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优秀PPT.ppt
-
资源ID:65717496
资源大小:4.60MB
全文页数:7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四章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优秀PPT.ppt
第四章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第一页,本课件共有74页第一节第一节全球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全球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第二节第二节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自从人类产生之后,人类就同其栖息的自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着。自从人类产生之后,人类就同其栖息的自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着。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2第二页,本课件共有74页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阶段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阶段人地相互作用的特征人地相互作用的特征关键词关键词人地关系(人地关系(human-earthinterrelation)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人地相互作用(人地相互作用(human-earthinteraction)全球生态问题(全球生态问题(globalecologicproblems)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化表现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化表现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3第三页,本课件共有74页第一节第一节 全球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全球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一、人地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一、人地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二、采集狩猎社会的人地关系二、采集狩猎社会的人地关系三、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三、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四、工业社会的人地关系四、工业社会的人地关系五、信息社会的人地关系五、信息社会的人地关系4第四页,本课件共有74页内容结构第一节第一节 全球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全球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第二节第二节 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与全球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可持续发展采集狩猎社会采集狩猎社会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农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全球人口、资全球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5第五页,本课件共有74页一、人地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一、人地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近现代科学研究认为,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人类的进化与自然的演化密切相关。人类通过技术的发展去适应自然、挑战自然、控制自然,通过社会组织的形式来争取优势。在这一过程中,人类自身也不断被改造,形成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人地关系形式。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 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以原始技术为主的采集狩猎社会、以农业技术为主的农业社会和以工业技术为主的工业社会。目前正向以信息技术为主的信息社会过渡。(见下表概括)6第六页,本课件共有74页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表4.1.1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阶段性特征 发展阶段项目采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主要技术手段原始技术(石器、木器等)农业技术(青铜器、铁器、犁、耕作制等)工业技术(机器、电器、社会化生产)高技术、清洁技术、信息技术利用的主要资源天然食物农业资源(主要是耕地、淡水等可再生资源)工业资源(主要是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再生资源利用的主要能源薪柴水力、风力煤、石油等化石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能源与新能源对自然的态度崇拜、敬畏模仿、学习改造、征服调节、适应人口增长特征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继而下降;死亡率不断下降;高增长率,然后下降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或零增长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产生的问题食物短缺人口过剩、自然灾害、土壤侵蚀等生态破坏人口过剩、就业、老化,资源短缺,粮食紧张,能源危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全球变化主导性产业活动采集、渔猎农业工业信息等第三次产业主要的社会组织方式氏族(部族)农户、城邦、国家强权国家、社会化生产组织淡化国家、城市化、跨国网络组织消费方式满足个体延续的低水平食物消费维持基本(生存)需求满足高物质消费的发展需求物质与精神的全面需求和可持续消费发展方式小群体,粗放多个个体,粗放大规模粗放与集约化倾向大规模的集约发展人类行为影响的空间范围个体和群体的聚集地村落、区域和国家国家和跨国全球范围7第七页,本课件共有74页二、采集狩猎社会的人地关系二、采集狩猎社会的人地关系 采集狩猎社会是指人类产生到原始农业出现以前的阶段(距今大约300万1万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经历了上百万年的时间。此时人类还仅仅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和食物链中的一此时人类还仅仅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和食物链中的一个普通环节,人的生存状态和其他生物物种并无大的区别。个普通环节,人的生存状态和其他生物物种并无大的区别。虽然采集狩猎社会的人类活动能力同其以后的社会发展阶段相距甚远,虽然采集狩猎社会的人类活动能力同其以后的社会发展阶段相距甚远,但从世界范围内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的分布来看,人类已基本具但从世界范围内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的分布来看,人类已基本具备了适应不同生存环境的能力。当时的人类已具备了其他生物所不及的备了适应不同生存环境的能力。当时的人类已具备了其他生物所不及的大范围迁徙和生存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形成也是漫长的。大范围迁徙和生存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形成也是漫长的。在旧石器时代遍布欧洲、西亚、非洲等地的旧石器文化遗存可证明。时时期期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8第八页,本课件共有74页石锤、石砧 石锤石砧脚骨动物骨石器9第九页,本课件共有74页在采集狩猎社会阶段,人类完成了由猿在采集狩猎社会阶段,人类完成了由猿古人古人现代人的转变。现代人的转变。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六千五百年前半坡古人六千五百年前半坡古人 约五万年前直立行走猿人约五万年前直立行走猿人 10第十页,本课件共有74页采集狩猎时代的人地关系特征采集狩猎时代的人地关系特征 总体上看,在采集狩猎社会中,由于人口数量少、技术原始,当时的人类并没有摆总体上看,在采集狩猎社会中,由于人口数量少、技术原始,当时的人类并没有摆脱天然食物链束缚的能力。依赖自然并为自然所支配、而对自然的影响力极小,是该阶段脱天然食物链束缚的能力。依赖自然并为自然所支配、而对自然的影响力极小,是该阶段人地关系的人地关系的主要特征主要特征。人类使用最简单的石块和木棒进行采集狩猎活动,生存资源仅限于自然产品,人类使用最简单的石块和木棒进行采集狩猎活动,生存资源仅限于自然产品,人们只是靠采集天然的植物果实和根块以及捕鱼、狩猎为生,对食物生产的干预人们只是靠采集天然的植物果实和根块以及捕鱼、狩猎为生,对食物生产的干预属于自然状态下生物链的一部分,产品的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也是自然界属于自然状态下生物链的一部分,产品的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也是自然界完全能够吸收的东西。完全能够吸收的东西。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落后,使当时人类的消费水平仅仅限于维持最低程度的食物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落后,使当时人类的消费水平仅仅限于维持最低程度的食物消费以延续生命和繁衍后代,人口规模也被严格控制在天然食物供给量确定的限度内。消费以延续生命和繁衍后代,人口规模也被严格控制在天然食物供给量确定的限度内。由于经常处于食物短缺状态,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社会形成了相互合作和财富公由于经常处于食物短缺状态,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社会形成了相互合作和财富公有制的社会特征,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亲族群体是主要的社会组织方式。有制的社会特征,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亲族群体是主要的社会组织方式。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11第十一页,本课件共有74页三、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三、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 农业社会是指原始农业出现以后、工业革命出现之前的阶段,距今大约1万年200年。时 期原始农业社会:原始农业社会:距今大约1万年到5 000年是原始农业社会,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传统农业社会传统农业社会 原始农业社会之后到工业革命之前则是传统农业社会时期,相当于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阶 段12第十二页,本课件共有74页(一一)原始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原始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 原始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入了原始农业社会阶段。人类开始利用农业技术开发土地和生物资源来补充天然食物的不足。主要技术手段是以磨制的石器(如石斧、石锛、石铲等)和打制的石器(如石锤、石片石器等)为主。农业生产也是最简单的生产,但它却标志着人地关系作用方式的根本性变化。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13第十三页,本课件共有74页原原始始农农业业最最初初仅仅仅仅是是对对自自然然的的模模仿仿 社社会会生生产产技技术术和和生生产产工工具具的的极极端端落落后后消消费费结结构构对对自自然然系系统统的的压压力力不不大大人人地地关关系系基基本本和和谐谐极极低低的的消消费费水水平平和和不不大大的的人人口口规规模模(一一)原始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原始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极端落后。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原始农业社会作为由采集狩猎社会向传统农业社会的过渡时期,虽然人类活动的强度较采原始农业社会作为由采集狩猎社会向传统农业社会的过渡时期,虽然人类活动的强度较采集狩猎社会增大,但其仍然属于自然的控制之下,当时的技术结构和生产能力还不足以对自然集狩猎社会增大,但其仍然属于自然的控制之下,当时的技术结构和生产能力还不足以对自然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破坏,其对自然的干扰完全可以通过自然系统的自我调节而消除,人与自然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破坏,其对自然的干扰完全可以通过自然系统的自我调节而消除,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是和谐的。的关系仍然是和谐的。14第十四页,本课件共有74页(一)(一)原始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原始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 原始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入了原始农业社会阶段。利用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气候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原始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入了原始农业社会阶段。社会产品主要是人类衣、食、住、行的必需品,大多是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都是自然系统可降解和可同化的。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15第十五页,本课件共有74页(二)(二)传统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传统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传统农业社会出现了代表着先进的和主体的文明的种植业。传统农业技术中出现了青铜器、铁器等生产工具,使人类大规模改造自然系统成为可能。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耧车耒耜16第十六页,本课件共有74页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特别是植物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特别是植物燃烧时提供的热量是最主要的饮食与采暖能源。燃烧时提供的热量是最主要的饮食与采暖能源。社会产品主要是人类衣、食、住、行的必需品,大多是初社会产品主要是人类衣、食、住、行的必需品,大多是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利用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气候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利用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气候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人们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也都是自然系统可降解和人们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也都是自然系统可降解和可同化的。可同化的。传统农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关传统农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是和谐的系基本是和谐的(二)(二)传统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传统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17第十七页,本课件共有74页(二)(二)传统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传统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传统农业与原始农业的根本区别:传统农业与原始农业的根本区别:传统农业中单位土地上人为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和由此带来的单位土地上传统农业中单位土地上人为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和由此带来的单位土地上的生物产出量均有大幅度提高,而且物质、能量的产出和投入基本上是平衡的生物产出量均有大幅度提高,而且物质、能量的产出和投入基本上是平衡的。的。问题产生原因:问题产生原因:技术结构改进和社会经济增长主要是导致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持续技术结构改进和社会经济增长主要是导致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持续超过自然系统,尤其是土地的自然承载力,使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常处于紧张超过自然系统,尤其是土地的自然承载力,使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状态。传统农业社会主要人地关系问题:传统农业社会主要人地关系问题:土地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土地侵蚀和土地退化,以及人类在自然灾土地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土地侵蚀和土地退化,以及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十分无能为力。害面前显得十分无能为力。18第十八页,本课件共有74页1.实现了由原始农业社会的氏族公社所有制向传统农业社会奴隶主所有制和农户(地主)个人所有制的转变,公元前187年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的专制帝国孔雀王朝。2.出现了国家这种社会组织来保护管理上述所有制和它们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土地等自然资源。3.促进了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人类聚落城市的产生(城市的产生可以说改变了人地关系的空间结构,也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 为了有效解决传统农业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在社会调控结构方面出现了进步,有以下表现:19第十九页,本课件共有74页知识链接:城市革命 “城市革命”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首先发生在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稍后在埃及的尼罗河流域、恒河-印度河流域和中国黄河流域也出现了城市,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中美洲和秘鲁也出现了最早的城市。虽然这六大“城市革命中心”各有其不同特点,但均与大河流域的农业灌溉系统所导致的传统农业的发达有关。首先,农业灌溉系统本身就需要有相应的社会组织,而发达的传统农业所带来的过剩农产品也造就了非农阶层的出现;其次,土地的区域差异也造成了贫富分化,使不少人弃耕进“城”从工(手工业)从商,并用其换取农产品。所有这些因素都促使了城市的产生。城市的产生可以说改变了人地关系的空间结构,也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第一次革命(奴隶社会末期)第二次革命(18世纪中叶)第三次革命(20世纪70年代)城市革命城市革命20第二十页,本课件共有74页时间时间重大影响重大影响起因起因影响影响第一次革命(奴隶社会末期)城市有城,有市。城市开始成为手工业集中地和商品集散地,开始成为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城市”,另一方面是“城市乡村化”1.知识经济时代初见端倪。人类历史上已经经历过了采集狩猎经济时代、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2.数字网络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质、能量、信息,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各有其价值与功用3.人类生活进入到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个性化发展阶段,其标志是,人类的发展不仅能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享受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还能满足人的个性的发展,兴趣的发展,志向的发展,创造能力的发展以及理想和信念的发展和实现的需要4.后现代生活方式的崛起。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已成现实,一些发达国家老龄化时代也悄然到来5.经济自由开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不断强化。经济开放和经济自由是市场经济得以实现的前提 1.城市机理数字化。城市数字化的结果,是数字城市的诞生,进而产生虚拟城市。因此,数字城市、虚拟城市与实体城市并存是知识经济时代城市体系的重要特征 2.城市发展个性化。满足人的个性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的个性化的发展 3.城市生活小区化。小区化是居民社会化的体现,也是社会化的组织形式。在中国是城市居民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必然要求 4.主导产业服务化。在工业经济时代,城市工业为城市发展的基础 5.城市布局分散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圈、城市群和城市带相继出现。产业发展相对分散化,促进城市布局出现分散化倾向 6.城乡关系协调化。新的城市革命将引导以往的城乡对立关系,人与环境之间对立关系,向共生化、和谐化方向发展 7.建设管理民主化。政府实行民主化决策和管理提供了群众基础,有利于建立和建设城市新的管理机制第二次革命(18世纪中叶)城市工业化,社会生产力以极高的速度不断发展。乡村城市化加速,人口从乡村迁入城市,享受城市生活方式。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膨胀,城市环境亦日趋恶化第三次革命(20世纪70年代)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取代工业时代的“物质经济”;知识资本取代物质资本在生产力三要素中起决定作用;城市发展以人为中心,进入数字化、个性化、分散化发展时代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21第二十一页,本课件共有74页(二)传统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总体特征(二)传统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总体特征 传统农业社会在人类的历史上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相对于工业出现而言)。从人地关系的垂直联系上看,基本上维持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其技术结构尚不足以对自然界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同时社会调控结构又有力的保障了人与自然之间由于人口的增多而导致的脆弱的平衡。从人地关系的空间联系看,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造就了传统农业社会的农业中心,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从而使人地关系的空间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2第二十二页,本课件共有74页四、工业社会的人地关系四、工业社会的人地关系时时期期 工业社会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前后的英国,产业革命形成时,大约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才得以在欧美国家全面确定。影影响响 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广泛开发与工业的兴起,彻底改变了农业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方式、社会系统的结构乃至文明的模式。工业社会是人类历史中人口增长最快、发展最迅速、财富积累最多及社会变动最剧烈的时期。工业生产23第二十三页,本课件共有74页 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支配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式和强度。市场拓展到哪里,工业资本及其依赖的国家力量就扩张到哪里,传统农业社会也就在哪里崩溃。产业经济学的“配第-克拉克”定理说明,三次产业的顺序演替,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出现收入(附加价值)的相对差异造成的。人们总是向高收入产业移动,这是很自然的。工业社会的形成和扩张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而与传统农业社会的崩溃同步。工业社会的形成工业社会的形成 直接动力:根本动力:24第二十四页,本课件共有74页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形成 疯狂的土地扩张及其强制的方式 圈地运动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最早发生在15世纪末的英国,刺激圈地的动力是毛纺工业的扩大和羊毛价格的上涨,于是,地主们开始圈围耕地和公用地用作牧场,农民被赶出了家园,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就是以圈地为基础的。圈地由单一国家向全球的扩张,是殖民主义者的“杰作”。殖民者大肆掠夺殖民地的资源,剥削殖民地的廉价劳动力,使之纳入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为其原始资本积累服务,进而对各殖民地国家的资源与公用地管理制度构成威胁,致使殖民地国家的传统农业社会的管理制度发生变化而出现崩溃。最终由于原始资本积累和技术的进步,导致了工业革命的爆发和展开。25第二十五页,本课件共有74页圈地运动对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圈地运动对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1 1.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资本主义的兴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资本主义的兴起 首先,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英国王室、教会和封建贵族的大量土地被拍卖,大一部分落入富有的资产阶级手中。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通过议会颁布了一系列圈地法令,圈占土地。地主夺得土地以后,或是把土地租给资本主义农场主经营,或是自己进行资本主义经营。于是,经营农场或牧场的人也就成为农牧业资本家。他们雇佣工人,改进耕作制度,改进牧畜品种。2.2.促进了工人和工业的产生促进了工人和工业的产生 迫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离乡背井,到处颠沛流离,很多人流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者,这就为资本家提供了大量廉价的雇佣劳动力。在传统的农业经济中,农民家庭自己进行手工业生产,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生活资料,现在农业由农业资本雇佣农业工人生产,破产农民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农村变成了原料产地和工业品的销售市场。3.3.促进了原始资本积累和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原始资本积累和技术的进步 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和出口提供了日益增多的原料和粮食。26第二十六页,本课件共有74页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的本质区别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的本质区别1.工业社会以工业化为主导,而工业化的本质是集中,这是由工业技术结构和市场经济制度决定的 工业社会需要的是自然界中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从而使工业技术结构中的能源结构和资源结构得以满足和维持。矿物性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在相当程度上替代农业资源成为工业社会的主导性资源和物质基础,也是工业技术结构生长与扩张的物质基础。(1)矿物性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不可更新性,因此工业社会是不可持续的。工业社会具有不可持续性工业社会具有不可持续性(2)工业化的集中也带来了废物的集中,而有些废物又是自然界不能吸收和降解的。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27第二十七页,本课件共有74页2.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的另一本质区别是人类的活动强度有了空前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干预能力有了巨大提高 这种巨大的活动强度不仅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的质的变化,也集中表现在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对环境的污染以及产生的种种后果上。这种对资源、环境的掠夺性利用除了工业技术结构的原因外,还在于人类很快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它们都被统一调动起来,共同强化人类不断开发利用资源进行财富积累的过程。其中包括社会化大生产的形式、以公司制为特征的企业组织形式以及市场经济制度等。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 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的本质区别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的本质区别28第二十八页,本课件共有74页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和矛盾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和矛盾 主要表现在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诸多领域,如人口快速增长与规模扩大,发展中国家人口就业的压力,发达国家的人口老化,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紧张,水土流失、土地的荒漠化和盐渍化,森林和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污染、核放射污染、固体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也就是说,工业社会不仅包括了农业社会的全部问题,而且又增添了许多自己的“特产”,其中环境污染最为典型和突出。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 工业社会的人地关系工业社会的人地关系纵观工业社会的发展历程,虽然短暂,但却使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程度在扩大,人与自然的矛盾在不断激化,尤其表现在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上。这与工业进程的地区差异是相关的。从局部上看,发达国家由于其工业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在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都具备了缓解人与自然矛盾的能力,因而其产生的问题已经或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化。但广大发展中国家,却由于历史、现实等原因,正在步发达国家的后尘,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在全球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如何面对人类共有的“一个地球”确实值得深思,它需要当今的人类在生产力结构、消费结构和社会调控结构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同时,发达国家也应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29第二十九页,本课件共有74页五、信息社会的人地关系五、信息社会的人地关系 信息社会是在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获得极大发展的条件下而出现的。时 期 一般认为,信息社会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世界爆发的以微电子、电子通讯和计算机等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步入信息社会时代。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步入信息社会还有相当长的路程。但这并不能排除发展中国家应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目前,世界上步入信息社会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欧盟各国和日本,但其距未来学家描绘的信息社会特征还是存在相当的距离。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30第三十页,本课件共有74页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1)(1)知识成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以知识为主导的、以信息服务业为主知识成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以知识为主导的、以信息服务业为主体的知识经济将替代传统制造业经济。体的知识经济将替代传统制造业经济。(2)(2)劳动力的主体将不再是工作在装配线上的工人,而成为信息工作者。劳动力的主体将不再是工作在装配线上的工人,而成为信息工作者。(3)(3)经济活动不再以现金交易为主流,而代之以信息的流动,信息成为经济活动不再以现金交易为主流,而代之以信息的流动,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的基础。(4)(4)经济活动不局限于一国之内,基本上是跨国经济或全球经济。经济活动不局限于一国之内,基本上是跨国经济或全球经济。(5)(5)经济组织形式主要不是自由市场经济,而是制度经济,跨国公司、政府和工经济组织形式主要不是自由市场经济,而是制度经济,跨国公司、政府和工会是经济舞台的共同统治者。会是经济舞台的共同统治者。(6)(6)由于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技术扩散的高效性,信息社会中,无论个人或由于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技术扩散的高效性,信息社会中,无论个人或公共部门都将变得空前富裕,且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和空间组织形态也会发公共部门都将变得空前富裕,且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和空间组织形态也会发生空前快速的变化。生空前快速的变化。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31第三十一页,本课件共有74页第二节第二节 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与全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球可持续发展一、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表现一、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表现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动向与任务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动向与任务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32第三十二页,本课件共有74页一、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表现一、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表现 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化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的诸多方面,政治上的恐怖主义、经济的全球化、种族的文化冲突等无不打上全球性的烙印,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更是如此。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全球性的三个含义: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全球性的三个含义:(1)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为世界各国所普遍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为世界各国所普遍关注。(2)这些问题已产生跨国界的影响。)这些问题已产生跨国界的影响。(3)有些问题已发展成全球性问题,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有些问题已发展成全球性问题,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的扩大、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海洋污染等。洞的扩大、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海洋污染等。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33第三十三页,本课件共有74页(一)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全球关注(一)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全球关注1人口问题与世界的贫困 世界的贫困是伴随着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度增长、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而显得越来越凸现的问题。这是因为,贫困是人口、政治、经济关系的综合产物,贫困又与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化联系在一起,因而它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目前,世界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以非洲贫困人口最多。其基本经济和生活情况见下表: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34第三十四页,本课件共有74页表4.2.1 世界上的主要贫困国家/1996、1998年国 家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岁人均GNP/美元人均谷物产量/kg人均外汇储备/美元获得安全饮水人口比/%获得卫生设施人口比重/%婴儿死亡率/世界平均66.84 890345.32797-4754.5孟加拉58.5350250.8152423572.8缅 甸59.9-391.371-782斯里兰卡73.3810146.5103.9-100164尼日利亚53.4300213.339.34636764莫桑比克459013227.21721214民主刚果521104381.8-埃塞俄比亚491101958.49010177卢旺达4021030119.1-205尼加拉瓜67410212.4764813157海 地55330-11.93724130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35第三十五页,本课件共有74页贫困国家贫困根源 而造成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迟缓的原因则要复杂得多,既有殖民地体制下遗留的发展中国家所形成的单一矿物原料出口的经济结构原因,又有国家内部政治动荡,经济发展的政治环境得不到保障和一贯忽视农业基础地位等现实原因。造成失业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缓慢,其工业的规模很小,根本不能为国家提供基本的就业规模。(1)贫困人口是与失业联系在一起的)贫困人口是与失业联系在一起的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36第三十六页,本课件共有74页(2)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单一的出口产品非常容易受到发达国家市场波动的影响。一旦出口下降,外汇收入水平便随之降低,国家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工业品和谷物的能力即受到严重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因此陷入危机。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贫困国家贫困根源37第三十七页,本课件共有74页(3)长期的低水平经济运转)长期的低水平经济运转 长期的低水平经济运转使得国家用于发展教育、卫生和其他社会保障的能力低下,居民的生活质量不高,而历史上遗留的民族矛盾长期激化又导致社会冲突的不断发生和发展,使国家的政治局势障碍外部资本的进入和本地资本的积累,便酿成了恶性循环。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贫困国家贫困根源38第三十八页,本课件共有74页(4)农业生产的条件不断恶化)农业生产的条件不断恶化 在农村,由于缺乏教育投资和技术支持,农业生产只能是粗放的,对土地和植被的破坏不可避免,生态和环境的质量逐年下降,自然灾害连年发生,农业生产的条件不断恶化,食品供应的短缺又会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结构性的影响。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植被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过度开垦草地贫困国家贫困根源39第三十九页,本课件共有74页(6 6)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 发达国家的富裕和经济发展使得它们进入高消费的后工业社会。这些发达国家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发展中国家开发和出口其自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为维持基本的生存,发展中国家就要更多地开发它们的资源以供出口,这势必会进一步使它们的生态、环境走向恶化。(右图以日本为例说明)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 在一些国家的内部,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一些地区自然条件的恶劣也会使贫困大面积的发生。相对于其他经济较达的地区,这种收入水平的巨大差距如果长期存在,势必引起地区间,特别是民族地区间社会矛盾的发展,给国家政治带来不利影响。(5)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贫困国家贫困根源40第四十页,本课件共有74页2 2资源问题资源问题 资源问题的实质是全球有限的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储量与人类社会经济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据统计,从19611980年的20年间,全球铁矿石开采量增长了80%,铝土矿增长了25倍,磷矿石为2.2倍,原油为1.9倍,煤炭产量增长了40%。照此下去,有人推测有些资源可开采利用的极限只有3050年,铁矿石可在200年左右。虽然自然资源将随着科技进步而带来开发潜力的不断增加,但同时也必须看到,人口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而且,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又是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直接原因。(1)随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世界许多工业资源储量已急剧减少,甚至枯竭)随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世界许多工业资源储量已急剧减少,甚至枯竭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41第四十一页,本课件共有74页(2)水资源制约的短缺制约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 水资源的短缺是由于大气降水地表分布的不均衡,而世界人口相当一部分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目前全世界有26个国家的2.32亿人口面临缺水的威胁,另外有4亿人的用水量超过了水资源更新量。全球气候变暖使得许多地区大气降水减少,旱情的持续又使径流、湖泊和地下水被大量使用,又造成水资源的进一步紧张。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42第四十二页,本课件共有74页(3 3)土地资源的短缺制约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短缺制约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 全球除永久性冰川覆盖外的陆地面积为13 300104 km2,如按全世界60亿人口计算,人均土地2.5 hm2。如果考虑到地表的极地和高寒地区极度干旱地区、山地和不具有地表覆盖的岩石裸露地区,地表人类可以利用的实际土地面积只占上述面积的30%,即人均0.75 hm2,而其中可耕地面积仅为0.450.53 hm2,其余为居住、工业等的用地。根据“增长的极限”的研究认为,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在扩大,全球耕地的资源将趋于减少,到2000年即开垦完毕。如果开发潜在的耕地,可以使土地资源满足2010年人口规模的需要;如果农业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产品产量和使农业总产量成倍增长,可以在未来3040年的时间里满足也已经成倍增长了的人口规模的需要。但是,这样农业的成本将大大提高,经济上将成为不可能,而且事实也证明陆地水资源的短缺已不可能保障灌溉农业的持续发展。这样,土地资源的前景是不乐观的。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43第四十三页,本课件共有74页3 3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与资源开发和人口增长相伴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工业化的发展,不断向环境中排放自然界本来不具有,因而无法吸收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其必然的结果是造成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原原因因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44第四十四页,本课件共有74页环境污染主要包括环境污染主要包括:(1 1)人类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在无处理排放时对水体产生的污染)人类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在无处理排放时对水体产生的污染(2)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气态污染物对大气质量的破坏)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气态污染物对大气质量的破坏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45第四十五页,本课件共有74页 大气中有害气体的增加,往往又是酸雨的制造者,酸雨不仅腐蚀金属,也会破坏森林、植被及毒害水体中的生物,当水体的pH接近5时,鱼苗和鱼卵就会大量死亡,至于对宝贵的人文遗产的破坏那更是不可想象的。据统计,全世界每天有大约3.5万儿童死于由环境引起的疾病。酸雨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46第四十六页,本课件共有74页酸雨成因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47第四十七页,本课件共有74页(3 3)工业和城市废水固体垃圾、农药和化肥、大气沉降物等对土壤的污染)工业和城市废水固体垃圾、农药和化肥、大气沉降物等对土壤的污染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4)化学物品、噪声、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化学物品、噪声、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 48第四十八页,本课件共有74页总之,环境污染已越来越危害人类的健康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总之,环境污染已越来越危害人类的健康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综述: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会不断增加。由于世界环境的破坏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发达国家造成的,因此它们必须要承担部分解决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责任。但是,无论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应十分关注人口、资源和环境及其相互汇合酿成的各种问题。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49第四十九页,本课件共有74页(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跨国界影响(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跨国界影响 1986年的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及其放射云雾的扩散,打破了人们以为“通过一个国家的努力就可以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这种幻想。随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更使世界震惊,人们开始认识到全球环境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自然系统中的空气、水、土地同生物群落的联系往往是全球性的。经济的竞争和世界贸易也可以造成对环境的跨国界影响。伴随着世界性的产业梯次转移,发达国家的污染性工业正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大量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和资源性产品则源源不断地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到头来留给发展中国家的则往往是同发达国家经济差距的扩大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更为令人吃惊的是发达国家为了转嫁其环境危机,往往通过贸易的形式把一些有害废弃物和(副)产品倾泻到发展中国家,由于那里的法律不完善,而受到伤害,这又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负担。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50第五十页,本课件共有74页苏联发生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