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1年高一语文新编教案经典案例.docx

    • 资源ID:65431553       资源大小:52.88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1年高一语文新编教案经典案例.docx

    2021年高一语文新编教案经典案例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案的钻研。只有下功夫,刻苦钻研、持之以一年级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1我的空中楼阁教学目标1.鉴赏本文诗化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2.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质。教学重点:通过诗化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教学重点: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散文追求的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李乐薇先生写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二、感知课文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2.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观察角度:远望一近观一远眺一仰视一俯瞰。理清“文脉:开头描写小屋“立于山脊的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容易让人产生凌空之感;其次“近看改为过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窗等,很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而山路则被叫做“空中走廊”;最后点明,夜景中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抓住文章的脉络,文章的基本内容就迎刃而解。3.本文表现技巧方面的独到之处(1)诗化的语言(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等。奇妙的修辞比喻新奇,有朝气与活力。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传神,细腻地描绘了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排比、比喻结合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2)画的笔法工笔细描如关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线的变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让人感受真切而留恋不已。写意渲染如远观小屋,全是写意画法,求神似。(3)动静的糅合动静景物的组合艺术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艺术要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节,动静糅合,产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三、总结、扩展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四、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中优美的语段。2.完成课后练习二。五、板书设计14我的空中楼阁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分析1.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作者生活情况的语句,理解其含义。如:写自己小花园时说“开放性的院子”、“有形的围墙”侧重表现“无形的围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2.引导学生讨论(1)文章反复写山、树和屋,原因是什么?明确:山、树、屋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前两者是自然景观,后者则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表明作者对自然的热爱。(2)文章写“无形的围墙”和破晓、入暮时光线的变化,有什么深意?明确:大自然的美是无与伦比的,人生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是自由而幸福的。(3)托物言志的手法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明确: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幸福。写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图?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关系怎样?作者为什么把景物写得那么美丽动人?明确: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写外在景物,实际上写内心愿望,绿动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4)有关“空中楼阁”的含义含义是双重的:指山上的空中小屋;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追求: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5)疑点讨论小屋究竟是真是虚?此处自由交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没有标准答案。二、总结、扩展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三、布置作业学习本文写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题目自拟。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2乡土情结教学目标1.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2.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3.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教学方法在教会学生评点的基础上,学生感知、研习文本,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展开互动交流。教学步骤一.检查字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魂牵梦萦(yíng)忐忑(tntè)不安怯(qiè)生生田塍(chéng)悠邈(mio)崎岖(qíq)三匝(z)蕞(zuì)尔铩(sh)羽而归谪(zhé)居欷歔(xx)方兴未艾(ài)桑梓(z)屹(yì)立搭讪(shàn)褪(tuì)色发轫(rèn)濠(háo)水翰苑(yuàn)缔(dì)造翘(qiáo)首杀戮(lù)谛(dì)听2.解释下列词语侘傺:失意的样子。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田塍:田埂。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忐忑:心神不定。含辛茹苦:经受艰辛苦难。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翘首:抬起头来望。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3.作家作品柯灵,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精致清雅,立意高调。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4.背景介绍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二.文本研读1.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认识。之所以称为“情结”,是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退。一个人的出身地不仅给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作用。2.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请整合第二段内容作答。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父母亲戚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四个方面。3.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4.年少离家后有哪些可能的遭遇?结合第四段内容谈谈。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5.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韦庄的“未老先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6.第五节段好像和“乡土情结”关系不大,请你谈谈你的看法。第五节写了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这一段写的表面上看不爱国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7.本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久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深化。8.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失恨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这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三、总结文章思路第一部分(1):什么是乡土情结。第二部分(2-6):按人的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第三部分(7):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四.布置作业1.完成学习与评价手册相关内容,2.课后收集有关写家园之思的名句。3.写一段以“思乡”为话题的短文。准备课后交流。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3兰亭集序教学目的:二、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教学重点:一、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二、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教学难点:一、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二、朗读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学生齐读。(教师订正)(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了解序的题材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明确: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四、赏析课文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明确: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气气清惠风和畅人物:群贤少长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感受:信可乐也写法:写景抒情叙议结合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2、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请学生摘录写景句。3、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明确: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死生之大,岂不痛哉?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4、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作者的"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看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作者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5、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6、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五、小结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六、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延伸相关资料1.兰亭集序真伪大辩论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出自唐代房玄龄编撰的晋书,而此前收录晋文最完备的文选竟未见此文,这与兰文的历史地位很不相称。同时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梁代刘孝标注引的王羲之临河序与兰亭集序文字上有出入。于是就此引发了一场兰亭集序真伪大辩论。(1)文章作者之真伪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这一观点,并阐述了几点理由。郭沫若也赞同此说,并就“夫人之相与”之增段补充论据,然后进一步考证说,兰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孙、陈代永兴寺僧人智永所为。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适引用证据反驳郭沫若的观点,章士钊也引用资料来证明兰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2)书法作者之真伪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率先质疑,李文田则从书体上否定定武本兰亭为王羲之笔迹,郭沫若更是斩钉截铁地断定是假的,并进一步推断,“这个墨迹本应该就是智永所写的稿本”。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适等人著文反驳,认为郭沫若以两块刚出土的石碑而断定东晋只有隶书一种字体,是“孤证不立,偏难概全”。详情请看语文学习2000年第8期陆精康先生的兰亭序疑案录。2.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旷之子,王敦、王导之侄,东晋初太兴四年生,太元许,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羲之素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以申其志。(引自汉魏六朝散文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3.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4.王羲之兰亭诗(其三)及前人评点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渌水滨。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谭元春:“寓目理自陈,适我无非新”二语,真是通识所发,非一意孤高绝俗之流。(古诗归)钟惺:七贤胸中恐逊此原委。(古诗归)陈祚明:旷达之旨,射洪古诗中多此等语,易流宋人。(采菽堂古诗选)沈德潜:不独序佳,诗亦清超越俗,“寓目理自陈”,“适我无非新”,非学道有得者,不能言也。(古诗源)牟愿相:王逸少传诗不多,其兰亭一篇,如苏仙高屋,翘视群儿小澥(草堂杂论诗(摘自魏晋南北朝诗精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前人张玉谷读了上面的兰亭诗(其三)后这样与兰亭集序作比较阅读:即序中带兰亭,绝不粘滞,诗境清越。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4离骚教学目的: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品德。疑难的字、词句子的理解。教学方法: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音、义。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二、解题1、简介“楚辞”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的楚地,汲取楚声歌曲的形式,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2、屈原及离骚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曾被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三、诵读课文1、放录音: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读音及句子的节奏。3、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四、作业:诵读离骚课时计划第2课时(总第5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品德。疑难的字、词句子的理解。教学方法: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音、义。课时安排:3课时一、字词小结1、实词孟陬:正月揆:揣度扈:被,披搴:攀、折骐骥:骏马昌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放不羁惮:害怕捷径:喻政治上的邪道踵:脚后跟謇謇:忠贞的样子羌: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2、古今异义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以为:“以之为”的省略认为代序:依次替代代替序言的文章捷径:邪出的小路近路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同一个党派的人武:足迹关于军事的3、通假字辟:通“僻”,幽僻道:通“导”,向导正:通“证”,作证,为证4、词类活用名余曰正则兮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字余曰灵均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5、特殊句式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肇锡余以嘉名介词结构后置二、主旨把握明确:课文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中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三、作业:课后练习离骚课时计划第3课时(总第6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屈原忧国忧民的品德。疑难的字、词句子的理解。教学方法: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音、义。课时安排:3课时一、问题探讨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明确:“兮”是有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二、揣摩探究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三、品读鉴赏明确:(1)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加之以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2)大量运用“兮”字,加强了生活色彩,使诗歌婉转动人。(1)比喻手法的运用。(2)对偶句式的运用。(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四、研究性学习面对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请大家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论文,阐明自己的观点。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5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的地位。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的地位。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二、关于左传(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者迄今尚无定论。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辉,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三、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正音)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通假字:“知”通“智”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思考:(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_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资料显示_围郑形势图四、简介_围郑形势图这是秦国,都城为壅。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都城新郑。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_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次文相关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资料显示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_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_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放录音后,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五、布置作业1.反复阅读课文。

    注意事项

    本文(2021年高一语文新编教案经典案例.docx)为本站会员(1107088****qq.com)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