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学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资源ID:64614964
资源大小:24.78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学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学习目标1 .唯物史观:经济决定政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明清时期的批判思潮及 小说的流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社会问题的反映和表现形式。2 .时空观念:经济方面,明清时期,西方列强在掠夺殖民地的基础上,进行工 业革命,已经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而古老的中国仍然保守着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 经济。文化方面,早在12-13世纪,西欧各国产生了一些综合性大学;而中国的 科举制沦为专制统治的工具,为了培养维护皇权专制的官员,以儒学为教育内容, 脱离社会实际。重点:1.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2.陆王心学、李贽和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 主张;3.小说、戏曲与科技成就。难点:1.社会经济发展和纯在局限的原因。3 .明清思想变化的背景及其思想特点。探学新知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表现经济发展农业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局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推广种植经济作物种植广泛,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 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商业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 额贸易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形成了商人群体, 如徽商和晋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 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经济局限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与转型二、思想领域的变化1 .陆王心学(1)背景: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王守仁继承南宋陆九渊 的思想。(2)概念: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3)内容:“良知”就是人心中的“天理”;“良知”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 践行,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 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2 .李贽的思想: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 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3 .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三、小说和戏曲口匕县 可乐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代表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政治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J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对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进行批判经济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思想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原因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 普及小说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在宋元话 本基础上创作了水浒传 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 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明朝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神话小说的杰作清朝中期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的杰作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 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戏曲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和清朝孔尚任等昆曲江苏昆山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京剧道光年间形成的京剧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四、科技1.明朝科技巨著(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 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2)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2.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欧洲传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与中国开明的士大夫合作 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西方传教士帮助清廷绘 制全国地图。深化探究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商业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关陇西北商业经济 区,以洛阳、汴州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经济区和以扬州为中心的江南经济区。长 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城内有市、有坊,市、坊分开。由于国际贸易的发达, 唐政府专门设置了 “互市监”和“市舶司”,设各国商馆,接待各国商人。南方 的扬州,是江南物产的集散地,成都是和扬州一样齐名的大都市。在唐代商业发 展中,都市里出现了储蓄和支付钱币的柜坊,与柜坊同时出现的还有“飞钱”, 是我国最早的汇兑制度。摘编自童贤彬唐代商业发展特点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启示材料二:到宋代,由于商业的发展,坊市制度开始突破,出现了坊市混杂的 局面,商人只要纳税,可以随处开设铺店,因而出现了一些新的商业街道和场所, 这些商业场所往往与居民区杂混交错。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材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 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 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 之聚亦且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商业经济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代城市出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以后,儒家没有真正实现唯我独尊。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互 补而共存,在精神生活领域,中国人还有一些回旋的余地。中国的士大夫与君主 也是既对抗又合作的关系,上大夫们一方面以儒家理念约束政权,另一方面又以 专业文官的身份为政权服务。儒家的理想社会,不在天上而在人间,儒家士大夫 不在朝为官时,在野为土绅与知识分子,可能比基督教的教士,有更多着力之处。 于是,近代以前,中国平民百姓的生活,可能比罗马治下的平民百姓,较为舒畅, 也较为优裕。材料二:明清之交,国破家亡,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中国的文化, 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 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 神。如果没有清廷严酷的威权压制,斩断了这样的反思检讨与创新尝试,中国文 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再有三百年的僵化。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化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思想领域呈现出的特征并分析其 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国思想领域发生的变化,并 简要评述这一变化。1 .答案:(1)形成三大商业经济区;出现了商业大都市;国际贸易发达;柜坊和 飞钱出现。(2)变化:由坊市分开到坊市杂混(或坊市界限被打破)。原因:农业、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政策的松弛。(3)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交通便利。2 .答案:(1)特征:以儒家思想为主,多种思想交融;儒家思想及士大夫既约束 政权又服务于政权;宗教观念淡薄,关注现实。成因:中国较早确立了小农经济 的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国较早形成了民本观念。(2)变化:进步思想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检讨和破陈立新;进步思想具有 早期的民主启蒙色彩;思想界强调经世致用。评述:思想的变动是社会经济变化 的反映;明清思想界的变动有利于中国社会向近代化方向发展。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互补而共存” “约束政权为政权服务”等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中国的小农经 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民本思想来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结,结合 材料二信息“破陈立新” “启蒙精神”等作答;第二小问可结合明清时期社会状 况与思想界变动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随堂训练.近代以来学者通过对明清时期徽商财富流向研究,将其财富流向归纳为四个 方面:一是建牌坊、修祠堂,二是买房置地、修造园林,三是艺术情结、纵情声 乐,四是结交官府、逢仰权贵。徽商财富的流向()A.瓦解了传统的四民观念B.有利于明清社会的转型C.导致社会消费观念更新D.致使社会资本投向畸形1 .明朝中后期,当国家财政或国家救济发生困难时,明朝政府会向积累了大量 财富的商帮寻求帮助,作为奖励或交换,商人被授予“义民”“冠带荣身”等荣 誉称号,以及给予国子监的入学资格。由此可见,明朝中后期()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废除B.科举制已经向全社会开放C.商人地位发生根本改变D.国家承认商人的社会财富.李贽出生于一个穆斯林商人家庭,中年经科举入仕,后转向哲学思考,蔑视权威才教条,并有机会结识了外国传教士利玛窦,晚年信奉佛教而修行。李贽的 人生经历折射出()A.晚明社会的急速变化B.理学主导地位的动摇C.西方文明的深刻影响D.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王阳明提倡的“致良知”强调“内外合一”“知行合一”。他以“心理合一” 变“摄理入心”为“从心求理”,强调人们可以从自己的内心认识天理;以“物 我合一”变“以吾心求物理”为“推致吾心良知于事事物物”。据此可知,“致 良知”学说()A.推动了理学价值追求的转变B.导致了理学思维方法的变革C.改变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D.实现了理学求理路径的转型2 .明代谢肇湘给章回小说划分等级时,评水浒传为头等,三国演义为末 等。他认为水浒传金瓶梅等书在描写帝王将相时充满臆想,但写到游民、 市偿、胥吏、商贾时,作者则能立刻展示出敏锐的眼光。由此可知,谢肇涮评判 小说的标准是小说()A.与真实社会的契合程度B.在读者中的受欢迎程度C.写市井生活的详略程度D.对人物细节的刻画程度.清代前期,吴敬梓编著儒林外史,在他笔下,“儒林”围绕功名富贵而相 互勾结、吹捧、敲诈,礼义廉耻等封建道德一概绝灭,制礼作乐成为改变世风的 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儒林外史()A.仍未摆脱传统价值观的影响B.折射出社会转型的色彩C.旨在宣扬市民阶层的财富观 D.使理学观念遭到了颠覆3 .朱熹坚持“存天理,灭人欲”,将人的欲望扼杀在封建伦理道德的牢笼之中, 王阳明坚持“存天理,去人欲”,注重通过自身修养达到去除不良欲望的目的, 明后期读书人皆读阳明之书,两者的不同主张()A.表明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4 .说明了阳明心学对朱熹理学的反动C.体现了理学日益僵化而备受质疑D.反映了宋明时期经济领域出现变动8.徐光启在研讨中西天文历法时说:“二仪七政(天文现象),参差往复,各有所以然之故。言理不言故,似理非理也”而能言历法“其所为故者,则自西泰子(西 方教士)之人中国也。”简平仪说这一主张()A.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学的传播8 .得到了士人的普遍认同C.阻碍了中学对西学的心理认同D.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法.利玛窦来华后着儒服行儒礼,他带来的奇器和科学知识吸引了一大批士绅, 平均每日来访者多达20余人,他在写给西方教会的信中说“派往中国的传教士 应该具有才能,因为我们所要接触的都是智慧高强而学问渊博的人”。这反映了 当时()A.西学传播遭到强烈抵制C.东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B.西学东渐推动社会转型D.东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性答案以及解析1. 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财富流向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建牌坊、修祠堂,二是 买房置地、修造园林,三是艺术情结、纵情声乐,四是结交官府、逢仰权贵。” 并结合所学可知徽商的财富流向非生产领域,并未用于扩大再生产,这是一种畸 形的社会资本,D项正确;明清时期传统的“四民观念”即士、农、工、商等级 观念并未瓦解,排除A项;畸形的社会资本之下,不利于社会的转型,排除B 项;材料中徽商财富的流向仍然是传统的消费观念,不会导致社会消费观念的更 新,排除C项。故选D项。2. 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明朝中后期,明朝政府对国家有贡献的商人进行嘉奖,说 明的是国家对商人的社会财富承认,D项正确;明朝并未废除重农抑商政策,排 除A项;当时科举制仍然有一定的限制,排除B项;中国古代社会士农工商,商 人的社会地位并未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3. A【解析】思想家李贽生活的晚明时期,社会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商品 经济高速发展、传统儒学日益僵化、社会等级松动等,既说明了晚明社会危机严 重,也凸显了晚明社会的巨大变化,这从材料中李贽的人生经历即可见,A项正 确;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晚明时期中西文化有所交流,但还不足以对中 国文化产生深刻影响,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项。 4. D【解析】据材料“强调人们可以从自己的内心认识天理”,可知王阳明主张从内 心去认识理,实现了有原来实践求理到内心求理的转型,D项正确;心学的价值 追求还是“理”,没有发生转变,排除A项;理学思维方法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 学,心学仍然是这样的,排除B项;儒学的价值追求并没有变,排除C项。故选 D项。5. A【解析】谢肇湘认为市井小说在描写帝王将相时充满臆想即不符合上流社会真实 情况,但写中下层社会时非常敏锐即刻画真实,由此可知其评价标准是小说与真 实社会的契合程度,A项正确;明清市井小说的作者大多是社会中下层,因此不 熟悉上流社会而熟知中下层社会,水浒传中大多是社会中下层场景,三国演 义基本是帝王将相史,因而三国演义被认为脱离历史真实,BCD三项是明 清传世小说的共同特征,排除。故选A项。6. A【解析】据题意可知,儒林外史在揭露时弊之余,仍寄希望于“制礼作乐”, 反映出儒林外史仍未摆脱传统价值观的影响,A项正确;清代前期社会没有 出现转型,更没有颠覆理学观念,排除BD项;C项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故 选A项。7. D【解析】根据所学,宋明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物欲对人的影响更大,更需 要强调“注重通过自身修养达到去除不良欲望的目的”,因此反映出宋明时期经 济领域出现变动,D项正确;材料与封建君主专制强化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A 项;阳明心不审对朱熹理学的发展,并不是反动,也不是对朱熹理学的质疑,排 除BC项。故选D项。8. A【解析】材料中徐光启认为西学胜于中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善言“所以然之故, 就是万物运行之所以然的根本依据,这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A项正确;西 学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土人普遍认同,排除B项;徐光启的主张有利于对西方科技 的认同,排除C项;徐光启并没有改变当时人们思维方法排除D项。故选A项。 9. 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中国有着特殊的儒家文化,与天主教教 义有着天壤之别,来华传教的利玛窦采取适应中国文化的方式,着儒服行儒礼, 以弥合东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性,达到传播天主教的目的,D项正确;“西学传播 遭到强烈抵制”的说法过于夸张,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一度引起了部分上层土大 夫的关注、学习,排除A项;当时西学东渐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排除B项;材料 强调的只是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情况,并未体现“东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排 除C项。故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