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调研报告.docx
信用卡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调研报告一、银行信誉卡进展现状作为一种新型信誉支付工具,信誉卡不仅有效刺激了消费,提高居民的即时购置力,在国内促进“提前消费的消费理念普及,促进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进展,而且有利于优化银行资产结构,事实上形成了一种短期的小额信贷交易,大大拓展了商业银行的业务。然而,收益与风险往往是成正比的,因此,随之产生的信誉卡风险也有着惊人的扩大。就我银行而言,自2009年信誉卡业务开始至2009年底,信誉卡应收账款为亿元,不良贷款为亿元,20××年1月至20××年7月,信誉卡应收账款为亿元,不良贷款为亿元,与2009年月增幅达倍之多。信誉卡作为一种现代化、群众化的金融电子产品,其快速进展一方面越来越受到市场和客户的普遍欢迎,另一方面,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在进展信誉卡业务中,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二、银行信誉卡业务中存在的风险(一)信誉风险。信誉风险主要指持卡人违背信誉卡章程,非善意透支或信誉状况下降所造成的风险。发卡机构在向客户发放信誉卡时,主要根据客户当时的经济状况和信誉状况。然而,客户的具体状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假如客户的职业、收入、家庭、健康等因素发生变动,经济状况恶化而无力还款,势必引发信誉风险。(二)管理风险。银行在开展信誉卡业务时,往往重规模、轻质量,商业银行之间盲目竞争客户,因此存在着很大的管理风险。一是对申请人状况审查不严或者降低门槛,对客户授信未予严格把关。二是对客户资信调查及申请流程掌握不合规,未做到亲访亲签,简单引发纠纷或案件。(三)诈骗风险。一般来讲,客户在办理信誉卡时总是很直观地与储蓄存折、存单相比较。信誉卡与存单、存折的确有很多相像之处,但又具有更多的优点和更大的风险:存单、存折万一丢失,客户只要到办理存款的银行办理挂失即可阻挡风险。而信誉卡不慎丢失、客户挂失后,发卡银行则要上报总行通知到全国成千上万个受理点和特约商户止付;然而,由于使用信誉卡出示的身份证有效期达20年之久,年限跨度大,银行或商户工作人员往往难以分辨身份证照片的真伪,冒用者只要在签字上略施小计,便可蒙混过关,致使信誉卡挂失后的风险仍旧存在。(四)套现风险。信誉卡套现,是指持卡人通过非正常途径,避开银行柜台或Atm自助终端方式,以刷卡消费名义将信誉卡信誉额度内的资金以现金方式提出的行为。信誉卡套现不仅给发卡银行带来了资金风险,还扰乱了收单市场秩序,不利于社会良好诚信环境的建设。(五)个人风险。个人风险主要表现为信誉卡持有人安全用卡意识不强,信誉卡丢失后不准时挂失或密码设置过于简洁,丢失后很简单被破译或被熟识的人把握等。三、信誉卡风险的防范措施(一)完善信誉卡授信政策。狠抓源头、完善政策,这是掌握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完善的信誉卡授信政策,可以找准产品拓展与风险掌握两者之间的平衡点,能够有效提高对总体风险的推断水平。例如,选择适合进展信誉卡的目标客户群体,就是掌握信誉卡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商业银行必需明确目标客户群体,理性把握发卡对象。在我国外部信誉环境和社会保障体系未得到有效完善之前,真正意义上的信誉卡客户应定位于风险比较简单掌握的高端客户;同时,还必需清醒地认识到,信誉卡市场是一个有限制的市场。(二)健全信誉卡内掌握度。一是要建立多级掌握体系,在落实岗位责任,完善信誉卡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实行风险防范责任制。二是建立健全信誉卡签发审查和使用监督制度。加强对申请人收入状况地审查,以及对担保人或担保单位的信誉状况及偿还能力地审查。(三)加强发卡与收单等环节的风险管理。由于信誉的脆弱性,银行必需对持卡人信誉有精确的认识。而对持卡人信誉的评估不仅限于其过去的信誉状况,而更重要的是对其将来信誉状况的预期。借鉴国外普遍阅历,统一规定信誉卡透支资产的风险认定标准建立信誉卡资产风险监管指标体系。针对目前信誉卡申领手续上的漏洞,以及身份证上所载户籍地址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立法的方式,在发卡环节,遵循“了解你的客户和“了解你的业务的原则,对申请人的相关资料进行身份审核、资质审查,并通过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查询申请人是否有不良记录。通过受理、调查、审查、审批4个环节,对申请人提供的资料进行核查,确认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在收单环节,要加强对特约商户资质的审核,强化对特约商户的风险掌握,防范特约商户套现等可能出现的风险。同时,还要加强对Atm机等自助设备的管理,防范欺诈风险。(四)建立适合的个人信誉制度体系。发达国家从事个人信誉业务历史悠久,从管理模式、法律环境到具体操作都积累了不少阅历,建立了成熟的个人信誉制度体系::个人信誉登记制度、个人信誉评估制度、个人信誉风险预警、个人信誉风险管理及个人信誉风险转嫁等制度。但我们在借鉴的同时还应结合我国国情,我们的个人信誉市场起步较晚,很多方面还很不成熟,所以不能简洁的套用外国模式,而应建立我们自己的个人信誉制度。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中针对个人信誉卡风险,建立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是关键。(五)加大对信誉卡犯罪的打击力度。我国的信誉卡业务起步晚、进展快,而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不能满足信誉卡业务进展的需要。因此,不仅要健全法律法规,商业银行之间还要实行行业联动,共同打击犯罪,增加打击力度。同时,各发卡行、信誉卡组织、金融监管部门以及政法、公安等相关机构,要通力合作,建立联动机制,完善不良持卡人黑名单系统,共同打造诚信社会。(六)建立有效的催收体系。催收追讨工作是掌握信誉卡业务风险、保证资产质量的最终一道防线。发卡行在推出信誉卡产品的同时,必需建立配套的催收机制和流程,充实催收人员,对不良透支进行有效掌握。同时,还要通过多种渠道对公众进行有关银行卡学问的宣扬,使公众了解银行卡的基本常识,提高客户的安全意识和自我爱护、风险防范能力。(七)改革风险掌握思想,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各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客户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建立集中统一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强化对易发、高危暴露的管理、逐步实现业务风险的集中掌握,在银行内部形成科学的风险管理的文化。同时,要留意树立共同防范风险的意识,尽快实现各类客户信息,特殊是不良客户信息的共享,利用信誉卡业务联合的优势,共同防范各种可能发生的信誉卡风险。要加强对信誉卡业务的内部审计。要把对信誉卡业务的审计工作纳入到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体打算之中,对信誉卡业务的操作程序、运行本钱、经济效益、技术安全保障等进行全面审计,并切实解决审计中发觉的问题。祸兮,福所倚,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风险意味着风险与进展并存。假如对事情处理得法,将有利于银行强化风险意识,在日常工作中把正常管理与风险的防范处理有效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风险预防机制。因此,在充分调查总结的基础上,总结阅历教训,不断修正和完善应对风险预防机制,使之适应进展和改变的形势要求。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