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Ⅱ》课程教学大纲(本科).docx
动物学(H)课程大纲课程代码:00804053课程学分:2课程总学时:28适用专业:生物科学一、课程概述(-)课程的性质: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 的规律的科学。动物学是生命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在现代生物学 教育体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动物学授课是以动物演化和发展为主线,由低等到高等,系 统地介绍主要动物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生活习性及与人类的关系,注意向学生介绍我国特有的、 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和珍稀濒危动物,尽量反映有关动物学发展的新成果和新理念。(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主干课,它包括无脊椎动物学和脊椎动物 学两大部分,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 主义观点,使学生系统掌握动物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动物的形态结构、类群及其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和生命活动规律等,了解动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地位及分布,动物与人类及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动 物在工、农、医及环保等方面的实际意义等。本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按照教学计划安排28学时。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2学时第十五章.园口纲2学时第十六章.鱼纲4学时第十七章.两栖纲2学时第十八章.爬行纲2学时第十九章.鸟纲6学时第二十章.哺乳纲6学时第二十一章.脊椎动物的起源与进化1学时第二十二章.动物进化的基本原理1学时第二十三章.动物的地理分布1学时第二十四章.动物的生态1学时评价方式:闭卷,百分制二、课程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以动物的演化系统为线索,要使学生系统掌握各门及主要纲的主要 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个体发育的特点:基本掌握门(亚门)、纲(亚纲)及H (鱼 类、两栖类、鸟类、兽类)的分类、生态及经济地位;了解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门与纲(脊 椎动物各纲)的演化关系以及动物地理分布和生态的基本知识。(-)能力目标:掌握动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增强独立操作能力,重视野外实习,提高对动物 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学会动物的采集、培养、标本的处理和制作等技能; 了解动物学发展的新成就。(三)素质目标:在授课中,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思想教育,贯穿有关热爱生活、保 护环境、保护动物资源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分析综合能力。三、课程内容与要求(-)课程内容与要求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本章要求学生掌握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分类概况;并掌握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的 特征以及脊索动物在演化上的意义。第一节概述1 .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脊索,脊神经管(次要特征:心脏的位置,肛后尾,生活的内骨骼等) 脊索动物与高等无脊椎动物相同的特征:后口,三胚层,真体腔,两侧对称和分节现象。2 .脊索动物分类(1)尾索动物亚门:海鞘(略述)(2)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3)脊椎动物亚门: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4)脊索动物分类上常见名词:无头类,有头类,无颌类,有颌类,无羊膜类,羊膜类,原索动物,真索动物,变温动物,恒温动物。第二节尾索动物亚门以海鞘为代表说明尾索动物的主要特征,个体发生。第三节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及个体发生1 .头索动物主要特征.原索动物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第四节脊椎动物的特征概述1 .胚胎或幼体中具有脊索,或体多为脊柱所代替;内骨骼发达.背神经管明显分化为脑和脊髓2 .具备了复杂的颌器.呼吸器在水生种类多为鲤,陆生种类为肺3 .多有成对的附肢.完善的循环系统4 .复杂的肾脏代替肾管第十五章圆口纲本章要求学生掌握圆口纲的主要特征;了解圆口纲的起源和演化。第一节纲的主要特征以七鲤鳗为代表说明圆口纲的主要特征:无真正的上下颌,没有偶鳍,脊索终生保留,没有脊 椎骨,单鼻孑成其位置,呼吸器(鲤囊)内耳半规管只有1-2个,消化系特点(舌特化与生活方式)。第二节我国常见的圆口纲动物第十六章鱼纲本章要求学生掌握鱼纲的主要特征及鲫(或鲤)鱼的形态结构和机能特点;基本掌握鱼类各重要目的特征及鱼类生态、起源和演化:了解我国重要经济鱼类。第一节代表动物一一鲫鱼(或鲤鱼)鱼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和机能特点。第二节鱼纲的主要特点体形,鳞,鲤,鳍。单循环,颌起源,生殖等特点。水生生活的适应,适应性特征和进步性特征。第三节分类概述分类主要依据:现代鱼类的分类(软骨鱼类与硬骨鱼类):1 .板鳏亚纲:鲨鱼和鳏目,主要特征及代表。2 .全头亚纲:以银鲸为代表,说明本亚纲特征。3 .肺鱼亚纲:纲特征,古老而特化的类群,现有种类与分布。4 .总鳍亚纲: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内鼻孔,鳏能呼吸,现存种是活化石,与古代种类的 不同点。5 .辐鳍亚纲:纲特征,我国的重要经济鱼类(酮形目,鳞形目,鲤形目,鳗鳏目,鳄形目,鳍形 目,合鲤目,鳏形目,马皱目,妒形目,蝶形目,海龙目,豚形目,安康目等)的特征及种类。第四节鱼类的生态.鱼类的:方式,环境,温度与鱼类的关系1 .鱼类的涧游及其与渔业的关系第五节鱼类与人类的关系经济价值,我国渔业的概况(养殖,捕捞)第十七章两栖纲本章要求学生掌握两栖纲的主要特征及青蛙的形态结构和机能特点,并应掌握两栖纲各主要目的特征和生态、起源和演化;了解我国两栖资源。第一节代表动物黑斑蛙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机能特点第二节两栖纲主要特征对陆生生活的初步适应,皮肤,骨骼,肌肉,呼吸,循环,神经感官系统等主要特征。变 态发生。适应陆地生活和水中生活的构造特点。第三节分类概述.无定目:特征及主要代表动物,如:鱼嫄等。1 .有尾目:特征及主要代表动物,如:大鱼兄,蛛嫄等。2 .无尾目:特征及主要代表动物,如:黑斑蛙,金线蛙,林蛙,雨蛙,树蛙,蟾蛛等。第四节两栖类的生态1.两栖类的,变态2.两栖类的冬眠,动物休眠的原因及意义第五节两栖类与人类的关系1 .两栖类资源利用2.保护蛙类以蛙治虫第十八章爬行纲本章要求学生掌握爬行纲的主要特征;基本掌握石龙子的形态,内部结构特点以及四个亚 纲的主要特征;爬行纲与人类的关系和爬行动物的起源和演化。第一节代表动物石龙子外部及内部结构特点第二节爬行动物主要特征对陆生生活的适应;构造特点器官系统的演化;羊膜卵的结构特点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 上的意义。第三节分类概述现存种类的分类:2 .喙头亚纲:特征及主要代表动物。如:喙头蜥。3 .有鳞亚纲:特征及主要代表动物,如:石龙子,壁虎,麻蜥,草蜥,蛇等。4 .龟鳖亚纲:特征及主要代表动物。如:龟,鳖。5 .鳏亚纲:特征及主要代表动物。如:扬子鳄。第四节爬行类与人类的关系.爬行类的资源及其利用1 .毒蛇与无毒蛇区别.毒蛇对人畜的危害及防治原则第十九章鸟纲本章要求学生掌握鸟纲的主要特征及家鸽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基本掌握鸟纲主要目的 特征及种类、生态与人类的关系;了解鸟类的起源和演化,第一节代表动物一一家鸽外部及内部结构特点第二节鸟纲的主要特征鸟类的形态结构与飞翔生活适应的特点;恒温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第三节分类概述分类概述的主要依据;现存鸟类分类,总目,主要目的特征及重要种类:1 .平胸总目:特征及主要代表动物.企鹅总目:特征及主要代表动物2 .突胸总目:主要目的特征,目的主要代表动物:辟鹏目,骏形目,何形目,鹳形目, 雁形目,隼形目,鸡形目,鹤形目,行形目,鸥形目,鸽形目,鹦形目,鹃形目,号形目,夜 鹰目,雨燕目,佛法僧目,裂形目,雀形目等。第四节鸟类与人类的关系1.家禽鸡、鸭、鹅等2.鸟类与农业、林业的关系3.狩猎鸟类的臼然保护,我国规定爱鸟周的意义第二十章哺乳纲本章要求掌握哺乳纲的主要特征及家兔的形态结构特点;基本掌握各亚纲,重要目的和科 的特征以及哺乳类的生态、起源和演化;了解哺乳类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第一节代表动物一一家兔外部及内部结构特点第二节哺乳纲的主要特征哺乳纲进步性特征;胎生、哺乳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上的意义。第三节分类概述1.原兽亚纲:特征及主要代表动物2.后兽亚纲:特征及主要代表动物3.真兽亚纲:特征及常见目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食虫目,翼手目,鳞甲目,啮齿目, 兔形目,食肉目,鳍脚目,鲸目,偶蹄目,奇蹄目,长鼻目,海牛目,灵长目等。第四节哺乳类与人类的关系.家禽:猪、马、牛、羊等。1 .狩猎,驯养和自然保护。2 .害兽,害鼠及与其斗争的原则。第二十一章脊椎动物的起源和进化要求掌握各类动物主要器官的变化情况,理解动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基 本规律;了解脊椎动物各重要纲的演化关系以及人类起源。第一节脊椎动物的起源和演化1 .原索动物的起源进化.圆口纲的起源和进化3,鱼类的起源和进化.爬行类的起源和进化4 .两栖类的起源和进化.鸟类纲的起源和适应辐射5 .哺乳类的起源和适应辐射第二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1 .类人猿的起源和进化.人类的起源和进化2 .劳动创造了人类第二十二章动物进化基本原理第一节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第二节动物进化的例证1 .比较解剖学的例证.胚胎学的例证2 .古生物学的例证.动物地理学的例证3 .生理、生化的例证.遗传学的例证第三节进化原因的探讨进化理论.拉马克学说1 .达尔文学说达尔文以后的进化论发展第四节动物进化形式与种系发生1 .进化型式.绝灭2 .种系关系第五节物种与物种形成1 .物种.物种形成第二十三章动物地理分布第一节生物圈1 .水圈.气圈2 . 土壤岩石圈第二节动物的分布1 .动物的栖息地(生境).分布区2 .陆地自然条件和动物群的地带性分布.水域的动物分布第三节世界及我国动物地理区系划分.世界动物地理分区概述1 .我国动物地理分区概述第二十四章动物生态本章要求掌握生态的基本概念(生态因子,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我国动物地理区划 状况;了解生物圈的概念。第一节生态因子1 .气候因子.化学因子2 .生物因子第二节种群1 .种群特征、种群的概念、结构和数量变动.种群的增长及调节第三节群落.群落特征:群落的概念,结构和演替,食物链1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第四节生态系统1 .生态系统的概念、特点、结构与功能.食物链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环境保护(二)教学设计该课程采用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手段主要是标本、模型和多媒体等 结合,同时结合近郊和野外实习,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本课程安排在一年级学习,是学习人体解剖及生理学、遗传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 学、进化生物学等课程的基础。四、课程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该课程采用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手段主要是标本、模 型和多媒体等结合,同时结合近郊和野外实习,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二)教学评价:本课程采用考试类型:闭卷记分方式:百分制考试时间:120分钟试题类型:填空、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填图题、简答题、论述题题型比例:填空10%s单项选择题10%.名词解释15%.填图题20%、 简答题 15%、 论述题 30%。难度等级及比例:简单:中等难度:较难或难比例是40:40:20。课程总评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三)教材选编.拟用教材:刘凌云郑光美主编普通动物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拟用参考书:江静波主编无脊椎动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杨安峰主编脊椎动物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郝天和主编脊椎动物学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郝天和主编脊椎动物学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本课程的课程资源主要参考“中国知网”的有关论文内容。2015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