王按剑而踞,曰:“客何为者也?”(司马迁鸿门宴)(失误8: ) 误译: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例9】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失误) 误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没有谁能行。【例10】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失误10:) 误译:昨天有国君命令来,有打柴的忧虑,不能上朝廷去。四、参考答案,分析失分原因(1)弟常劝我危行言逊,今果败矣。考生译文:小弟常常劝我言行要谦逊,我不听,今天果然失败了。【参考答案】弟弟常勉励我行事要正直语言要谦逊,现在果真败于此啊。(2)时诸启皆不得通,事平后,上乃省视,以荣祖为知言。考生译文:当时各位上奏都不得通过,事情平息后,皇帝来省察,把荣祖当作知无不言的人。【参考答案】当时众人的启奏都不能上达,事情平定后,皇帝才审察这事,认为桓荣 祖有真知灼见。(3)未几,金兵稍下山,范叠鼓麾军突斗,葵继进,歼金兵数千,金人僵尸相属。考生译文:不一会儿,金兵慢慢下山了,赵范就击鼓进军,赵葵继续前进,消灭金兵数千人, 金人死的样子都很难看,差不多是一个样。【参考答案】不一会儿,金兵逐渐下山,赵范击鼓指挥军队突然出兵袭击,赵葵接着 进攻,歼灭金兵数千人,金兵的尸体到处都是(一个接着一个)。(4)若不痛抑其萌,则自此肆行无惮,所谓延盗入室,恐畿内有不可胜讳之忧。考生译文:假若不忍痛抑制那些萌芽,那么从此会更加肆无忌惮,所说的引狼入室,恐怕京 都之内有不可隐讳之忧了。【参考答案】如果不狠狠地抑制他们刚萌生的邪念,那么他们从此就会肆无忌惮,好比引狼入室, 恐怕京畿之内会有不好说而又说不完的忧虑。下面,从六个类别搜集一些例句,供同学们在文言文翻译训练时参考。(-)古今异义类。古今异义,是指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词义、感情色彩等发生了变化,古今 意义不同的词语,翻译时不能想当然地以“今”释“古”。如“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 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此句中的“丈人”是为古义“老人”,并非今义“岳丈、岳父”。 局频典例:1 .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2014高考新课标1卷第7题):规:改正2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涕:眼泪3 .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柳宗元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知道: 精通学问之道4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原列传)伐:夸耀5 .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2013高考新课标2卷第7入题)薄:轻慢,形容词6 .是女子不好,烦大巫为人报河伯。(西门豹治邺)不好:不美7 .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2013高考全国大纲卷第11题)造:到达8 .行为偏僻性乖张。(林黛玉进贾府)乖:偏执、不驯顺9 .窦宪平匈奴,威名大盛,以耿夔、任尚等为爪牙。(后汉书窦宪传)爪牙:比喻辅佐君王的得力助手或勇士、武将10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所以:缘故,原因(二)一词多义类文言实词含义丰富,有些词常有多个义项,这就叫一词多义。但是,多义词用在句中, 其含义只有一个,也只能是一个。因此,必须根据具体语境,正确解读它的含义。如“昔舟 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对于“寓”,我们首先想到的必是寓所、寄寓、 寄托等义项,但在句中都讲不通,因为是“舟之往来湖中”“皆泊南津”,必定与泊船有关, 应作“停泊”来讲才恰当。高频典例:1 .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2014高考全国大纲卷)顾:顾惜,眷顾2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三国志诸葛亮传)顾:访问, 拜访3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司马光资治通鉴)顾:照 顾,关怀4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楚辞屈原涉江顾:顾虑,考虑5 .天下女徒已论,归家,顾山钱月三百。(汉书平帝纪)顾:通“雇”,出钱请 人做事6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胜:完、尽7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胜:胜利8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的忆江南)胜:超过9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范仲淹岳阳楼记)胜:优美的10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王勃滕王阁序)胜:盛大的(三)词类活用类在文言文的特定语言环境中,有些词语临时具备了某种语法功能,且临时改变了词性, 有的还改变了读音,此即词类活用现象。如“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 句中“天适雨雪”中的“雨雪”,就是名词作动词用,即“下雨下雪”的意思。“木处而 颠,土处而病也”中的“颠”和“病”,是“掉下来”、“生病”之意,均为名作动用。高频典例:1 .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2015高考新课标卷1第7题)帝: 名作动,称帝、做皇帝2 .君为我呼入,吾当兄事之。(鸿门宴)兄:名作状,像对待兄长一样3 .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朝:使动,使朝拜4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私:形容词意动,以为美5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贵、贱:以粮食为贵重,而以金 玉为低贱。形容词用作意动6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经小雅斯干西南: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 开着。方位名词用如动词7 .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左传成公八年)二三:数 词用如使动,“使反反复复”变化之意。8 .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一:数词活用为动词,“成为一体,统一” 四、特殊句式类高考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的考查,往往放在翻译中进行。如:“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句中的“者也”表判断,是 典型的判断句,翻译时一般都要加上判断词“是”,才不会失分。如“甚径且易,不数日可 抵中京,何为故道此? ”既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又是疑问句。宾语“何”前置,要翻译为 “为什么要取道这条路呢? ”才正确。如“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 大惧。”此句为省略句,句中“疏入”后省略了宾语,翻译时要将宾语“宫中”,使之成为“奏章递入宫中”的完整语句。再如“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 ”, 其“宁耶? ”是一种固定句式,应按“难道吗? ”的格式翻译。高频典例:1 .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主谓语直接相续,通常以“者也”、”者”、“也”和“则” “乃”等为标志。句式的实质是谓语对主语有所判断。(1)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一一“者,也”式(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一一“,也”式(3)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一一“者,”式(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一一“者也”式.被动句可分为“于”字句式、“为”字句式、“为所”句式、“见”字句 式等类别。句式的实质则是,主语不是施动者,而是受动者。(1 )有漠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2015高考上海卷18小题)一一用“为 所”表被动(2)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一一用“受于” 表被动(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见:表被动。2 .宾语前置主要表现为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时,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 “之”或“是”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要前置。句式的实质是谓语和宾语倒置,即倒装 句式。(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一一主谓倒装(2)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一一宾语前置倒装句(3)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一一宾语前置倒装句,有否定词 “莫”(4)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一定语后置倒装句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一一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成分省略有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的省略。常见的有承前省略和蒙后省略 等。句式的实质是成分的不全。(1)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2015高考上海卷18题)一一“令” 的宾语“之”省略了(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一一省略了谓语“择”(3)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省略了 “拜”的宾语“之”(4)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一一“陇西”前省略了介词“于”五、文言虚词类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因、以、于、乃、其、为、则"等,文言虚 词的翻译不外乎两种:不译和必译,删除和替换。一些表示时间、范围、程度、频率等实际 意义的虚词,要准确翻译出它的意义。如“甫抵里闰,亲故之间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 中的“甫”,时间副词,是“刚刚,才”的意思,应译为“刚到达乡里,亲戚朋友”。 表示假设、因果、条件、转折、递进等语法关系的虚词,则要准确译出分句间的语法关系。 再如“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中 的“虽”表条件关系,应译为“即使”,不能译作“虽然”。高频典例:考查频次最高的10个虚词为:以、其、为、之、而、且、者、所、乃、因1 .以(1)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介词,表凭借。译为:凭,靠(2)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介词,表 原因。译为:因为,由于。(3)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介词,表工具。译为:拿, 用,凭着。(4)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动词,可译为“以为,认为”(5)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2 .其(1)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代词,可译为“那” “那个” “那 些,“那里”。(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副词。加强祈使语气,“可”、“还是”(3)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表选择关系, “是还是”(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与“何”组合为“何其”, 可译为“多么”3 .为(1)然后以六合为家,靖函为宫。(过秦论)用作动词,有“做” “作为”“充 当” “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2)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3)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4 .之(1)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代词,相当于“你”(2)虎兜出于种,龟玉毁于棱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助词,放在定 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助词,放在 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 语后置的标志。(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用在时间词或动词 后,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5 .而(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表并列关系。不译,也可译为“又”(2)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 且"(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却”(4)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表因果关系,可不译(6)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军惊而坏都舍。(察今)通“尔”和“如”。可译作“你”;可译作“好像,如同”6 .且(1)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连词,表递进关系, 相当于“而且,并且”(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连词,表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 还”(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连词,表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4)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作副词,“将 将要”意(5)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作副词,“暂且,姑且”意7 .者(1)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助词。指人、物、 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2)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 样东西”“件事情”(3)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 样子”(4)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5)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 疑问语气等。8 .所(1)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名词。即处所,地方。(2)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事物、情况”(3)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助词。“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 名词性结构,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同“以”组成“所以”,表示行为所 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同“谓”组成“所谓”,即所说的9 .乃(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2014高考新课标2卷第 7题)副词。乃:才(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副词。表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 可译为“却” “竟(然)” “反而”等(3)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副词。用在判断句中,可译为“是”“就 是"等(4)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用作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5)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同“无”组 合为“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10 .因(1)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介词。如同“依照,根据”(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介词。相当于“通过,经由”(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介词。相当于“依靠,凭借”(4)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副词。相当于“于是,就;因而”(5)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动词。相当于“沿袭,继续”六、文化常识与修辞类古代官职、礼俗、修辞等知识,也是文言文翻译的难点,特别是比喻、借代、委婉等修 辞手法的翻译。如“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 皆达使司”中的“转运使”,就涉及到古代的官职知识,“转运使”,是中国唐代以后各王 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翻译时可译为“主管官员”或不译。如“故乡邑有好义 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句中的“有司”涉及古代的礼 仪知识,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是“主管官员”之意,译为“官吏” 则可。又如:“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句中的“缙绅”运用 了借代修辞手法,本指旧时官宦的装束,句中是官宦的代称。高频典例:1.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战国策燕策)擢:提升官职 2.乃拜恂河西太守,行大将军事。(后汉书邓冠传)拜:授予官职.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新唐书韦丹传)徙:调任官职.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高启书博鸡者事)黜:罢免官职.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2015年高考 新课标1卷题)解析: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不能指其他儿子。 此项为错项。3 .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深矣。(高考试题)解析:句中“美锦”借喻“国家大事”,所以不能译为“现在你不惜拿出华丽的美锦” 全句应译为“现在您拿出国家大事来让我决断,这说明您对我了解的太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