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长激素市场发展前景分析.docx
中国生长激素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一、生长激素是矮小症的主要治疗药物 矮小症是指相似生活环境、同种族、同性别和年龄, 身高低于正常人群2个标准差或小于第3百分位数(-1.88标准差). 2014年中华医学会发布抽样调查数据显示, 中国矮小症发病率约为3%;2007年上海市针对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 青少年矮小症患病率为3.77%;根据抽样调查, 重庆市和武汉市的儿童矮小症发病率分别约3.3%和4.01%. 矮小症病因主要可分为病理性原因(如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小、性早熟、骨发育障碍、染色体异常、宫内发育迟缓、turner综合症等)以及非病理性原因(如青春期延迟、家族性矮小和营养不良等). 在13349例矮小症病例中, 生长激素缺乏症占比32.7%、特发性矮小占比18.9%、青春期发育迟滞占比9.6%、家族性矮小占比8.4%、甲状腺功能减低占比6.7%, 内分泌疾病(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低、性早熟、生长激素神经分泌障碍、多重垂体激素缺乏症)合计占比54.2%. 儿童矮小症病因的现代文献分析中矮小症病因比例 生长激素(hGH)是人脑垂体前叶分泌的由191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肽类激素, 其能够促进蛋白质合成以及骨骼与肌肉的生长. 1985年, 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研发成功并逐渐成为治疗矮小症的主要药物. 大量临床试验表明, 重组人生长激素安全有效、副作用小, 可用于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小及染色体异常矮小等多种矮小症的治疗, 占矮小症治疗用药的90%. 全球生长激素可以分为五代:第一代生长激素为人垂体中提取的垂体源生长激素, 缺点是来源受限且纯度低, 易受病毒污染, 于1985年被FDA禁用. 第二代生长激素是由Genentech利用E.coli包含技术研发出的192AA重组人生长激素, 缺点是与人生长激素结构不完全一致, 易产生抗体. 2004年罗氏的Protropin退市, 2010年深圳科兴的赛高路退市. 第三代生长激素是由E.coli表达或小鼠C127细胞表达分泌法获得的191AA重组人生长激素粉针. 第四代生长激素是通过E.coli分泌型表达技术和蛋白质水相稳定性技术制得的191AA重组人生长激素水针. 第五代生长激素是通过微球、透明质酸、PEG修饰等长效技术制得的长效重组人生长激素水针. 全球生长激素生产工艺发展历程 生长激素是治疗矮小症的主要用药. 生长激素是由脑垂体释放的单一肽链的蛋白质激素, 是腺垂体中含量最多的激素, 约占其总含量的50%. 生长激素由191个氨基酸组成, 主要功能是促进人体组织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代谢, 刺激骨骼生长发育. 人在幼年时, 如果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或者过多, 都会出现身材特别矮小或异常高大. 使用生长激素能够促进生长发育. 重组生长激素是1985年研发成功并得到FDA批准上市. 重组人生长激素利用大肠杆菌或真核细胞表达, 与生长激素具有相同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 重组人生长激素的表达纯化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生长激素产量, 使得更多的矮小症患者可以接受生长激素治疗. 重组生长激素不同于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是一种甾体类激素, 长期使用可导致人身体变胖, 肤色发黑, 体态出现“满月脸水牛背”样改变, 而且糖皮质激素具有药物依赖型, 停药时需要逐量递减, 否则会造成病情反复. 重组生长激素是一种蛋白类激素而非小分子甾体激素. 临床研究表明, 长期使用生长激素对人体是没有类似副作用的, 而且停药也不需要逐量递减, 且没有药物依赖型, 停药后不会造成病情反复. 75%的矮小症患者可以通过生长激素得到有效治疗, 且是唯一有效用药. 矮小症病因及治疗方案 目前重组人生长激素已经在FDA获批11个适应症. 分别是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 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移植前, HIV感染相关性衰竭综合征, 特纳综合征, 成人生长激素缺乏症, 帕-魏氏综合征所致生长不足, 宫内生长迟缓生后持续矮小, 儿童特发性矮小, 短肠综合征, SHOX基因缺失但不伴生长激素缺乏症的患儿和Noonan综合征. 中美生长激素适应症获批对比情况 目前国内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重组人生长激素的氨基酸序列均与天然人生长激素一致, 抗体产生率低, 可分为粉针、水针及长效水针三种剂型, 即第三代至第五代生长激素. 粉针与水针均为短效剂型, 需每日注射, 其中粉针平均年治疗费用约2.6万元, 定位低端市场, 水针平均年治疗费用约5.5万元, 定位中端市场;长效水针为长效剂型, 仅需每周注射, 平均年治疗费用约21.8万元, 定位高端市场. 国内各剂型生长激素相关信息对比 二、多因素驱动生长激素持续快速增长 1)国内存量市场渗透率依旧较低 生长激素治疗儿童矮小症的年龄窗口为4-15岁, 通过统计中国4-15岁儿童数量, 并以3%的发病率(参考中华医学会数据)测算, 预计2018年中国4-15岁矮小症患者人数约为580万人. 矮小症病例中生长激素缺乏症占比32.7%, 同时考虑慢性肾功能不全、Turner综合征等其他国内获批适应症, 假设国内获批适应症占所有矮小症患者比例为40%, 则2018年中国4-15岁获批适应症人群约为232万人. 我们对2018年国内4-15岁矮小症儿童的生长激素治疗率进行了测算, 假设生长激素治疗年龄平均分布、无超适应症使用, 则市场渗透率为11.9%. 但考虑到上述测算中部分假设过于理想化, 国内实际市场渗透率或与测算值存在一定区别. 一方面, 国内生长激素治疗年龄一般偏高(治疗人群多集中在10-13岁), 实际现有治疗总人数将低于测算人数;同时超适应症使用也普遍存在, 进而导致高估渗透率. 另一方面, 目前生长激素人均用药时间在400天左右, 但较早年份的人均用药时间低于1年, 这可能会造成低估治疗人数, 从而低估渗透率. 综合来看, 我们认为国内实际渗透率大概在10%左右, 依旧处于较低水平. 2018年中国4-15岁儿童生长激素市场渗透率测算 目前中国生长激素市场渗透率依旧较低, 未来提升空间广阔. 假设2019-2021年中国生长激素行业增速分别为50%、40%、30%, 则2021年中国生长激素市场规模约114亿元;假设水针与长效水针使用比例进一步提升, 不考虑适应症拓展及超适应症使用, 则2021年中国生长激素的测算市场渗透率约为28%. 但正如上文所述原因, 我们预计实际渗透率将低于25%, 而考虑到未来的适应症拓展预期, 实际渗透率将更低. 2018-2023年中国生长激素行业规模与市场渗透率预测 2)适应症拓展进一步扩容市场 与美国生长激素已获批11种适应症相比, 中国生长激素获批适应症数量仍有较大差距, 其中金赛药业获批适应症数量为6种, 安科生物获批适应症数量为4种. 但金赛药业的特发性矮小与小于胎龄儿两种适应症已进入III期临床, 特别是特发性矮小在中国儿童矮小症中的占比约为19%, 未来获批后, 有望进一步扩容市场. 根据上文所测算的市场渗透率数据, 若特发性矮小适应症获批, 则中国生长激素的2018年测算市场渗透率将仅为8%, 2021年测算市场渗透率仅为19%. 国内外生长激素获批适应症对比 3)患者用药量价齐升 不受医保控费影响:在当前医保控费、带量采购等政策背景下, 政策免疫品种的销售增长将更具确定性. 生长激素粉针与水针的医保适应症为原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 但实际诊断中确诊困难, 而且生长激素用药模式为医院诊断+院外取药, 多数患者较难进行医保报销, 对医保依赖度较低. 用药时间延长:生长激素用药时间较长, 类似于慢病管理, 随着前端医患教育和后端患者管理的加强, 患者粘性稳步提高. 目前金赛药业生长激素平均用药时间已延长至400天以上, 并且参考日本用药情况, 预计未来仍存在进一步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