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形式的探究.docx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形式的探究摘要 在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形式的探究中,通过对同一层次水平但不同班级的两组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探究。分析在运用教学导入时前后,班级学习的效果以及不同班级之间的对比产生的差距,发现当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导入方式时,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也会有所提升。这表明教学导入方式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有着一定的作用。通过对教师与学生的访谈调查,提出教学导入个要关注不同方面的问题。教师要选择合适自己能力的教学导入形式,要选取贴合学生接受能力范围内的素材,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水平与全体水平。研究中对于初中阶段数学的知识进行了分类,给出了一些知识点的教学导入设计与分析。关键词 课堂导入 教师 导入形式 教学观念On the form of introduction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Abstract I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introduction form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through the same level but different classes of two groups of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practice.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classe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teaching,finds that when the appropriate introduction method is used in teaching,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performance will also be improved. This shows that the way of teaching introduction has a certain role in helping students to clarify the knowledge points. Through the interview and investiga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t is proposed that different aspect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design of teaching introduction. Teachers should choose the appropriate form of teaching introduction of their own abilities, choose the materials suitable for the range of students' receptive ability,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dividual level and the overall level of students. In the research, the design of teaching introduction of some knowledge points is given.Key words leading-in schoolteacher Import form conception of teaching 目 录引 言11.绪论11.1研究背景11.1.1 国内研究现状21.1.2 国外研究现状31.2问题的提出41.2.1 研究目的51.2.2 研究意义5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61.3.1 研究内容61.3.2 研究方法62.课堂导入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72.1课堂导入相关概念72.1.1 课堂导入的概念72.1.2 课堂导入方法72.1.3 课堂导入的功能作用82.1.4 课堂导入现实92.1.5 课堂导入的原则102.2相关理论基础10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12.2.2 最近发展区和有意义接受学习112.2.3 教学论中的四大关系113.初中课堂教学导入情况现状的调查及分析123.1调查目的123.2调查对象的选取133.3实验设计及访谈133.3.1 对学生的实验及访谈133.3.2 对学生的分析,小结143.3.3 对教师的访谈173.3.4 对教师的分析,小结194.影响教学导入对学生及课堂的作用因素194.1 教师导入方面194.2教师自身因素204.3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204.4教师与学生之间205.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新课导入优化意见215.1教师方面215.2导入方面215.3学生方面216.案例分析226.1 概念型课程22 6.1.1 新授课226.1.2 复习课256.1.3 习题课286.2 命题型课程296.2.1 新授课296.2.2 复习课336.2.3 习题课346.3 问题解决型课程346.3.1 新授课346.3.2 复习课356.3.3习题课36结 论37参考文献39致 谢41引 言 新课程改革下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到数学课堂中,就是要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共同交流的课堂氛围。其根本点在于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由此,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部分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导入是教师在上课之初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产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兴趣,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当中。从而采用一些或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并且在学生进入学习后,能将尝试将新旧知识进入巧妙的衔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第一部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教学环节。 好的课堂引入能够快速将学生带入教学之中,提高课堂效率。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然而课堂导入不能仅仅套用某一固定的模式,不同的课程内容,不同的学生水平。都需要运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课堂导入方式如何选择,是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此,通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对比等方法。对知网中收录的有关初中数学课堂新课导入形式方面的部分文献进行综述。旨在整理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有关的内容。发现当前数学课堂导入方式的具体方式、适用范围、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反思结论。由此提高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思维创造力。其内容主要包括了课堂导入的方式、功能原则、影响因素、国内外研究现状、重要性、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案例分析几个部分。1绪论1.1研究背景 每个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能够获得不同的发展。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0p36中提出的这一点要求。表明了全体学生在教学中应该达到这怎样的水平。作为数学课堂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要求,它要求每一个参与学习的学生都能够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主导作用,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变化,探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促使每一个学生在通过教学活动之后都能够得到提升,同样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对待方式,因此课堂教学导入的方式应该也有所不同,要从多方面考虑的导入方式的选取。只有充分考虑到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才能达到教育最优水平,学生才能在教学导入中完成知识的衔接,完成教学目标,感知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实现自我水平提升。1.1.1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0p36的深入推进,课堂投导入引起了国内教育工作者的热议与探究,其研究成果也日益丰硕。90年代胡淑珍首称导入为“开讲”对导入的分类及功能进行了研究,集中注意;激发兴趣;联结知识;明确目的;沟通情感这五种课堂导入功能被她提出来。她还提出了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衔接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激疑导入法、演示导入法、实验导入法、实例导入法、典故导入法、审题导入法和直接导入法,并给出了这些导入方法的使用要点0p36。阎承利先生也提出教学导入设计的原则及策略0p36。2000年,李如密称课堂导入环节是一门艺术0p36,要求要实现其吸引学生,并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作用。营造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暗透动机、新旧衔接、创造氛围、说明目的,启发学生这几种作用被他尝试性的概括提出来2005年,傅建明教授指出,营造合适的教学氛围,巧妙设计导入环节,以这样的方式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节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0p36。2010年,苏强在其硕士论文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研究中阐述了导入在新课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应遵循的原则,并分析了初中数学导入环节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最后通过案例分析给出了进行课堂导入教学应注意的问题0p36。 2014年,郭霞芹详细分析了导入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究了其产生原因、分析了新课导入应遵循的原则;并把八种以“发现式、趣味式、衔接式、类比式、直观式、游戏式、教学歌诀和设疑式”为主的导入方法0p36在其硕士论文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的教学策略研究中提了出来;提供了具体的教学案例,从几何与代数两个方面证明了她所提出的一些教育策略有实用性与优越性。2015年,叶丽萍提出对导学案的几点思考,提出导入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要注重分层设计0p36。2015年,李微将数学教学分为“概念、命题、问题解决”三类,从自身教育教学经验入手。列举出一些较为实用的课堂导入方式,并对初中数学内容进行了分类,归纳总结反思后得出:好的课堂导入0p36,能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性,提升教学效果。2016年,张春香研究认为良好的数学课堂导入关系到学生对新课学习的积极性,并提出了诸如:生活导入,古诗导入,手动操作导入等具有艺术性的导入方式0p36。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杨金娥提到了对导入原则的要求,并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方式有效性研究中介绍了一些具体的导入方式与案例0p36。2017年,杨孝斌,汪秉彝在结合其多年教学经验之上,总结了中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发表了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探析0p36。2018年,白俊婷以普通初中为例,深入探究了情境导入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初中数学情境导入教学设计0p36。胡晓红也在研究初中数学课堂如何高效导入的过程中提到了相似问题0p36。2018年,王奕丹在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式的研究中,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弗赖登塔尔数学化理论等教学理论方面,对初中课堂导入方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优化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式的教学策略0p36。通过以上的文献观察,我们可以得出这些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强调了课堂导入的重要性,也都曾提及在课堂导入时要注意方法的多样性,采用合适的导入方式应用不同的课堂内容0p36。此外,导入方法还应满足客观,有效,灵活等特点,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要求下:要对三维教学目标做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而对拓展的“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这四个维度的目标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都是通过文献调查,对过往导入形式有研究的文献进行了解分析。分析其内在影响因素,功能及理论等多方面原因。再进一步对相关理论如:建构主义理论,启发式教学思想,人本主义思想进行分析。这些研究对教学导入形式的探究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导入进行了探究,使导入得到了应用。但目前还有继续探究的空间,针对不同形式的课该怎样进行导入,有没有具体的教学设计模板,教师该如何充当好教学中的引导者角色,以“情境教学”0p36为例,该如何进行教学导入,如何优化教学导入0p36,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原有传统课堂中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是否能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分析出教师的职业素养0p37,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保证新课能够顺利的进行,并且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0p37,这些都是新一代教师应该考虑也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内容0p37。1.1.2 国外研究现状特耐(C·Tnrney.1975年)等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发现了课堂导入具有激发学习动机,明确任务,建设教学目标以及建立知识间的衔接等,一些简单的功能。他们觉得学生应该早早的明白自己的活动有着怎样的目标与意义。而这些欲望则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将其唤醒。导入是通过新旧知识之间桥梁的建立,使学生更快进入一个心理准备阶段,建立学习目标,从而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洛格·戈尔(Roger.Gower.1983)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与斯蒂文·沃尔斯特(Steve Walters)在对教学导入的思考中,提出教学导入不必拘泥于古板,它可以贴近学生生活,具有生活化,社会化的气息。认为教学导入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并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课堂之上师生之间是可以存在相互交流的。导入新课应从学生熟悉的日常开始,让学生与知识成为好朋友,就像学生打发散思维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p37。同样对课堂导入进行研究的是罗伯特,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思考了影响导入效果的因素。发现环境,学习的状态对学习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舒适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效果会更好。因此,教师在导入中应该构建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该抓住这一优势,激发学习欲望。在课堂导入的诸多方式之中,情境导入是西方出现最早的一种导入方式。最早通过创设情境来进行教学的的是古希腊教育学家苏格拉底所使用的产婆术。他指出:我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我只是做促进学生产生知识的产婆,通过经验启发,激发学生求知欲。最早提出“情境”一词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0p37。“思维起于情境”,“社会即学校”等观点都下意识地认为教学活动的第一因素就是情境,认为在活动中学习能唤醒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上世纪70年代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对情境教学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他认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并最终数学应用于生活,这一观点体现在数学教学中即情境化和数学化。并且这也是荷兰现实数学课程的主要特征。这一观点同样符合现代课程标准中应用意识的相关概念。通过情境问题导入数学内容正是从现实出发又应用于数学领域的表现0p37。1998年荷兰Vtrecht大学弗赖登塔尔研究所联合美国Wisconsic-Madoson大学Wisconsic教育研究中心,通过共同研究编写了情境数学一书。大多数国外教育学家都强调课堂导入位于新课的起始环节,也有部分提及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学习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p37,其最主要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学习兴趣,并通过导入内容引发认知冲突,引起探究,顺利进入新课。这为论文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基础以及理论支撑。出现最多的情境导入是否具有其独特性,在这些内容之上可以探究出情境导入在具体的课程中的应用情况和好处,是否具有其他导入方式达不到的效果,这些会在下面的案例中有所体现。1.2问题的提出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0p36提出了一种思想,认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各自所适合的发展。要求所有人都能在数学上得到提升。由此可知,数学的教学要适应全体学生的整体水平。这应该是作为数学课堂中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的层次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关注全体学生发展的同时更要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发展,使每位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教学导入的方式应该也有所不同,要从多方面考虑的导入方式的选取。只有充分考虑到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才能达到教育最优水平,学生才能在教学导入中完成知识的衔接,完成教学目标,感知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实现自我水平提升。1.2.1 研究目的通过对课堂导入问题的相关研究,找出行之有效的课堂导入的方法,查找课堂效率不高的影响因素,通过实践分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策略。能够使教师知道在不同教学内容的讲授时应该选用怎样的导入形式,才能够合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课堂。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思维能力是全体学生都尽可能的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发展,教师也在教学导入研究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1.2.2 研究意义 从内在与外在两方面看,数学本身的学科特点与学生心理规律,学习状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数学的教学。近年来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经历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从概念的解释到模型的应用当中。而课堂导入恰恰是符合这一要求的最便捷的方式。通过对心理学内容的研究,可以得知,人们对社会认知都会有着先入为主的情况,即我们所说的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对整节课的作用不言而喻,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也产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思考各环节的设计。这些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从而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状况来检测课堂导入的成功与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跟紧自己的教学。此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采用不同的,合适的课堂导入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课堂中展现最优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师的预设过程与学生的生成过程两者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 一个合适的课堂导入方式,能够使学生注意力快速定向,能够使学生发现学习具有吸引力,使学生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充满着激情。在自我思维矛盾的运动斗争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认知产生一定的量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活动。在教学之初就能够让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的思维,能够带领着学生继续探究下去。不断反思,改善认识,进而得到自主的发展,形成自我的认知结构。产生从“强迫我学”到“我想要学”的这样一个自我学习态度的转变。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3.1 研究内容本研究采用了针对于学生的实验调查以及对教师的访谈,还有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的观察教学等形式,通过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调查,可了解学生对于数学教学的学习感受,以及他们对课堂导入的态度和接受程度,再通过教育实习中课堂实际教学后的学生反馈调查,可大致判断不同内容该用怎样的导入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导入的有效性。对教师进行访谈调查,可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导入采取的态度。以及他们的具体实施情况。并且在教育实习观摩期间,通过观察教师教学设计,了解教师运用课堂导入是否准确这一教学情况。1.3.2 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先对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导入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理论研究,进而说明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理论价值;再通过实践即实习期间对初中数学课堂应用的导入方式,导入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对教师的教学导入过程进行观摩,且对教师进行访谈,分析其中是否存在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一些改进策略,然后针对上述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之后对本论文进行反思与总结。最后结合研究过程中一种或几种较为有效的导入方式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本论文拟采用文献分析、观察法、谈话法、调查法、实践法等多种方法。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主要研究步骤有以下几点:(1)通过文献调查,了解国内外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发展情况及对数学教学的帮助。(2)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初步了解教师对于课堂导入的运用情况,适用程度及教学效果。(3)用实践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课程内容,选取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调查学生的理解程度与掌握程度,加以分析。(4)请教老师指导,进行类比分析,并加以归纳总结。2课堂导入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2.1课堂导入相关概念2.1.1 课堂导入的概念课堂导入是教师通过一些或传统或新颖的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式方法。或是言语表达,或是图像展示。在新课学习之初就牢牢抓住学生的视觉与思维。使学生能够尽快的进入学习状态,并建立起学生注意力和本节课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的桥梁。苏霍姆林斯基首次阐述了有关课堂导入的相关概念。他认为没有调动学生情感过程的教学带来的是学生冷漠的接受,而不是积极的回应,在研究中研究者不断的将其概念扩展,延伸,应用。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课堂导入是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积极思考,更好获得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过程。可以说教学任务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课堂导入的好坏。2.1.2 课堂导入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类比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其中以下几种最为常用。其他的导入方法或多或少都可归纳于这些方法中。(1)直接导入:上课一开始便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的说出本节课需要学习哪些内容,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有着什么样的教学要求。教师先声夺人,吸引起学生的注意。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产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所有导入方法中最基本,最简单也最为常用的就是直接导入法。(2)温故导入法:温故导入法简而言之就是教师会帮助学生复习之前已经学习了过,接触过的知识。用问答或者是做题的方式。引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通过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扩充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学习下面的新知识。由已知的内容导向未知的内容,自然过渡不显突兀。此方法适用于连贯性与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内容的学习中,既能复习旧知又能为新知的学习做准备。(3)直观导入:教师通过借助一些教具或者是采用一些具有外部作用的物件,来对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暗示。引导学生在对自己所展示的教具的观察中,产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在提问或教授中思考,引出本节新课内容。其方式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图像直观。直观教具有实物、图片、模型、多媒体、幻灯片等等。此方法有助于学生获得知识表像,得到感性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问题导入:教师根据新课的内容提出有助于教学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同时进行对知识的回忆。让学生暂时处于一种迷糊的状态,产生知识之间的悖论,从而有了想要继续探究下去的欲望。再通过启发性的引导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困惑中走出来。学生在思考中获得了知识,进而教师再导入新的教学内容。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思考后教师要为学生解决困惑,让学生明白所思考的问题的正确性。不能使学生一直置于困惑之中,思维得不到发展,这样会适得其反。(5)实例导入:选取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实例,以此开讲,进行内容的导入。从而使学生进入具体的学习情境之中,对教学内容产生知识的思维碰撞。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问题浅显化,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新知。(6)情境导入:教师通过语言,表情等形象化的手段,在新知讲述之前,先创设一些有趣的与新知有关的学习情境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对情境问题的思考,构造出有利于本节课学习的教学氛围在情境中互动,从而实现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完美结合,这种方法感染力极强,也有一定的说服力,可触及学生内心对情境素材的感知,使学生的思想与内容发生连接。情境导入一般会与实例导入,问题导入相结合。2.1.3 课堂导入的功能作用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应有针对性的设置不同的导入方法。但殊途同归,不同的导入方法其内部结构都是相似的。其中包括了引起注意,激发动机,组织引导和建立联系四个部分。教师在短时间内建立学生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共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由此课堂导入有以下功能:(1)集中学生注意力课堂中稳定的秩序才能使任务顺利的展开,学生注意力容易受外物的影响,课堂导入能排除大部分干扰因素,加上教师良好的教学心理能使学生迅速收心,快速定向,归于课堂。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才最有价值。同样注意力作为智力因素的重要构成,其发挥着组织维护作用。注意力分散是学生成绩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课堂导入的首要功能就是集中学生注意力,将学生关注的中心转移到新和的内容之上,这样才能有效排除干扰,提高课堂效率。(2)诱发学习兴趣兴趣能够推动认知活动的发展,一个人的对某件事投入多少兴趣就决定他能完成多少事。因此当学生对学习这件事产生足够的兴趣,就能够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对心智产生高度的关注,且必要时还会产生原有其兴趣的迁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老师。(3)启迪学生思维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处处都会凸显其作用,作为智力因素的核心,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就一定能理解其内涵,掌握并运用其客观规律。良好的课堂导入有利于开启学生思维,引起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导入之初提纲挈领,先把握住学生思维的走向,向知识的内在逻辑处引导,发展思维逻辑力量。不光是在学习方面,更是学生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4)激发学习动机学生学习是否持久,他的学习动机是否强烈占有很大的话语权,越是强烈的学习动机越能激励学生克服困难,保持长久的努力,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形象,提高相应的学习内驱力,在赋予外部诱因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同的学习动机也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同样学习效果也会反作于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动机。如此相辅相成便能使学生处于一个长期持久的学习状态之中,维持与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5)确定学习目标课堂教学的四维目标首先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技能,当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后,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意识地学习探索新知,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而且能够在情感态度乃至价值观方面都有所提升,进而实现学习目标。(6)建立联系课堂教学导入的本质在于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师通过对原有知识,现实生活等各方面的知识的提出,或承前启后,或引发认知冲突,在两者之间产生一个知识的联系点,吸引学生进行探索。同时在构建这种联系点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乃至学生与学生之间会产生共鸣,这些都有利于课堂内容的教授。2.1.4 课堂导入现实数学课堂导入在实际教学中选取导入方式时,应贴近学生的认知理解以及生活实际。课堂导入呈现出距离学生生活较为近的素材。要紧扣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活动经验,应用的素材在反应本节课新授内容目标的前提下,要能使学生易于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才能培养从实际问题中得出数学性问题的能力,尤其要贴近以下三个方面:(1)生活现实一般性的知识问题大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模板,当学生对问题觉得亲近,就会产生探究的兴趣。要使学生感受到教学的价值与趣味让学生从情境中感受到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这样易于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其作用。(2) 数学现实学生随着年龄以及学段的增长,所学的知识越来越多,数学知识也不例外。在这种不断累积的过程当中,数学知识就成为了素材选取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选取这些数学知识,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后面所学,还能很好地揭示前后知识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并且在学生对前后知识的探究中可以构建出属于学生自我认知的知识结构。(3)其他学科现实学科与学科之间都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当所学知识越来越丰富,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就成为了学生的学习现实。因此,在教学导入素材的选取上也应对其他学科的知识给予一些关注。2.1.5 课堂导入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教师进行课堂导入,其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明确的导入目的,要明白这样进行导入设计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是否是适合本节课的导入方式,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要突出教学的重点,以便于突破教学难点,不能只顾追求花哨的形式,而忽略了内容的本质,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2)启发性原则现代教学课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通过启发性的讲授使学生获得知识是为人推崇的,因此导入要具有启发性,以具体的实例为依托引入新课知识,启发学生参与思考,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并且启发性原则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非部分学生。学生在教学中得到思考才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3)关联性原则数学教学的内容往往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导入的内容也应该与新课的知识相联系,要能够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关联点,温故而知新。(4)趣味性原则引起学生兴趣就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因此趣味性原则也是导入的重要因素。新颖趣味的导入方式能够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学习圆这一课时,教师用棉线和皮筋分别画圆,两者有什么不同?在什么不同?在讲授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多媒体投屏两种趣味实验中思考问题,引入新知。2.2相关理论基础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应该提高其主动性,加强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能总是被动的被老师传授知识,而是应该主动地向老师去索求知识。学习者要通过自身知识的不断积累去理解前后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才不会脱离活动情境而孤立存在,而教师此时应该做的是对学生提供一些技术上的帮助。去发现学生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而不是让学生做知识的搬运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辅助性作用,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数学教师在课堂导入中就是要通过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通过情境或实例的创设以学习者本身的知识结构经验为主体,做好新知识的融合,扩充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2.2.2 最近发展区和有意义接受学习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提出新知识应该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知识不是凭空出现的,新知识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原有观念对其进行同化融合的,而这个接受过程则是有意义的,并且在新知识授予之前应呈现一种先于学习任务的引导性材料,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方法的选取上不可大意,选举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素材。 由此也可看出素材的选取也对有意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易于接受的素材储备会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向,且能够在教师促进下更积极的使新与旧知发生相互作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则更进一步地提出了教学要走在发展前面。学生在自学,没有教师从旁指导的情况下的学习水平与学生在有老师进行教学指导之下的学习水平,这两者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而这部分差异就是教师导入的重点,只有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利用学生固有经验设计有效的教学才能跨越最近发展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跨越最近发展区,更好的掌握学习目标。同样,教学在发展中有主导作用,但不能局限于此,教师教学更应该刻意创造最新发展区,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2.2.3 教学论中的四大关系(1)关注学生全体与个体差异的关系教学活动最基层的要求就是要使所有参与学习的学生都能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对于不同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更要关注其个体差异,最终使学生都能够得到教学发展,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导入的内容手段。(2)教学前“预设”与教学中“生成”的关系教学过程就是把事先所准备的教学规划具体实施到教学活动当中,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料到的,新的情况或新的知识点,这部分就是学生产生的内容。因此导入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生成,从学生对导入的反馈中及时调整预设,这样教学内容不会偏离重点。(3)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去猜想一些结论或命题,并且通过贴近于生活实际的一些例子,一步一步的严格证明,最后得出这个结论是真实存在的。这就是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能严密学生的思维。在导入中对于一些提出的问题假设,都要经过后期严格的证明才能够得出结论并加以运用。(4)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选取不同的课堂导入形式。这就关系到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了解程度。若是能够将信息技术与所讲授的内容有机结合,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导入方式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能忘记传统的教学手段。现代信息技术真正的价值在于呈现出传统的教学方式达不到的东西,但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有其独到之处的。例如,多媒体教学时,尽管呈现了图片或者是视频等一些具有直观感受的东西,但适当的板书更能够使学生的思维与教学过程同步,有利于学生更好把握教学内容的结构。3初中课堂教学导入情况现状的调查及分析3.1调查目的以课堂教学中教师选取的导入方式,以及这些方式对学生的教学影响,学生学习之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几个方面入手调查。能有效发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策略。从而进行更有效的教育工作,该部分主要采用了针对于学生的实验调查以及对教师的访谈,还有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的观察教学等多种调查方法。通过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调查,可了解学生对于数学教学的学习感受,以及他们对课堂导入的态度和接受程度,再通过教育实习中课堂实际教学后的学生反馈调查,可大致判断不同内容该用怎样的导入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导入的有效性。对教师进行访谈调查,可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导入采取的态度。以及他们的具体实施情况。并且在教育实习观摩期间,通过观察教师教学设计,了解教师运用课堂导入是否准确这一教学情况。在以上的调查中,不仅能够了解到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导入对本节课的影响及成效。还能引起对课堂中实施导入的策思考,为此提供实际有效的依据。从而简便教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3.2调查对象的选取本研究以s市某中学部分初中师生为研究对象。该中学是该市普通中学。调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学生的调查实验。在教育实习过程中选取两个班级,一个是常任班级,一个是普通班级(即参照班级)。两个班级学生综合水平差距不大,数学任课教师相同。在进行长期的教学观摩之后进行具体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之后通过小测分析课堂采用课堂导入与否的教学效果,并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谈话。第二部分是对教师的访谈交流。通过对十名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对于课堂导入实施的一些情况及看法。其中男教师6名;女教师4名;青年教师(年龄40)4人;资深教师(年龄40)6人;高级教师1人;一级教师3人;二级教师3人;三级教师3人;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性别男 女年龄40 >40职称三级 二级 一级 高级人数 6 44 63 3 3 1比例 60% 40%40% 60%30% 30% 30% 10%表1被访谈教师信息情况表3.3实验设计及访谈3.3.1 对学生的实验及访谈(1)实验:对选取的两个班级进行课堂教学,以“解一元一次方程”和“有理数的加减法”两个课题为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进行实验教学的常任班级运用教学导入,而参照班级不进行导入或进行直接导入。通过教学后的小测以及与两个班级中部分学生的谈话,分析两个班学生对于是否进行教学导入的想法,以及实践教学后两个班级的教学成效。常任班级采用的导入方法有:创设情境导入法,复习导入法。而参照班级老师采用直接导入法。通过观察一个月来,对参照班级与本班的教学观摩,发现本班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明显活跃,课后对问题的思考增多,课堂氛围较之前有所好转。(2)访谈:实验后访谈实验之后在本班以及参照班级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