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红楼梦读后感5篇-红楼梦读书心得.docx
2020红楼梦读后感5篇-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本书一二回分讲述了甄士隐如何丢失爱女又如何家道中落最后和一道一僧同行远去的故事, 及贾雨村被革职后遇到故人冷子兴讲述宁、荣二府的故事, 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红楼梦读后感,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红楼梦读后感1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是中国十八世纪中期的一部古典小说. 它高度的艺术, 在中国及世界发展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 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 主人公为贾宝玉, 他应该说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 他的柔有一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 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 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 自然而然的就应了一句话,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 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 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 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 林黛玉生性猜忌, 多愁善感, 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 她身子弱, 老祖宗看不上她, 偏偏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 林黛玉闻讯气死, 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 而黛玉又身亡, 悲痛欲绝, 出家当了和尚. 红楼梦带着忧伤, 凄凉的气氛, 让人常常想落泪, 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 红楼梦读后感2红楼梦, 一部含笑的悲剧. 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 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 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 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一边是木石前盟, 一边又是金玉姻缘. 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 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 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 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 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 无法与社会“融合”, 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 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读后感3今天, 我捧着这本神圣的书, 准备专心致志地研读. 红楼梦主要讲了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到了有权有势的贾家后发生的事. 她在贾家邂逅了贾宝玉后却被常被一点鸡毛小事困扰, 从此一病不起直至去世.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贾宝玉, 他举止大方, 乐观向上, 才华横溢, 重视友情, 在我的脑海里刻上深深的印记. 有一次, 他的好朋友去世, 他大哭不止, 直到埋葬. 我不禁想到我为了一根棒棒糖和同学吵架, 比起宝玉连金条银条都不吝惜, 我真不应该. 我也为林黛玉悲哀, 她是个悲观主义者. 黛玉为了凋零的花而哭泣. 我觉得花落地上也有它独特的美, 且会成为一种肥料, 让植物茁壮成长. 黛玉却由此伤感地想到了自己的身世, 不禁黯然落泪. 其实她比起晴雯等丫头的命运好多了, 至少还有个外祖母疼她, 舅舅、舅母也没说她什么. 但她体弱多病导致心胸狭窄, 说话有些刁钻, 惹得下人也不是很喜欢她. 她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 只要珍惜了周围的一切, 别想一些烦人琐事, 她也可以生活得很好. 可见一个人要学会知足. 那个年代讲究门当户对, 黛玉从家庭财产和势力都无法和宝钗相提并论, 自己生气就是自己怄自己了. 一个冰雪聪明的人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否则外祖母就不会说白疼她了. 她是海棠诗社最有才华的女子, 我要学习她的才华, 却不愿像她一样顾影自怜, 无法自拔. 红楼梦还塑造了伶俐的晴雯, 厚道的袭人, 阴险狡诈的“凤辣子”等等, 每个人的性格鲜明, 让我受益匪浅. 我要取长补短, 努力把自己塑造得更完美. 红楼梦读后感4我又读了一本着名的书, 它就是红楼梦. 看看它会带给我们哪些故事呢?这本书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 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 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 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作家曹雪芹花费了十年心血铸就的一部文学巨着. 它展现了广阔的社会背景, 描绘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风情世俗. 这部文学名着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水平, 是一次巨大提升. 因此, 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一起, 被誉为中国四大古典名着.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着作, 还是研究中国古代官制、哲学思想、文化形态、民俗现象, 因此历来备受各界人士关注. 红楼梦反映了复杂的社会问题. 揭示了深刻的人性、世态炎凉、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哲理. 红楼梦读后感5俗话说得好, “男不看红楼, 女不看西厢”. 其意白见. 但碍于水浒、三国等从牙牙学语起就阅读, 再读已无多大意义. 无奈之中, 捧起那“石头”硬啃起来, 倒别有一番“胭脂”味. 下有几条真(天真)知拙(笨拙)见, 以供茶余饭后消遣. 首先, 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只是单单一本爱情小说所能概括. 作者为写此书, 寒窗几十载, 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 都有所研究. 整部书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助, 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 无所不包, 无所不有. 怪不得至今还有许多红学家专门研究此宝. 此书所现之人情世故, 官场是非, 在今天都屡见不鲜内涵之深, 可真谓看一遍两遍不少, 读十遍八遍不多. 对于我精读此书是对吾之文学素养起巩固、提高, 以致于升华之用, 大有相见恨晚之情. 其次, 这也是一部悲剧, 我细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 大凡流传下来的, 几乎无一例外全是悲剧. 从卡西莫多到宝玉, 从羊脂球到阿Q, 以致于今日泰坦尼克中的杰克和露丝, 都是悲剧人物. 正义战胜邪恶只能在动画片中存在, 没有哪朝哪代的赞歌流传下来. 特别是中国的水浒、三国、红楼都遵循着开业艰难后, 强劲攀升, 接着平稳走势, 最后直线下跌的原则. 这又恰与工商管理硕士MBA教程中所描述的一般产品发展规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人生的规律又仿佛与此紧密相连. 一种文明当其跃上顶峰就必将走向衰亡. 的确, 照现在的环境发展, 人类终究有个尽头, 难道这是宇宙亘古不变的定理吗难道这是继柏拉图哲学中“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一定”理论之后, 又一种新模式. 待以后有时间再细细思考此问题, 作个中国的苏格拉低. 第三, 我以为程伟元、高鹗的续写不成功. 虽基本符合上面的曲线原则, 没有生搬硬套强加于前文之嫌, 但终究是焊接产物. 他俩根据原作的暗示, 追踪前80回的情节, 完成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 安排了其他一系列人物的命运结局, 使红楼梦成了一部完整的书, 从而推动了红在社会的传播, 扩大了它的影响. 可是, 后40回写了宝玉中举和家业复兴, 违背曹雪芹的原旨;在人物描写和情节构思方面有一些歪曲和庸俗的笔墨, 和曹雪芹的原著有很大距离, 近来又有人写了后40回, 竭力鼓吹完美, 但再怎么样也只能阿里基斯追乌龟, 红楼梦的后40回将是一个永远的迷. 第四, 也就是红楼梦鲜明的人物形象. 就拿王熙凤这个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来说, 她“模样又极标致, 言谈又爽利, 心机又极深细”, 目光四射, 手腕灵活日理万机, 指挥若定. 宁国府秦可卿的丧事, 特意邀请她去主持操办, 她一去就看出宁国府的五大弊端, 并提出一整套治理整顿措施. 王熙凤威重令行, 旁若无人, 形成“脂粉须眉齐却步, 更无一个是能人”的局面. 这位王夫人的内侄女争强好胜、追慕虚荣, 具有很强的权势欲. 贾府这位年轻俊俏, 素有“凤辣子”之称的女当家伶牙俐齿, 处处讨贾母、王夫人的欢喜, 曲意奉承, 插科打浑, 无所不至. 总之, 王熙凤是一个集漂亮、聪明. 能干、贪婪、狠毒于一身的复杂形象. 作者还按照生活的逻辑, 表现人物, 阐发主题的需要, 对众多的辅助人物作了精心的安排, 使每个辅助人物不但具有自身的意义, 而且能体现出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来. 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范例. 刘姥姥的一进大观园安排在小说的第六回, 当时情节尚未充分展开, 作者借刘姥姥这一辅助人物, 从社会最底层这样一个视角, 来写贾府的显赫气派. 通过刘姥姥这样一个乡下的穷老婆子的眼睛, 写出了凤姐的虚骄、矜持. 刘姥姥第二次进入大观园的时候, 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之间的关系正处在微妙的阶段, 贾府在表面上正处于繁花似锦的时期. 作者将刘姥姥和贾母这样两个地位悬殊的老太太作了巧妙的对比. 贾母趁此机会极大的满足了自己的优越感;刘姥姥则为了讨得一些封赏, 心甘情愿的出乖露丑, 充当老爷太太、少爷小姐的笑料. 刘姥姥第三次进大观园时, 贾府大势已去, 刘姥姥救了巧姐. 这样, 刘姥姥无意中成了贾府盛极而衰的见证人. 最后, 还是说说它的艺术成就, 鲁迅曾经指出:“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 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鲁迅所谓的“都打破了”指的是“敢于如实描写, 并无讳饰, 和以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 坏人完全是坏的, 大不相同, 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 都是真的人物”. 红楼梦没有把人物写某种思想或性格的化身, 更没有把人物当作说教的工具. 作者以细腻的笔墨展现了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 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结构. 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关系为中心线索, 同时展开贵族大家庭的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写. 在紧紧抓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恋爱、婚姻悲剧的同时, 展开广阔的社会环境描写, 从而写出了产生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 其实, 关于红楼梦中可论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我才刚究出些皮毛而已. 譬如今年读者第七期的丫鬟问题, 还值得再好好深挖, 但碍于自己阅历浅薄, 知识贫乏, 无奈只得就此搁笔. 再不赘述, 还恭请学姐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 循循善诱, 多多指教, 吴达自当感激不尽. 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