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化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doc
五化镇山洪灾害预防预案一、总则1.1编制目的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造成损失和灾害。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结合五化镇所处地理位置及设防工程措施的现状,特制定本预案。1.2编制依据1.2.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地方性法规、条例及规定;1.2.2经过批准的国家、省、市、县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和地质防治规划报告等;1.2.3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1.3编制原则1.3.1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的;1.3.2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1.3.3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1.3.4因地制宜,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1.4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五化镇水库、山洪灾害防御工作。1.5预案编制五化镇水库、山洪灾害预防预案的编制内容包括:调查了解区域的自然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历年山洪灾害的类型及损失情况,分析山洪灾害的成因及特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划分危险区和安全区;缺点镇、村防御组织机构人员及职责;充分利用已有的监测及通信设施、设备,制定实时发布山洪灾害预警方案,缺点预警程序及方式,根据预报及时发布山洪灾害预警信息;确定转移安置人员、路线、方法等,拟订抢险救灾、灾后重建等各项措施,安排日常的宣传、演练等工作。1.6预案审批1.6.1本预案由五仙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审批。1.6.2本预案有效期为3-5年,每隔3-5年修订一次,情况由较大变化时应及时修订。二、基本情况2.1自然情况五化镇位于五仙县西南部,是有名的干旱死角。东与长村乡交界,南与XXX,北与XXX,西与XXX、南强乡接壤。全镇辖13个村委会,132个村民小组,由农业人口2.3万人。国土总面积88.21平方公里,以低矮丘陵为主,其中耕地1.29万亩,山林9.59万亩。2011年全镇总产值2.5亿元,人平纯收入4633元。境内无大的河流,只有三条汇入武水的小溪溪流,一条从鹧鸪坪村流向临武同益乡,一条从欧联新黄泥田村流向长村乡,一条从光明田心村流向浆水乡。山塘水库数量我镇全县最多,目前有一座小型水库和8座小型水库,222座山平塘和基本塘。山塘水库灾调蓄减灾、防汛抗旱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发挥效益即成为水利工程,否则带来水旱灾害。气象:五化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水量1481.4mm,降雨量最多的年份是1975年,为1919mm,最少年份是1963年,为952.1mm。多年平均径流深860mm,多年平均气温18.2,最低气温-5.2,多年平均风速1.5m/s,最大风速20m/s,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全年无霜期292d,日照时数1577.4h。2.1.3地形地貌及地势概况镇域地形呈龟背形,以低矮山丘为主,海拔在290米-460米之间。2.2经济社会情况2.2.1行政区划、人口分布本镇国土面积88.2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3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万余人。2.2.2耕地面积、产业结构、经济状况区域内有耕地12900亩,产业结构以生产粮食作物、蔬菜水果、优质稻、玉米、烤烟为主。全镇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5亿元,人平纯收入4633元。2.3历史山洪灾害损失及成因历年来五化镇境内在主汛期有不同程度的山洪发生。造成危害和损失不同程度,主要是冲毁稻田、田埂、渠道、堤坝等,靠近山脚开挖土方心砌房屋会有少量塌方,滥采煤矸石区有小面积滑坡。2006年“7.15”、“7.26”两次台风暴雨,造成欧联心黄泥田村村庄小部分受淹,山上村长塘水库小型水库出现险情并紧急抢险,省道S324线光明村四方凉亭段被淹中断交通二天。山洪灾害特点:一是来势猛,消退快,成灾范围广;二是突发性强,破坏性大;三是灾后恢复治理困难。2.4山洪灾害防御现状历届党委、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兴建了一批水利工程,制定了一些可行性方案。主要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类。2.4.1山洪灾害防御的工程措施一是抓好水土保持工作,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近几年封山育林1.8万亩,退耕还林8300亩。提高土壤涵养能力、水源能力,延缓汇流时间,尽量减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避免淤积下流河道。二是除险加固了部分山塘水库和浆砌石护河堤。建立了滂源标准化水库,烟水配套,解决了大津、东冲的排洪、灌溉工程。三是改善了防御山洪的交通条件,完善了通讯设施。近几年开通乡村通村公路50公里,基本上做到了村村组组通公路。全镇各村组都开通了程控电话,有线电视,移动通讯覆盖了全镇98%以上的区。2.4.2山洪灾害防御的非工程措施一是制定了五化镇山洪灾害紧急避灾预案。按防洪法要求,在上级各部门的指导下制定了山洪防御预案,同时对本镇确定了人员、财产转移方案;对易产生滑坡、崩塌地区,五仙县国土资源局确定了重点防治区,强化了地质灾害监测,制定了防治措施并明确了地质灾害监测人河防灾责任人。二是加强了预警预报,五仙县水利局在五化镇设立了雨量自动采集点。三是建立了避灾组织机构,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四是组建了抗洪抢险应急队,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和任务。五是加大了山洪灾害宣传力度,通过组织培训,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和防御山洪灾害能力有所加强。2.4.3山洪灾害防御现状中非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缺乏山洪灾害综合治理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近几年来,山丘区山洪灾害的频繁发生和愈演愈烈的趋势逐步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但由于山洪来得快,去得也快,致使有些地方,山洪一过就忘痛,并未从思想和行动上引起高度重视。有的甚至山洪已经进了家门,还舍不得家中财物,不肯避灾。2、山洪灾害综合防治的投入不足。各级各部门的部分领导认为山洪灾害点多、面广、线长,来势迅猛,消退迅速,防不胜防,再者资金有限,所以就任其自然,大多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没能采取实际行动,从而造成了山洪灾害综合防治投入不足的局面。3、对山洪灾害规律性研究不够。山洪灾害预报要求有很强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由于缺乏技术,使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因此,以往的山洪预案往往操作性不强。4、监测预警设施不完善。本镇没有水电站,仅在2007年设立了自动雨量站,也没有山体滑坡测缝仪。所以山洪暴发前,气象预报的准确性不高。5、防御山洪的水利工程设施严重不足。境内山塘水库多,病险状况严重。山上长塘水库2006年出现险情,列入了重点除险加固工程,但至今仍是病库。三、危险区、警戒区、安全区的划分3.1划分原则危险区是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危险区一般处于河谷、沟口、河滩、陡坡下、低洼处和不稳定的山体下。警戒区是指情况下趋于安全,但不能抵御超标准暴雨洪水的区域。安全区是指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安全区是危险区人员的避灾场所。3.2两区基本情况根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大纲,山洪灾害易发地带宜划出危险区、警戒区和安全区。为进一步增强应急防御的可操作性,结合实际情况,对“两区”的划分进行了进一步细化。按灾害形式将全镇灾害区域划分为洪水泛滥区及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易发区两大类。历年来五化境内在主汛期有不同程度的山洪发生,造成危害和损失不同程度,主要是冲毁稻田、田埂、渠道、堤坝等,靠近山脚开挖土方心砌房屋会有少量塌方,滥采煤矸石区有小面积滑坡。2006年“7.15”“7.26”两次台风暴雨,造成欧联系心黄泥田村村庄小部分受淹,山上村长塘小型水库出现险情并紧急抢险,省道S324线光明村四方凉亭段被淹中断交通二天。据此,我镇确定欧联新黄泥田自然村、长塘水库下游的光明高枧村为警戒区。欧联四组新黄泥田自然村共十二户,五十八口人,光明高枧村共两各组,六十多户,三百二十多口人,发生暴雨、山洪容易受到威胁,必须撤离、转移人员。四、组织指挥体系4.1组织指挥结构4.1.1五化镇组织机构的构成五化镇成立了防汛抗旱指挥部和防御山洪地质灾害指挥部,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由镇长任指挥长,人大主席,政协联络组长和分管农林水的副镇长为副指挥长,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组和2-3个应急抢险队(每队不少于10人)。镇内各行政村成立以村主任为责任人的山洪灾害预防指挥队(每队不少于10人)。每个村、组要落实降雨和水位、工程险情、泥石流、滑坡监测人员,确定一名或几名信号发送员,并造花名册报送镇、县防汛办备查。4.2职责和分工五化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在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指导下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具体组织五化镇各村组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等。村组山洪灾害预防指挥所负责本行政村内降雨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和抢险等工作。4.2.1明确工作职责监测组:负责监测辖区雨量站时段雨量、水利工程、危险区及溪河水位、泥石流沟、滑坡点的位移等信息。信息组:负责对县防指、气象水文等部门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掌握暴雨洪水预报、降雨、泥石流、滑坡、水利工程险情等信息,及时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依据。转移组:负责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群众按照预定路线和地点转移的组织工作,负责转移任务的责任人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调度组:负责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抢险人员的调配、调度并管理抢险救灾物质、车辆等,负责善后补偿与处理等。保障组:负责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的组织工作。应急抢险组:在紧急情况下听从命令进行有序的抢险救援工作。信号发送员:在获得险情监测信息或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后,立即按预定信号发布报警信号。4.2.2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及联系方式五化镇人民政府每年汛前以文件形式,明确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各工作组人员、监测、预警人员、转移负责人以及抢险人员名单及联系方式。五、监测预警5.1临界雨量的确定考虑到郴州市即将建设山洪监测预警系统,为配合做好相关工作,按照初步设计规划,根据本镇的暴雨的暴雨特性、地形地质条件、前期降雨量等,分析确定五化镇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临界雨量值。不同预警级别标准下的各时段的临界雨量值见下表。预警标准及降雨量划分表预警等级符合其中之一警报标志1小时以内3小时以内24小时以内三等警报50mm90mm170mm橙色二等警报70mm130mm200mm黄色一等警报100mm150mm250mm红色5.2实时监测根据郴州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设计报告布设相关测报设施并配合做好监测工作。5.3预报预警5.3.1预报内容依托山洪监测预警系统,开展气象预报、溪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泥石流和滑坡预报。5.3.2预警启用时机(1)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相关行政责任人应引起重视。当预报或发生的降雨接近或将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应发布暴雨预警信息;(2)当上游水位急剧上涨,将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应立即向下游发布预警信息;(3)当出现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征兆时,应立即向下游发布预警信息;(4)水库及山塘发生溃堤性重大险情时应及时发布相关信息。5.3.3预警发布及时程序、(1)在一般情况下,山洪灾害防御预警信号由防汛指挥机构发布,按照县镇村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2)如遇紧急情况(滑坡、水库山塘堤坝等)村指挥所可直接报告县级指挥部和镇防汛指挥机构,并直接果断发布预警信号,在最段时间内完成预警及应急工作。5.3.4预警方式根据本镇实际情况设置预警信号为(如语音电话、手机短信等)、报警信号(高音喇叭、警报器、铜锣、口哨等);按照发生山洪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级别雨被警信号所对应地预警方式。5.3.5预警信息处理办法一、镇防汛指挥部1、在收到县防汛办地预警信息后,处理办法:三级预警:将信息通知至镇防指全体成员和村山洪防御指挥所,镇防指副指挥上岗指挥;镇防指监测组、信息组投入工作,其他各应急组集结待命。二级预警:将信息通知至镇防指全体成员和村山洪防御指挥所,镇党委书记、镇防指指挥长上岗指挥;镇防指加强值班,监测组、信息组密切掌握情况,其他各应急组进入村组,做好人员转移等一切准备工作。一级预警:将信息通知到村、组、农户,启动预案;各责任人到岗到位,深入到各村组,做好群众转移安置,投入抢险救灾工作。2、与县防指信息中断后,处理办法镇防指密切关注天气后,处理办法:各责任人直接下到村、组,组织指挥躲灾、避灾、救灾。二、村防御指挥所1、在收到县镇防汛部门预警信息后,处理办法:三级预警:将信息及时通知至村主要干部。村山洪防御指挥所指挥员、组长及各成员上岗指挥;巡查信息员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加强巡查和信息联系,其他各应急队人员进岗待命。二级预警:将信息及时通知到所有村干部、各应急抢险队及危险区、警戒区内各农户,启动预案,巡查人员加大密度和信息联系,随时做好人员转移等各项工作。一级预案:将信息及时通知到所有村干部、各应急抢险队及危险区、警戒区内各农户,启动预案;各责任人到岗到位,各应急队投入抢险救灾,做好群众转移安置工作。2、与县、镇防汛部门信息中断后,处理办法:各村自动启动预案,各责任人到岗到位,各应急队投入抢险救灾,做好群众转移安置工作。六、转移安置6.1转移安置6.1.1确定危险区内地居民为需要转移地人员。6.1.2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应以集体、有组织转移为主。6.1.3转移地点、路线的确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基本在本村范围内转移。汛前拟订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汛期必须经常检查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改变路线。6.1.4制作山洪灾害防御明白卡和警示牌明白卡的发放对象为危险区的居民,每户一张,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关信息填卡。在危险区重要位置制作警示牌,标明转移对象、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6.1.5安置方式因地制宜采取集中、分散两种安置方式,控制在本村范围内,以利于安置人员正常生活和便于指挥。集中安置是指安置在村部或学校,分散安置是采取一对一的安置,每一户安置户不超过两户。6.1.6非常情况下应急措施当交通、通讯、电力中断时,启动应急预案,以村组为单位,根据简易观测设备雨量值和水位情况,预警员鸣锣或吹口哨示警,党员干部奔走相告,附近农户相互转告紧急转移到安置点。6.2转移安置纪律转移工作采取镇、村、组干部层层包干负责的办法实施,明确转移安置纪律,统一指挥,安全第一。对于特殊人群的转移安置必须采取专项措施,并派专人负责。七、抢险救灾7.1抢险救灾准备7.1.1普及山洪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意识;7.1.2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确定抢险救灾方案。主要包括人员组织、物凋敝、车辆调配和救护等;7.1.3抢险救灾的准备包括救助装备准备、资金准备、物资准备等。7.2抢险救灾7.2.1一旦发生险情,在向上一级防汛指挥部门报告的同时,应急抢险队投入抢险救灾,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紧急情况下可以强制性征用和调配车辆、设备、物资等。7.2.2对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山体、建筑物等要安排专人监测、防御。7.2.3发生灾情,要首先把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7.2.4如有人畜伤亡,及时抢救受伤人员,清理、掩埋人畜尸体。7.2.5对紧急转移的人员作好临时安置,发放粮食、衣物,对灾区作好卫生防疫工作。7.2.6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水、路、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八、保障措施8.1汛前检查汛前,镇防指挥部对所辖区域进行全面普查,发现问题登记造册,及时处理,同时对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工程、区域等安排专人负责防守。8.2宣传教育及演练8.2.1宣传、利用广播、标语、宣传册、宣传挂图等形式对流域内居民宣传山洪灾害的有关知识和预案内的主要内容,张贴山洪灾害防御挂图,每家每户发放宣传手册尤其要加强对紧急转移信号、路线及有关注意事项的宣传。每年汛前对全镇的山洪灾害指挥系统人员、责任人、监测人和报警人员进行一次山洪灾害专业知识集中培训,明确各自职责,时刻准备打大仗,打恶仗。危险区村、组要树立警示牌、宣传栏、人员转移安置图等内容,每一危险区农户发放山洪灾害防御明白卡,警钟常鸣。8.2.2实战演练以村为单位对全镇危险区域群众进行实战演练,使每位群众清楚自己的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即使在电力、通讯中断的情况下也能不乱阵脚,安全转移。8.3纪律为及时、有效地实施预案,特制定相应地工作纪律,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1)镇防指挥部实行24小时值班(5月1日至9月30日),确保通讯畅通。(2)积极主动抓好情况收集和整理,认真做好值班记录,全方位掌握情况。(3)重要情况及时逐级报告,做到不延时、不误报、不漏报,并及时落实和登记处理结果。(4)暴雨天气,镇主要领导、驻村干部和村指挥所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岗外出。(5)全镇编制落实水库山塘防汛预案和山洪灾害防御预案。(6)严格执行病险水库山塘控制蓄水,每天加强巡坝,大雨暴雨天气24小时巡坝制度。 (7)暴雨天气,山洪灾害重点防范区居民做到日不入户,夜不入睡。(8)山洪灾害重点防范村组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水库山塘防汛和山洪灾害避灾演练。(9)山洪灾害防御常识宣传做到进村、入户、到人。(10)对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失职、渎职、脱岗离岗、不听指挥的,追究相应责任,情节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8.4防汛值班制度(1)汛期(4月1日至10月1日),镇防汛办实行昼夜值班,值班室24小时不离人。(2)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忠于职守,熟悉业务,及时处理日常事务。要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制度,汛情紧急时,主要领导要亲自值班。(3)积极主动抓好情况收集和整理,认真做好值班记录,全方位掌握情况。(4)重要情况及时逐级报告,做到不延时、不误报、不漏报,并随时落实和登记处理结果。(5)凡上级领导和防指地指示及重要会议精神的观测落实情况,镇防指办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要求上报和下达,不得推诿和拖延。(6)按要求认真完成好各项任务和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8.5落实责任制(1)防汛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汛前,镇防指组织召开镇领导、相关包村干部、行政村(组)党政一把手、重点部位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参加防汛动员大会,传达落实县防指有关会议精神,部署具体防汛工作。镇对村、村对重点户签定责任书。(2)“四包、七落实”岗位责任制一、“四包: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党员包群众。镇领导包村,汛前,每个村落实一名镇领导和一名干部具体负责该村的防汛工作。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党员包群众,每个村至少落实一名村干部负责防汛避险工作:老、弱、病、残、呆傻、孤寡等特殊群体,每人每户都落实一名党员具体负责转移工作。二、“七落实”:落实避险信号、转移路线、避险地点、避鱼篷(场所)、抢险队伍、提前转移人员、报警人员。汛前,每个村每一户由谁负责,转移到哪里,怎么走,什么信号,由谁发布都要一一明确,落实到人。遇到情况,确保群众安全有序转移。镇村均设有永久、半永久、临时性避雨篷和移动帐篷;镇、村及农户签定接洽协议,要求在遇有大到暴雨天气或连续降雨时,接待避险群众。山洪易发村配发铜锣、口哨,架设高音喇叭,有条件的配备警报器。对通讯条件不清、无法联系的自然村要求安排12名镇机关干部具体负责该村的防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