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产业链上市企业对比分析(附经营情况、产销量、项目建设、未来发展规划).docx
-
资源ID:65433244
资源大小:1.07M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最全!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产业链上市企业对比分析(附经营情况、产销量、项目建设、未来发展规划).docx
最全!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产业链上市企业对比分析(附经营情况、产销量、项目建设、未来发展规划)一、经营情况 预制菜是经预加工而成。通常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多道预加工程序(筛选、洗切、腌制、搅拌、滚揉、调味、成型)而成,并通过急速冷冻技术的保存和冷链运输方式最大程度的保证产品的新鲜度。 随着居民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消费者已经从最初满足于温饱,升级为追求高品质和方便快捷的饮食理念。尤其是在疫情影响的叠加下,能满足新消费需求的预制菜成为了新的选择。从B端来看,国内餐饮市场面临着后厨人工成本增加、物业租金提高等因素制约,而使用预制菜能够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从C端来看,90、00后消费者做饭频率减少,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点外卖或便利店即热食品的方式解决一日三餐的问题,但外卖的卫生状况和食品安全难以得到保障,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提升,工厂化、标准化生产的预制菜将成为消费者的选择之一。随着市场对预制菜需求越来越大,种类要求越来越丰富,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进一步推动预制菜市场空间持续扩大,消费总量不断增长。 预制菜产业链上游为初级农产品,受供需影响价格波动较大,其中肉类、蔬菜、米粮、调味品等原材料占总生产成本的9成以上,因此其价格受上游原材料影响较大。目前我国肉类、蔬菜等供给充足,行业竞争充分,在种植业上市企业有苏垦农发(米粮)、众兴菌业(菌类)、雪榕生物(菌类)、亚盛集团(蔬菜)等,在肉类行业的上市企业有温氏股份(生猪)、正邦科技(生猪)、圣农发展(鸡肉)等,此外还有獐子岛(水产)、加加食品(调味品)等相关上市企业,其中生猪、鸡肉等肉类企业受价格影响毛利率波动幅度较大。2000年前后,我国陆续出现了预制菜企业,市场的火爆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入局。我国预制菜行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虽入局者多,但规模化企业少,行业区域特征明显,且竞争格局分散,行业发展处在“跑马圈地”阶段。目前,涉足预制菜的上市公司较多,主要可分为四种类型,以为代表的专注预制菜领域的企业;冷冻食品企业拓宽预制菜产品线,以安井食品、等为代表;上游农牧水产企业向产业链中游延伸,以等为代表;餐饮企业拓展预制菜业务,以等为代表。 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经营情况持续向好。从重点企业相关业务营收来看,大部分企业预制菜业务营业收入均实现增长,其中安井食品、龙大美食预制菜营收规模达10+亿元,其次味知香、国联水产、得利斯等企业的营收规模也达数亿元,同时各企业越来越重视预制菜业务的发展,预制菜营收占比有所提升,除味知香等专注于预制菜领域的企业外,如专注于生猪屠宰与肉制品加工的得利斯、专注于冷冻食品的安井食品、专注于水产养殖与加工的国联水产等企业预制菜营收占总营收的比重均在10%以上。 二、产销情况 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企业销量有所扩张。2021年安井食品、味知香、惠发食品、仙坛股份企业预制菜销量分别为10.7万吨、1.92万吨、1.2万吨、0.95万吨。四家企业中,增幅最大的为安井食品,同比增长50.9%。 行业发展火爆,为满足市场需求各企业纷纷扩张产能。目前各企业均有预制菜相关在建项目。 三、经营模式 各企业经营模式基本一致。在生产模式方面,大部分企业均以自主生产为主,这更便于企业实施全流程管控,保障产品质量,同时在规模效应之下降低成本;在销售模式方面,主要有直销与经销,近年来随着电商的崛起,企业也加大在线上渠道的布局。 四、研发投入 行业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低,研发所需资金相对较小。从2021年各公司研发投入情况来看,预制菜业务营收占比达98.6%的味知香研发投入为225.0万元,仅占总营收的0.29%;其次预制菜业务占比比较高的得利斯、安井食品研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也低于1%。其中占比最高的为国联水产,占比达3.64%,主要由于公司预制菜以水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较高。 五、发展规划 从预制菜行业上市公司业务规划来看,目前行业内参与者将重心放在供需二大方面。从供给端来看:企业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加强新产品研发,完善产品矩阵;从需求端来看,各企业不断加强市场营销渠道拓展力度,加大营销开发新客户与潜在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