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盂兰盆会?中元节的传统文化内涵你了解吗.docx
-
资源ID:65668004
资源大小:14.62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盂兰盆会?中元节的传统文化内涵你了解吗.docx
2023年盂兰盆会?中元节的传统文化内涵,你了解吗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元节”,民间有在这一天祭奠已故亲人的习俗。其实,中元节可不止烧纸这么简单,这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它的由来和习俗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中元节的传统文化内涵,欢迎阅读。 只知道“七月半”?其实应该叫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即民间所说的“中元节”,又被称为“七月半”,俗话说的“鬼节”。网上也不乏关于“鬼节”的各种民间禁忌。然而,七月半的鬼节,并不是一个让人觉得恐怖的日子,这是一个与敬畏神灵和缅怀先祖有关的日子。 中国人自古依照着太阳、月亮运行的规则,进行着农业的耕种和生命的繁衍。古人讲一年分成四时,每时分成三个月,于是乎有了十二个月。古人敬畏天地,即便是帝王也要根据十二月令指导农业生产、发布法令。 礼记•月令中载:“是月也,以立秋,先立秋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天子乃齐。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还反。”“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 秋天自古是收获的季节,以国君为首,先进行新谷的品尝,并进献于先祖的灵前,以保佑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祖先不仅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先人,祖之贤者,更是保佑子孙后代的神明。 七月半是下半年的第一个望日,也是立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日。故中国人后选择在这个秋季的阴盛之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而真正将七月半和中元节联系在一起,却是中国的道教。道家称天、地、水为“三元”。元者,始也。天、地、水为万物生长之根本,而配合到农历的三个日子,称为“三元日”,正月十五称“上元日”,七月十五称“中元日”,十月十五称“下元日”。 中元节的由来,你清楚吗?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在佛教中,中元节又被称为“盂兰盆会”。它不仅拥有佛教的宗教信仰,还有着我国道教的本土文化。据说,中元节这一天,在阴间的孤魂野鬼会被放出来,为了缅怀先祖,祭拜地官,在阳间的人们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祭拜这些来自阴间的祖先。 民俗专家认为,中元节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是追怀先人既古老又现代的一种传统。这一传统体现了古人“慎终追远”思想,每个人都有父母,基于这种思想和对先人的感情与责任使然,中元节势必也会不断得到延续和传承。 中元节的各地习俗也风格迥异 各地普遍的烧纸钱 湘西苗族地区巫术之风仍然盛行。巫师承担了苗族文化传承的角色。在苗族社会中备受尊敬。 烧纸钱是中国人今天纪念祖先的最重要的一种方式。七月半的晚上,人们一般会在路边、水边甚至家里烧纸。沈从文在作品里写湘西人在中元节拿着纸钱与水酒白肉祭奠河鬼,在土地会,酬谢楚辞中的云中君山鬼。湘西独特的山水、古朴的民风和“巫鬼文化”都化作了沈从文的性格和文风。在民间,鬼不是可怕的事物,有时候代表的是神圣和美好。 老北京旧时 “城秋水河灯满,今夜中元似上元。” 而在老北京的习俗里,自明代以来,都是要放河灯和点莲花灯的。“坊巷游人入夜喧,左连哈德右前门。绕城秋水河灯满,今夜中元似上元。”清代文昭所著之京师竹枝词描写的就是老北京中元节时的盛况。老北京的莲花灯都是用天然的荷叶插上点好的蜡烛做成荷花灯。 盂兰盆会 盂兰盆节的万灯会 而佛教中的“七月半”既是盂兰盆会。依照佛家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 中元节的饮食习俗,吃什么有讲究 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 吃粗茶淡饭 在山东的一些地方,中元节被当地人称为“掐嘴节”,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饭的习俗。 吃扁食 在江苏省的东县乡,很多乡民在中元节当天都会吃扁食(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 吃“饺饼” 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节他们会吃“饺饼”,一种类似于春卷的食物。 文人笔下的中元节盛况 学者夏仁虎先生写过一组题为“旧京秋词”的诗,其中一首写莲花灯: 小队儿童巷口邀,红衣蜡泪夜风摇; 莲灯似我新诗稿,明日凭扔乐此宵。 诗后说明:“中元夕,里巷小儿结队,持莲灯以嬉。齐歌曰:莲花灯、莲花灯,今日点了明日扔。’”描绘的正是我们当年过节的情景。 俞平伯先生在旧京中元节也留下了文字: 中元节夜之莲灯不论制作精粗,次日必须扔去,云留则不吉。若彼时东安市场等处出售之莲花灯,则五彩斑斓,玲珑精巧,下垂流苏,其价有甚穹者,亦只供一夕之玩耳,亦旧俗侈糜之一也。 俞先生又引清朝诗人查初白的诗: “万柄红灯裹绿纱,亭亭轻盖受风斜;满城荷叶高钱价,不数中原洗手花。”荷叶价高以比洛阳纸贵,彼时九城光景之盛可知矣! 邓云乡先生在燕京乡土记特别描绘了中元节的蒿子灯: “青光荧荧,若磷火然。京都风俗志所谓于暗处如万点萤光,千里鬼火,亦可观也。’” 试想在黑黝黝的小四合院中,在飘着夜来香的七月之夜,廊檐下,垂花门边,甚至在偏僻的小胡同中,这该是怎样的情趣呢?其趣味就在“青光荧荧”上。如果在上千支光的电灯照耀下,光同白昼,便索然无味,又哪里去觅莲花灯、荷叶灯、蒿子灯的朦胧之美呢? 邓先生又怅然写道: “在北京玩过莲花灯的人,如果客居异地,逢上这样的节令,哪能不思念这轻盈、美丽、朦胧的莲花灯呢?有一年初秋在京,凉得很早,匆匆数日,已过了中元节,不禁想起幼年玩莲花灯的事来,便写了一首小词念奴娇云: 新凉数日,又匆匆过了,中元佳节。檐下清阴清几许,树上月华迟发,院落居邻,绳床小坐,意趣何幽绝。渐忘漏永,似疑鸳瓦霜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