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复习指导教案范本2021年五篇.docx
-
资源ID:65456414
资源大小:50.67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复习指导教案范本2021年五篇.docx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复习指导教案范本2021年五篇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拱”等12个生字。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郊”等12个生字。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拱”等12个生字。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雨果曾经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圆明园为何受到如此的赞美?我们引以为傲的圆明园又经历了些什么,竟然变成了如今的废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了解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和遭受的苦难。板书:圆明园的毁灭二、读文识字。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语。2.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词语。教师随机指导。3.小组内交流,运用词语造句,借以理解。三、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阅读,你对圆明园有了哪些了解?2.小组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课文。(1)针对第2自然段。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板书:举世闻名举世闻名,在世界上都非常有名。这个词说明了圆明园是一座在世界园林享有盛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弄清楚圆明园的地理位置和分布情况,进一步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分清哪里是“月”,哪里是“星”。(2)针对第3自然段。细读第3自然段,在网上搜集资料,了解圆明园的建筑风格。板书:建筑风格圆明园中哪些建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边读边想象画面。A总写:板书:有也有有也有B举例板书:如,海宁的,苏州的,杭州的园中不仅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还有西洋景观。代表我们民族特色的建筑,课文列举了哪些?课文中没有介绍的景观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师总结: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不仅有金碧辉煌的殿堂,还有山乡村野。当我们走进这样宏伟、精美的圆明园,心中怎能不发出这样的赞叹: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期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板书:美赞叹(3)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欣赏、赞美、自豪之情。四、布置作业。1.在网上搜集关于圆明园的资料,了解历史。2.继续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2.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在圆明园前面填一个词。_的圆明园(举世闻名金碧辉煌诗情画意建筑雄伟万园之园)二、深入领悟。1.指名读第4自然段,读出自豪与惊叹之情。2.这个自然段的结构是怎样的?好处是什么?生总结:这个自然段运用了总分的结构,第一句既是过渡句,又总领了全段。这样使段落结构清楚,让人一目了然。3.“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有哪些?板书:历史文化珍贵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联系上下文,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你的感受。运用时间顺序,点明圆明园收藏之丰富,同时也说明宝物之贵重,其价值不可估量。4.圆明园中的文物到底有多么珍贵,它们究竟有着怎样的价值?请大家看一下资料:其价值难以估量。仅圆明园内海晏堂前喷水台上的4个生肖铜首,2000年的国际市场拍卖价就高达9000多万元人民币。5.这些价值连城的“圆明园”中的文化瑰宝飘零在世界各地的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可以说一说。6.这些名人字画,这些奇珍异宝就曾经在我们的圆明园中。所以,它又是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三、研读“毁灭”。1.这“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为何只能出现在人们的梦里呢?请同学们阅读第5自然段。2.联系上下文,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你的感受。第5自然段中出现的时间是1860年10月6日和10月18日、19日。10月6日讲述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10月18日、19日写侵略者火烧圆明园。这两个时间点揭示了侵略者所犯罪行,令人发指。3.有感情地读一读让你感到愤慨、痛恨、痛惜的句子。重点感悟:(1)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加点的词语体现出了什么?板书:侵略者的贪婪、残暴、无耻(2)大火连烧了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思考:圆明园中化成灰烬的是什么?(建筑艺术的精华文化艺术的瑰宝中华民族的尊严)圆明园就这样在三天的大火中化为灰烬,就这样不再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就这样只能浮现在我们的梦中。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我们华夏儿女的损失吗?四、品读体味指名读第1自然段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板书:圆明园的损失巨大,无法估量(2)这一句中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你们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板书:痛惜、痛恨、悲哀五、感悟写法这篇文章题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的篇幅却是描写昔日的辉煌,你觉得这样写合适吗?(这样写可以说是匠心独运。课文以大量的篇幅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让我们更加热爱圆明园,以圆明园为骄傲。而就是这个我们引以为傲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肆意掠夺、践踏,这更能激起我们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的热爱。)六、小结。面对帝国主义的欺凌,面对风雨中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振兴中华,自强不息,我们责无旁贷。七、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2.预习木笛这一课。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2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二教学目标1.认识“估、煌"等10个生字,会写“毁、估”等15个字,会写“毁灭,不可估量”等24个词语。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关键词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3.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4.能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与课文表达的情感的相似之处。教学重点和难点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谈话,激发情感1.(PPT出示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图片)同学们知道这几幅图片是哪里吗?它们全人类建筑文化的瑰宝,雨果曾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亲自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2.圆明园因何有如此的美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齐读课题圆明园的毁灭。【设计意图:引入图片资料和雨果的赞词,初步感受圆明园的在世界建筑文化中的地位和盛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奠定借助资料进行学习的基础。】二、初读课文,梳理字词1.下面请大家打开书,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2.字音都能读准了吗?我们来试试,一生领读,读对了其他人就跟读两遍;3.有哪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你想提醒大家?众星拱月金碧辉煌宏伟殿堂武陵春色难以估量掠夺毁灭奉命闯入统统销毁【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巩固自学字词的方法。】三、理清层次1.发现文章整体结构:再看看这两组词语,你还能发现什么?你是怎么想到的?引导学生发现:一组是写昔日的圆明园,一组是圆明园毁灭后板书:昔日毁灭2.聚焦:哪些自然段是写昔日?哪些是毁灭?预设:2、3、4自然段写昔日,1、5自然段写毁灭【设计意图:出示词语,让学生对比思考,成为课堂正真正的主人。训练学生发现关联、定位等思维能力。】四、整体感受:皇家园林下面,先请同学们默读2、3、4自然段,看看昔日的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做简单批注。第二段预设:举世闻名皇家园林众星拱月(PPT出示平面图)板书:布局小结:这不愧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设计意图:整体感受圆明园的特征,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五、以读入景:建筑风貌1.咱们接着谈,你还感受到什么?第三段预设: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亭台楼阁热闹街市田园风光山乡村野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莱瑶台武陵春色民族建筑西洋景观天南海北风景名胜2.当我们走进圆明园后,同学们的感受又丰富了许多,让我们把目光和脚步放慢一些,一起去欣赏欣赏。师生合作读: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3.读着说着,你感受到什么?预设:对比对比只是这一处吗?预设:PPT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4.那接下来,同桌两人就像我们刚才那样,先合作读读这两句话。看看对比手法还体现在哪?(1)汇报发现预设:各地名胜诗情画意;民族西洋(2)男女生读:男孩读前边,女孩读后边,我相信他们的朗读能带给我们再次感受圆明园中这建筑的不一样。(3)引读:是呀,孩子们,你们看,这大大小小,虚幻,现实,古今中外的建筑,就集中在这一座圆明园中。面对这样一座建筑艺术的博物馆,我们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叹: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板书:建筑【设计意图】对举是本文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这里通过师生读、男女生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之后的汇报交流进一步深化了对语句的理解,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建筑的丰富多样。六、欣赏视频:珍贵文物1.真是极境极仙,美不可待。难怪文中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从其他地方你还感受到什么?预设:文物(板书)2.是啊,文物之多,历史之久,尽在其中。音乐起,欣赏文物图片。小结:漫漫几千年,中华民族积累了无数的奇珍异宝。每一件都折射着我们不朽的历史。这些奇珍异宝就珍藏在圆明园中。所以文中才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设计意图】结合资料是本课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这里再次引入文物图片剪辑而成的动画,意在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文物之多,历史之久,同时引发学生继续借助资料进行学习的兴趣。七、结合资料,布置作业孩子们,课文中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然而,他昔日的辉煌,那是说也说不尽,倒也道不完的呀。比如说,在我读到的相关资料中,有人说圆明园从大自然中汲取最赏心悦目的东西,从而组成了一个最动人的园林。那么,此时你还想会用怎样的语言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呢?1.大家可以充分利用手上的资料,写几句话在批注本上。2.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练习背诵。小结:人们梦中的圆明园只有这些宏伟而精美的建筑和文物吗?不,远远不止这些,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圆明园,欣赏我们的圆明园。第二课时一、课题引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大家举起手,我们一起书写课题:“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我们一起读,这样一座圆满光明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毁灭了。一起读:圆明园的毁灭。板书:圆明园的毁灭【设计意图】书空课题的过程第一复习写法,引起注意力;第二面在教师口述字义的过程中勾起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圆明园昔日美好的回忆;第三引出“毁灭”奠定本课的情感基调。二、体会毁灭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预设:不可估量的损失哪些同学已经将两个不可估量画下来了?2.你对“不可估量”这个词怎么理解?3.课文第一段,两个不可估量进入眼帘,你的内心是什么滋味?预设:悲哀痛恨带着这种感受。我们一起读读这段,体会这种无法估量的损失。4.造成这不可估量的损失的是?预设:英法联军你从哪知道的?齐读第五段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5.同学们,这些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预设:贪婪、残暴、无耻请大家带着你对这些残暴的侵略者的愤恨读一读这句话。6.烧了圆明园,最后只剩下四个字化为灰烬,仔细一看,化为灰烬的是什么?小结:多美的赞叹啊!然而,这一切都在熊熊燃烧了三天的大火中化为灰烬。三、研读“毁灭”,激荡情感1.同学们,我们来看看雨果说的“两个”强盗,是如何对圆明园进行疯狂抢劫的。PPT引入资料:镜头之一:英国陆军军官赫利斯,第一次进入圆明园,抢到一个镂花花盆。这个花盆,在金缕中镶嵌着用白珊瑚琢成的文字。花盆里栽着一棵黄金树,高约一尺,树上挂满了用红玉石做果核的蓝宝石果子,碧莹莹,黄灿灿,光彩夺目。另外他还抢到一颗皇帝的玉玺、一只镶嵌着许多宝石的大表和许多匹上等质量的绸缎,总共装了七筐,叫人替他抬回军营。他第二次进园,抢到一座七尺高的黄金塔。这样的黄金塔只有三座,另一座被法军抢去,还有一座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仅这一座,当时就值二万二千多英镑。就是这个赫利斯,返回英国后,因为他拥有大批从圆明园抢得的古玩珍宝而发了大财,享用终身。镜头之二:军官们有抢劫的优先权,士兵们也不甘落后,他们纷纷闯进圆明园,有的抢到镶满了钻石的笔盒;有的抢到无数金表,把其中的据为己有,他们的“战利品”装满了所有的口袋;口袋装不下了,他们就把红宝石、蓝宝石、珍珠、水晶放进自己的衬衫里,有的甚至挂在脖子上。士兵们则拿来大斧把家具劈碎,然后取下镶在上面的宝石。有一个人打碎了路易十五世的挂钟,取出钟面,因为他以为钟面上的数字是钻石做的,但实际是水晶的。还有一个士兵发现了一个地窖,里边两个箱子装满了镶着珍珠和钻石的钟表,他迅速拿出行军袋,在伙伴们没来到之前,把这些财宝统统塞进袋子里。后来,仅这一袋子他就卖了两万五千法郎。镜头之三:侵略者一脚踢开殿堂的门,闯进去,他们了紫檀雕刻的桌子,抽屉里珍贵的手抄孤本书被倾倒出来,在他们眼里,这些东西不过是一堆废纸,有人随手撕来燃火点烟。一个士兵看见墙上的古画里,一位老人正凝视着他,认为是一种挑衅,马上用刺刀戳破了古画。他们手持木棒,遇到极其珍贵又带不走的东西,就用木棒击毁。一些上等皮货、绸缎衣服,被他们从箱子里拉出来,任意践踏。许多呢绒毡毯,被拿去当了马匹的暖席。被他们肆意毁坏的精美珍贵瓷器、景泰蓝、古铜器。名家书法绘画、孤本秘籍、象牙雕刻、珊瑚屏风等物品不计其数。镜头之四:强盗们疯狂地掠抢后,又开始了更为猖狂的暴行,放火焚烧圆明园。吞没一切的烈火,把宫殿的雕梁画栋,碧瓦朱墙,参天古木,异蕊名花把一切的一切都化成了云烟,化作了灰烬。圆明园这举世无双的园林艺术杰作,经过三天三夜的大火,终于变成了一片废墟。2.播放火烧圆明园定格在火的画面。3.同学们,面对这场罪恶的大火,面对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你有什么话想说?小结:面对帝国主义曾经的欺凌,面对风雨中圆明园的断垣残壁,振兴中华、自强不息,我们责无旁贷!【设计意图】引入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细节,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暴行”,为后续的汇报提供语言材料;定格大火,激发学生的情感,激起表达感受的欲望。四、品味写法这篇文章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你觉得这样写合适吗?预设:课文大量篇幅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让我们更加热爱圆明园,以圆明园为骄傲。可就是这个我们引以为豪的圆明园却被英法联军肆意掠夺、践踏,更能激发我们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的爱。【设计意图】回顾全文,引导学生发现,虽然我们在学习当中通过种种资料了解到圆明园毁灭的细节,但作者并没有多谈这些细节,而是将描述的重点放在圆明园昔日的美好上,这一独具匠心的取舍,更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3少年中国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3.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的写法。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承担着国家复兴的责任。清代末年,有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他就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写了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用事实和道理告诉我们,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了希望,少年的中国更加充满了希望。板书:少年中国说二、作者、背景简介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少年中国说: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当时帝国主义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_”,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谰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三、读文识字。小组活动,合作探究1.大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字典等方式解决生字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3.小组成员先自读课文,在完成以上练习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探讨。四、整体感知。1.细读这篇课文,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含义。生总结、汇报:第一自然段:从小到大介绍中国少年的责任。第二自然段:歌颂少年中国的蓬勃生命力。第三自然段:抒发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2.朗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这三个自然段?生总结、汇报:第一自然段要读出磅礴的气势;第二自然段要读出韵律美,让人感受中国少年的蓬勃生命力。第三自然段要读出作者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板书:磅礴的气势蓬勃的生命力赞美之情3.第一自然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少年对国家的影响?生总结、汇报,师引导层层深入: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4.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用哪些事物来赞美中国少年?生总结、汇报,师引导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5.小组活动重点阅读第二自然段,根据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生总结并汇报五、布置作业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二自然段的意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课的结构。2.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听写下列生字。板书:泻潜试胎皇履疆2.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用_的方法介绍了少年与中国的关系。板书:层层深入二、研读课文。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这个自然段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方式?师引导,生总结。这个自然段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第一句为总起句,起引领全段的作用,下面的部分围绕这句话进行阐述。板书:总分总领全段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师引导,生总结。这个自然段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分别从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少年的责任。排比的修辞语气紧凑,感情强烈,有很强的感染力。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少年和中国的关系?师总结: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和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作者运用排比的句式告诉我们,少年的责任非常重大,我们每个少年都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因为,国家的强大靠的是少年。2.朗读、感受第二自然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比喻的作用:“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如“干将”的锐利锋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纵”一“横”,显得气势不凡,一个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巍然屹立在地球之上。朗读要求:这是一段韵文,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读出这种感觉。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思考:这些是静态描写还是动态描写?作者这样比有什么用意?生读课文,并总结、汇报师:我们在总结过程中发现,这些事物都是动态描写,都充满着生命力。作者用这些充满生命力的事物来比少年中国,就是告诉我们,少年中国就是有生命力,最有发展前途的。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句子承载的思想感情。生总结,汇报:这段是抒情段,作者用两个感叹句,再次重申了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密切的关系以及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三、小结作者把封建的古老中国和理想的少年中国进行鲜明的对比,热情歌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批评消极保守思想,鼓励人们肩负责任,发奋图强。本文表现出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并且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四、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4少年中国说教案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少年中国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2.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课文主要内容。3.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国所具有的特点。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2.朗读法教学过程:一、情境铺垫导语引入1.师:同学们,在中国近代有一位非常的人物,曾写下了一篇文章,激励了当时无数的中国有志青年,这篇文章是少年中国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位作者是谁?2.作者链接: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学者,诗人,宣传家。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受改良思想影响。曾经参与“公车上书”,又与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组织保国会,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一生著作甚丰,大部分收入饮冰室合集。3.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00年,是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时写的。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是保守守旧、顽固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二、初步感知,解决生字词。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鹰隼发硎(xíng)澌2.给文章划分层次。明确: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部分(第一段)点明少年的责任。第二部分(第二段)说明中国少年的勃勃生机。第三部分(第三段)赞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点明了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三、深入阅读。1.细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翻译书弄懂重点文言字词和文章的译文。2.理解题目中“少年”一词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一是针对日本人称我中国为“老大帝国”,作者愤然回击,称中国为少年中国;二是因为少年象征着国家如朝阳般蓬勃兴旺,生机勃勃;三是中国是古老的中国,又是进步的未来之国。3.阅读课文,说一说少年中国具有怎样的特点。明确:课文运用了八种象征、比喻描述了少年中国的英姿勃勃,前途无量。以“红日初生”,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以“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发展的不可限量;以“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和“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以“鹰隼试翼,风尘翕张”的冲天气势,喻我中国少年创造的少年中国的英姿;“奇花”“干将”两句,前者是歌颂少年中国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后者是以刚刚磨砺过的宝剑比喻为创建少年中国立功的中国少年。四、拓展迁移。特色品评:小组讨论本文的写作特点。明确:结构完整,推理严密,以人喻国,富有鲜明的形象性。五、布置作业我们的祖国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正阔步走向世界。以“青春中国”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板书设计:少年的责任少年中国说少年和祖国的关系作者对少年和中国的赞美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5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3.揭示诗题“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理解古诗的内容。默读古诗,找出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或和同学交流。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师总结: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是因为其间隐含着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意。板书: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意四、把握重点朗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两句诗,思考下列问题:这两句诗中,最让你深刻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的是什么?在这两句诗中,你除了能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还能感受到诗人的什么情感?生思考,并回答师总结:从“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即使死去,也会惦记收复失地。从“王师北定中原日”这句中,我们能看到诗人对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的无奈。五、创设情境,读写结合认真朗读这首诗,体会诗的意境,并试着想象,诗人在病榻上会想些什么?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是怎样回答的?然后说一说。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课下读这几首诗,感悟诗中的爱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