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兼爱 (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
资源ID:64571711
资源大小:19.89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7.1 兼爱 (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第二单元7.1兼爱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3、结合本文的语言和例子理解墨子的思想。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本文运用类比和举例说 理的写法。思维开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兼爱”思想的内涵,把握墨 子“兼爱”与孔孟“仁爱”的差异。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本文逻辑严密、质朴深刻的说理之美。文化传承与理解:建立“大爱”的情怀;学习墨子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积 极救世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难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墨子思想的理解、说理方法。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称墨子为“天才匠人,孤独侠客”,这种孤独似曾相识。在那个拒绝崇高 的时代,拥有高贵理想的人们,孔子、庄子、墨子无一不是孤独的。孔子游 说天下、著书立说,温雅敦厚;庄子超然物外、顺应天理,逍遥无为;而墨子古 道热肠、反战爱民,行侠天下。他的孤独别有一番豪气和决绝。二、写作背景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礼制崩坍、王权衰败、诸侯蜂争的时代, 广大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极渴望安定太平的生活环境。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了积极关注与思考,映现出鲜明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 及救世精神。坚决无情地揭发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 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 “兼爱”、“非攻”等主张。三、作者介绍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 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他的 军事技术高于其他诸子,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大师, 有“非儒即墨”之称,成为天下人学习的典范。他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事业而 奔忙。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四、题目解读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兼爱”是墨子最根本、最 核心的思想,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异的 观念。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 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到达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对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 强烈的理想色彩。五、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四个局部:第一局部:开篇提出议论的焦点,提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 产生的根源。第二局部:分析原因,列举事例,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起不相爱”。第三局部: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天下兼相爱”,“那么 天下治”的观点。第四局部: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六、全文分析1 .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 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2 .第二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乱”主要指什么?明确: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乱”在文中,主要指臣子不孝君父。3 .兼爱中,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明确:墨子认为,臣子之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 此所谓乱;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贼人以利其身, 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即:诸侯与诸侯相攻,大夫与大夫相篡,人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 慈孝,兄弟不和调。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4 .为什么会出现“天下之乱”这种局面?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明确:墨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灾难,人间的一切邪恶,包括偷窃、杀人、战争、怨仇、 嫉恨、诈骗等违法犯罪现象都是不相爱带来的恶果。而要改变社会,包括调解社 会矛盾和由乱变治等,即要“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5 .第三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中心观点:假设使天下兼相爱,那么天下治。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 “天下兼相爱,那么天下治”的观 点。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 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6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明确:结论为:故天下兼相爱那么治,交相恶那么乱。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7 .本文是如何一步步说明自己观点的?明确:文章开篇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 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 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 “起不相爱”的观点。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七、中心思想本文认为“乱”起于人们的“不相爱”,人们损人害人以求自爱自利。墨子 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从而实现“天下治”的政治蓝图。八、写作特点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 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子要阐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爱”就 可以天下大治。也就是文中“假设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假设此,那么天下治。”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也是 对上文的总结。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综合运用,譬喻法、比照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手法。九、补充资料墨子墨子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 逻辑、科技、军事等,堪称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墨子原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其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墨辩是中国第一个逻辑性系统体系,是世界三大逻辑学(中国墨经逻辑、 印度佛经逻辑、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之一。布置作业写一篇墨子小传,不少于300字。课后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日: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然那么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 不辟亲疏,然那么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 今上举义不辟远近,然那么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 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近,然那么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 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竟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 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蓄 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那么上得要也。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那么举之高予之爵重予 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I。曰:爵位不高,那么民弗敬;蓄禄不厚,那么民不信;政令 不断,那么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 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那么举 之,无能那么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假设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 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闲天、泰颠于置罔之中, 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 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土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那么谋不困,体不 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那么由得士也。(节选自墨子尚贤上)1.以下对文中画框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那么举之/高予之爵/ 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B.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那么举之高/予之爵/重 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C.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那么举之/高予之爵/重 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D.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那么举之高/予之爵/重 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2.以下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国,指诸侯国;郊,指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远鄙,指远方边邑;四鄙之萌 人,指生活在边境的百姓。B.亲者,指与君主关系亲密的人;近者,指在左右侍奉君主的人:远者,指关系 硫远,不在君主身边的人。C.爵,爵位,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各 诸侯国内亦置卿、大夫、士等。D.九州,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大区,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尔雅 九州、周礼九州等,后用作中国的代称。3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墨子认为,国君只要用行为合乎道义的标准选拔人才,抓住这个治国的关键, 就会让国民争着做合乎道义的事。B.墨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一连串的类比,如文章第一段以修墙筑门作 比,生动地说明了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C.墨子指出了富贵者、亲者、近者、远者等人不得不为义的情形,突出了君主“尚 贤事能”的重要影响及意义。D.墨子认为,依照能力选拔或罢免官员,是抛开私怨,出以公心。与古代贤君选 拔人才的想法符合。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土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5 .第三段中,墨子举“尧” “禹” “汤”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答案及解析:答案:1.C; 2. A: 3. A:4 . (1)把这三种东西授予贤能的人,并不是因为他有才德而赏蜴他,而是希望他 做事能成功。所以贤士是用来担任宰相的属官的。5 .墨子举这些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如果任用有德才的士人,就可以建立名声、成就功业。解析:1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列德”和“尚贤”对举,由“而”字连接,中 间不能断开,说的是“古者圣王之为政”的特点,据此排除A、D两项。“高于 之爵”和“重予之禄”结构对称,应在“高”“重”之前断开;“举”的宾语是“之”,语意完整,应在“之”后断开。据此排除B项。应选C。2 .此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国,指诸侯国“错 误。此处的“国”指国都。3 .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只要就”错误。 原文“逮至远鄙郊外之臣皆竞为义”的原因是国君选拔人才以义为标准,但 不能说只要这样做了,国民就都会争着做合乎道义的事。说法过于绝对。4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举:拿、把。授:授予。为:因为。 所以;用来的。为:担任,做。承嗣:即丞司,属官。5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墨子说,“故古者圣王之为政断予 之令”,即圣王任用有德才的人不受身份限制;列举事例之后墨子提出“故得士 那么谋不困那么由得士也”,即总结前面事例中圣王任用有德才的士人的益处。 由此可知,墨子举“尧”“禹”“汤”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如果任用有德才的 士人,就可以建立名声、成就功业。参考译文所以古代的圣王处理政事,说道:“行为不合乎道义的人就不让他富有,行 为不合乎道义的人就不让他尊贵,行为不合乎道义的人就不与他亲密,行为不合 乎道义的人就不与他接近。”因此,国家中富裕而显贵的人听到这话,都回来商 量说:“起初我们所凭借的是富贵。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贫贱, 那么我们不可不做合乎道义的事。”与君主关系亲密的人听到这话,也回来商量 说:“起初我们所凭借的是与君主的亲密关系。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 不避亲疏,那么我们不可不做合乎道义的事。”在君主身边的人听到这话,也回 来商量说:“起初我们所凭借的是在君主身边。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 不避远近,那么我们不可不做合乎道义的事。”远离君主的人听到这话,也回来 商量说:“我们起初因为远离君主而无所凭借,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 不避远近,那么我们不可不做合乎道义的事。”等到边邑郊外的臣子、宫中的服 役之人、国都中的一般人、四方边地的人听到了,都争着做合乎道义的事。这是 什么原因呢?(墨子)说:君主用来役使臣下的,只有一种东西;臣下借以侍奉君 主的,只有一种途径。就好像富足的人家,有很高的墙和很大的屋子,墙已经修 好,仅在墙上开一扇门,有盗贼进入,关闭他进来的门再寻找他,盗贼就无从出 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君主抓住了关键。所以古代圣王处理政事,按德行排列位次,崇尚贤能的人。即使是农田和工 坊中的人,只要有能力就提拔他。给予他很高的爵位,给予他很多的俸禄,任用 他来做事情,给他决断的权力。就是说:如果爵位不高,那么百姓就不敬重他; 如果俸禄不多,那么百姓就不会信任他;如果在施行政令时没有决断权,那么百 姓就不会畏惧他。把这三种东西授予贤能的人,并不是因为他有才德而赏赐他, 而是希望他做事能成功。所以在那个时候,按德行来排列位次,按官级担任职务, 按照功劳来评定赏赐,衡量功绩而分发俸禄。因此,官员并不会永远富贵,百姓 也不会一直贫贱,有能力就提拔他,没有能力就罢免他。出以公心,抛开私怨,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古时候尧在服泽的北边提拔了舜,把政事交给他,天下太平。大禹在阴 方之中提拔了伯益,把政事交给他,九州统一。商汤在厨房里提拔了伊尹,把政 事交给他,自己的治国谋略得以成功。周文王在渔猎者中提拔了阂天和泰颠,把 政事交给他们,西部的人臣服。所以在那个时候,即使是有优厚俸禄和尊贵地位 的大臣,也没有不谨慎警惕施政的;即使是在农田与工坊中的人,也没有不竞相 劝勉而崇尚德行的。所以贤士是用来担任宰相的属官的。因此,得到了土的辅佐, 谋划国事就不会陷入困境,身体就不会劳累,功成名就,美善彰显而丑恶杜绝, 这是得到了贤士的缘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