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范本7篇.docx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范本7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范本篇1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24-25页红点内容信息窗2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有步骤的观察、猜测、比较、概括,引导学生自己建构乘法分配律的全过程。2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掌握其数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并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教学准备:课件,卡片(课前发给学生)教学过程:一、拟定自学提纲自主预习1.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24页情境图)教师引导:同学们,请认真观察情境图,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大约多少千米?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教师把这两个问题板书在黑板上。)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究一辆大巴车和一辆中巴车在济青高速上相遇的问题继续探索乘法运算的规律。2.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多媒体出示)(1)运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数学方法,通过自主解决上述问题,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会用自己的话表述,会用字母表示。老师的指导会对你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请看自学指导:3.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4页到25页第二个红点前的内容,重点看图上同学的对话。思考:(1)如何求济青公路的全长,有几种解法,如何列式计算。(2)比较两种解法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猜想?再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如何用字母表示?5分钟后汇报自学成果,看谁能独立用多种方法解答黑板上的三个问题,并能发现乘法运算的规律。)4.学生按自学指导自学,教师巡视,关注学困生。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调查学情: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请放下。1.小组交流: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困惑和体会,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2.班内汇报:师指小组选代表按顺序汇报自学指导中的思考题,其余同学随机质疑、补充。课堂生成预设:(1)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大约多少千米?教师追问:第一种算法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种算法呢?预设一:先算两辆车1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再算两辆车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就是济青高速公路的全长;预设二:先算大巴车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中巴车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再算两辆车2时共行多少千米。就是济青高速公路的全长。)(2)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11090)×2110×290×220×222018040(千米)40(千米)教师追问:你能说说两种算式的意思么?预设一:第一种算法是先求大巴车1小时比中巴车多行的路程,再求大巴车2小时比中巴车多行的路程;预设二:第二种算法是先分别求出大巴车和中巴车2小时行的路程,再求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的路程。(3)观察、比较两种算法的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预设一:第一种算法是先加(或减)再乘;预设二:第二种算法是先分别相乘再加(或减),但计算结果相同。(4)据此,你有什么猜想?预设:两个数的和(或差)乘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5)怎样验证你的猜想呢?(师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生观察、汇报。重点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算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上比较。通过观察,有何发现?引导学生回答:举例验证:(12512)×8125×812×8(404)×2540×254×25(816)×1258×12516×125(808)×12580×1258×125(6)通过验证,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论:两个数的和(或差)乘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教师总结: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你会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用字母表示:(a±b)cac±bc)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1通过以上研究,你得到了什么结论?课堂预设:预设一: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结果不变。预设二:两个数的差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减,结果不变。预设三:两个数的和(或差)乘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预设四:这个规律叫乘法分配律,可以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2如果是多个数的和(或差)乘一个数,这个规律还存在吗?你怎样验证你的猜想?课堂预设:举例验证:(235)×42×43×45×4(100010010)×31000×3100×310×3教师总结:多个数的和(或差)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设计意图:将乘法分配律适当拓展3在记忆这个规律时,应该注意什么?【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乘法分配律,避免常犯的错误。课堂预设:预设一:括号里的每一个数都要乘括号外的数。预设二:括号里的数必须是相加或相减,如果是相乘就不是乘法分配律。预设三:这个规律还可以倒过来看。教师追问:怎样倒过来看?预设:几个数都乘同一个数,再相加或相减,可以先把它们相加或相减,所得的和或差再乘这个数,结果不变。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教师引导:怎么样?学会了吗?想不想挑战一下自己?1.考一考(课件出示第26页第2题)(1)指4名学困生板演,其余同做在练习本上。(2)展示不同答案:谁的答案和板演者不同?请到黑板前展示出来。课堂预设:(以第一题为例)(8070)×5(8070)×580×7070×580×570×52议一议(1)你认为谁的答案对,为什么?谁的答案不对,为什么?(2)第一种答案是把括号里的两个加数相乘了,不符合乘法分配律,所以错了;第二种答案符合乘法分配律,所以是正确的。(3)用同样的方法评议其余3题。(4)同桌互改(5)统计错题情况,让小组代表说说错误原因。(6)学生各自订正错题。3.全课小结:你在本节课中有什么收获?课堂预设:预设一:我知道了什么是乘法分配律。预设二:我又体验了探索数学规律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预设三:我感受到我们山东省的交通真是便利,作为山东人我感到自豪!五、当堂训练1出示课本第26页第3题2新课堂第17到第19页信息窗2第1课时内容。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还满意吗?谈一谈你的感受。板书设计乘法的分配律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大约多少千米?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11090)×2110×290×2(11090)×2110×290×2验证:(12512)×8125×812×8(404)×2540×254×25(816)×1258×12516×125(808)×12580×1258×125结论:用字母表示:(a±b)cac±bc)(235)×42×43×45×4(100010010)×31000×3100×310×3拓展:多个数的和(或差)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使用说明:1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是第二单元的教学难点也是重点。这节课的设计。我是从学生的生活问题入手,利用相遇问题展开。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引入生活问题,激趣探究。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大量生动、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首先我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12512)×8125×812×8这个等式。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提供学生独立探究的机会。我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感知,我马上要求学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使学生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比较“模糊”的认识。(3)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了条件。为了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是一句空话。在这节课上,我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立刻提出“观察这一组等式,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我想: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之处:(1)本课堂我的教学程序是:先出示情景图,根据情景图上所给的信息列出算式:并且让学生说说这两个算式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读读这个算式(意图是让学生去感知乘法分配律),然后再让学生去写出两个类似的算式(意图是让学生体验乘法分配律)写完之后再板书几个同学所写的算式并选取期中一个同学的算式让他说说算式的左边为什么等于右边(11090)×2=110×290×2);而且我还要求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说(意图是让不同层次的同学们都能反复去感知乘法分配律),通过刚才的几道程序,然后再让同学们去总结这类算式左边和右边的特点,得出乘法分配律,最后通过练习巩固和加深同学们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原以为这样上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效果,但是事与愿违,在要同学们独立写出两个类似的算式时,发现有小部分同学并不会写,所以本堂课后面部分上得就不怎么顺畅了。课后向老师请教得知,原来我的教学程序上出现问题了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该是先由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写出类似的算式,体验乘法分配律,最后再通过练习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2)在要求同学们去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时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导致同学对乘法分配律特点的认识比较模糊。(3)在学生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时,我只是一笔带过的把乘法分配律通过课件再展示给学生们看了一遍,没有反复强调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导致学生没有较好的掌握乘法分配律。2使用建议:(1)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主动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2)在练习时采用小组活动是必须的,这样学生之间可以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练习时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3)订正汇报时,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3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使课堂更加实用高效?如何解决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漏乘”问题?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范本篇2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学过程一、创设比赛场景,在活动中激趣谈话:听说我们四(1)班的同学口算速度快,正确率高,想不想显一显身手?那我们来一个速算比赛怎么样?A组B组(1)135×665×6(1)(13565)×6(2)9×379×13(2)9×(3713)在A组同学不服气,说B组容易时,教师激趣:是吗?B组容易?那我们再来一次好吗?A组B组(1)(104)×25(1)10×254×25(2)(48)×125(2)4×1258×125谈话:为什么这次A组又输了?观察观察,可不要冤枉了老师。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交流)小结: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一切数学知识来源于发现问题,而一个伟大的数学家有所成就在于他发现问题。看看今天我们的同学们发现一个怎样的数学知识。有信心吗?给自己鼓鼓掌!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海安县首届批发王杯少儿才艺大赛”了,声乐兴趣小组的于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一样的漂亮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评析:玩是学生的天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促进人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所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如何让学生玩出效果来?教师提供了一个“竞赛”的机会,让学生在“竞赛”中发现竞赛的不公平,近而寻找不公平的原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了同组算式之间的关系。】二、创设活动情境,在合作中探究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谈话: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于老师可以怎样搭配服装?(1)学生的选择方法1: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安排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板演,并了解全班学生采用的什么方法)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课件显示)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巡视。教师板书:(65+45)×5=65×5+45×5,让学生读一读。(2)学生的选择方法2: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5+45×5和(32+45)×5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教师板书:(32+45)×5=32×5+45×5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现在请每个同学拿出信封中的练习纸,想一想在这几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在里画=号),哪些不能?当然你可以先计算每组中两个算式的得数,也可以仔细观察。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中间的里画“=”(1)(2816)×728×716×7(2)15×3945×39(1545)×39(3)74×(201)74×2074(4)40×5050×9040×(5090)(5)(125×50)×8125×850×8分组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最后两组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起来?有办法使他们变得相等吗?(课件显示修改过程)谈话:你能写出几组类似这样的式子吗?大家动手写一写。(提醒学生认真算一算你写出的等式两边是不是相等)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比较这些等式是否具有相同的特点)3.反思学习,揭示规律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像这样等号左边和右边的式子都会相等,这是不是巧合?还是有什么规律存在?谈话: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如果用a、b、c代表上面等式中的数,这个规律怎样表示?板书:(a+b)×c=a×c+b×c板书好适当图例解释意思小结: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乘法分配律)(课件显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评析:深层次的探究,教师不急于点明规律,维持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总结规律,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三、巩固内化知识,在实践中运用谈话:让我们带着自己发现的数学知识进入今天的“数学乐园”吧!1.大显身手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师:第2题你是怎么想的?小结:乘法分配律可以正着用,也可以反着用。补充板书:a×c+b×c=(a+b)×c2.生活应用(“想想做做”第3题)小结:说说两种方法的联系。3.巧妙运用(“想想做做”第4题)(同桌一人做一组,做在练习本上)谈话:每组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哪一题计算比较简便?现在你知道上课开始时为什么B组同学算得快吗?小结: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4.明辨是非我校二年级有3个班,每个班有34人。三年级有2个班,每个班有36人。二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王小明这样计算:(32)×(34+36)=5×70=350(人)观察一下,你赞同王小明的算法吗?为什么?要用乘法分配律,要有什么条件?5.巧猜字谜猜一猜,等号后边是三个什么字?人×(1+2+3)=6.大胆猜想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的加号改成减号,等式是否依然成立?根据乘法分配律,你能提出新的猜想吗?学生小组交流猜想。谈话:我们再回到课开始的那条题目上,如果于老师想知道“买5件夹克衫比5件短袖衫贵多少元?”你能帮她吗?试试看!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总结得出:(a-b)×c=a×c-b×c小结:大家真了不起!让我们为自己的伟大发现热烈鼓掌吧!【评析:例题的第三次变式,为学生的猜想提供了素材,也让本课学生的探究得到延伸,拓展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练习的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四、回忆梳理知识,在反思中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5题。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范本篇3教学内容:教科书书第54的例题以及55页的“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含用字母表示),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2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展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教学重点和难点: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两个运算定律,那谁来说说它们的名称和字母公式呢?(随学生回答出示小卡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乘法的另外一个运算定律。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谈话:五一快要来了,商场正在开展服装促销活动呢!一其去看看吧!2课件例题情景图。(1)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短袖衫:每件32元;裤子:每条45元;夹克衫:每件65元。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2)问:李阿姨一共要付多少钱呢?谁能口头列出综合算式?指名说出算式,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65+45)×565×5+45×5让回答的两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即先算的是什么。)第一个算式: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元。第二个算式:先算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各用多少元。(3)猜一猜:这两个算式结果会怎样?(相等)(4)计算验证。师:真相等吗?让我们动笔来算一算,男生算第一道,女生算第二道,做在自备本上。集体交流,指名汇报计算过程。(5)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的确是相同的,可以给它们画上等号。(板书:=)我们把这个等式轻声读一读。(学生轻声读读这个等式。)3.探索、发现规律。(1)师:仔细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一下。同桌讨论交流,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学生可能说:等号左边有65、45和5这三个数,右边也有这三个数;都有乘法与加法;等号左边是65加45的和乘5,右边是65乘5的积加45乘5的积。)(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初步得出:65加45的和与5相乘,等于把65和45分别与5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3)师:是不是所有这样的两道算式之间都有这样的联系呢?谁再来举个例子?指名举例,计算算式结果,得出等式,教师板书。师:会不会是巧合呢?请你在本子上再举些例子验证一下。(学生独立举例验证。)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三个等式。问:还有许多同学要发言,说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举得完吗?(板书:)师:这么多等式,看来这不是巧合了,而是藏着一定的秘密在里面。你有什么发现呢?再与你的同桌轻声说一说。(4)指名2到3人说说发现,教师随机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课件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5)刚才几位同学在用语言叙述这个规律时感觉有些困难,你会用比较简洁的方法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你可以用文字、图形、字母等表示它。展示各种表达方法,集体交流,估计会有学生想到用字母或图形等来表达。表扬写对的同学,并指出:刚才的这些表达方法都是可以的。特别是写出(ab)×ca×cb×c的同学,你们和数学家想到一起了。在数学上,我们就用字母a、b、c表示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写成(ab)×ca×cb×c。(板书,顺着读,逆着读)师:用字母公式来表示乘法分配律,你又有什么感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简洁美。三、应用规律,巩固练习1.对于今天学的乘法分配律会了吗?真的会了吗?好,那就考考你自己!(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学生自己判断。集体交流时指名说说是怎么判断的?第3小题汇报时要问:为什么是对的呢?提醒学生注意74×1可直接写成74。问:为什么你认为第4题不对呢?说说你的理由。怎样改就对了呢?2.掌握得真不错!下面打开书看55页“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填写后,指名汇报。讨论第2小题时问:两个乘法中相同的乘数是几?应该把相同的乘数放在括号外面,而且这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课件出示长方形菜地:长64米,宽26米)问:图上给我们提供了长方形菜地的什么信息?你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它的周长吗?(1)学生完成在自备本上,指名板演两种不同的方法。(2)集体交流,出示:(64+26)×264×2+26×2师:刚才大家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了长方形的周长,看这两道算式,问:哪种算法比较简便?它们的结果怎样?符合什么规律?师:看来我们早在三年级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就已经接触过乘法分配律了。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出示题目,观察这两组算式,想想每组中两个算式的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比一比:请你从每组中各选一道喜欢的算式进行计算,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学生计算后,集体交流:你们选的哪两道?为什么喜欢这两道?(估计大多数学生会选择(64+36)×8和25×(17+3),因为这两道计算起来比较简便。)这两道计算起来比较麻烦的算式如果让你来计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出示2题)指名说计算过程,教师用课件展示简算过程。小结:看,我们学会了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麻烦的题目变简单了。明天我们还会更深入地来学习简便计算。5.谈话:开学初,学校为了丰富大家的大课间活动,购买了一批体育器材,看看是什么?(课件出示图片和信息:空竹每个17元,飞盘每个8元,铁环每个15元。)每种玩具都购买了60个,一共要花多少钱?学生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投影展示不同的算法。观察这个等式,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吗?师小结:看来,乘法分配律不仅可以是两个加数的和乘第三个数,还可以推广到3个加数的和去乘,甚至更多的加数呢!四、总结回顾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堂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教后反思: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这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本节课我比较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首先我先创设了设计买衣服的情景,出示了例题图,让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结果,再让学生观察通过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可用“=”连接,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而后让学生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这样的两道算式之间都有这样的联系呢?是不是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时,我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举例加以验证。学生兴趣浓厚,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测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知道乘法分配律给大家计算带来的便利,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字母形公式。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的知识延伸。出示一些扩展型的练习:由(17+8+15)×60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也可以是三个数的和,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完整,也为以后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埋下伏笔。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虽然本节课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还是不够,另外还有部分学困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在本节课中的一些具体的环节中也还缺乏成熟的思考,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很好的充分调动起来,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都要多加注意。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范本篇4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东新四小学王唯教学内容:小学四年级数学(上)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教材第48页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特点。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正确应用。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出示课件1)计算35×2×5=35×(2×)(60×25)×4=65×(×4)(125×5)×8=(125×)×5(3×4)×5×6=(×)×(×)师:上节课,经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应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今天咱们继续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二、探究发现(出现课件2)师:大家看,工人叔叔正在贴瓷砖呢,看到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我发现有两个叔叔在贴瓷砖生:我发现一个叔叔贴了4列,每列贴9块,另一个叔叔贴了6列,每列贴了9块。师: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生:我想知道工人叔叔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按鼠标出示问题)师:你能估计出工人叔叔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吗?生:我估计大约有100块瓷砖生:我估计大约有90块瓷砖。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瓷砖究竟有多少块。(学生做,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做法?生:6×94×9(板书)=5436=90分别算出正面和侧面贴的块数,再相加,就是贴的总块数。生:(64)×9(板书)=10×9=90(块)因为每列都是9块,所以我先算出一共有多少列,再用列数去乘每列的块数,就是一共贴瓷砖的块数。师:同学们的计算方法都很好,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种算法,你能发现什么?生:我发现计算方法不同,但结果却是一样的。6×94×9(64)×9(板书)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两道算式的特点,你能再举一些这样类似的例子吗?(学生举例,教师板书)师:这几们同学举的例子符合要求吗?请在小组中验证一下。(小组汇报)小组1:符合要求,因为每组中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小组2:在每组的两个算式中,一个是两个数的和去乘一个数,另一个是用这两个数分别是去乘同一个数,再相加,符合要求。(板书用连接算式)师:比较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从它们的特点和结果相等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小组再讨论一下。小组1:我们小组发现,只要符合上面题目要求的算式,结果都是一样的。小组2:我们小组发现,两个不同的数分别去和同一个数相乘,然后再相加,可以先把这两个数相加再一起去乘第三个数,结果不变。结论(课件2):师: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它是我们学习的关于乘法的第三个定律。师:大家齐读一遍。师:和同桌说一说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现在你能用字母的形式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用a,b,c分别表示这三个数,试着写一写吧。(ab)×c=a×cb×c师:这叫做乘法分配律三、巩固练习:1、计算(804)×2534×7234×28师: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2、判断正误(25+7)×4=25×4×7×4()35×9+35=35×(9+1)=350-()3、填一填(12+40)×3=×3+×315×(40+8)=15×+15×78×20+22×20=(+)×20四、总结师: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希望它永远成为你的好朋友,伴你生活、成长。板书设计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a+b)×c=a×c+b×c6×9+4×9=(6+4)×9(40+4)×25=40×25+4×25(64+36)×42=42×64+42×36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范本篇5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反思设计说明当我给学生讲到练习四第七题的时候,觉得这道题目可以开发一下用来上乘法分配律,让学生自己制作两个长不一样,宽一样的长方形,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得求面积和的方法,自然的引出乘法分配律。然后看了下这节课的课后练习,里面有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的题目,在其后56页的简便运算中也能用到逆向运用的知识,于是就把这个运用单独列出来作为一个知识层次,联想到我们以前还学习过两数之和乘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去乘第三个数再想减的知识,于是就去习题中找有没有类似的题目,在55页第五题中求四年级比五年级多多少人时,如果用乘法分配律的延伸知识可以使计算简便,又看到练习五的三、四两题,就必须要知道这个知识才好解决,于是就把乘法分配律的延伸作为第三个层次的教学了,按照这个思路设计了这节课,实际上下来的效果不错,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并总结规律的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教学目标1、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运算简便。2、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指明回答这里有长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宽都是4厘米的两个长方形纸片,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把它们组成一个新的长方形。(课件出示题目)学生动手操作(课件出示两个长方形组合的动画)二:自主探索,交流合作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提问:请同学们自己求一下新长方形的面积。教师巡视,观察学生不同的解法反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应当有两种解法,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应加以引导(课件出示两种解法)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计算的结果也相同,能把它们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自己写一写,请学生说一说,教师相机板书。2、比较分析,深入体会提问:算式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小组内交流。反馈交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情况相机引导:等号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使学生明确:等号左边是10加6的和乘4,等号右边是10乘4的积加6乘4的积。设疑:是不是类似这样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呢?学生举例验证。组织交流反馈。可适当的选取一些数字很大的和很小的例子以及有乘数是0的例子等特殊情况。3、规律符号化,揭示规律提问:像这样的算式,写的完吗?我们可以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表达这个规律,同学们自己试着在小组内写一写,说一说。反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规律。小结揭示:两个数的和乘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另外的数再相加。用字母表示:(a+b)×c=a×c+b×c,(板书并课件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三:实践运用,初步理解。1、想想做做1学生自主完成,组织交流。第二小题教师板书,并启发学生从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角度说一说对这个算式的理解。并在板书上用箭头标明左边12出现了2次,右边在括号外面的数字就是12.并向学生介绍这可以称作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板书)2、想想做做2自主完成,组织交流。第三小题引导学生从乘法意义角度去理解。并使学生明白74×1可以看做1个74,也就是74.第四小题要和想想做做题1的第二小题做对比。四:拓展延伸,内化新知再次出示两个长方形纸片,提问:如何比较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学生反馈,引导说出可以重叠比较。学生动手实践再问:那么大长方形比小长方形大的面积是那一块?让学生自己动手摸一摸,课件出示重叠动画,并把多余部分突出显示。提问:如何求多出来的面积呢?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解答。学生若想不到可以用大长方形面积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教师可以适当的提示。学生反馈,交流。课件出示两种解法。谈话:这两个算式结果相同,解决的也是同一个问题,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算式,课件出示并板书。再问:这个算式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说出:两个数的差乘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乘,再相减。谈话:这个规律用字母如何表示呢?自己试着写写看。学生反馈,教师板书并课件出示。说明这个可以看做是乘法分配律的延伸。五:解决实际问题,内化重点难点。想想做做题5课件出示,学生读题。问题一,要求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并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适当的解释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问题二,鼓励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并引导学生适当的解释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延伸的理解与内化。反思:这节课我是分三个层次来教学。第一个层次是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学生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求新长方形的面积来体会规律,感知规律的合理性。这个环节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动手观察能力。第二个层次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通过想想做做题1的第二小题的教学,引导学生明确可以从乘法的意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