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之文学类文本阅读“据理解文题”例说.docx
-
资源ID:64607508
资源大小:14.25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语文备考之文学类文本阅读“据理解文题”例说.docx
文学类文本阅读“据理解文题"例说2020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中首次出现“据理解文题”, 这种题型是命题人把中外某个文学理论、某种文艺思潮或者 某位名人的观点嵌入题干,把它们作为理论支架引导学生理 解文本,从而要求学生“据理解文”。它的分值高达56分。 从题目内容看,“据理解文题”拓宽了语文测评“面”的广 度,强化了语文测评的应用性、综合性;其“理”从文外而 来,且带有思维张力,对学生而言,不如处理常见题型那般 得心应手,带有陌生色彩和“点”的深度。一、“据理解文题”的特点笔者通过对所题目的整理、分析,发现“据理解文题” 整体呈现出四个特点。1 .属于外楔式命题从命题视点来看,一般题目是从文内生发而出,我们不妨 命名为“内生式试题”。文中一些关键的字、词、句等,往 往是“内生式试题”命题的重要支点。“据理解文题”,属 于从文外到文内的“外楔式命题”。这种命题形式,从文外 找到某个人的某个精彩论断,从文外切入,让学生跳出文本 世界,用理性的眼光审视文本中的人、事、景,从而理性判 断文本所蕴含的意义与价值。现代文阅读的前几题,从“文 意概括题”到“语句理解题”再到“文思脉络题”等,一般 较多采用“内生式试题”的命制方式;而“据理解文题”那么 采用“外楔式命题”,使现代文阅读题的命题视点发生变化, 防止了命题视点的机械、单一。2 .侧重考查演绎思维“据理解文题”考查的重要能力是演绎推理能力,需要掌 握三段论模式。“大前提”是题干中的论断,“小前提”那么 需考生从文本中分析概括出来。这个过程相当于为“理”找 佐证,并能条理清晰地进行表达。从这个角度看,“据理解 文”也可看作“以文释理”。如潍坊市2021年高三期末卷这 道题:“有评论家说初雪'兼顾历史真实与审美感受的 最大化'。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作答时, 考生需指出文本中哪些内容属于历史真实,哪些内容让人产 生美感,即依据文本中的具体内容验证评论家的论断。这一 推理就属于演绎思维一一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3 .突出印证式阅读“据理解文题”中的“理”得到了命题人的认可,是演绎 推理中的大前提;同时,试题的答案也往往相对凝定。这就 决定了此类阅读突出的是印证式阅读。印证式阅读是为印证 某种观点或看法的正确性。保证这类题目品质的关键是所选 择的观点必须公正合理。印证式阅读与思辨性阅读相比固然 有其缺乏,但其检测作用仍不能小觑:它可检测考生能否运 用基本语言规律,以及能否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试题 答案虽然相对凝定,但因个体的思维品质、表达习惯不同, 仍然可以是个性化的、多样化的。文学类文本的最后一题, 采用印证式阅读方式,适当降低了难度,也有利于提高测评 的效度。4 .具有陌生化色彩这类题目中的论断绝大多数是作家、学者们思考的结晶, 文字简短,语意凝练,表达理性,内容抽象,它们超越了考 生的日常阅读,使他们产生陌生感。陌生感既给阅读增加了 障碍,也给考生带来了新鲜感。命题时适度增加“陌生化”, 可打破惯常认知,让熟悉的陈旧的套路化思维失灵,有助于 筛选出认知能力强的考生。比方2021年江西联考卷引入的“理” 是这样表述的:“迟子建小说中所展现的生命关怀意识,是 超越小说传奇色彩的另一点睛之笔。”这句话中的“生命关 怀”,不完全等同于考生熟悉的“关怀生命”,它还包括了 对死亡者的尊重。考查下来,思维严密的考生得分相对就较 高。二、“据理解文题”的分类“据理解文题”选用的语料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现代诗 歌,都是名家之作。这是因为人们对名家的作品关注多、评 论多,蓄积了大量的精辟论断“理”,这些丰富的“理” 为解读文本提供了多种思考方向,也给命题者提供了多种选 择。林林总总的论断,用词精当,极富见地。命题时有的直 接点明出处,有的那么艺术地处理为“有人说”,无论怎样处 理,题目中精彩的经典论断与优秀的文本交相辉映,既引导 着考生的阅读,也承载着增加知识的作用,用一举数得来形 容这类题型并不为过。这种文本加文论的组合方式主要分为 以下三类:1 .主旨情感类文学作品的主旨情感通常并不直接告诉读者,而是采取了 “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方式”通过描绘的对象而流露。 主题通常含蓄委婉,情感丰富深沉,对高中学生而言理解起 来有难度。而这类题所提供的“理”那么等于把主题、情感用 文外的精言妙语告诉了学生。如2021年高考天津卷第20题, 引入的“理”是李大钊的一句话:“中华自身无所谓运命也, 而以青年之运命为运命。”这句话为理解文章主旨开启了一 扇窗,考生面对着一篇书信散文,顺答这个“理”思考,便 能领会到作者方龄贵虽然是在跟一个友人L通信,但他所赞 扬的是一类人一一热爱国家、矢志抗日、隐忍坚毅、不畏牺 牲的年轻人。学生借着“理”先确立文章主题一一国家危急 存亡完全有赖于青年,再结合现实生活,把“中华运命”与 “青年运命”的关系说清楚,便能得到分数。当然分数的高 低,还取决于学生的表达水平。2 .艺术手法类艺术手法的使用让文学作品异彩纷呈、摇曳多姿。它们的存在使得命题点更为丰富,涵盖了结构特色、语言特色、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诸多考点。2020年高考全国I卷第9题:“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 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 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这就 是从艺术手法角度来命题的。命题人提供的“理”是“冰山 理论”,学生要根据这一文论去理解文章情节“露”与“藏” 的关系:首先要理解“冰山理论”的概念内涵;其次要指出 哪些是文本已有的情节,哪些是读者想象的内容;最后要从 艺术效果的角度说明这样创作的意义。这样的答题步骤才算 完整。艺术手法题关涉的概念广泛驳杂,考生面对试题中的“将 现代诗的象征和古典诗歌的意象熔为一炉” “结构的艺术是 小说的最高艺术”等论断,需要对象征、意象、结构等文学 术语有准确的了解。3 .风格特色类作家对世界的观照方式和表达方式千姿百态,形成了作品 各具魅力的风格,而对作品风格的鉴赏与评价也是命题者极 为关注的维度。比方,南通市2021年高三二模卷要求根据汪 曾祺的自评文字理解其语言风格;东北三校2021年高三第一 次联考卷提出了 “海味”小说的概念,要求根据“海味”的 特点理解邓刚小说的地域风貌和人物形象;郑州市2021年高 三毕业第一次质量检测卷搬出了托尔斯泰的论断,要求学生 解读契诃夫小说的幽默挖苦风格。风格特色类考点无所不包, 涉及情节结构、感情抒发、叙事节奏等方面。需要注意的是, 作家的艺术风格一般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不绝对,需要 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而不能简单化、标签化处理。人们的审 美心理不同,对风格各有偏好,做题时不能“任性”。例如 汪曾祺对自我文章的评价:“在文风上,我更有意识地写得 平淡。我的语言一般是流畅自然的,但时时会跳出一两个奇 句、古句。”这个论断说明作家本人和命题者都认为这是一 种风格美,但有人却不以为然,认为加入“奇句” “古句” 后感觉不协调。这种一己之见在“据理解文题”中行不通, 因为“理”是用来解读具体文章的,同时又要用“文”来解 释抽象的“理”,二者是圆融的、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