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治理工程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docx
城市内涝治理工程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3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分析评价3.1 工程地质分层场地内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残坡积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 中统沙溪庙组泥岩和砂岩。素填土主要根据初步勘察中动力触探试验进行判断,本 次详细勘察共取34组岩样送室内试验,样品的采集、包装、送样及试验均符合相 关规定,其测试成果真实、可靠。工程场地工程地质分层以场地内地层岩性、力学 特征异同作为划分依据。素填土:本次详细勘察在6个钻孔动力触探试验,人工填土厚度加权平均值 为7.20,综合确定场地人工填土的密实度为稍密,与现场实际观测一致。基岩岩样:勘察中,在中等风化基岩中采取40组岩样进行岩石物理力学试 验计。从测试结果分析看,基岩随着竖向深度的增加,强度有所提高。砂岩强度较 高,泥岩强度较低,这与路基的实际状态相符合,表明了岩石试样成果是可靠的, 可进行统计评价。3.2 岩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素填土动力触探试验统计沿线索填土主要集中在滨江路附近,本次详细勘察在6个钻孔中采用N63.5重 型网锥动力触探钻孔试验,结合钻探揭露、现场判断及工程经验判断,场内人工填 土密实度总体呈松散稍密状,粒径级配较差,统计成果见表3.2-1。3.2-1素填土重型动力触探(N63.5)原位测试统计分析表岩性孔号触探深度触探厚度范围值平均值变异系数厚度加权平均值人工 填土ZK662.1 4.92.8m3-149.400.327.20ZK681.6-3.82.2m4136.740.30ZK691.7-5.63.9m31810.660.38ZK702.25.83.6m4126.860.29ZK761.4 5.2 | 3.8m | 3I3 |6.18 |0.32注:1、本次数据在统计中剔除了击数异常值。2、按照地方标准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进行统计分析。根据N63.5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结果,场地人工填土 N63.5经过修正后(剔 除异常值),锤击数大多在318之间变化,变异性中等高,填土均匀性差,厚 度加权平均值为7.20,综合确定场地人工填土的密实度为松散稍密。3.2.1 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统计场地主要岩性为泥岩、砂岩,本次详细勘察取13组中等风化泥岩岩样,23组中等风化砂岩岩样,进行室内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详见室内岩石试验成果报告)。表4. 3-1中等风化砂质泥岩力学性质指标试验成果统计表表4. 3-2中等风化砂岩力学性质指标试验成果统计表岩性编号单轴抗压强度天然(MPa)单轴抗压强度饱和(MPa)统计数n3939范围值3. 67 10.02. 2511.90平均值由m6. 255. 78标准差02. 681.71变异系数60. 180. 17标准值©k5. 744.31岩性编号单轴抗压强度天然(MPa)单轴抗压强度饱和(MPa)统计数n6969范围值14. 846.010. 634. 5平均值34.326.9标准差。7. 964. 48变异系数30. 1950. 186标准值由k30. 2623.49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基岩状态分为强风化及中等风化,强风化基岩岩体破碎较破碎,岩体基本质 量等级为V类。中等风化泥岩天然抗压强度值为5.74MPa,泥岩为软岩,岩体为较完整,岩体 基本质量等级为IV类。中等风化砂岩天然抗压强度值为30.26MPa,砂岩为较硬岩, 岩体为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H类。3.3 岩土可挖性分级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中附录A划分,全线岩、 土可挖性分级为:人工填土:呈松散稍密状,稍湿,土类别为普通土,土石等级为H级。粉质粘土:多呈可塑状,土类别为松土,土石等级为I级。泥岩、砂岩强风化带类别为硬土,土石等级为HI级。泥岩中风化带类别为软石,土石等级为IV级。砂岩中风化带类别次坚石,土石等级为V级。3.4 岩土参数计算及建议岩土体参数计算及建议根据试验成果并结合地区经验。岩上参数建议值如下表:表3.5-1基岩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建议值览表素填土泥岩砂岩强风化中风化强风化中风化重度(kN/n?)天然20.0*/25.2*/24.5*饱和20.5*/25.4*/24.7*岩石抗压强度标准值 (MPa)天然/6.86/30.26饱和/4.31/23.49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KPa)现场荷载 试验确定350*2260400*9985岩体抗拉强度建议值 (KPa)/160/930岩(土)体抗剪内聚力(KPa)9*(天然)6*(饱和)/410/1970岩(土)体抗剪内摩擦角(。)28*(天然)26*(饱和)/30.2/35.6土体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 (MN/m4)8*/岩体水平抗力系数(MN/m,)/80*/420*素填土泥岩砂岩强风化中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岩体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 准值(KPa)/360*/1200*基底摩擦系数0.30*0.35*0.40*().35*0.45*负摩阻力系数0.30*/(1)中等风化岩体粘聚力c取值:按0.3倍岩石粘聚力平均值折减,考虑时间 效应系数取0.95。(2)中等风化岩体内摩擦角(p取值:按0.90倍岩石内摩擦角标准值,考虑时 间效应系数取0.95。(3)中等风化岩体抗拉强度取值:取0.4倍岩石抗拉强度的标准值。(4)地基极限承载力特征值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I6 第节,岩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由天然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 估算。本次勘察中,场地为较完整岩体,折减系数取0.33。3.4.1 结构面抗剪强度标准值建议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标准值参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 表取值,由于本场地层面较发育,为软弱结构面,结构面结合很差,取结构 面粘聚力标准值为c=20kPa,内摩擦角(p= 12。LX1结合差,为硬性结构面,粘聚力标准值为c=50kPa,内摩擦角(p=18。LX2结合差,为硬性结构面,粘聚力标准值为c=50kPa,内摩擦角(p= 18。 砂泥岩界面为软弱结构面,故粘聚力标准值为c = 20kPa,内摩擦角q)=12。 砂岩界面为软弱结构面,故粘聚力标准值为c = 20kPa,内摩擦角(p=12。4场地稳定性评价4.1 地震效应评价根据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 55002-2021)(我国主要城镇抗 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o根据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 55002-2021),人工填土剪切波速取125m/s,属软弱土;粉质粘土剪切波速取160.0m/s,属中软土;基岩为稳定岩 石,剪切波速大于500m/s。排洪沟沿线地基地震效应评价详见表4-1所示。表4-1地震效应评价表里程桩号最大覆盖层 厚度(m)等效剪切波 速(m/s)场地 类别特征周期值(s)地段类别划分为不利地段 的依据措施 建议HD1 HD54.5l25.0m/sII0.35不利地段陡坡地段(高差 42米,坡角28 度)锚固HD5 HD2847.5125.0m/sIII0.45不利地段陡坡地段(高差68米,坡角24度)锚固HD28 HD5947.2125.00m/sIII0.45不利地段陡坡地段(高差68米,坡角24锚固HD42 HD6043.2125.00m/sIII0.45不利地段土层厚度超过 20m换填HD56 HD8043.2125.00m/sIII0.45不利地段土层厚度超过 20m换填拟建场区内不存在砂土、粉土等液化土,可不进行液化判别,场地内上部土层 主要为素填土及粉质粘土,填土为软弱土,回填时应进行压实,压实系数应达到0.94 以上,以减轻地震力的影响,填土压实后无震陷问题;下部为基岩稳定岩土,在地 震情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场地地形整体较平缓,局部稍陡,无滑坡、崩塌、泥石流 等不良地质现象。4.2 线路稳定性评价和适宜性评价根据调查,拟建工程地处铁峰山山脉东段延伸部分南麓,场地原属构造侵蚀一 剥蚀斜坡、残丘地貌,区域整体地形呈东高西低。场区内已进行人工改造,绝大部 分为填方,地势起伏不平,坡度约15。45。,局部有陡坎,坡度大于60。拟建场地 内最高处高程为30.34m,最低处高程为178.53m,相对高差为131.81m。场地地层稳定,地质构造简单,场内未见断层、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地基 稳定,岩土体现状稳定,场地地质构造简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现状条件下场区总体稳定。4.3 相邻建(构)筑物与拟建道路相互影响评价D52HD60段紧邻滨江路北侧施工开挖会对内环路稳定性产生影响。建议该 段采用内支撑支护,坡顶设置护栏,避免施工过程中对路上行人和车辆产生影 响。HD29HD30段横穿已建滨江路,建议施工前做好交通组织,并在坡顶设置护 栏,避免施工过程中对路上行人和车辆产生影响。5地基工程地质评价5.1 地基均匀性评价拟建排洪沟沿线分布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粉质粘土,侏罗系中统沙 溪庙组砂岩、泥岩、粉砂岩。按排洪沟设计高程整平后,基础持力层主要为:1、现状人工填土分布较广,厚度变化大,填土工程性能较差,均匀性差;压 实填土层,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压实后,均匀性较好;2、粉质粘土揭露较少,厚度变化较大,均匀性较差;3、强风化基岩,厚度变化较小,均匀性一般;4、中等风化基岩,岩体较完整、连续,变异性低中等,均匀性较好。5.2 地下水作用评价根据钻探成果和地质调查,场地地下水以孔隙水为主,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 表径流补给,地下水位随气候、季节及环境影响变化明显。根据地区经验,地下 水对混凝土结构及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场地北高南低,存在较大的汇水断面,降雨后会汇集大量地表水和地下水,水量受季节变化,雨季较大。大气降水对坡面冲刷、渗透可能产生岩土界面的不 稳定。因此施工中应加强地表水拦截及排泄处理措施,基坑中加强抽排水工作预 案。5.3 地基持力层评价按排洪沟设计高程整平后,基础持力层主要为:人工填土:勘察区西侧主要为修建库岸工程回填,回填时间小于5年,均属 于新近填土,呈松散状,承载力较低,不能直接用作地基基础持力层,经压实处理 后可作为地基基础持力层。强风化基岩岩体较破碎,厚薄不均,承载力不高,可考虑作为地基基础持力 层。中等风化基岩岩体力学强度较高,厚度稳定,分布广泛,裂隙不发育,无软 弱夹层,是拟建排洪沟地基理想的持力层。5.4 特殊性土评价素填土1)素填土描述紫褐色,主要由砂岩、泥岩块石和碎石及粘性土组成,局部含有少量的建筑垃 圾、生活垃圾。块、碎石含量2640%,粒径一般101080mm,结构主要呈松散 稍密状,稍湿,主要分布于场地地表,该层填土由上而下,块(碎)石含量增高,在 厚度较大的地段中下部块(碎)石含量显著增高,粒径也有所增大,主要呈稍密状, 局部存在架空现象,状态稍湿很湿(饱和),无湿陷性,堆填时间一般在3年以上。 在填土底部、覆盖层与基岩接触带(基岩面附近)或上层滞水出露点地段,受地下水 频繁活动影响,状态很差。2)素填土动力触探试验统计本次勘察选取6个钻孔进行N63.5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结合钻探揭露、现 场判断及工程经验判断,场内素填土密实度总体呈松散状,粒径级配较差。根据 N63.5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结果,场地素填土 N63.5经过修正后(剔除异常值), 锤击数大多在318之间变化,变异性中等高;厚度加权平均值为7.20,综合确 定场地填土的密实度为松散。3)填土处理措施建议建议填土采用强夯处理,强夯深度10m,宽度范围为涵洞两侧5米,处理后 地基承载力值可达200kpa,且处理后填土会大大较少不均匀沉降。建议涵洞采用 强夯处理填土作为持力层。涵洞可不设置桩基础,局部填土厚度较大处设置换填 级配碎石基础即可。考虑到拟建线路较长,涵洞各个持力层地基承载力及变形模量差异较大。在 设计和施工时应充分考虑。建议在持力层分界处(即填土和基岩分界处)设置柔 性连接或沉降缝,以防止填土和基岩间差异沉降带来的不利影响。5.4.1 强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岩体破碎,厚薄不均,具有一定的承载力,但局部基岩面起伏较 大,不宜作为地基持力层。综上,场地内强风化基岩对拟建项目影响小。5.5 持力层及基础型式建议拟建场地素填土结构松散,且承载力低,均匀性差,不能作为天然地基。下伏 基岩,可选为持力层。根据各岩土层特性和涵洞的特点,对基础型式提出以下建议:(1)填土地基承载力较低且不均匀,建议采用强夯处理后采用筏板基础; (2)基岩可直接采用强风化做地基持力层采用碎基础。6工程地质评价6.1、HD1HD6工程地质评价1)工程地质概况该段排洪渠为浅埋管道(埋深V3.0m),采用明挖法施工,底部设置20cme20 混凝土垫层,基础采用独立基础。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素填土,拟建排洪沟持力层为填土,建议填土采用强夯处理, 强夯深度10m,处理后地基承载力值可达200kpa,且处理后填土性质均匀不会产生 不均匀沉降。建议涵洞采用强夯处理填土作为持力层。局部填土厚度较大处设置换 填级配碎石基础即可,其它设计参数详见3.5节。2)边坡稳定性评价边坡高度为02.5m,岩土分界面无临空面,边坡开挖后不会沿岩土分界面产 生滑动,土坡松散易垮,破坏模式为圆弧形滑动破坏,。基坑边坡安全等级为二 级,安全系数为1.20。3)支挡措施建议由于基坑边坡放坡空间足够,建议边坡采用临时放坡措施处理,填土取1:1.5()o 施工时应采用对边坡坡体扰动较小的施工工法。永久支护待排洪沟形成后再回填, 利用沟体本身进行支挡,做好坡体的防水措施,由于地形较陡建议设计考虑排洪沟 整体稳定性,并设计相应的保护措施。建议施工期间加强环境保护和相关监测。6.2 HD6-HD25段工程地质评价1)工程地质概况该段排洪渠为浅埋管道(埋深V3.0m),采用明挖法施工,底部设置20cme20 混凝土垫层,基础采用独立基础。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素填土,拟建排洪沟持力层为填土,建议填土采用强夯处理, 强夯深度10m,处理后地基承载力值可达200kpa,且处理后填土性质均匀不会产生 不均匀沉降。建议涵洞采用强夯处理填土作为持力层。局部填土厚度较大处设置换 填级配碎石基础即可,其它设计参数详见3.5节。3)边坡稳定性评价边坡高度为02.5m,岩土分界面无临空面,边坡开挖后不会沿岩土分界面产 生滑动,土坡松散易垮,破坏模式为圆弧形滑动破坏。基坑边坡安全等级为二 级,安全系数为1.20。3)支挡措施建议由于基坑边坡放坡空间足够,建议边坡采用临时放坡措施处理,填土取1:1.50。 施工时应采用对边坡坡体扰动较小的施工工法。永久支护待排洪沟形成后再回填, 利用沟体本身进行支挡,做好坡体的防水措施,山于地形较陡建议设计考虑排洪沟 整体稳定性,并设计相应的保护措施,位于边坡坡顶段排洪沟建议对边坡采用支护 措施后在进行排洪沟施工。建议施工期间加强环境保护和相关监测。4)HD18HD25北侧边坡稳定性评价该段边坡主要为填土、粉质粘土、基岩,边坡岩土分界面较陡,边坡开挖后可 能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动。现以10-1()剖面为例,沿岩土分界面滑动采用传递 系数法按暴雨工况进行边坡稳定性计算如卜.:10-107图6.1 10-10剖面沿岩土分界面滑动稳定性计算简图表6.1 10-10剖面在暴雨工况下沿岩土分界面滑动稳定性计算表条 块 号滑体体积V,重度Yi重量G地面 荷载 Gb滑面长度Li倾 角 Cti内 聚 力 Ci内 摩 擦 角 e传递 系数V抗滑力Ri下滑力Ti稳 定 系 数 Fs支护剩 余下滑力PimVmKN/m3KN/mKN/mmOKPaOKN/mKN/mKN/m1145.3720.52980.09024.654436261210.942032.410.601135.422153.7720.53152.29014.444446261.0081192.632189.760.382448.743258.5120.55299.46018.24246260.7872470.702155.480.662323.824232.4120.54764.41022.865406261.0841917.293062.500.414107.505205.4920.54212.55026.5975626().5632206.36367.151.()91246.30通过计算可知,该段边坡在暴雨工况下沿岩土分界面整体滑动的稳定性系数为1.09,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可能会沿岩土分界面产生整体滑动。边坡汇水面积较大,建议设计单位完善相关计算,坡体表面植被茂密,地表水 对坡面及坡顶冲刷较小。6.3 HD25HD28、HD28-HD59段工程地质评价1)工程地质概况该段涵洞为浅埋管道(埋深V3.0m),采用明挖法施工,底部设置20cme20混 凝土垫层,基础采用独立基础。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素填土,拟建排洪沟持力层为填土,建议填土采用强夯处理, 强夯深度10m,处理后地基承载力值可达200kpa,且处理后填土性质均匀不会产生 不均匀沉降。建议涵洞采用强夯处理填土作为持力层。局部填土厚度较大处设置换 填级配碎石基础即可,其它设计参数详见3.5节。4)边坡稳定性评价边坡高度为03.0m,岩土分界面无临空面,边坡开挖后不会沿岩土分界面产 生滑动,土坡松散易垮,破坏模式为圆弧形滑动破坏。基坑边坡安全等级为二 级,安全系数为1.20。3)支挡措施建议由于基坑边坡放坡空间足够,建议边坡采用临时放坡措施处理,填土取1:1.5()o 施工时应采用对边坡坡体扰动较小的施工工法。永久支护待排洪沟形成后再回填, 利用沟体本身进行支挡,做好坡体的防水措施,由于地形较陡建议设计考虑排洪沟 整体稳定性,并设计相应的保护措施。建议施工期间加强环境保护和相关监测。6.4 HD33-HD51段工程地质评价1)工程地质概况该段排洪渠为浅埋管道(埋深V3.0m),采用明挖法施工,底部设置20cme20 混凝土垫层,基础采用独立基础。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素填土,拟建排洪沟持力层为填土,建议填土采用强夯处理, 强夯深度10m,处理后地基承载力值可达200kpa,且处理后填土性质均匀不会产生 不均匀沉降。建议涵洞采用强夯处理填土作为持力层。局部填土厚度较大处设置换 填级配碎石基础即可,其它设计参数详见3.5节。5)边坡稳定性评价边坡高度为02.5m,岩土分界面无临空面,边坡开挖后不会沿岩土分界面产 生滑动,土坡松散易垮,破坏模式为圆弧形滑动破坏。基坑边坡安全等级为二 级,安全系数为1.20。3)支挡措施建议由于基坑边坡放坡空间不足,建议边坡采用内支撑处理。施工时应采用对边坡 坡体扰动较小的施工工法。永久支护待排洪沟形成后再回填,利用沟体本身进行支 挡,做好坡体的防水措施,由于地形较陡建议设计考虑排洪沟整体稳定性,并设计 相应的保护措施。建议施工期间加强环境保护和相关监测。4)HD39HD40间陡坡稳定性评价岩质段边坡倾向为175。,倾角37。-64。进行赤平投影分析如下:图6.1边坡赤平投影分析图由边坡赤平投影分析司.知:岩层层面与边坡呈切向相交,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 裂隙LX1与边坡呈切向相交,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裂隙LX2与边坡近反向相交, 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由此可知,边坡稳定性受岩体强度控制,破坏模式为沿 45。+(|)/2滑移。边坡类别为HI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砂岩建议取55。,泥岩建议取53°,边坡破裂角:砂岩建议取60.6。,泥岩建议取60.0。支护措施建议:建议涵洞两侧采用锚杆挡墙支挡。边坡汇水面积较大,建议设计单位完善相关计算,坡体表面裸露为基岩,地表 水对坡面及坡顶冲刷较小。6.5 HD52-HD60段工程地质评价1)工程地质概况该段排洪渠为浅埋管道(埋深V3.0m),采用明挖法施工,底部设置20cme20 混凝土垫层,基础采用独立基础。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素填土,拟建排洪沟持力层为填土,建议填土采用强夯处理, 强夯深度10m,处理后地基承载力值可达200kpa,且处理后填土性质均匀不会产生 不均匀沉降。建议涵洞采用强夯处理填土作为持力层。局部填土厚度较大处设置换 填级配碎石基础即可,其它设计参数详见3.5节。6)边坡稳定性评价边坡高度为02.5m,岩土分界面无临空面,边坡开挖后不会沿岩土分界面产 生滑动,土坡松散易垮,破坏模式为圆弧形滑动破坏。基坑边坡安全等级为二 级,安全系数为1.20。3)支挡措施建议由于基坑边坡放坡空间不足,建议边坡采用内支撑处理。施工时应采用对边坡 坡。建议施工期间加强环境保护和相关监测。6.6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分析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 管理的通知建办质2017 39号文“勘察单位应当针对工程实际,在勘察文件中说 明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的要求,本工程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主要有:1、拟建场地平场以及边坡开挖施工过程中,扰动岩土体可能诱发坡体失稳、 局部碎块石、破碎岩块崩塌坠落等,建议做好施工安全防护,开挖时如发现岩块垮 塌、滑落等现象,采取必要的人员撤离避让措施,应加强变形监测。按渝建发201416 号文的要求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进行管理。2、由于线路局部填土厚度较大,根据整坪高程整坪后,雨季时,可能产生地 下水,若在雨季施工有可能会产生积水,施工期间应做好排水措施,保证施工安全。3、由于场地局部为陡坡路堤,建议上部按设计进行放坡+护坡,坡脚采取重力 式挡墙或桩板式挡墙在道路外侧进行支挡。4、拟建线路沿线居民已搬迁,对周边环境无影响。7结论与建议1)本次勘察详细查明了拟建排洪沟沿线地区地貌单元类型、地层结构、地质 构造、各层岩土体的工程性质。场地未见断层分布,拟建排洪沟沿线岩体较完整, 环境地质条件较好。2)沿线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适宜建设该工程。3)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2016年版),该地区抗震 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拟建道 路分段地震评价详见4.1节。4)据现场调查和钻探资料显示,场地无稳定地下水位,根据地区经验,地下 土、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5)按设计标高平场后,基岩直接出露地段,可直接采用基岩作为地基持力层: 素填土地基地段,采用强夯处理填土作为持力层,局部填土厚度较大处设置换填级 配碎石基础即可。6)拟建排洪沟按设计标高平场后将在两侧形成挖方边坡。建议采用临时放坡 处理,建议放坡坡率:土体取1:1.50,强风化岩体取1:1.0、中等风化岩体取1:0.75。 施工时应采用对边坡坡体扰动较小的施工工法。永久支护待排洪沟形成后再回填, 利用排洪沟本身进行支挡,做好坡体的防水措施,建议先平场至排洪沟底标高,待 排洪沟修建完毕后再平场。9)拟建排洪沟地基承载力、岩土设计参数选取详见第三章。10)超限边坡方案设计应按渝建发【2010】166号文规定进行安全专项论证。11)边坡严格按照采用逆做法施工,分级开挖,分级支护,严禁采用大面积放 炮施工,减少对边坡岩土体扰动,同时应加强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12)施工沿线有较重要建(构)筑物,建议尽量减少开挖深度,加强变形监测, 施工前应做好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施工对邻近建筑产生不 利影响。13)场地环境地质条件复杂,每个勘探点控制范围有限,报告中反映的局部地 层可能出现与实际不一致的情况,建议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沿线地质施工条件的复 核,同时应加强验槽工作,对本报告未涉及的问题或新出现其他问题加强与设计勘 察单位沟通协调工作,以便及时解决。目录I文字前言1.1 任务由来及工程概况31.2 勘察依据及主要技术规范31.3 勘察目的与任务41.4 勘察工作布置的原则及完成的工作量4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1 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72.2 气象水文72.3 地形地貌82.4 地质构造82.5 地层岩性82.6 水文地质92.7 不良地质现象93.1 工程地质分层103.2 岩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103.3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103.4 岩土可挖性分级II3.5 岩土参数计鼻及建议II4.1 地栽效应评价114.2 线路稳定性评价和适宜性评价124.3 相邻建(构)筑物与拟建道路相互影响评价12地基工程地质评价5.1 地基均匀性评价125.2 地下水作用评价125.3 地基持力层评价135.4 特殊性土(素填土)评价136.1 HD1HD5工程地质评价146.2 HD5HD31段工程地质评价146.3 HD31HD58段工程地质评价156.4 HD42HD60段工程地质评价156.5 HD56-HD80段工程地质评价16结论与建议II图件1、图例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1张3、工程地质纵断面图5张4、工程地质横断面图23张5、钻孔柱状图107张6、动力触探图6张m附件I、勘探点数据一览表1份2、室内岩石试验成果报告1份3、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1份4、工程地质勘察纲要1份5、测量技术说明及测量成果表1份1前言1.1 任务由来及工程概况云阳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四川盆地边缘,川东平行峡谷区东部与盆边山地过 度地带。东与奉节为邻,西与万州区、开县接壤,北与巫溪相依,南与湖北利川连界。 云阳县是重庆市东北部城市群的重要城市,是重庆东部经济走廊和以重庆一一万州为连 接构成经济骨架上的重要环节,在举世瞩目的三峡移民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云阳地处 三峡库区腹地,又是我国东西部的交接地带,是重庆市打通东西联系的一个重要通道。云阳县东部新城城市内涝治理工程位于云阳县杨沙组团,杨沙组团位于云阳县城东 部,南面长江,东、北倚自然山体,是云阳城区东部建设重点区域。本次规划用地范围 南起长江,北侧临北张家湾,西邻金科世界城,东接复兴镇,总用地规模1.68平方干米。现状内环大道K0+200处存在现状2mx2m涵洞,在上游收集冲沟雨水及道路雨水 后横穿道路散排。现状内环大道K0+420处存在现状dl500涵洞,收集道路及上游冲沟雨水后横穿道 路散排。随着内环大道下部地块的开发,现状雨水经涵洞收集排放后将直接冲击下游规划地 块,对地块的开发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且会对卜游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为保证杨沙片区顺利泄洪,我公司受业主单位委托,新建雨水明渠及箱涵,将内环 大道上现状K0+200及K0+420处涵洞雨水引流,同时收集片区西侧杨沙南路道路雨水, 穿越滨江路最终排入长江。本次设计在内环大道K0+200现状20(X)x2000的涵洞出口处设置BXH=2000X2000 泄洪明渠,自北向南设置在规划地块边缘转为自西向东布置,收集西侧现状排洪沟雨水。 在内环大道K0+420现状(11500涵洞出口位置处设置箱涵和明渠,自北向南设置,末端接入沿地块外横向设置泄洪明渠内,泄洪明渠白北向南铺设在滨江大道处收 集杨沙南路雨水,穿越现状滨江大道,最终排入长江。排入长江处采用围堰法施工。本次设计泄洪涵洞总长度约为1337m,其中明渠长度约78m, 1.5mxl.5m 箱涵长度约138m, 2mx2m箱涵长度约85m, 2mx2.5m明渠长度约明 渠箱涵188m, dl800管道270m。箱涵重要性等级为二级。涵洞共分为三段,其中第一段为箱涵,长840m,对应里程编号为KA0+000-KA0+840, 其中K0+747-K1+840段为明渠;第二段为箱涵,长210m,对应里程编号为KB0+000- KB0+210;第三段为圆管涵长256m,对应里程编号为KB0+000-KB0+2I0;本次设计泄洪涵洞除进入滨江大道之前与建设用地有部分交叉外,其他均位于建设 用地以外,不会对地块开发造成影响,其中接杨沙南路的dl800雨水管道位于滨江大道 15米后退红线内,亦不会对地块开发造成影响。涵洞施工开挖会形成3.0米的土质基坑,安全等级为三级。受业主重庆江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委托,我单位承接了东部新城城市内涝治理工 程的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勘察阶段为详细勘察,满足施工图设计要求。1.2 勘察依据及主要技术规范勘察依据1)建设工程勘察合同;2)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3)路线平面布置图及设计纵断面图;技术规范一、主要执行规范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BJ50-047-20I6GB 50011-2010(2016 年版)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工程勘察通用规范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 55003-2021GB50330-2013JGJ/T 87-2012GB 55017-2021GB 55002-2021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 (参考)其它适用于本工程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及重庆市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技术规定 (2017年版)、重庆市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规定。1.3 勘察目的与任务根据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的需要,查明沿线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做出工程 地质评价、提供地基物理力学参数。分析评价场地的不良地质现象和地基的稳定性、均 匀性和承载力等,为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提供工程地质依据。根据有关规范以及技术委托书要求,本次详细勘察主要任务:(1)查明沿线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等 工程地质条件;(2)评价工程场地及其附近的水和土对混凝土的腐蚀性;(3)查明沿线不良地质、特殊地质和环境工程地质的成因、类型、规模、性质、分布 位置等,分析评价其诱发条件、发展趋势及其危害程度,论证对涵洞、排水渠稳定性的 影响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及整治措施的建议;(4)杳明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5)杳明场地有无对拟建工程不利地下埋藏物;(6)评价沿线地震效应、稳定性、承载力以及工程适宜性;对线路评价边坡的稳定性, 预测因工程活动引起的稳定性的变化情况;(7)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提出设计所需参数和边坡支护建议。(8)依据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施工图设计的要求,提出设计所需要的 相关技术参数。(9)对涵洞、排水渠持力层选择提出建议。(10)判明场地类别,评价场地所处的有利、不利及危险地段,提供场地地震特征参 数。1.4 勘察工作布置的原则及完成的工作量勘察等级判定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本工程场地类别为复杂场地, 工程类别为涵洞,综合考虑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综合确定项目勘察等级为甲级。表1.4-1工程场地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划分表判定因素场地类别复杂场地中等复杂场地简单场地1地形、地貌有两种以上地貌 单元,地形坡角 大于30°q有两种地貌单 元,地形坡角 1030。地貌单元单 一,地形坡角 小于10。2岩层倾角(。)>35°10 35。<10°3岩体完整性岩体破碎或极破 碎,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裂 隙较发育岩体较完整, 裂隙不发育4岩土特征种类多,不均 匀,性质变化大 或有特殊性岩土q种类较多,较不 均匀.性质变化 较大,无特殊性 岩土种类少,均 匀,性质变化 不大,无特殊 性岩土5土层厚度(m)>15q815<86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中等复杂简单y!7不良地质现象发育较发育不发育V8破坏 地质 环境边坡 高度m土质 边坡>1578-15<8岩质>30715-30<15判定因素场地类别复杂场地中等复杂场地简单场地的人边坡类活 动洞顶覆岩厚度 与洞跨之比<11-3>34采空区占用地 面积比例%>3015-30<159对相令口建筑影响程度大中等小表1.4-2勘察阶段判定初步勘察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 及工程指标判定结果场地及 项目1在复朵场地上建设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建设项 目,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不需进行其他建 设场地1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 作用较为发育,且其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30%及 以上的建设场地。无不需进行2场地地形坡角大于30。的自然土坡或地形坡角大于 60。的自然岩坡,且其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50%及 以上的建设场地。影响面积小于50%不需进行3三峡库区175m蓄水位(吴淞高程)岸线外侧水平 距离1()0米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