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业市场规模价格趋势及供需情况分析.docx
中国种业市场规模价格趋势及供需情况分析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起点, 对于作物产量、质量、抗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决定意义, 是农业生产的芯片. 快速发展的种业为中国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到43%. 中国的种业发展虽然起步较晚, 但是增速较快. 自改革开放以来, 种业也从计划经济变成了市场经济, 中国一些支持种业发展的政策也为行业铺下了稳当的基石. 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 中国的农作物育种水平以及优良品种的研发能力也逐渐步上正轨, 中国的种业逐步开始了产业化, 市场化的时代. 种业的市场规模也在稳步提高. 自从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以种业的科技改革为重心等一系列的利好政策, 中国种子行业的市值便不断攀升. 预计2020年种子市场规模将超1500亿元. 中国种业自2011年起年复增长约4.73%, 平均每年增长56.67亿元. 2011-2020年中国种业市场规模增长幅度(单位:亿元)从整体结构来看, 2018年国内种子市场规模约1321亿元, 其中玉米种子市场规模约352亿元, 水稻种子市场规模约202亿元(杂交稻155亿、常规稻46亿), 小麦196亿元, 马铃薯150亿, 大豆32亿. 2018中国种子市场规模(单位:亿元) 商品化率方面. 玉米种子的商品化率已经基本达到100%;杂交水稻种子未来的规模扩张将依托于杂交稻与常规稻之间的种植转换, 而杂交稻种植面积能否增加取决于是否能够出现在产量、米质、抗性方面都具有优良表现的优质品种. 未来种子市场规模的扩张与否以及扩张速度主要取决于每亩种子费用的变化. 从历史来看, 每亩种子费用的变化主要受下游农产品价格以及品种创新影响:1)2008年-2014年, 受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影响, 国内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 使得稻谷和玉米的亩均种子费用持续抬升. 2)2015年之后, 国家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下调以及玉米临储退出等因素影响, 农产品价格走低. 玉米亩均种子费用趋于平稳;但是水稻方面, 由于隆两优、晶两优等优质水稻品种的推广, 亩均种子费用继续提升. 主要作物商品化率提升空间有限(单位:%)每亩种子费用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元/亩) 自2008年开始, 中国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 并且, 玉米收储价格逐年提高, 收储规模也逐年扩大. 收储政策成为了中国玉米2008年至2015年长期牛市的根源. 自2015年中国首次下调玉米临储收储价和2016年中国对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 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与“补贴”的新模式, 玉米价格从此市场化, 供需关系成为了衡量玉米价格的主要手段. 随着国内玉米政策的转变, 2015年起, 国内玉米价格开始回落. 稻谷与小麦因为粮食安全政策的绝对底线下, 定价权掌握在国家手上. 2004年开放粮食流通市场后, 国家对稻谷实行了最低收购价制度, 小麦则是在2006年开始实施. 最低收购价制度成为稻谷与小麦的定价基准. 从2004年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以来, 稻谷最低收购价就持续提高. 然而, 2017年却首次下调, 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首次下降, 并且2018年受到稻谷处于库存高点的影响, 国家继续下调稻谷最低收购价. 同样, 小麦的库存压力也随着收储而不断增加. 2017年也是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以来的第一次下滑, 并在2018年持续下降. 中国玉米和中晚稻现货价格(元/吨) 2014年之前, 国内品种审定渠道只有统一试验. 2014年, 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可通过绿色通道自主进行生产试验. 之后的审定渠道便不断开启, 至2017年, 品种审定共有统一试验、绿色通道、良种通关、联合体以及特殊用途品种试验5条渠道. 品种审定渠道的增加为品种带来了超飞速的推进. 品种更新代表着新的投资机会的出现. 但同时, 在品种更新换代的同时, 大量的品种通过国审审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种子品种之间同质化问题的日渐严重. 虽然国内种子价格仍存在提升空间, 但是目前种子品种成井喷状, 新品种多, 同质化高, 竞争极度激烈, 造成了供给过剩的局面, 严重的抑制了种子价格的提升. 历年玉米和水稻种子审定数量(单位:单个品种) 经过2017与2018年的玉米产量联系大幅去库存, 玉米的供需结构的改善, 使得玉米价格触底回升. 从当前来看, 玉米产需缺口依然存在, 库存在持续消化, 预计2020-2021年玉米价格底部振荡, 稳步提升. 玉米价格2017年触底回升(元/吨) 2019年10月12日,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公布了2020年小麦的最低收购价, 与2019年保持一致;预计稻谷2020年收购价大概率也会维持不变. 稻谷和小麦的价格有望触底. 随着稻谷和小麦价格的触底, 以及玉米价格的稳步上行, 种植积极性提升令种子行业的需求稳步复苏. 2019年制种面积256万亩, 只比2018年增加了19万亩. 玉米制种面积在连续两年大幅调减后, 综合用种面积回升、市场需求回暖、库存压力减轻等有利因素, 促使企业理性调增了制种面积. 而全国平均制种单产达到387公斤每亩, 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从总供给看, 本期末有效库存为6.5亿公斤, 加上2019年新产种子9.9亿公斤, 2020年总供给量约为16.4亿公斤. 从总需求看, 预计2020年玉米商品粮价格稳步回升, 玉米种植效益将进一步提高, 农民种植积极性增加, 同时国家鼓励生猪养殖将拉动饲用玉米需求有所恢复, 预计明年玉米种植面积仍有所增加, 商品种子需求量约为10.6亿公斤, 2020年期末库存将下降至5.5亿公斤. 中国杂交玉米种子供需情况 2019年杂交水稻制种面积138万亩, 比2018年减少31万亩. 单产为173公斤/亩, 略高于2018年的171公斤每亩. 预计本期新产水稻种子2.4亿公斤, 比2018年减少18%, 单产与总产均逐渐下降至2015年水平. 从总供给看, 2019年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大幅回调, 单产略高于去年, 新收获种子2.4亿公斤, 加上期末有效库存1.6亿公斤, 2020年可供种子总量约4亿公斤, 比2019年略有下降. 从总需求看, 优质常规稻挤压效应持续, 种植面积将继续增加, 稻田综合种养变向调低水稻种植面积;虽然2019年维持2018年最低收购价, 但是实际收购中部分地区达不到该收购价格, 农民种植水稻的比较效益和积极性持续处于低迷状态, 预计杂交稻种植面积继续小幅减少, 亩用种量保持稳定. 预计2020年总用种量在2.1-2.2亿公斤, 出口稳定在约3000万公斤, 期末库存约1.6亿公斤, 与2019年基本持平. 中国杂交水稻种子供需情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众多持续增长机遇和开放环境使中国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种子市场之一. 中国种业发展成为农业领域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 种业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 种子企业呈现出从“遍地开花”到“百强竞雄”空前繁荣的局面. 从全球数据上对比, 2018年世界10强种子企业的市场份额约为54.92%, 而国内的前50强种子企业的市场份额约为35%. 与全球种业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成长空间. 国内种子企业的规模整体偏小. 截至2018年中国种子企业约3421家, 注册资本在3000万以上的约1186家, 占比34.7%, 远高于2010年的16%, 产业的集中度正逐渐提升. 近8年来中国种子企业年均减少660家左右, 其中注册资本3000万以下的小型种子企业占大多数. 2018国内种子企业规模构成 近年来,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 推进中国种子行业的资源整合, 加速业内的并购重组. 中国种子行业的整合速度明显加快, 一大批不具备竞争力的种子企业被市场淘汰, 或被并购, 中国种子企业数量大幅下降, 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行业资源开始向行业强者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