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设计 2022-2023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
资源ID:64715760
资源大小:18.74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设计 2022-2023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课例名称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段学科高中语文章节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思想和人生感悟。难点:把握文章承载的文化观念,从中收到陶冶,汲取智慧,感受 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增进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学情分析学生高一时已经学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对于陶渊明的诗词语言 风格已经有所了解,但对于陶渊明由官场走向田园的心路历程还需 在吟咏中加以体会。教学方法诵读法、演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图知人论世情感脉络T语言鉴赏生命教育 一、课前活动激趣导入幸福的人生都是一样的,不幸的人生却各个不同。余 秋雨在做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时,辞职转向文化研究,用陶 渊明归去来兮辞做辞职演说。陶渊明之于我们今天的 意义,不仅仅关乎余秋雨,也关乎我们每一个人。在那个黑暗、荒芜的时代,陶渊明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一树繁花,一树果实,各个美丽饱满,值得我们的细赏细 品。文化上的他,给我们这些后来者长成大树的做了很好 示范与引领。授课过程(-)知人论世1.电子白板展示:陶渊明的一生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 生”的志向。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 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29岁以前,居家读书。29岁至41岁:时官时隐第一次:出为江州祭酒,不久自行解职归家。第二次(36岁):为荆州刺史桓玄幕僚。桓玄是个有野心的军阀,陶渊明有所察觉,为避免卷 入政治风波,又恰逢母亲去世,于是归隐。后来桓玄叛乱, 刘裕平定。第三次(40岁):先后做过镇州参军刘裕、建威将军 刘敬宣的参军,时间都不长。41岁那年,担任彭泽县令, 在官八十余日,即自免去职。(“应束带见之” “不为五 斗米折腰”)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 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 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 道家思想。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 明集。2.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 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 也。一一苏轼评价陶渊明(二)整体把握诗人情感脉络作者思有路,循路得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演读达神1 .听读:听名家濮存昕深情朗诵归去来兮辞,感受诗歌的 情感。请学生说说听后有什么感受。2 .师生配合,在多媒体音乐背景下演读全诗。3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这首诗歌。(1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意,读出自己的体会。 旁若无人,放声诵读。(2 )诵读指导:具体表现在:音顿疏密对比;音尾长短对比; 音高抑扬对比;音量轻重对比;音速徐疾对比。4.把握诗人情感脉络:归途(归心似箭)归家(自得其乐)归田(欢乐愉悦)一一归心(乐天知命)(三)赏析诗歌语言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活动一:1.文本一归途探究任务:小组交流,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点拨。(1 )体会本节中诗人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分别用四 字加以概括。(2 )鉴赏“舟遥遥以轻艇,风飘飘而吹衣”。思路提示:(1 )翻译句子(2)表现手法(3 )作用(氛围+情感)2.拓展:电子白板展示:借助文本一关照自身(1 )吾人之身犹如花园,吾人之心乃照管之园丁。莎土比亚(2 )漱口连心净,吻水百花香。(3 )世间最美的容颜是笑容,不笑是对面孔的浪费, 身心是互扣的,痛苦的孩子只能沉重地爬,快乐的孩子才 能轻快地飞。活动二:1.文本二归家探究任务:小组交流,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点拨。(1)到家后,诗人享受到哪些居家之乐?(2 )鉴赏“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表现手 法及情感?补充“容膝”典故陈仲子者,齐人也,楚王闻其贤,欲以为相,妻 日:“夫子左琴右书,乐在其中矣!结驷连骑,所安不过 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过一肉。”于是出谢使者。遂 相与逃去,为人灌园。晋-皇甫谧高土传.陈仲子(3 )鉴赏“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4)思考:本小节中,盛大的欢迎仪式的策划者是 谁?哪句写到她的上场?明确:有酒盈樽补充:其妻翟氏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南朝梁文学家萧统陶渊明2.拓展:电子白板展示:借助文本二关照自身(1 )即使把我关在果壳之中,我依然自诩为无限宇宙 之王。哈姆雷特(2 )良田万顷,日食三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增广贤文活动三:1 .文本三归田探究任务:小组交流,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点拨。(1 )陶潜隐居田园的生活乐趣,有哪些?(2 )最后四句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2 .拓展:电子白板展示:借助文本三关照自身:(1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2 )幸福原是生活中的花草,粗心的人践花而过,细 心的人怜香惜玉罢了。一一林清玄活动四:1 .文本四归心探究任务:小组交流,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点拨。在这一节中,诗人所向往的生活是怎样的?2 .拓展:电子白板展示:借助文本四关照自身(1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 随天外云卷云舒。(明)洪应明菜根谭(2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一一史铁生陶渊明:一种人生态度的代言人;一个人生境界的象 征;他让我们在纷纭杂乱的社会人生中保持清醒的自我意 识(四)生命启示1 .人生最美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 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 世界的宝藏。一一周国平.生活的最佳状态是冷冷清清地风风火火。木心2 .灵魂没有屋宇,而雨水就会落在心上。如果一个人 的灵魂不够辽阔,就常常会受限;而当你的心灵盛下世界, 即使是偶有阴风浊浪,在阔大的视野里,也不过是沧海一 粟。 一一里尔克(奥地利诗人)交流与讨论:陶渊明在困境中选择了归隐。生活中, 困境中的你是如何突围的?分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电子白板展示有关照片,引 导学生深度交流。三、课堂小结:人生无论经历何种磨难,我们可以像陶渊明那样,勇 敢离开“形”“影”桎梏,找到自力更生的方式,吸收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形成自己的定力和坚守,在更大的 时空天地,精神自由长存,心灵得到安放,获得最大的幸 福。陶渊明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道独特的靓丽风景,是一种 顺其本性自在的人生方式。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必须用收敛法。心 志要高,意趣要乐,做一个快乐的望中人!这节课最大的生成是学生在深入理解陶渊明精神和态 度之后,禁不住大声放歌,以此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出乎 我的意料,今后在学习古诗时我们老师完全可以学习经 典咏流传,在浅吟低唱中感受古人情怀。教学反思这次部编版选修教材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沿用乐 府古体创作的古体诗。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经典咏流 传这档栏目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以诵读指 导为重点,以三读为主线,巧妙设计课堂,师生互动,把 富有现代色彩的轻柔音乐和经典的古诗结合在起,融入意 境,感知作者内心情怀。具体指导学生的通读技巧,即引 导学生充分把提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轻重缓急,读时要 有重音,做到有感情的去诵读诗句,在诵读中,师生感悟 诗句间蕴含的诗人陶渊明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把握诗歌 感情基调,讨论探究有关问题,理解诗歌主旨及深厚的底 蕴,整体感知陶渊明的精神和态度,让学生用辩证的眼光 去分析,指导学生怎样面对今后的生活,学以致用,陶治 学生情操,以提高语文素养。这节课我认为还有做的不到之处,在借助文本分析作 者情感的时候任务设置还不是太深刻,与以前学过的陶渊 明的诗歌联系较少,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写作留的时间太 少,自己上课时语言表达有时候太随意,普通话和粉笔字 还需加强练习。为了进一步突破重难点,应多设置有关陶渊明隐逸情 怀相关的任务情境和学习活动效果会更好,积极借助学科 网资源深入备课效果会更好。这篇课文虽然讲了无数遍, 但每次再读的时候,总感觉还有很多自己新意,还有自己 没把握到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今后还要加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