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关于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docx

    • 资源ID:64941400       资源大小:23.22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关于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docx

    关于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民族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首先在德国兴起。早在1807年,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就曾论及不同于个体精神的肯定精神。后来哲学家拉扎勒斯和语言学家斯泰塔尔提出民族精神和整体精神的概念。冯特则在前人的基础上写下了十卷本的民族心理学(1900-1920年),他认为民族心理学的较为合适的探讨领域涉及到由共同的人类生活所创建的那些精神产品,因此,仅凭个体意识是无法对它加以说明的。(注:Wundt,W.ElementsofFolkPsychology.NewYork:Macmoillan,1916.p.3.)于是,他以语言、艺术、神话、道德、法律、宗教、社会风俗习惯作为实例,探讨民族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并具体论述了民族心理学的探讨方法。中国的民族心理学的探讨起步于20世纪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发展起来。从70年头末到80年头初,在中国的西藏、云南、青海、新疆和海南均进行过民族儿童心理发展的跨文化探讨。(注:参见朱智贤主编: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化,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581页。)现在中国民族心理探讨范围已扩大到国内56个民族。可以说,民族心理学的探讨方兴未艾。一、中国民族心理学探讨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学界在民族心理学的探讨内容方面,渐渐摆脱了前苏联有关民族心理学探讨的影响,将民族共同心理素养作为民族心理学的一个层次进行探讨,同时构建中国民族心理学的探讨方向、原则、内容,渐渐将中国民族心理学纳入心理学的范畴。详细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族共同心理素养这一概念受到了普遍关注。建国以来,民族学界受前苏联民族学探讨的影响,把主要目标投向民族共同心理素养的探讨。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养的稳定的共同体。在这个定义中,民族共同心理素养作为民族四个特征之一,受到了异乎寻常的关注,很多学者著书立学,(注:参见熊锡元:略论民族共同心理素养,民族探讨1983年第4期;吴团英:试论民族共同心理素养及其发展改变的特点,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吴团英:民族心理素养是民族最具普遍性的特征,求是学刊1982年第2期;顾学津:民族共同心理素养在民族识别中的作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徐杰舜:也谈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养,民族探讨1990年第3期;贺国安:刘克甫谈共同心理素养与民族自我意识,民族探讨1989年第4期;修世华:关于共同心理素养的思索,中心民族高校学报1995年第1期。)对民族共同心理素养的内涵、外延进行了概括。其中以熊锡元和吴团英对民族共同心理素养进行的概括最具代表性。熊锡元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养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特点在该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其特征为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文学艺术、社会风尚、生活风俗、宗教信仰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酷爱、对乡土的眷恋,表现出自己的爱好、爱好、实力、气质、性格、情操和民族骄傲感。吴团英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养就是民族的共同心理特点,它由民族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及民族自我意识等诸种要素构成。(注:吴团英:试论民族共同心理素养及其发展改变的特点,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在对民族共同心理素养的特点理解方面,学者们大多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养具有稳定性、长久性和渐变性;但在对民族共同心理素养的名称方面,分歧很大。民族性格、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意识以及民族自我意识均成为民族共同心理素养的代名词。甚至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在对民族性格、民族意识、民族感情等词条的说明中,均写着参见民族共同心理素养。其次,民族心理探讨方兴未艾。随着探讨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一些学者渐渐留意到对民族心理的探讨受到了斯大林关于民族定义四个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养的限制,于是起先将民族共同心理素养纳入心理学分支民族心理学的探讨范畴。20世纪90年头以后,一些作者从不同角度对民族心理作了探讨。(注:参见周星:民族心理论,宁夏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童列春:中国民族心理形成的四个历史时期,理论月刊1991年第4期;李尚凯:民族心理探讨概论,新疆社会科学探讨1990年第3期;熊锡元:民族心理与民族意识理论问题补遗,中心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6期;戴庆渲:民族心理及其结构层次刍议,学术论坛1990年第2期。)戴桂斌认为民族心理由民族心理素养(包括民族的性格与实力)和民族心态(如民族朴实的社会信念、价值观念及民族情趣等)两个部分组成。(注:参见戴桂斌:略论民族心理,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秦殿才认为民族心理分为民族的心理素养、价值体系、思维方式三个要素。(注:参见秦殿才:改革开放与民族心理结构的调整,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荣·苏赫认为,民族心理划分为四个层次八个要素:(1)民族群体价值观念及其指导下的民族群体规范,包括价值观念和规范意识以及同时产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三个因素;(2)民族特性心理特征,即民族气质、民族实力(后天的娴熟技能)、民族性格;(3)民族思维方式;(4)民族自我意识。(注:参见荣·苏赫:简论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的辩证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戴庆渲认为民族心理结构应当由四个层次八个要素组成:第一层次,民族自识性及同时产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其次层次,民族思维方式;第三层次,民族特性心理特征,包括民族性格、民族实力、民族气质三个要素;第四层次,在价值观念指导下包括价值观在内的民族群体规范意识,如民族朴实的社会信念、道德观念、民族审美情趣等。(注:参见戴庆渲:民族心理及其结构层次刍议,学术论坛1990年第2期。)李尚凯认为:民族心理学的探讨对象是民族心理,它是各民族在一系列共同历史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共同性格、情感、爱好、习俗、成见、信念、心理状态等等精神素养的总和。民族心理的内部结构是多侧面、多层次的。可将民族心理分为民族心理素养、民族心理状态和民族自我意识三大组成部分。民族心理素养是该民族在人类种系发展过程中所达到的心理水平,是民族心理中较为稳定的部分,包括民族认知特点、民族思维方式、民族气质、民族性格、民族实力等等;民族心理状态是该民族对社会面貌、社会改变的反映程度,是民族心理中较为不稳定的部分,包括民族朴实的社会信念、价值观念、民族心情和情感、民族爱好和爱好等等;民族自我意识是对本民族所处社会地位、所具身心特点的自我相识和评价以及对本民族利益的理解和维护,表现着相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包括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念、骄傲感、民族气节、民族中心主义等等。民族心理是民族心理素养、民族心理状态和民族自我意识的统一整体,其中以民族心理素养为基础。(注:参见李尚凯:论民族心理之探讨,新疆师范高校学报1991年第1期。)韩忠太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养与民族心理是两个本质不同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方面:民族心理的内涵是一个民族的成员以先天的神经系统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作用、教化影响、文化熏陶下,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而民族共同心理素养除了具有民族心理内涵的一般属性外,还具有共同和素养两个根本属性。从外延看,民族心理可以包含一个民族成员发生的各种心理现象,民族共同心理素养的外延只能包含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普遍具有的共同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在学科归属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养归属于民族理论学,民族心理则归属于心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民族心理学的范畴。在探讨课题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养是民族学探讨工作者的理论问题之一,他们的探讨具有宏观性;民族心理探讨者则通常以心理现象为单位,具有微观性。在探讨方法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养作为民族理论探讨的一部分,没有特地的探讨方法;民族心理的探讨方法则是运专心理学方法,如视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试验法、跨文化分析法等。在探讨目的方面:民族理论工作者探讨民族共同心理素养,是为了说明斯大林有关民族定义四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养;而民族心理探讨者一起先就把自己的探讨目的与整个心理学的探讨目的联系起来,即探讨民族心理的发生、发展、改变的规律。因此,民族共同心理素养和民族心理是分属两个不同学科的概念。(注:参见韩忠太:论民族共同心理素养与民族心理的区分,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从以上作者对民族心理的理解来看,分歧很大,有些作者将民族共同心理素养归纳为民族心理的一个层面,有的作者则认为两个概念在含义上大相径庭。另外,作者们对民族心理包含的内容持不同看法。第三,个体民族心理探讨渐渐兴起。如熊锡元对回族、傣族、汉族的共同心理素养进行探讨,(注:参见熊锡元:试论回回民族共同心理素养,思想战线1986年第6期;熊锡元:傣族共同心理素养探微,思想战线1990年第4期;熊锡元:汉民族共同心理素养,民族特征论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其中在分析回族共同心理素养时,他认为由于回族的其他三个民族特征并不明显,故共同心理素养在其形成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从剧烈的民族意识、开拓与进取精神、心理状态和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的交织、保族与卫国——在逆境中求生存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回族的优秀心理素养,同时也指出回族应当防止和克服民族狭隘性、排它性等有害的心理素养。(注:徐黎丽:试论我国民族心理探讨,兰州高校学报1995年第4期。)荣丽贞则以蒙古人特有的祭神为例,认为祭祀风俗属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故祭祀风俗与民族心理的关系也是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关系。(注:参见荣丽贞:蒙古族祭祀风俗与民族心理浅述,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年第6期。)苏世同认为苗族主体心理深受以农耕为基础的苗族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很多优良的心理素养,也保留了一些不良的心理素养,这在文化风俗上有所反映。(注:参见苏世同:论苗文化与苗族主体心理结构,吉首高校学报1991年第4期。)伊力合木·克力木则认为敢于冒险、敢于出家门、不怕吃苦、具有流通观念和坚韧不拔的性格、不轻商等是维吾尔人经商心理的特征,而造成这种特征的历史根源为城市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及宗教。(注:参见伊力合木·克力木:维吾尔族的经商心理及其历史根源,社会学探讨1989年第4期。)还有其他一些学者也对一些民族的心理素养进行了探讨。如周兴茂论述了苗族的共同心理素养,(注:参见周兴茂:论苗族的共同心理素养,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那顺呼吁重视对蒙古族心理的探讨,(注:参见那顺:重视对蒙古族心理的探讨,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闫丽娟、钟福国论述了裕固族心理素养,(注:参见闫丽娟、钟福国:裕固族心理素养透视,西北史地1998年第1期。)南文渊则综述了几个世纪以来对回族民族心理的探讨概况,(注:参见南文渊:几个世纪以来对回族民族心理的评说综述,青海民族探讨1997第3期。)石国义论述了水族传统文化心理,(注:参见石国义:水族传统文化心理思辨,贵州民族探讨1998年第1期。)崔英锦论证了朝鲜族文化心理特点,(注:参见崔英锦:略论朝鲜族文化心理特点,黑龙江民族丛刊1996年第4期。)马丽华论述了云南通海蒙古族生存发展的心理素养,(注:参见马丽华:云南通海蒙古族生存发展的心理素养,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云公保太探讨了欧拉藏族尚武心理,(注:参见云公保太:欧拉藏族尚武心理初探,青海民族探讨1993年第2期。)银军和杨顺清论述侗族民族心理素养,(注:参见银军:试论侗族共同心理素养,贵州民族探讨1992年第1期;杨顺清:侗族共同心理素养初探,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施建业论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注:参见施建业:论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戴小明则对如何改善民族心理素养进行了对策性探讨。(注:参见戴小明:关于改善民族心理素养的思索,新疆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以上文章均从民族发展和旺盛的角度探讨某一特定民族心理对民族本身发展的影响,旨在帮助少数民族建立健康的心理特点,消退与民族发展有害的心理特点。但由于受民族学界有关民族共同心理素养探讨的影响,很多作者对民族心理及民族共同心理素养的概念理解不同,因此在探讨个体民族心理时总是冠以某某民族共同心理素养。其实,从探讨的特定民族心理的内容来看,均属于民族心理特点的范畴。第四,与民族心理相关的问题也成为一些学者的探讨课题。如钟元俊对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与民族教化的关系进行了论证;(注:参见钟元俊:试论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与民族教化,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2期。)郭建荣、郭广瑛探讨了我国民族的心理和传统对科技文化发展的影响;(注:参见郭建荣、郭广瑛:论我国民族的心理和传统对科技文化发展影响,中心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张践认为改造经济心理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环节;(注:参见张践:改造经济心理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环节,民族探讨1985年第4期。)郭大烈论述了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与民族心理的社会化的关系;(注:参见郭大烈: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与民族心理的社会化,民族探讨1987年第3期。)秦殿才认为民族地区要改革开放,必需对民族心理结构方面的不良因素进行调整;(注:参见秦殿才:改革开放与民族心理结构的调整,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荣·苏赫则认为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的相互作用,经过民族和阶级交织在一起的微观环境中介,经过民族心理构成因素和阶级心理构成因素叠加渗透在一起的个人心理素养和自我观念的中介,必定形成阶级心理对民族心理的确定性制约和民族心理对阶级心理的反作用,必定表现在既属于民族又属于阶级的主体行为中;(注:参见荣·苏赫:简论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的辩证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李景春探讨了民族心理素养与国民素养教化的关系;(注:参见李景春:论民族心理素养与国民素养教化,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李尚武则比较了中西两大民族精神心理结构的异同点;(注:参见李尚武:中西两大民族精神心理结构比较,中国国情国力2000年第4期。)卜鼎焕论述了民族心理素养与现代化的关系。(注:参见卜鼎焕:民族心理素养与现代化,哲学动态1994年第12期。)另外,还有学者对拓展中华民族精神的中介环节,提高民族的心理素养,适应现代化的须要进行了探讨。(注:参见施国光:拓展中华民族精神的中介环节,提高民族的心理素养,适应现代化的须要,浙江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以上文章虽然重点不同,但探讨的均是与民族心理有关的问题,其最终目标还是希望通过学术探讨,改善不良的民族心理素养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心理学界也从改革开放以来起先留意到不同民族的心理发展改变规律,但从20世纪80-90年头发表的有关来看,以探讨个体民族心理和个体民族成员的心理为主。如汉族和裕固族儿童心理发展比较探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克木人和基诺族德育心理调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拉祜族和哈尼族的青少年品德形成的调查探讨、北方少数民族罪犯心理初探等等。李尚凯将其总结为六类:各民族儿童认知发展的比较探讨,各民族特性和品德形成发展的比较探讨,民族社会心理行为的比较探讨,民族心理卫生和精神病探讨,民族心理基本理论探讨,跨国的不同民族心理的比较探讨。(注:李尚凯:论民族心理之探讨,新疆师范高校学报1991年第1期。)由于李尚凯对20世纪以来的民族心理学探讨已经进行了具体的概述,本文不再重复。二、民族心理学探讨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民族心理学探讨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这并不是说我国在民族心理学探讨方面无懈可击。笔者认为,民族心理学探讨在定位、概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仍旧存在着缺陷。第一,在学科定位方面,目前民族心理学的定位不正确,即民族心理学应当属于哪个学科没有解决。多少年来,心理学探讨者总认为民族心理学虽然是以民族为探讨对象,但它在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便确定了它属于心理学科范畴;民族学探讨者则始终认为民族心理学虽然偏重心理学探讨内容,但其探讨对象又是以民族为基础,因此民族心理学应当属于民族学探讨范畴。其实,这两种看法均存在缺陷。理由是,从心理学方面来说,心理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但心理学的基础是个体心理学或一般心理学,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很多心理学分支均属交叉性的学科,如政治心理学、伦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均涉及到政治学、伦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的内容。民族心理学虽然偏重对民族心理的探讨,但它是以民族作为探讨对象,因此民族心理学应当是一门集民族学和心理学为一身的交叉性的学科。再从民族学角度来说,民族学虽然是以民族作为探讨对象,但它探讨内容涉及民族历史、文化、政治、经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它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假如民族学探讨民族心理,必需具备心理学和民族学的基本学问和技能。因此,在民族学基础上产生的民族心理学无疑属于综合性和交叉性的学科,即民族心理学与民族学和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同时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任务就是探讨民族心理发展的轨迹,总结民族心理发展规律。民族心理探讨是民族心理学的根本使命。其次,在概念方面,关于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养的相识分歧很大。从20世纪80年头初到90年头有关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养的辩论来看,有关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养的概念多达数十种。这些概念均有肯定的劝服力,但无论从外延和内涵来看,均缺乏普遍意义上的规定性和概括性。首先在民族心理概念探讨方面,有的学者将民族心理概括为四个层次和八个要素。这样虽然能够全面表达作者对民族心理这一概念的理解,但内涵过于膨胀,外延势必缩小,而且作为概念,在文字表述方面缺乏精炼性。有的学者则将民族共同心理素养包含在民族心理之中,但对民族心理的本质理解方面缺乏概括性和普遍性。笔者认为,民族心理属于民族心理学的探讨范畴,因此必需采纳一般心理学的基本探讨方法和遵循一般心理学探讨的基本原则。一般心理学是探讨心理现象的科学,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心理过程和特性心理特征。其中心理过程是一个运动、改变和发展的过程,它包括相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等三种过程。人们通过感觉、知觉、记忆、留意、想像和思维实现对客观事物的相识过程;并在相识客观事物的同时,会对客观事物表示自己的看法,如满足、喜爱、仰慕、厌恶、憎恨、嫉妒、惧怕、生气、哀痛等,这就是情感过程。由于人们在进行心理活动时常常会遇到环境的影响,而人不愿屈服于环境,就要立志,拟定安排和步骤,坚持不懈地执行,这就是意志过程。特性心理特征又称特性差异,它表现在实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实力包括人的智能、学问和技能等;气质则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动上的表现,是人的相当稳定的特性特点之一,如直爽、活泼、沉静、浮躁等;性格是人对别人和事物的看法和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刚直不阿与弄虚作假等。也就是说,人们的心理现象就是实力、气质、性格之间的差异性和相识、情感、意志之间统一性的结合。民族心理学作为一般心理学的分支,是探讨民族心理现象的科学,它也包括民族心理过程和民族特性心理特征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民族心理过程则是指特定民族相识、情感和意志过程,民族特性心理特征则是指特定民族实力、气质和性格上的差异。由于民族是由不同年龄、性别、经验的人结合起来的共同体,因此民族的心理过程和特性心理特征上存在着差异。民族心理就是特定的民族相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实力、气质、性格等特性心理特征的结合体。(注:参见徐黎丽:论民族心理与民族共同心理素养,广西民族探讨2023年第3期。)其次在民族共同心理素养概念探讨方面,有的作者将其与民族心理概念等同运用,有的作者则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养就是民族自我意识或民族意识,还有一些作者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养就是指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等等。笔者认为,在民族共同心理素养这一概念中,素养特指民族心理素养,即与民族心理有关的素养,而素养这一词汇在心理学上则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注: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探讨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096页。)由此可见,民族共同心理素养则是指特定民族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共同特点。所谓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自动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两部分,脑有头盖骨爱护,避开外界的损害;脊髓是脑的延长,深藏在脊髓骨的管内。神经由中枢系统分支遍布全身,对行为具有整体统一的效能。感觉神经趋向脊髓,而运动神经则远离脊髓,两者构成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则包括周身、躯干、内脏等器官的神经系统。(注:参见陈孝禅:一般心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3页。)自动神经系统则专管养分生长过程,如胃的消化、血的循环、肺的呼吸之类,它的机能自动进行,不受意志的指使,故称自动神经系统,又称植物性神经系统。以上所说的神经系统,则是心理产生的条件,一般来说,神经系统越简洁,则心理活动越简洁;神经系统越困难,心理活动则越困难。另外,除了这些神经系统以外,感觉器官也是心理产生的条件,如身体外部的眼、耳、鼻、舌、皮肤,身体内部的动觉、静觉、触摸觉及机体觉(如消化器官的饱、饿、渴,呼吸器官的顺畅、喘逆等)。(注:参见陈孝禅:一般心理学,第115页。)有了以上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心理现象也能够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民族心理素养事实上是指民族心理产生的生理条件,即民族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民族共同心理素养则是指特定民族共同拥有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注:参见徐黎丽:论民族心理与民族共同心理素养,广西民族探讨2023年第3期。)由此可见,民族共同心理素养是民族心理产生的物质性条件,两者不能同等看待。第三,在内容方面,民族学界重视民族心理的宏观探讨,心理学界则重视民族心理的微观探讨。多年来民族学探讨者始终投身于民族共同心理素养的探讨,近年很多学者起先将其纳入民族心理的探讨范畴内,并且构建中国民族心理探讨的理论框架,但民族共同心理素养仍是很多探讨者热衷探讨的问题,即使在探讨个体民族心理时,也要贯以某某民族共同心理素养的名称。关于此点,本文第一部分已有具体论述,这里不再重复。但由此可见,斯大林关于民族四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养在民族学界仍有巨大的影响。心理学探讨者在民族心理探讨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绝大多数成果仍属于个体民族心理或个体民族成员的心理领域,如民族儿童心理特征探讨、民族心理卫生和精神病探讨、跨国的不同民族心理的比较探讨。(注:参见李尚凯:论民族心理之探讨,新疆师范高校学报1991年第1期。)有关民族心理基本理论探讨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可以说,民族学界在民族心理探讨方面,主要重视对民族心理理论的探讨,而对一些个体民族心理的探讨,也遵循民族心理理论的指导;心理学界在民族心理探讨方面,主要重视对个体民族心理现象和个体民族成员心理现象的探讨。这种状况的存在,虽然表明我国民族心理探讨在宏观和微观方面均取得肯定成就,同时也说明民族学和心理学在民族心理探讨内容方面存在着差异。假如双方不刚好沟通,差异会渐渐扩大,宏观探讨和微观探讨得不到有机地结合,民族心理学的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限制。第四,在探讨方法方面,民族学界和心理学界各行其是,互不借鉴。我国民族学经过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方法论体系和详细的探讨方法,这就是实地调查法,它是民族学探讨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法。所谓实地调查,是经过特地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干脆视察、详细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得第一手探讨资料的过程。(注:参见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心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页。)它包括很多详细的调查方法,如视察与参加视察、个别访问、调查会、问卷法、谱系调查法、自传调查法、定点跟踪调查法、文物文献搜集法等等。除此之外,跨文化比较探讨法、历史文献探讨法、跨学科综合探讨法、数理统计方法也成为民族学探讨的方法。(注:参见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心民族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342页。)但从20世纪80年头至今的民族学进行的心理探讨问题来看,由于民族共同心理素养这一概念始终束缚着探讨者们的头脑,因此有关民族共同心理素养的探讨始终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一些探讨个体民族共同心理素养的学者也并非全部遵循民族学的实地调查法(亲自到民族地区体验和考察),即使有一些探讨个体民族心理的探讨者为本民族成员,但要探讨本民族心理发展中的共同规律,不深化到本民族中间去,也很难得出客观和公正的结论,因为民族个体的心理现象千差万别。一般的学者在探讨个体民族心理时,总是依靠文字资料,因此熊锡元先生提倡的运用实地调查法进行民族心理探讨(注:参见熊锡元:要加强民族心理的调查与探讨——民族心理调查与探讨:基诺族序,民族理论探讨1992年第3期。)是特别必要的。心理学的民族心理探讨方法和其他心理学探讨方法相同,即从选题起先,经过文献综述,形成假设;选择探讨类型,对变量进行分类;选择被试,制订探讨方案;收集和整理资料,得出结论;最终撰写科研报告。在详细的探讨过程中,一般采纳非试验法,而非试验法又有五种详细方法,它们分别是调查法、测验法、实地考查法、历史探讨法、地域比较法。(注:参见李尚凯:论民族心理之探讨,新疆师范高校学报1991年第1期。)心理学者运用这些比较规范的探讨方法,在个体民族成员心理和个体民族心理的探讨过程中取得了肯定的成果,并且对一些不良的民族心理进行了对策探讨。但由于心理学在民族心理理论方面内容很分散,很难从这些分散的探讨成果中总结某一民族或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发展规律。另外,民族学和心理学在详细探讨方法上有很多雷同之处,但由于双方很少沟通和合作,致使很多重复的探讨项目出现,变更这种状况已燃眉之急。三、民族心理学探讨的发展前景民族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的、交叉性的学科,尽管在定位、概念、内容及方法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但随着各民族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提高,各民族的心理探讨将受到普遍关注,民族心理学探讨前景光明。详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族学和心理学在民族心理探讨方面进行沟通与合作已势在必行。属于民族心理探讨范畴的内容许多,我们目前所接受的民族理论和民族问题无一不与民族心理有关。例如,在处理两个民族关系问题时,假如不了解这两个特定民族的心理现象和心理特点,从而对他们的行为做出预料,就无法制定出解决民族关系问题的对策。笔者在甘宁青地区探讨民族关系问题时常常看到民族干部不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而实行了不合时宜的方法,致使民族成员之间的纠纷上升为民族关系问题。(注:参见徐黎丽: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发展趋势,兰州高校出版社2023年版,第80页。)又如在制定民族政策时,假如不考虑各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性心理特征,即使这些政策能够帮助各个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他们也不会接受。在西北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安排生育政策,尽管从长远角度来看,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利益,但由于各民族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多子多福的心理特征,使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接受这一政策,因此执行难度较大。(注:参见郭正礼主编: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疆民族关系的对策探讨,新疆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238页。)另外,诸如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均与民族的心理活动有关。因此民族学界要深化地进行民族探讨,必需与心理学界建立广泛和长期的联系。从心理学界来说,尽管心理学在理论和方法上日趋成熟,但民族心理学作为它的一个分支,还是一个簇新事物。民族学界长期以来积累的各种实地调查材料和理论探讨成果,均可以成为心理学工作者进行民族心理探讨的素材,因此民族学和心理学携手探讨民族心理问题势在必行。假如合作得当,中国民族心理学探讨将结出累累硕果。其次,个体民族心理探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民族心理探讨的主流。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在某种程度上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大开发。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化进行,国家、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开发商希望对西部各个民族有个全面的了解。西部各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心理特征,必定在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自治条例实施过程中以及在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既有主动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其中,民族心理的主动影响将促进西部大开发各项战略决策的实行和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如维吾尔族和回族擅长经商的心理特点则有助于这两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消极影响则会阻碍西部大开发的顺当进行和民族地区发展,如一些民族闭关自守的心理特点则不利于该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很多从事民族心理探讨的学者,已经留意到这一点,并深化西部民族地区,调查西部各个民族的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个体民族心理的探讨论文,并主动提倡各个民族发扬优秀的民族心理特征,抛弃与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不相适应的心理特征,使西部各个民族早目走上兴盛发达之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实施,个体民族心理探讨会进一步深化发展。因为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和法规的实施须要西部各个民族的协作,各个民族要协作国家的战略决策,首先要在心理方面充分地相识和理解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各个民族带来的好处,然后才能在行为上支持和拥护国家的决策。第三,民族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将不断完善。任何理论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民族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也是一样,它必需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在这方面,我国的民族学界和心理学界的资深前辈们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如前所述,他们在大量的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探究中国民族心理发展规律,对一些民族心理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今后,随着西部大开发以来兴起的对西部各个民族心理方面的探讨,民族学和心理学工作者将会在大量的个体民族心理探讨和个体民族成员心理探讨方面积累可观的素材和成果,可以总结出西部个体民族心理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西部民族心理发展规律。中国的西部又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此可以升华到对整个中华民族心理发展规律的探讨。在这样的良性循环探讨过程中,中国民族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将不断得到完善和充溢。第四,民族心理学的探讨方法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在探讨方法上绝不行能仅仅运用一种方法,尤其在现代信息社会时代。民族心理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性的学科,它的探讨方法不行能仅仅局限于实地调查法方面,因为每个民族心理的发展均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在特定的时代受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因此,今后的民族心理学探讨方法将是历时性和共时性探讨方法的结合。在历时性探讨方面,首先逐个分别出重要的心理现象,然后根据一般心理学分析个体意识的通常模式去追溯这些心理现象的发展过程,从而从历史的角度反映一个民族对其他民族、整个世界的看法、见解及感情等;(注:徐黎丽:试论我国民族心理探讨,兰州高校学报1995年第4期。)在共时性探讨方面,对民族心理学所关注的各主要发展阶段进行探讨,而这些阶段各自所涉及的现象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纳比较法,不仅比较我国56个民族的心理特征,而且也比较我国民族与全世界其他民族的心理特征,吸取其他民族的特长,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使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不同民族乃至全世界民族心理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

    注意事项

    本文(关于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docx)为本站会员(l***)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