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铁路车站及其枢纽设计标准规范.doc

    • 资源ID:650799       资源大小:158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铁路车站及其枢纽设计标准规范.doc

    #*1总则 为贯彻国家有关的法规和铁路技术政策,统一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的技术标准,使铁 路车站及枢纽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铁路网中客货列车共线运行、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等于或小于 160km/h 的、级标准轨距铁路车站及枢纽的设计。本规范中凡与行车速度和铁路等级无直接关 系的规定,也适用于其他客货列车共线运行的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 铁路车站及枢纽的设计年度应分为近、远两期。近期为交付运营后第 10 年,远期为交 付运营后第 20 年。近、远期均采用预测运量。对于不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应 按远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对于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可按近期运量和运输 性质设计,并预留远期发展条件;对于可随运输需求变化而增减的运营设备,可按交付运 营后第 3 年或第 5 年的运量设计。枢纽总布置图尚应根据 20 年以上的远景规划,预留长远 发展条件。 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按规定配置保障人身和行车安全,方便旅客旅 行的设施设备。 铁路车站及枢纽建设应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相互配合和协调,并应高度重视环境保护、 水土保持、防灾减灾、文物保护、节约能源和土地。 编组站、区段站应按照减少车流改编次数,实现车流快速移动的原则设置。货运站的 设置应有利于实现货运组织集中化和专业化,客、货运量较小时不应设置中间站。 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应根据运输需要,系统、经济、合理地确定站段布局及规模。 铁路枢纽和复杂车站的设计方案,必须经过经济比较确定。在满足设计年度要求能力 的前提下,铁路车站及枢纽的改、扩建应充分利用既有建筑物和设备。复杂的车站改、扩 建工程应有指导性施工过渡设计。 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的车站及枢纽设计应满足有关规定的要求。 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2术语 会让站、越行站:为满足区间通过能力,必要时可兼办少量旅客乘降的车站。在单线 上称会让站,在双线上称越行站。 中间站:办理列车通过、交会、越行和客货运业务的车站。 区段站:为货物列车本务机车牵引交路和办理区段、摘挂列车解编作业而设置的车站。编组站:在枢纽内,办理大量货物列车解编作业的车站。 客运站:主要办理客运业务的车站。 货运站:主要办理货运业务的车站。 工业站、港湾站:主要为厂、矿企业或港口外部运输服务的车站。前者称工业站,后 者称港湾站。 铁路枢纽:在铁路网结点或网端,由客运站、编组站和其他车站,以及各种为运输服 务的设施和连接线等所组成的整体。 进出站线路:进出枢纽或车站的单独线路的统称。 进出站线路疏解:为消除或减少进出站线路上列车或机车运行的进路交叉所采取的措 施。 疏解线路:对进出站线路进行疏解布置而修建的线路的简称。#*3车站设计的基本规定 3.1.1在铁路车站线路的直线地段上,主要建筑物和设备至线路中心线的距离应符合表 3.1.1 的规定。 3.1.2在车站线路的曲线地段上,各类建筑物和设备至线路中心线的距离及线间距应按现 行国家标准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GB 146.3 的有关规定加宽。位于曲线内侧 的旅客站台,如线路有外轨超高时,应降低站台高度,降低的数值为 0.6 倍外轨超 高度。 3.1.3在线路的直线地段上,站内两相邻线路中心线的线间距应符合表 3.1.3 的规定。 3.1.4电气化铁路上,应根据下列要求确定站内线路架设接触网的范围。 1电力机车进入的到达线、到发线、安全线、机车走行线和电力机车需要通行的其 他线路,均应架设接触网。出发线和编发线有发车作业端的 100200m 有效长度 范围内及其出发通路上应架设接触网。 2由本务机车进行调车作业的中间站的牵出线和货物线均应架设接触网;当由起吊 或其他设备干扰时,可在干扰范围以外的一段线路上架设接触网。 3在配备内燃调车机车的车站上,牵出线和货物线可不架设接触网。 4车站的调车线、有大型起吊设备的装卸线、车辆段段管线、站修线、内燃机车停 留及整备线、轻油油库线、易燃易爆物品专用线路和其他不适宜电气化的线路, 不应架设接触网。 5区段站、编组站及其他大站当有几种牵引种类时,应合理确定架设接触网的范围。3.1.5在车站范围内,接触网软横跨跨越的线路数不应超过 8 条。接触网支柱的布置,应 与其他设备布置和远期发展向结合。接触网支柱不应设在站房、行包房、仓库、检 票口、天桥及地道等的出、入口处。在旅客基本站台上,接触网支柱不宜设在靠线 路一侧的站台边缘;在货物站台上,接触网支柱边缘距站台边缘不宜小于 3.5m。 改建车站在困难条件下,接触网支柱边缘距上述各站台边缘不应小于 2m。 3.1.6跨越电气化铁路车站的跨线桥,其梁底距桥下线路轨面的高度在直线地段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在编组站、区段站或调车作业较多的其他车站上不应小于 6550mm,在困难条件 下,不应小于 6200mm,在特别困难条件下,当有充分依据时,既有跨线桥不应 小于 5800mm。 2跨越机车走行线的驼峰跨线桥为 6000mm,在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 5800mm。 3在海拔 1000m 及以上地区,应根据国家现行标准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 TB10009 的有关规定另行加高。 4设置外轨超高的曲线地段,应根据计算另行加高。 3.1.7货物列车到发线的有效长度,应根据输送能力的要求、机车类型及其牵引列车的长 度,结合地形条件,并与相邻各铁路到发线有效长度的配合等因素确定。到发线有 效长度应按 1050m、850m、750m、或 650m 系列选用;开行组合列车为主的铁路 可采用大于 1050m 的到发线有效长度。 3.1.8站内正线应保证通行超限货物列车。换挂机车的车站及区段内选定 35 个会让站、 越行站或中间站应满足超限货物列车会让与越行的要求。上述车站除正线外,单线 铁路应另有 1 条线路,双线铁路上、下行应各另有 1 条线路能通行超限货物列车。 3.1.9线路接轨应满足下列要求:#*1新线与既有线接轨,应保证主要去向的列车不改变运行方向通过接轨点。 2新线、新建岔线不应在区间内与正线接轨。当疏解线路在区间内与正线接轨时, 在接轨地点应设置线路所或辅助所。 3新线、岔线、段管线与站内正线、到发线接轨时,均应设置安全线;新线、岔线 与站内到发线接轨,当站内有平行进路及隔开道岔并有联锁装置时,可不设安全 线;机务段和客车整备所与到发线接轨时,也可不设安全线。 平行运行图列车对数 1824 对及 24 对以上的单线铁路上,应分别每隔 43 个及 32 个 区间,选定一个车站设置同时接入或发接客、货列车的隔开设备。 当进站信号机外制动距离内进站方向为 6的下坡道时,在车站接车线末端应设置安全 线。 安全线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安全线的有效长度不应小于 50m、 2安全线的纵坡应设计为平道或面向车挡的上坡道。 3安全线上均应设置缓冲装置。 4邻靠正线的安全线均应设置双侧护轮轨和止轮土基,有条件时,邻靠正线的安全 线应采用曲线型布置。 5安全线不应设在桥上和隧道内。 6曲线型安全线末端与相邻线的间距应能确保机车、车辆侧翻时不影响相邻线的安 全。 补机地段或加力牵引区段的车站到发线有效长度,应较规定的到发线有效长度另增加 加力机车的长度。 配属调机的车站可根据需要在适当地点设置调机整备设备。 平过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路段设计行车速度为 120km/h 及以下时,设有中间站台的车站,中间站台与基本 站台间宜在车站中部设置一处平过道相连接;当设有旅客天桥时,可根据需要在 车站中部设置一处平过道。路段设计速度大于 120km/h 时,车站内不应设置平过 道,跨越线路应采用立体交叉。 2客车整备所,应在整备线的两端或一端设置平过道。当设两处平过道时,其间的 距离不应小于车底全长,在技术整备线上,尚应另加 10m 的拉钩检查距离。 3有列检作业的到达场、到发场、出发场或编发线,可在车场端部或警冲标外方设 置平过道。 4在驼峰溜放部分车辆减速器前、后,小能力驼峰线束道岔前和调车线内车辆减速 器前,可结合站内道路布置,在适当地点设置平过道。 5其他场、段、所根据需要,可在适当地点设置平过道。 6平过道宽度应根据其适用情况确定。专供车站工作人员走行时,可采用 1.5m;通 行非机动车辆时,可采用 2.5m;通行机动车辆时,不应小于 3.5m。 车站内应设置道路系统,区段站、编组站及其他大站应设置外包车场的道路,并 应与城镇或地方道路有方便的联系。 办理客运、货运和与运转作业直接有关的主要生产办公房屋的布置,应满足使用 需要并保证值班人员作业安全、联系方便、便于瞭望现场和至室外作业行程最短。 路段设计行车速度 120km/h 及以上时,车站应设防护栅栏、光电缆沟槽、给排水 管、站场排水、放雷接地等设计应统筹考虑。#*3.2 进出站线路和站线的平面、纵断面3.2.1进出站线路的平面应符合相邻路段正线的规定。在困难条件下,有旅客列车通行的 疏解线路的最小曲线半径不应小于 400m,其他疏解线路的最小曲线半径不应小于 300m,编组站环到、环发线的最小曲线半径不应小于 250m。 3.2.2编组站内的车场应设置在直线上。在特别困难条件下,到达场、出发场和到发场可 设在同向曲线上,其曲线半径不应小于 800m。 3.2.3牵出线应设在直线上。在困难条件下,可设在半径不小于 1000m 的曲线上,在特 别困难条件下,曲线半径不应小于 600m;仅办理摘挂、取送作业的货场或其他厂、 段的牵出线,在特别困难条件下,曲线半径不应小于 300m。牵出线不应设在反向 曲线上。改建车站,在特别困难条件下,调车作业量较小时,可设在反向曲线上, 也可保留既有曲线半径。 3.2.4货物装卸线应设在直线上。在困难条件下,可设在半径不小于 600m 的曲线上,在 特别困难条件下,曲线半径不应小于 500m。 3.2.5客运站位于旅客高站台旁的线路应设在直线上。改建客运站或其他车站,在困难条 件下,可设在半径不小于 1000m 的曲线上,在特别困难条件下,曲线半径不宜小 于 600m。 3.2.6站内联络线、机车走行线和三角线的曲线半径不应小于 200m,但编组站车场之间 联络线的曲线半径不应小于 250m。三角线尽头线的有效长度应按 2 台机车长度加 10m 安全距离,在困难条件下,每昼夜转向次数小于 36 次的单机牵引折返段,其 有效长度可采用 1 台机车长度加 10m 的安全距离。转车盘前应有长度不小于 12.5m 的直线段。 3.2.7站线的曲线可不设缓和曲线。到发线上的曲线地段和连接曲线宜设曲线超高,曲线 地段超高可采用 20mm,连接曲线超高可采用 15mm。其余站线可不设曲线超高。 3.2.8通行列车的站线,两曲线间应设置不小于 20m 的直线段。不通行列车的站线,两 曲线间应设置不小于 15m 的直线段,在困难条件下,可设置不小于 10m 的直线段。3.2.9在正线和站线上,道岔至曲线间的直线段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位于正线上的车站内每一咽喉区两端最外道岔及其他单独道岔直向至曲线超高顺 坡终点之间,路段设计行车速度大于 12km/h 的线路不应小于 40m,在困难条件下, 不应小于 25m,路段设计行车速度为 120km/h 及以下的线路不应小于 20m。 2站线上的道岔前后至曲线的直线段长度,应根据曲线半径、道岔结构、曲线轨距 加宽和曲线超高等因素确定。道岔前后至圆曲线最小直线段长度应符合表 3.2.9 的 规定。当道岔采用混凝土岔枕时,道岔后直线长度应为道岔跟端至末根岔枕的距离(困难时为)与表 3.2.9 所列最小直线段长度之和。与道岔前后连接的曲'L' 长L线设有缓和曲线时,可不插入直线段。道岔后的连接曲线,其半径应与相邻道岔 规定的侧向通过速度相匹配。 3.2.10正线上的道岔不宜设在级铁路路堤与桥台连接处的过渡段范围内,在困难条件下 必需设置时,路基应采取加强措施或适当调整桥跨。 3.2.11进出站线路的纵断面,应符合相邻路段正线的规定。仅为列车单方向运行的疏解线 路,可设在大于限制坡度的下坡道上,其最大坡度单机牵引不应大于 12,在特别 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 15;加力牵引电力不应大于 30,内燃不应大于 25.相 邻坡段的坡度差应符合表 3.2.11 的规定。当需利用该线作反向运行时,应经牵引#*检算满足不低于列车计算速度通过该线的要求。 3.2.12编组站各车场和相关线路的纵断面应符合下列规定: 1峰前到达场宜设在面向驼峰的下坡道上,在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上坡道上,其坡 度均不应大于 1,并应保证车列推峰和回牵的起动条件和解体时易于变速。 2调车场纵断面,应根据所采用的调速工具及其控制方式、技术要求确定。 3到发场和出发场宜设在平道上,在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 1的坡道上。 4到发场、出发场和通过车场当需利用正线甩扣修车时,正线的纵断面应满足半个 列车调车时的起动条件。 5改建车站,到达场、到发场、出发场和通过车场采用上述标准引起较大工程时, 经主管部门批准,可保留原有坡度,但应采取相应的防溜安全措施。 6编组站车场间联络线的坡度应满足整列转场的需要。 3.2.13 办理解编作业的牵出线,宜设在不大于 2.5的面向调车线的下坡道上或平道上, 但坡度牵出线的坡度应按计算确定。平面调车的调车线,在咽喉区范围内应设在面 向调车场的下坡道上,但坡度不应大于 4。办理摘挂、取送作业的货场或其他厂、 段的牵出线,宜设在不大于 1的坡道上。在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 6的坡 道上。 3.2.14 货物装卸线应设在平道上,在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 1的坡道上,液体货物、 危险货物装卸线和漏斗仓线应设在平道上。货物装卸线起讫点距离凸形竖曲线始、 终点不应小于 15m。 3.2.15 在客运站与客车整备所上,为旅客列车和个别客车停放的线路应设在平道上,在困 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 1的坡道上。 3.2.16 站修线、洗灌线和建筑物内的线路应设在平道上。 3.2.17 无机车连挂的车辆停放线和机车整备线宜设在平道上,在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 于 1的坡道上。 3.2.18 联络线可设在坡道上,其坡度应符合按机车牵引力所确定的车列重量要求,且不应 大于 20。 3.2.19 段外机车走行线的坡度宜放缓,在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 12;设立交时,内燃、 电力机车走行线不应大于 30。在站、段分界处,应有不小于 2 台机车长度加 10m 的机车停留位置,其坡度不应大于 2.5。在三角线曲线范围内,坡度不应大于 12。在三角线尽头线范围内,应设计为平道或面向车挡不大于 5的上坡道。机 待线的坡度可按三角线尽头线的规定办理。转车盘前应有长度不小于 50m 的平坡段。3.2.20 客车车底取送线的坡度宜放缓,在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 12,兼作牵出线时,不 应大于 6。 3.2.21 车辆段出、入段线的坡度,应满足车辆取送和段内转线调车的需要。 3.2.22 维修基地和维修工区内的线路,宜设在平道上。在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 1 的坡道上。维修基地咽喉区可设在不大于 2.5的坡道上,在困难条件下,可设在 不大于 6的坡道上。维修工区的咽喉区坡道宜采用与维修基地咽喉区相同的标准, 在特别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 10的坡度上。 3.2.23 站线坡段长度及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进出站线路的坡段长度,应采用相邻路段正线的规定,在困难条件下,疏解线路 的坡段长度不应小于 200m。 2到发线的坡段长度不宜小于表 3.2.23 的规定,通行列车的站线,其坡段长度不应 小于 200m。不通行列车的站线和段管线,可采用不小于 50m 的坡段长度,但应保#*证竖曲线不相互重叠。 3进出站线路坡段连接应符合相邻路段正线的规定。到发线和通行列车的站线,相 邻坡段的坡度差大于 4时,可采用 5000m 半径的竖曲线,在困难条件下,其竖曲 线半径不应小于 3000m。不通行列车的站线,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大于 5时,可采 用 3000m 半径的竖曲线;设立交的机车走行线,在困难条件下,可采用半径不小 于 1500m 的竖曲线;高架卸货线可采用半径不小于 600m 的竖曲线。 车站正线上的道岔不应布置在竖曲线范围内和变坡点上,在既有线改建困难条件下, 路段设计行车速度不大于 100km/h 时,可设在半径不小于 10000m 的竖曲线上。站 线上道岔不宜布置在竖曲线范围内,在困难条件下必须布置时,在通行列车的线路 上,竖曲线半径不应小于 10000m;在不通行列车的线路上,竖曲线半径不应小于 5000m。 车站咽喉区范围内两相邻站线有轨面高差时,应根据正线限制坡度、站坪坡度、路基 面横向坡度和道床厚度等因素设计站线的顺接坡道。顺接坡道范围宜为道岔岔枕后 至警冲标或货物线装卸有效长度起点。顺接坡道的相邻坡段坡度差,到发线的通行 列车的站线不宜大于 4,其他站线不宜大于 5,坡段长度不应小于 50m。顺接 坡道落差不够时,根据车站的具体情况,可采用减缓路基面横向坡度、加厚道床、 铺设双层道床和将顺接坡道适当伸入线路有效长度范围内等措施予以调整。3.3 站场路基和排水3.3.1站场中心线至路基边缘的宽度应满足下列要求:车场最外侧线路不应小于 3m;有 列检作业的车场最外侧线路不应小于 4m,困难条件下,采用档碴墙时可不小于 3m;最外侧梯线和平面调车牵出线有调车人员上、下车作业的一侧不应小于 3.5m;驼峰推送线的车辆摘钩地段,有摘钩作业的一侧不应小于 4.5m,另一侧不 应小于 4m。 3.3.2站内联络线、机车走行线和三角线等单线的路基面宽度:土质路基不应小于 5.6m;硬质岩石路基不应小于 5m。 3.3.3站内正线或进出站线路路基标准应与区间正线相同。站线路基的路基填料和压实度 应按级铁路路基标准设计,路基基床表层厚度为 0.3m,基床底层厚度为 0.9m, 基床总厚度为 1.2m。 3.3.4站线与正线共路基时,站场路基设计尚应符合以下规定: 1当站线与相邻正线间无纵向排水槽或渗管、旅客站台等设施时,站线路基应采用 与站内正线相同标准,正线的路基面应采用三角形,其坡率宜为 3%。 2当站线与相邻正线间设有纵向排水槽或渗管、旅客站台等设施且到发线数量较多 时,自正线中心向外宽度为 2m 处、路基面以下 1:1 边坡范围内,路基按正线标 准设计,正线的路基面应采用三角形,其坡率不应小于 3%。其余站线的路基应按 站线标准设计。 3当站内道路与正线并行时,其路肩低于铁路路肩不应小于 0.6m,在困难条件下, 应在其间设置排水和安全防护设施。 铁路通信、信号、电力等各种光、电缆槽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铁路路基设计 规范TB 10001 的有关规定。 车站路基面应设有倾向排水系统的横向坡度。根据车站路基面宽度、排水要求和路基 填挖情况,可设计为一面坡、两面坡或锯齿形坡。路基面的横向坡度不宜倾向正线,#*外包车场的正线应按单独路基设计。 路基面横向坡度及一个坡面的最大线路数量,可按表 3.3.7 的规定确定。 站场排水系统设计应有总体规划,并应与地方排灌和排污系统密切配合。改建车站宜 利用既有的排水设备。 排水设备的数量应根据地区年平均降水量、站场汇水面积、基床表层填料类别、路基 纵横断面和出水口等因素确定。 站场内应根据具体情况加强路基排水设计: 1客运站和办理客车上水作业车站的到发线以及客车整备所的洗车机线和整备线。 2机务段内各种洗车机线。 3货场内设有站台的装卸线、车辆洗刷线、加冰线和牲畜装卸线。 4车辆减速器和设有轨道电路的大站咽喉区。 5驼峰立交桥下的线路和疏解线路所形成的低洼处。 6改建车站时,改建部分的排水不良路基。 站场排水系统的设计,应使纵向和横向排水设备紧密结合,水流径路短而顺直。 横向排水设备宜利用站内桥涵;无桥涵可利用时,可采用横向排水槽或排水管。 纵向排水设备的坡度不应小于 2,在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 1。穿越线路的横 向排水设备的坡度不应小于 5,在特别困难条件下,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 站场内排水设备的横断面尺寸,应按 1/50 洪水频率的流量设计。当有充分依据时, 可按当地采用的洪水频率进行设计。纵、横向排水槽的底部宽度不应小于 0.4m, 深度不宜大于 1.2m;当深度大于 1.2m 时,其底部宽度应适当加宽。 当排水设备位于调车作业区,列检作业区,装卸作业区和工作人员通行的地段时, 排水沟或排水槽应加设盖板。 纵、横向排水槽、管的交汇点,排水管的转弯处和高程变化处,应设检查井或集 水井。4 会让站、越行站4.1 会让站会让站应采用横列式图型,可按图 4.1.1 布置。在特别困难条件下,可采用其他 合理图型。 会让站的到发线应设 2 条;当行车量较少时可设 1 条,但不应连续设置。 当会让站设 1 条到发线时,其到发线宜布置在运转室对侧。越行站越行站应采用横列式图型,可按图 4.2.1(a)布置。在特别困难条件下,可按图 4.2.1(b)布置。 越行站的到发线应设 2 条。级铁路在特别困难条件下可设 1 条,但不应连续设 置。 越行站两端咽喉的两正线间应各设 1 条渡线,有条件时每端可再预留 1 条渡线。 必要时图 4.2.1(b)也可每端各设置或预留 1 条渡线。5 中间站#*5.1 中间站图型 5.1.1 中间站应采用横列式图型。可按图 5.1.1-1 或 5.1.1-2 布置。在特别困难条件下, 单线铁路可采用其他合理图型。到发线数量和主要设备配置 中间站的到发线应设 2 条,作业量较大时,可设 3 条。下列中间站的到发线数量 可较以上规定增加: 1枢纽前方站、铁路局局界站、补机始终点站和长大下坡和列车技术检查站、机车 乘务员换乘站,到发线数量可根据需要增加。 2有两个方向以上的线路引入或岔线接轨的中间站,到发线数量可根据需要确定。 3有摘挂列车进行整编作业的中间站,到发线数量可根据需要确定。 4办理机车折返作业的中间站,到发线数量可根据需要确定。 当车站同时具备上述两项及以上作业时,其线路数量应综合考虑,不宜逐项增加。 单线铁路中间站宜设置中间站台,双线铁路中间站应设置中间站台;中间站台应 设在站房对侧邻靠正线的到发线外侧。改建车站在困难条件下,可保留中间站台邻 靠正线的布置。 双线铁路中间站两端咽喉的两正线间宜各设 2 条渡线,其中每端除应各设 1 条渡 线外,其余 2 条渡线可根据调车作业等需要设置或预留。改建车站在特别困难条件 下,路段设计行车速度小于 140km/h 时,可采用交叉渡线。 中间站的货场位置应结合主要货源、货流方向、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及地形、地 质条件等选定。 1货场宜设于主要货物集散方向的一侧,并宜设在、象限,必要时可设在 、象限。 2当有大量散堆装货物装卸时,可在站房对侧设置长货物线。 3当受当地条件限制,货场位置与货源集散方向不一致时,应有安全方便的通货场 道路。 牵出线的设置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双线铁路和路段设计行车速度大于 120km/h 或平行运行图列车对数在 24 对以上及 其他调车作业量大的单线铁路中间站,均应设置牵出线。 2当中间站上有岔线接轨,且符合调车作业条件时,应利用岔线进行调车作业。不 设牵出线的单线铁路中间站,可利用正线进行调车作业。 3当利用正线或岔线进行调车作业时,进站信号机宜外移,外移距离不应超过 400m。其平面、纵断面及瞭望条件应符合调车作业的要求,在困难条件下,曲线 半径不应小于 300m,坡度不应大于 6。 4牵出线的有效长度不宜小于该区段运行的货物列车长度的一半,在特别困难条件 下或本站作业量不大时,不应小于 200m。 办理机车折返作业和配属调机的中间站,应设置必要的机务设备。6 区段站 6.1 区段站图型区段站应采用横列式图型(图 6.1.1-1 及图 6.1.1-2)或纵列式图型(图 6.1.1- 3) 。有充分依据时,可采用客、货纵列式或一级三场图型。#*区段站图型应根据引入线路数量、运量、运输性质、车站作业特点和客货机车交路, 在满足运输需要及技术经济合理的条件下,结合城市规划和地形、地质条件予以选 择,并应按下列要求办理: 1单线铁路区段站应采用横列式图型。当有多方向线路引入且运量较大时,可预留 或采用纵列式图型;有充分根据时,也可采用其他合理图型。 2双线铁路区段宜采用横列式图型。当有运量较大的线路引入,旅客列车较多及为 客货机车交路始、终点,且地形条件适宜时,可采用或预留纵列式图型;有充分 根据时,也可预留或采用一级三场或其他合理图型。 3改建的区段站可采用图 6.1.1-1图 6.1.1-3 或客、货纵列式图型;当引起大量工 程或当地条件不适宜时,经技术经济比较,也可采用其他合理图型。6.2 主要设备配置旅客站房应设在城市主要居民区一侧,站房的位置应与城市规划相配合。中间站台的位置,应与旅客列车到发线的使用相配合,保证旅客上、下车的安全和方 便。中间站台与基本站台之间:单线铁路宜夹 3 条线路,双线铁路宜夹 4 条线路,改建区 段站,在困难条件下,可保留既有站台位置;仅办理机车乘务组换班的双线铁路横列式区 段站,可在站房一侧设到发线。 横列式和纵列式区段站接发旅客列车的到发线,应能接发货物列车。单线铁路横 列式区段站的到发线,应采用双方向接发车进路。双线铁路区段站的到发线,可按 上、下行方向分别设计为单进路;靠旅客站台的到发线及靠调车场的部分到发线宜 设计为双进路;必要时可全部设计为双进路。 区段站宜设一个调车场。当为纵列式图型,双方改编列车较多,交换车流较少, 有充分根据时,也可上、下行分设调车场。 区段站的咽喉区应保证车站必需的通过能力、改编能力、作业安全和提高作业效 率,并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肩回式交路的区段站咽喉区,其进路不少于表 6.2.4 规定的主要平行作业数 量。 2调车场的部分线路应接通正线,在改编作业量大的车站,到发场的部分线路应有 列车转线的平行作业。 3咽喉区布置应紧凑,宜减少敌对进路和正线上的道岔数,并使调车行程最短。 区段站的货场位置应结合城市规划、货源和货流方向、地形条件、地方运输能力、 通货场道路与铁路交叉的方式、环境保护需要、货物品类以及装卸量等确定。货场 与城市之间应有便捷的通路。位于站房同侧的货场,当装卸量较大且区间列车对数 较多时,宜设货场牵出线。 新建机务段的位置应根据站和段的作业要求、段的规模、地形、地貌、地质、水 文和排水等条件确定。当车站采用横列式图型时,宜设在旅客站房对侧右端,当不 发展为纵列式图型或受其他条件限制时,也可设在站房对侧左端。采用循环运转或 采用长交路且有机车乘务组换班的区段站,根据需要可在到发线上或到发场附件设 置必要的设备。 区段站的车辆段和站修所宜设在调车场外侧或其他适当地点。 区段站上岔线的接轨,应有统一规划。当有几条岔线接轨时,宜集中合并引入。 岔线可在货物牵出线、调车场次要牵出线、调车场或其他站线上接轨,当货物运量 较大或有整列到发时,宜接入到发场。#*有始发、终到旅客列车车底停留的区段站,应设置客车车底停留线,其位置应与 接发旅客列车的到发线有便捷的道路。 6.3 车站数量和有效长度区段站为客、货列车使用的到发线数量,应根据列车的种类、性质、数量和运行 方式等确定,设计时可按表 6.3.1 选用。 每昼夜通过车场的机车在 36 次及以上的区段站应设 1 条机车走行线。 横列式区段站的非机务段端的咽喉区和纵列式区段站上机务段对侧到发场出发一 端的咽喉区,应设机待线。在换挂机车较少或改建困难的单线铁路横列式区段站可 缓设或不设机待线。机待线宜为尽头式,必要时也可为贯通式。机待线的有效长度: 尽头式应采用 45m,在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牵引机车长度加 10m;贯通式应采用 55m,在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牵引机车长度加 20m。双机牵引时,上述有效长度 应另加 1 台机车长度。 区段站调车线的数量和有效长度应根据衔接线路的方向数量、有调车作业车数、 调车作业方法和列车编组计划等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一衔接方向不少于 1 条,车流大的方向可适当增加。其有效长度不应小于到发 线的有效长度。 2本站作业车停留线不少于 1 条;待修车和其他车辆停留线 1 条,车数不多可共用 1 条;有岔线接轨且车辆较多可增加 1 条;有危险品车辆时,应设危险品车辆停留 线 1 条。上述调车线的有效长度应按该线所集结的最大车辆数确定。 区段站的调车场两端应各设 1 条牵出线。当每昼夜解编作业量各不超过 7 列时,可缓 设次要的 1 条。主要牵出线的有效长度,不应小于到发线的有效长度,仅进行加减 轴作业时可适当缩短。次要牵出线的有效长度不宜小于到发线有效长度,调车作业 量不大时可为到发线有效长度的一半。当有运量较小的线路或岔线在该站接轨,其 平、纵断面适合调车时,可利用其作为次要牵出线。 横列式区段站的机务段与到发场之间,应设机车出、入段线各 1 条,当出、入段机车 每昼夜不足 60 次时可缓设或仅设 1 条。当采用其他图型时,机车出、入段线的数 量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7 编组站 7.1 一般规定7.1.1编组站分为路网性编组站、区域性编组站和地方性编组站。路网性编组站应设计为 大型编组站,区域性编组站宜设计为大、中型编组站,地方性编组站应设计为中、 小型编组站。设计时应根据引入线路数量、作业量及其性质、工程条件和城市规划 等要求,通过全面比较,选择合理的图型,并根据需要预留发展余地。 7.1.2编组站的车场、调车设备和其他各项设备的相互配置,在满足需要的通过能力和改 编能力、节省工程投资和运营支出的前提下,应符合下列要求: 1车站各组成部分工作上协调。 2车站作业具有流水性和灵活性。 3减少进路交叉和作业干扰。 4缩短机车、车辆和列车的走行距离及在站停留时间。 5便于采用现代化技术设备。 7.2编组站图型 7.2.1编组站应根据双方向改编作业量和折角车流的大小、地形条件、进出站线路布置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单向图型或双向图型。新建编组站宜采用单向图型。 单向编组站的驼峰方向,应根据改编车流量及其方向,结合地形和气象条件综合研 究确定。双向编组站的两套系统的能力和布置形式可根据需要确定。 7.2.2双方向共用一个到发场和一个调车场的横列式编组站图型(图 6.1.1-1、图 6.1.1- 2) ,可适用于解编作业量小的小型编组站。如站房位置和地形条件允许,车场宜设 在靠主要改编车流方向正线的一侧。 7.2.3双方向的到发场分别并列在共用调车场两侧的横列式编组站图型(图 7.2.3) ,可 适用于双方向改编车流较均衡、解编作业量不大的编组站或地形条件困难、远期无 大发展的中、小型编组站。当衔接线路的牵引定数较大时,应妥善处理向驼峰转线 的联络线平、纵断面条件。 7.2.4双方向共用的到达场和调车场纵列配置,而出发场分别并列在共用调车场两侧的单 向混合式编组站图型(图 7.2.4) ,可适用于解编作业量较大或解编作业量大而地 形条件困难的大、中型编组站。当顺驼峰方向改编车流的比重较大时,应采取必要 的措施使调车场尾部两侧牵出线的作业负担均衡。 7.2.5双方向共用的到达场、调车场和出发场纵列配置的单向纵列式编组站图型(图 7.2.5) ,可适用于顺驼峰方向改编车流较强、解编作业量大的大型编组站。反驼峰 方向改编列车到达与出发的线路,宜设计为立体交叉。反驼峰方向改编列车的到达 与出发线路,宜按反到、反发设计,并预留有发展为环到、环发的条件。当近期有 根据时也可设计为环到、环发。当单向混合式编组站扩建为到达场、调车场与出发 场纵列配置的单向编组站图型时,根据作业需要,也可保留反驼峰方向的出发及通 过车场。 7.2.6采用双溜放作业方式的单向编组站,宜将到达场、调车场与出发场纵列配置。根据 折角车流的作业需要,调车场中部的部分线路可设计为两侧驼峰溜放线的共用线路。 调车场尾部的布置形式及调车设备的配置,应保证其作业能力与驼峰能力相适应。 反驼峰方向改编列车的到达线路,宜设计为环道。反驼峰方向改编列车的出发进路 宜设计为环发或反发。 7.2.7双方向均为到达场与调车场纵列配置、出发场横列配置在调车场外侧的双线混合式 编组站图型(图 7.2.7) ,可适用与双方向解编作业量均较大或解编作业量均大而 地形条件受限制,且折角车流较小的大型编组站。 7.2.8双方向均为到达场、调车场与出发场纵列配置的双向纵列式编组站图型(图 7.2.8) ,可适用于双方向解编作业量均大的大型编组站。 7.2.9当到达场与调车场纵列配置,顺驼峰方向的改编车流较大而组号简单或主要为小运 转车流,且衔接的发车方向较少时,根据具体情况,顺驼峰方向可不设出发场,列 车出发可全部在编发场办理。当到发场或出发场与调车场横列配置时,也可在调车 场设计部分编发线。 7.3主要设备配置 7.3.1编组站内客、货共用的正线位置,应根据路段设计行车速度、行车量、客运站位置、 货场和岔线的布置以及采用的图型等因素,设计为外包式或一侧式。在编组站范围 内的正线上,根据需要可设置为旅客列车和通勤列车停靠的旅客乘降所。当通勤列 车需要在编组站内的有关场、段福建停靠时,可在适当地点设置站台。 7.3.2通过车场的位置,应根据通过列车运行顺直,便于甩挂作业,机车出、入段便捷, 对编组站作业干扰少,节省设备和定员等要求确定。横列式编组站的通过车场宜设 在到发线旁;混合式和纵列式编组站的通过车场宜设在出发场旁;当通过列车有甩 无挂,也可设在邻近机务段的到达场旁。通过车场与其旁侧的到达场、出发场或到#*发场的咽喉布置,应有互通的进路。当通过列车不多,可不单设通过车场,其列车 作业在相关车场办理。 7.3.3编组站的调车场尾部,可根据作业需要采用调车进路集中控制。当多组列车、摘挂 列车和小运转列车的编组作业量大时,可根据编组能力的需要和具体条件,自爱调 车场尾部设置小能力驼峰或辅助调车场,在调车场内或其头部附近设置箭翎线等设 备。 7.3.4各类编组站应根据具体情况,将调车场的部分线路接通正线。 7.3.5编发线宜在调车场外侧的线路集中设置,其出场咽喉宜适当增加平行进路,并根据 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 7.3.6调车场与出发场纵列配置的编组站,可在调车场每侧约半数线路的线束尾部道岔至 出发场进场端最外道岔之间留出到发线有效长一半的长度,在困难条件下,可适当 缩短。 7.3.7为保证双线编组站的折角车流能便捷地从一套系统的调车场转至另一套系统的峰前 场,宜在两套系统之间设置联络线,当折角车流较大时,可在两套系统之间设置回 转线或交换场。根据折角车流大小、编组站性质和具体条件,结合编组站进出站线 路布置,宜使相应的系统能为主要的折角车流方向接入或发出反方向列车。 7.3.8编组站机务设备的配置,应根据编组站图型、机车作业情况和当地条件,经技术经 济比较确定。横列式编组站的机务段应与车场纵列配置,当双方向的到发场分别并 列在共用调车场两侧时,宜设在驼峰端;单向混合式编组站的机务端,宜设在到达 场旁反驼峰方向的一侧;单向纵列式编组站的机务段,宜设在到发较集中的出发场 或到达场旁反驼峰方向的一侧,当采用环到环发时,宜设在调车场旁反驼峰方向一 侧。双向编组站的机务段,宜设在两套系统之间并靠近车流强大的出发场和通过车 场的一端,必要时可在另一端设置整备设备。当通过列车较多且机车不进段作业时, 经技术经济比较,可在通过车场附近设置必要的整备和其他设施。 7.3.9单向编组站的车辆段,宜设在调车场尾部附近或其正线外侧;双向编组站的车辆段 应设在两套系统之间,并靠近主要空车方向系统的调车场尾部附近。站修所宜设在 调车场尾部附近。当同时有车辆段和站修所条件适当时,宜合设一处。 7.3.10 当编组站需要为中转的保温车加冰或加油时,应在适当地点设置加冰所或加油点。 单向编组站的加冰所位置,当以通过列车加冰为主时,宜设在主要加冰方向的通过 车场外侧;当以改编车辆加冰为主时,宜

    注意事项

    本文(铁路车站及其枢纽设计标准规范.doc)为本站会员(小**)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