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筛选与整合(练习)-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解析版.docx
-
资源ID:64596926
资源大小:20.11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信息筛选与整合(练习)-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解析版.docx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练】第二部分信息类文本阅读考点集训I (一)信息筛选与整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城市和乡村是人类社会基于空间和地域的两大基本单元,是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 主体能动性对自然必然性的创造,是主体自我建构和自为空间的必然结果。城乡一体化是一种 空间生产的过程,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城市与乡村、边缘与中心连接起来的过程。促进城乡 一体化发展,绝不是要消灭乡村,把乡村变成城市,而是要建成城市与乡村紧密联系、有机融 合的一体化的空间结构,通过促进城市与乡村的空间融合,实现城乡资源整合和经济社会一体 化发展。城乡的分离既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向往文明、追求进步的结果。城乡从分 离到高度融合一体化发展,既源于发展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历史 必然性,又源于人类对真善美的本性追求和主体自觉。长期以来,人们把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 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把农业、农村和农民作为实现工业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 的工具,理所当然地认为农业要服务工业,农村要服务城市。这种目的和手段本末倒置的思维 在实践中带来诸多问题。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推动实现城乡居民平等公正的发展权, 使城乡居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医疗保障、教育科技、居住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享有平 等的权利与机会。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给予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大致均等 的待遇。人的现代化既是中国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保障和动力,又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任务和本质要求。城乡一体化发展既受到体制机制的影响,又受到人的现代转型的制约。我们 在推动制度创新的同时,更应该以哲学的反思精神去进行文化创新,实现人的现代转型,增强 人自身的发展能力。首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制度创新和政策措施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最 高标准,保障城乡居民发展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均等 化,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其次,城乡一体化发展既要重视以新型城镇和美丽乡村 为代表的硬件性、物质性要素建设,更要重视城乡居民的心理、文化、习俗等精神性要素的变 迁,重视城乡居民的精神需求,繁荣其文化生活,帮助其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 最后,要不断加强文化创新,重视人力资源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素质, 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这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 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应有内容。长期以来,我们认为“三农”现代化就是农业现代化,忽视了 对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的研究。实际上,农村现代化更为根本,农村现代化包括农业生产 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政治文明形态、民风民俗、农民心理以及价值观取向等方面的现代 化,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农村的全面现代化转型,自然也包括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现代化, 实践表明,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整个社会的现代转型与变迁就无法完成,城乡发展的差距也无 法真正缩小。农民现代化则事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败,应该明确农民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 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村怎么改、改什么、如何改应由农民 自己规划和推进,所有的改造都是在遵从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在于制度创新。城乡二元结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和历史原因 双重影响的结果。从城乡空间共生、分离、对立、平等、融合的历史进程看,随着城乡生产力 的不断提升以及人的主体意识增强,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生产关系已成为必 然要求。要通过制度改革与创新来破除城乡之间的各种藩篱和壁垒,建立城乡管理良性互动、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等相关机制,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以社会自身结构力提升社会整体 竞争力的目的。城乡从二元分离到有机融合,并非单向度的城镇化或人口的转移,还包括管理、 土地、资金、技术等社会物质性要素和文化、制度、习俗、心理等社会精神性要素的统算配置 与双向融合。发展哲学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体在城乡客体发展失衡的二元 结构基础上依据发展的价值追求和人的内在本性,通过制度的变革与创新而进行的新一轮价值 建构和模式选择。(摘编自张志勇、司春霞中国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探讨与思考)材料二: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均等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提。而当前,城乡居民权益 不平等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产权的不平等;二是在户籍制度上的不平等。城乡公共服 务的差距是城乡差距的重要体现。包括养老、教育、医疗、交通、供水、供电、环境等,农村 都明显落后于城市。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公共服务事业投入重点在城市,城市越来越漂亮,即使 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与沿海地区相比也毫不逊色。实现城乡要素配置的合理化,关键是要建立城 乡一体化的要素市场,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要消除人为设置的各种障碍,促进 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土地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也应发挥市场对土地配 置的决定性作用。与其他要素不同的是,土地有一个用途管制问题。如果把耕地变为建设用地, 必须符合城乡建设规划,并办理相应的法律手续。(摘编自郑新立以全面小康为目标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进程中,城市和乡村的出现是一种必然。B.城乡一体化不是要消灭乡村,而是城市乡村化,乡村城市化。C.城乡从分离到整合,与人类对真善美的本性追求不无关系。D.农村实现现代化也就意味着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现代化。答案B解析“城市乡村化,乡村城市化”理解有误,原文表述为“要建成城市与乡村紧密联系、 有机融合的一体化的空间结构,通过促进城市与乡村的空间融合,实现城乡资源整合和经济社 会一体化发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以前城乡分离的状态是以前对城乡关系的错误认识导致的,现在的城乡一体化有望改 变这一现状。B.在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应该谁为谁服务的问题上,迄今为止,人们在认识上依然 是本末倒置的。C.今天之所以能够提出城乡一体化这一概念,是因为我们已然破除了城乡之间的各种藩 篱和壁垒。D.要实现城乡一体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件,我国还有一些条件不够成熟,还有很长的 一段路要走。答案D解析A项,“错误认识”理解有误,原文表述为“城乡的分离既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也是人类向往文明、追求进步的结果”。B项,原文表述为“长期以来”,所以“迄今为止”的 表述有误。C项,原文表述为“要通过制度改革与创新来破除”,所以“已然”表述有误。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城乡一体化发展”表现的一项是()A.珠江三角洲和成都市出现了 “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发展模式。B.各地加快改革土地制度,允许在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前提下流转土地。C. 一些内陆乡镇鼓励农村劳动力继续参加务工大潮,在城市中就业。D.宁夏中宁市要把枸杞产业打造成综合一、二、三产业的结合体。解析选项中指的是劳动力的单向流动,还是过去农村服务城市的表现,所以不属于“城 乡一体化发展”的表现。4 .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一体化的区别。答:答案二者关系上:城乡二元结构强调农业要服务工业,农村要服务城市;城乡一体化 则强调二者平等融合发展。资源配置上: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城乡一体 化则是统算配置,双向融合,一体化发展。享受权益上: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 权益待遇不平等,城乡一体化则强调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均等化。5 .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给“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提几点建议。答:答案要解决好城乡居民权益不平等的问题,尤其是财产权、户籍制度上的不平等问题; 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要素市场,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要妥善处理好土地的 用途管制问题,以更好发挥市场对土地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 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首。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 乐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乡愁是”与 “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 浅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 “一湾”等 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犹如音乐中 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 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 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摘编自新诗鉴赏辞典,有删改)材料二: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 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而中国 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性。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为他们 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规律,不知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怎么表达才动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言 的和谐还是必要的。李山所强调的向古诗学习,并不是要我们回到传统,而是倡导现代的散体 诗如何在借鉴古代汉语有声调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创作出既符合现代品位,又能充分体现汉语 魅力的诗,他认为这是需要大力尝试的。诗人王久辛说,新诗有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真 正懂修辞的诗人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精微、动人的修辞,那种 有复合性的修辞,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创造、勇敢的探索。诗人西川提出,格律是 个假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 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他们多以19世纪以前的西方诗歌为参考系,弄 出些音步或音尺,但这没什么意义。(摘编自辽宁日报,有删改)材料三: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质疑之声似乎从未断过。诗人郑敏甚至从源头上对新 诗做了否定:20世纪之所以没能出现“李白”“杜甫二 原因是“五四”时期引入了西方文化 的末流,割断传统,使得白话诗万劫不复。如此说来,这真是一部让人沮丧的百年新诗史。但是且慢,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诗 人于坚就坚持认为,“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 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 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平仄间 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从如此强大的古典诗歌参照 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不满便可以预料: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 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然而,必须正视一个严酷的事实,古典诗歌堪称优美的诗情画意,在后起的新诗这里已经出现了脱节或者转变。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 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 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对这两种状态下的诗歌,显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 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评价体系或许才是明智之举。多年来,诗歌界有这么一个共识,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 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 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学习和 吸收西方现代诗歌,无疑为中国新诗提供了转型契机,但这种转型不是分阶段的蜕变,而几乎 是共时性完成的。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 贪食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过剩。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菁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组成纵 深队列的国际军团从20世纪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的普吕多姆,到爱尔兰的叶芝, 再到瑞典的特朗斯特罗姆多国联军步步进逼,综合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 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这种缺乏对等参照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变成自我矮化, 拉大了所谓中国诗歌“追赶”世界诗歌的差距。除了与古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直接或间接的“对抗”,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 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新 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其自身小传统的 考核,而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不必执念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最后,还涉及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问题。当下不少诗人对新诗诞生之初的历史成绩持否 定态度,如“用今天的眼光看,穆旦和徐志摩的诗歌写作都是二三流”,这种断语相当有代表 性。他们用已经大大发展了的现时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历史特 定语境的原则。(摘编自人民日报)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余光中等人探索了新诗音乐性,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B.李山认为新诗创作没有必要讲究格律,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失去创造力。C.材料三认为,对诗人进行评价不应该抹去时代背景,否则容易做出不恰当的评价。D.于坚认为对新诗的误解、忽略,表明新诗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处境开始变好。解析A项,根据原文“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 开辟了新的道路”,可知”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理解错误,他们只是“在这个意义上”,“为 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B项,“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 失去创造力”理解错误,根据原文“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 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 心人”,可知并不是格律使诗人失去创造力。D项,”表明新诗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处境开 始变好"理解错误,原文“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 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的意思是新 诗的价值不可低估。7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余光中的乡愁借助叠词和数量词表现出的音韵美,显示了深厚的语言功力。8 .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是为了证明中国新诗富有音乐性的特点。C.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就要提高自身素养。D.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业界对新诗音乐性的认识不同,争论可能还要持续下去。答案D解析A项,“借助叠词和数量词表现出的音韵美,显示了深厚的语言功力”理解错误, 原文说“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 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B项,“证明中国新诗富有音乐性的特点”错,根据原文“余光中 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 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可知,“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是为了 说明余光中等人对中国新诗的贡献。C项,“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 乐性,诗人就要提高自身素养”错误,谢冕的观点是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王久辛的观 点是音乐性的有无与诗人的修辞能力有关。9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现代新诗具有了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10 中国古典诗歌较成熟,而现代新诗在生长期,二者不宜用同一套评价标准衡量。C.与西方现代诗歌相比,中国新诗的发展时间短,虽有学习借鉴,依然不够成熟。D.新诗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挖掘自身的元素,逐渐走向了自洽的生长。答案A解析“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现代新诗具有了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 错误,根据“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 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 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 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可知,这两者 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11 材料三是以哪几个方面作为参照探讨“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这一问题的?结合材料 简要分析。答:答案以中国古典诗歌为参照,认为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新诗和古典诗歌,用“花开 两朵,各表一枝”的评价体系或许才是明智之举;以西方现代诗歌为参照,作者不认可这种 缺乏对等参照的评价标准;以自身“小传统”为参照,认为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应该面对其 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以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为 参照,认为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的原则。12 .应如何评价百年新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答案新诗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 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新诗经过挣脱,形成了自己 的“制式”,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新诗发展时间短,无论是其有无音乐性的争论, 还是与中国古典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等的对比都体现出其尚不成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