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诗词解读汇总.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01蝉【唐】虞世南垂名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638)唐代诗人、书法家。字伯施,余姚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 一。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 字伯施。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曾赐爵水兴县 子,授银青光禄大夫,世因称虞秘监或虞水兴。唐大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 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注释垂区委(rui):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 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清露:清纯的露水。饮清露:古人 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流:发出。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疏桐:高大的梧桐。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藉(jie):凭借、依赖。译文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古诗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 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 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 术上的契合点。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矮暗示显宦身份, 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 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幺委饮清露的 蝉的形象中了。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 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 形象语。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古诗赏析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 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 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 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 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 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 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 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 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 侵肌硬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 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 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 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 思的细密。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 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 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 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透过雾气茫茫的 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 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 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 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 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 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 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 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 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 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 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 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 言中了。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 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 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 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 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 "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 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 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 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 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08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作者简介纳兰性德,本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1676 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为清初权臣明珠的儿子。其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 词三百四十二首,以小令见长。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聒(gu6):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译文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 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 没有这样的声音啊。古诗赏析上片"山一程,水一程。描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 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 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读者想到词人 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 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 际是表达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 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 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词人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 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 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经过日间长途跋涉,到了夜晚 人们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准备就寝;然而夜深了,千帐内却灯光熠熠,这是因思 乡而失眠,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下片开头“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紧承上片,交 代了夜深千帐灯,深夜不寐的原因。'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 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首先山长水阔, 路途本就漫长而艰辛,再加上塞上恶劣的天气,就算在阳春三月也是风雪交加, 凄寒苦楚,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境遇,让词人对这表面华丽招摇的生涯生出了悠 长的慨叹之意和深沉的倦旅疲惫之心。'一更二字反复出现,突出了塞外席地狂 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这使词人发出凄婉的怨言:"聒碎 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还是这塞上"风一更,雪一更”的苦寒天 气。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 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 心梦不成与上片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结句的聒 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 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从"夜深千帐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 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景入心的表现,满怀心事悄悄跃然 纸上。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泊异乡、梦回家园的 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 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 琢痕迹。中小学学习方法之初中各科学习方法中小学学习方法之初中各学科学习方法,帮助各位同学在进入初 中后面对各个学科能够有个学习方法,避免出现因为学习方法不正确 而出现跟不上进度的问题,和极客数学帮一起来看看吧。数学首先,学生需要分析自身情况,在紧跟课堂复习进度,同时针对 薄弱知识点有针对性的训练。课本复习主要是对基础概念的再了解,以及定理与公式的基本应 用,以便对初中数学实现整体把握,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注意课 本的学习,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加强知识运用与归类总结,形成有 层次的复习过程。试卷将作为一轮复习的重点,试卷题分为基础题和压轴题。基础题占据试卷大部分分数,所以基础分是获取高分的前提。对 于基础部分的复习,首先要避免马虎和答题方式的丢分;二是提高基 础题的做题速度,为压轴题节省时间。压轴题应该首先分类,将重点知识点及题型细化为模型,根据题 型不同,找到相应解题途径。英语一轮复习是为了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但不同 分数段的同学吸收程度有所差异,如何达到每个同学都能进步最大化 呢?现在针对不同分数段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建议:低于70分词汇:现阶段最重要是过词汇关。很多同学存在单词背反的问题, 即看到单词不认识,说汉语却能够写出单词。但想一想,只有在写作 时需要学生自己拼写单词,其余题型中更多需要的认识单词。所以选 择高频词重点复习,其余的词要求学生认识即可。语法:从高频考点入手。结合口诀,图示等方法帮助记忆,杜绝 死记硬背。习题:从真题开始,结合简单以及适合的题型,多建议从阅读B, 交际运用A入手。7085分单词:单词除了掌握基本形式,要更加注重积累同根词的变形, 近义词,反义词的转化。语法:从名词到从句逐一梳理,找出自己的弱项,有针对性的复 习。习题:此分数段的学生薄弱题型多是二卷中的填词题,包括交际 运用B以及任务型阅读。针对自己的弱项逐一击破。85分以上学生:先查缺补漏,找出自己的易丢分项,有针对性的提高。语法薄弱 的可以练习历年百做百错的陷阱题。语文语文在很多学生看来拉分情况不如数学和英语严重,但事实上, 语文提分是最难的,但并不代表无法可循,下面就介绍一下语文学习 的注意事项和应考策略。学会归纳总结第一轮复习主要目标是夯实基础。同时还要学会归纳、总结,比 如记叙文阅读有哪些考点?答题的思路和要点是什么?避免眼高手低平时看题时不应只泛泛浏览,最好能动手写一写,不仅可以锻炼 思维能力,更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述的准确、简明、严密。所以在平时就要养成重视积累的好习惯,关注课外语文知识与其 他学科知识的渗透。做到,厚积',才能在临考时胸有成竹而,薄发) 这 里所说的积累,不仅指语言积累:古诗文、现代诗文的积累背诵、词 语、成语、俗语、谚语、名言警句、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还包括山 川名胜、风土人情等人文常识及其他学科的积累。地理一、加强对各类地图的应用1、上课前一定要准备好地理课的基本工具,也是常用工具地图册。2、一边听课一边把学习中出现的地理事物在地图上圈点下来。3、动手绘制示意图,这类图不要求绘制得多么精准,只要能说 明问题就行。4、复习时应以地图作为知识载体,常看地图,多读地图。二、要善于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 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三、对地理原理,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住要点、抓住关键。对地理原理、要领的掌握,并不要求象物理、数学分式、定理那 样精确,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要点便十分容易地理解并把它们掌握 住了。物理要重视基础练习建议同学们首先要重视基础练习。适量的做题是必要的,但重要 的是做题后,要学会反思,善于总结,尤其是做错了题,要去寻找, 分析做错的原因。同时还要尝试对各种题目进行归类,要在理解知识 的基础上,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知识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累积,不加思考地机械的把已经记住的东 西简单的叠加。结果这样不仅做不到灵活应用,而且只能记忆的也不 准确。二是真正的积累,在记忆的基础上,善于不断通过习题巩固和 整理从参考资料上获得有关物理知识的相关信息,在整理过程中,找 出相同点,也找出不同点,便于记忆。生物首先、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能直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对比记忆法。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 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 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 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2其次、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有利于知识形成整体网络化学记住化学方程式,让学习化学变得简单。毫无疑问,化学方程式 是每一次考试的重中之重,也是学好化学的利器。同学们在实际的学 习过程中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失分是由于不会写化学方程式造 成的。特别是化学的计算题,更是与化学方程式密不可分。因此,我 可以断言:只会写化学方程式,可能得不到高分,但是不能正确数学 方程式,肯定不及格。准备一个错题本,避免一错再错。俗语有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每个学生都会“一错再错”,知识成绩好的学生比成绩稍微差的学生 出错几率少罢了。建议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不要仅仅满足了听懂了, 而是应该把听懂了的知识,用自己的思维重新复述一遍,内化为自己 真正的知识。政治用树状图记脉络,记要点,也就是每一个问题下面用哪几点来回 答。然后考试时结合材料阐述。多看书,利于做选择题。历史提纲!提纲!把提纲记熟。以上就是极客数学帮整理的有关于中小学学习方法之初中各科学习方法的全部内容了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 末句的秋风相呼应。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 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 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 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 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 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 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 扬。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 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 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 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 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 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 何忧不理! 从他不是以鲸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 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02乞巧【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作者简介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 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乞巧节: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旧时风俗,妇女们于这一天 牛郎织女相会之夜穿针,向织女学巧,谓乞巧。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几万条:比喻多。译文 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 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古诗赏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 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 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 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 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 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 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 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03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 江绍兴)人。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年)入蜀,任 夔州通判。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官至宝章阁待制。晚 年退居家乡。注释示儿:写给儿子们看。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 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 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但:只是。悲:悲伤。I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同:统一。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北定:将北方平定。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家祭:祭祀家中先人。无忘:不要忘记。乃翁:你们的父亲,指陆游自己。译文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感到悲伤,没能见到国家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古诗赏析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 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 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 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 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 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是一个通假字;“万事空,是说人死 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 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 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 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 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 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 人内心的悲哀、遗憾之情。"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 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 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 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 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 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 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 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04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jL-q 干临安:现在浙江杭州市,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南宋统治者逃亡到南方,建 都于临安。邸(di):旅店。西湖:杭州的著名风景区。几时休:什么时候休止。熏(xM):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直:简直。汴州: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译文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淫靡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们,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古诗赏析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 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 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 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 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 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一一重重叠叠的青山,鳞 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 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 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 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 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 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 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 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 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 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 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 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 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 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 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 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 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 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僻字,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一一游人 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05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璜人,号定盒(一作定庵)。 汉族,浙江临安(今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塔山馆,又号羽塔山民。清代思 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 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 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注释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恃(shi):依靠。喑(yTn):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究:终究,毕竟。天公:造物主,这里指天帝。重重辛斤抖擞:振后精神。降:降生。九州:中国。风雷:风、雷一般的样子 译文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 言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古诗赏析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 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 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 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 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 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 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 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 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 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 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 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 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06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 明月松间照, 竹喧归浣女, 随意春芳歇,天气晚来秋。 清泉石上流。 莲动下渔舟。 王孙自可留。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 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注释暝(ming):日落时分,天色将晚。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huan)女:洗衣服的女子。浣:洗涤衣物。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留:居。译文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古诗赏析这首诗为山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 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 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 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 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 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首联是写雨后山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 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 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 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 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 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 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 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 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写到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 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 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 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 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闲适无忧无虑呃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 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 不觉其巧。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 寄情山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 于言表。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 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 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 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 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07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作者简介张继,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 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 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 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 的诗是枫桥夜泊。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