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不同运动频次对初三学生压力影响研究.doc

    • 资源ID:65729404       资源大小:249.47KB        全文页数:4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不同运动频次对初三学生压力影响研究.doc

    不同运动频次对初三学生压力影响研究摘 要当今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改善,高速发展的社会也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尤其明显。因此,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各国教育界以及卫生领域的关注。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不但要增强初三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注重其心理的健康成长。本研究以某市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为调查基础,进一步探讨如何进行体育锻炼能更好地改善和提高普通高校初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为普通高校学生合理的进行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提供科学参考。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从某市7所普通高校中抽取840名初三学生进行调查,全面了解初三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和心理健康状况,经过研究与分析结果如下:某市普通高校学生每月参加一次以下体育锻炼的占22.4%。每月参加2-3次的占24.7%。每周参加1-2次体育锻炼的占38.1%、每周参加3-5次的占9.2%、每天参加一次或以上的占5.6%。这表明某市普通高校学生每周体育锻炼的频率以每周1-2次的最多,其次是每月锻炼2-3次。而促使男生和女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机和兴趣以及所选的体育项目、运动强度等各不相同。体育锻炼的兴趣对普通高校男、女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男生的体育锻炼兴趣要高于女生,锻炼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长,锻炼的频率与运动强度比较大。影响普通高校男、女初三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都不同,但都以没兴趣,没时间,压力大为首要原因。某市普通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中,有326人存在轻度的心理压力,检出率为41.11%,其中在人际关系、抑郁、恐惧等因子上比较明显;有107人存在心理压力过大,检出率为13.52%,其中在躯体化、敌对、焦虑等因子上比较明显。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除偏执因子外均高于不进行或很少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不同年级、性别、学科、民族的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呈现不同的差异;城乡来源的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在各因子中均无显著性差异。绝大多数的某市普通高校学生认为体育锻炼能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内心的愉悦感。其中,对体育锻炼感兴趣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的学生;不经常参加锻炼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锻炼强度每次在30-60分钟内、每周1-2次的体育活动对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最大。关键词:不同频率;初三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压力AbstractThe living standard of today's society is constantly improving,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as brought a variety of people.Negative effects, especially unhealthy mental state. Therefore, 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affected.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education and health in various countries.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we should not only enhance the physical quality of junior three students,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ir psychology.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students'minds of a city's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hysical health status as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further explore how to carry out physical exercise can better improve and improve the general public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junior three students in gene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vides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the rational methods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Throug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840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selected from 7 universities in a city to conduct a surve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mental health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comprehensively understood.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are as follows: 22.4% of the students in a city's general high school take part in physical exercise less than once a month. 24.7% participated 2-3 times a month. 38.1% participated in 1-2 physical exercises per week, 9.2% participated in 3-5 physical exercises per week and 5.6% participated in one or more physical exercises per day. This shows that the frequency of physical exercise of students in a city'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highest 1-2 times a week, followed by 2-3 times a month. The motivation and interest of boys and girls in physical exercise, as well as the selected sports items and intensity of exercise are different. The interest in physical exercise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participation of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in physical exercise activi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nterest of male students in physical exercis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 students. The exercise time is relatively long, and 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exercise are relatively large. The reasons affecting the physical exercise of male and femal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different, but the main reasons are lack of interest, no time and great pressure. In the mental health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a city, 326 people had mild psychological pressure, the detection rate was 41.11%. Among them,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epression, fear and other factors were more obvious; 107 people had excessiv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the detection rate was 13.52%. Among them, somatization, hostility, anxiety and other factors were more obvious.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the students who often take part in physical exercis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tudents who do not or seldom take physical exercise except for paranoid factors.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 of different grades, sexes, disciplines and nationalities shows different differences;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 from urban and rural sources h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ach factor. The vast major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a city think that physical exercise can alleviat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nd promote inner pleasure. Among them, the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physical exercise have higher mental health level than those who are not interested in physical exercise; the students who do not often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have lower mental health level than those who take part in physical exercise; the students who take part in physical exercise have lower mental health level than those who often take part in physical exercise; the intensity of physical exercise is within 30-60 minutes each time and 1-2 times a week. College students'mental health plays the most important role.Key words: Different frequencies; Junior three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Psychological stress目 录1绪论61.1研究背景61.2研究意义61.2.1理论意义71.2.2实践意义71.3国内外研究现状71.3.1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展71.3.2心理压力的研究进展71.3.2体育锻炼的研究概述81.3.3运动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91.3.4体育运动与学习压力的关系101.3.5研究对象的特点及运动现状概述111.4研究述评122研究对象和方法122.2研究对象122.3研究方法(压力指数评分表)122.3.1文献资料法122.3.2问卷调查法132.3.3数理统计法132.3.4对比分析法133研究结果133.1初三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基本情况调查133.2初三学生运动锻炼频次情况统计143.3初三学生学习压力程度得分统计153.4初三学生基本心理健康状况的基本情况153.4.1锻炼的学生与不锻炼的学生心理压力的比较163.4.2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程度不同组之间心境状态的比较164对结果的分析164.1不同频次体育锻炼下学生压力变化分析164.2体育锻炼对减压的影响174.3兴趣对体育锻炼减压的影响214.4运动锻炼频次对心理压力的影响215针对学生情况提出科学合理规划运动策略225.1增强初三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意识225.2根据初三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分配时间245.3初三学生心理满足与体育锻炼相互促进286结论和展望296.1结论296.2展望30致 谢331绪论1.1研究背景当今社会中学生们繁重的学习任务,日益激烈的竞争,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学习是中学生的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学习压力仍然是中学生的主要压力。学生普遍感到厌倦和压抑,易于引起个体心理上的一些思想障碍,最终导致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因此,中学生的学习压力问题越来越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国内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若全身心地投入体育锻炼中,随运动愉快感的产生,紧张、烦恼、焦虑、抑郁的情绪会逐渐消失。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向积极、健康、健全的方向发展。中小学时期是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期,但是在我国应试教育制度的大背景下,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却呈逐年下降趋势1。许多家长认为参与体育锻炼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有些学生在运动后会感到疲倦,影响学习效率。针对这一现象国内外学者对于这一时期的儿童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与其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大多数研究结果也证明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负面影响2,这对本文的研究具有很深的指导意义。但从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侧重于体育锻炼与学习成绩,较少有深入的实验研究,对其影响的机制也研究较少。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主要通过学习行为表现出来。国内已有许多研究结果证明科学、合理、健康的学习行为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学校的教学活动,在教师和学生的配合下,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初三学生的运动频率进行控制,并利用调查问卷测量了不同运动频率下学生的学习压力,重在了解学生运动不同频次与学生学习压力之间的关系,找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与身心健康发展的相关因素。1.2研究意义如今国内对于学习的压力研究虽然多,但是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初中学生或者初三学生,相反以初三学生为对象的比较少3。而初三学生面临毕业,特别是日益迫近的中考,思想、心理、行为等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4。以往研究更多是关注了学习压力的测量和其学习压力的来源或者缓解学习压力的策略上,较少注意到运动对学生的减压作用以及不同运动频次与初三学生学习压力的关系5。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对运动频次与初三学习压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运动对于学生个体心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学习压力是青少年学习活动中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缓解学习压力,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运动频次,如有的学生运动频次高,有的学生运动频次低,这会影响他们对学习压力的缓解程度,最后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1.2.1理论意义从理论上来说,本研究一方面扩展了学习压力在运动和心理上的理论研究,为学习压力研究内容做了补充;同时也为了即将中考的初三学生缓解学习压力提供新思路,也就是深入探讨了不同运动频次与学习压力的关系。1.2.2实践意义不同运动频次涉及到缓解学习压力的程度,适当的运动频次更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构建,而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学生面对学习压力时候能够轻松自如地应对。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可直接运用于初三学生缓解学习压力之中,对于减轻初三学生的学习压力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有相当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1.3国内外研究现状1.3.1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展发展中国家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同样在不断上升,以中国为例:如50年代,有调查显示15岁以下少儿的心理障碍发病率为5%;19801984年国内12个地区调查结果显示中度和重度心理问题发病率13%;1994年在数万名中小学生调查中发现有心理异常表现(厌学,焦虑和轻度心理障碍)者32%,5.03%的中学生存在心理疾病(抑郁症、强迫症和恐怖症等);不同文化和亚文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也不同。有人比较发现墨西哥人比英国人有更多抑郁症状,墨西哥人相信宿命论,应付方式不良。Neal、Paul等发现美国非洲人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是白人的2倍,而多动症和学习困难障碍在白人儿童和拉丁美洲小孩中多见。1.3.2心理压力的研究进展关于需要这个概念广泛使用到动机的屯、理学研究中,不同的活动领域中对需要的鉴定也是不同的,但是都是根据研巧需要,可从屯、理层面、生理层面去鉴定。我们在体育领域中,需求的鉴定都指向体育活动的必理需求,体育活动的动机,也就是促使人类参与体育运动的动力,也为体育活动指明了方向。在自我决定理论框架下,体育锻炼的屯、理需求是指那些对获得持续的参与锻炼或训练的私理成长、调整及体验乐趣所内需屯、理营养。这一鉴定的假设说明人具有向着体育活跃、整合、挑战极限和追求完美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并假设只要人们在体育活动中体会到适宜的乐趣,人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参与体育运动,但是如果在体育活动中体会不到乐趣和刺激。个体将会不去参与该项体育活动或者转移到其他体育项目。换句话说,自我决定理论中的人类体育锻炼屯、理需要指的是获得私理刺激和体验乐趣的首要条件,因此体育锻炼心理需要的满足就与人们是否继续参与体育锻炼和锻炼量的増加密不可分。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国内外不同专家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不断发展的今天,心理健康的概念也与时俱进。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安贫乐道就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活动的标准,而在现代社会,不积极学习工作就有可能被社会所淘汰。下面列举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等提出了心理健康十条标准: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当的情绪表达及控制;在不违背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对个人的需要能作恰如其分的满足。1.3.2体育锻炼的研究概述体育锻炼通常的解释是指人们根据自身需要,自我选择性地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达到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体育锻炼并不能即刻达到锻炼的目的,它必须是锻炼效果的一个积累,然而锻炼效果却受到锻炼频率、锻炼时间、锻炼强度等因素的影响。锻炼频率是指锻炼者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通常情况都以一周作为一个周期,也有用一个月作为一个周期;每次锻炼时间与锻炼的强度是密切联系的,根据人的生理特征,通常大强度的锻炼则持续时间短,锻炼负荷小则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但目前关于每次锻炼时间多少才是最适宜的,尚无统一结论,只是有一个大概的时间区间,因为它会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锻炼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事运动锻炼所消耗能量的大小,常用最大摄氧量(也称做最大耗氧量)的百分比及每分钟心率(也称脉搏)的能量代谢率来表示。运动效果是一个不断蓄积的过程,研究表明,一周锻炼2次,有一定的锻炼效果,但效果并不显著,少于一周两次这个锻炼频率的并不能起到锻炼效果,适宜的锻炼频率是每周3-4次。衡量运动强度最简便的方法是锻炼者的主观感受,适宜的运动强度标志是:微汗、有轻微疲劳感和肌肉酸痛感,但食欲和睡眠良好,通过休息很快恢复,次日体力充沛并有继续运动的欲望。但是每个个体在自我感受的强度在认识和体验上可能存在差异和局限,本研究决定采用每周2次以内、3、4次和4次以上作为不同组别进行比较。课外体育锻炼是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国外学校体育教育中高度重视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工作,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来满足学生的健身需求,积极营造良好的体育健身文化氛围,满足学生的健身需求。为全面推进学校课外体育锻炼工作的顺利开展,美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俄罗斯也在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方面进行了较多的尝试和探索,组织开展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学校日常的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竞赛和校际间的体育健身活动,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特点,对不同年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课间操主要安排一般性的发展性身体练习,活动性游戏主要球类、滑雪、舞蹈、跳绳等。在学术研究方面,ClelandVerity和VennAlison提出了美国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目标,主要包括:预防疾病、增进体质健康、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和生活质量。国内对于中小学体育锻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锻炼环境等方面,目的是为了提初中小学体育锻炼的质量。章建成,张绍礼在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一文中,通过对我国8个城市6个地区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因素,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对策。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以及赛事组织、场地器材、教师和学校支持度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15刘清枫在硕士论文烟台市中小学课外体育锻炼环境现状与优化中,从课外锻炼的教师、学生、场地器材、自然环境、家庭、班风、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发现学校场地器材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场地器材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器材陈旧、损坏问题严重,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多,缺乏专门的人员管理导致锻炼秩序混乱,学校课外体育竞赛活动组织的较少,组织秩序混乱,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主要是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学校的课外体育锻炼氛围不浓厚。综上所述,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课外体育锻炼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研究的视野从理论和实践层次上为支持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国家从政策层面上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为推动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全面推广与实施创设了条件,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且表现出较多影响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因素,且较多的交叉重复性研究成果,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难以起到推动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开展的实质性效益,以致国内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在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方面,不同人群体育锻炼表现,及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了较多的研究。1.3.3运动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锻炼在国外不仅是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手段,也是用于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在国内,体育锻炼也逐渐得到普及,国家先后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条例,大大调动了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关于运动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普遍认为运动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马申、王白山对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涉及到了体育锻炼的强度、类型(有氧运动、无氧运动、有氧无氧混合型运动)、持续时间、量度、运动方式等具体的方面,细化了不同的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认为,身体锻炼对主观幸福感有正性作用;剧烈锻炼和慢性锻炼均可以减缓抑郁;有氧锻炼有益于减缓焦虑;身体锻炼对增加体适能、减缓生理反应、减缓心理应激均有一定作用;身体锻炼对改善心境状态有正向作用;积极的身体锻炼能够提高人的自尊心,锻炼量、锻炼强度、锻炼时间是产生自尊心效益的关键因素,身体锻炼心境效益存在性别差异;改善身体锻炼的身体意象效果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对于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对象从以往的研究来看主要是初三学生。殷海涛等对名初三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运动可以改善抑郁、焦虑等非正常的心理问题,形成外向的性格,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吴平运用健美操对体质弱势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干预研究,发现健美操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能够减轻中学生所面临的抑郁、焦虑和孤独感。范洪成、王瑞强、张丽对普通高等院校初三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运动干预进行了研究,研究指出,普通高校初三学生心理健康存在性别主效应,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及男生;城市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乡村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感觉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学生身体锻炼后精神振作感、安静感、积极参与感越高,则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身体锻炼后安静感越高且疲劳感越低,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体育锻炼后能增加机体的活力,调节内分泌,振奋精神,提升安静感,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初中阶段,是儿童从幼稚期向青少年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发展过程复杂,这一阶段既称为过渡期,又称为心理危机期。这一时期的中学生伴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的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尤其是初三学生,属于中考应试群体,既要承受来自父母及教师的压力,又被迫处于应试的情境下,心理问题极易发生。关于初中生心理健康与运动关系的研究不多,黄慧英和黄丽英通过对初级中学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分析,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在体育锻炼促进自身排解不良情绪干扰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正面作用,说明体育锻炼对在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以每周少于2次的居多,每周4次以上的所占比例较低,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积极性较低,心境状态中消极成分较高;而同步进行的调查还发现,学生的心境状态在“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等消极维度上均得分较高,表明初级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仍然被消极情绪困扰。1.3.4体育运动与学习压力的关系体育的功能让人的身体和心理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所以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临床心理学实践证明,一些心理性疾病在通过健身活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改善。1992年,拉方丹等人对1985年至1990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实验控制十分严格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体育锻炼的程度也越大17。因此,中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能使他们的焦虑降低,减轻压力,促进它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赵国明和任未多做了如下一个实验,选取北京市11所中学的部分学生配合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每天进行不同程度体育活动的学生做了调查。结果显示,体育活动情况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很大。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与不经常参加体活动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是非常明显的18。2009年卢辉在中国科技信息发表了体育活动对师专学生心理压力影响的探讨。他提到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除了一些生理性因素,还有一些原因如下:体育活动可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释放不良情绪。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以及自信心。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心境的变化趋向于积极面19。由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我们知道: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当学习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果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面临比较困难的任务时,行为效率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加而下降;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在中等水平的动机强度下效率最高20。这一定律即为耶基斯多德森的倒U理论,该规律早在1908年就被耶基斯多德森通过实验证实了。我们试图找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佳频率,以求既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缓解学习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而健康的身心也是学生有效提高学习成绩的办法之一。1.3.5研究对象的特点及运动现状概述初三是属于一个特殊阶段,这就决定了初三学生心理生理的特殊性和教育的复杂性。初三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这个期间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发生许多巨大而又奇妙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给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孩子带来成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如网瘾、厌学、焦虑、学习障碍等等心理上的问题。尤其是当下我国的初三学生普遍存在时间紧、学业任务重、心理压力大等突出特点。再有,初三学生面临的人生的首次重大事件,就是中考。中考是一种国家行为选拔性考试,也是一种分流性考试。考生最终将进入重点初中、普通初中、职业初中及中专等。社会各界给予的巨大关注也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压力。目前由于学习压力的增大,学生的体育运动状况也令人堪忧,不久前,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卫生部、国家民委、国家科委联合对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了普查,发现学生的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状况较之10年前有下降的趋势。据专家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得不够,包括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均达不到体锻达标要求。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场地不足,资金短缺,这是多数学校的普遍问题,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2)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还没有消除,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突出。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经常被挪做他用,或是用于补语、数、英主科课程,或是用来开会,排练节目等;有的学校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3)体育器材管理不善,一些学校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球场跑道坑坑洼洼长年失修,仅有的器械长期束之高阁,闲置不用,造成散失或破损。(4)体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近几年来,青年教师逐年增加,但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缺乏强度和力度,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一些青年体育教师受拜金主义的影响,缺乏敬业奉献精神,在社会上从事第二职业,对待学校的工作往往是课时无保证,课程无进度,教学无计划,体育课处于一种“放羊”式的状态。1.4研究述评当前中学生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优质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给中学生带来了无形重压。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主题,学习压力也是中学生的主要压力来源。学生的厌学情绪和畏难情绪十分普遍,甚至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产生人格障碍。中学生的学习压力逐渐成为各方共同关注的焦点。面临中考的初三学生的学习压力问题更加突出,通过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研究可知,体育活动是可以给人减压的一种良好方式。应该将这种简单易行的保证心理健康的方式推广开。同时,在对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研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加强课外的体育活动,可以有效的化解压力为动力,提升中学生学习效率。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而对不同的运动频次与学习压力的关系进行研究,能够为广大学子和教育工作者更好的利用运动配合学生的学习提供有益的帮助。2研究对象和方法2.2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某市普通高校在读初三学生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9月2013年12月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按照社会调查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见表1)。问卷均是实地到各个学校进行发放与调查,本人当场发放,对问卷进行解释说明,并且当时填写当时回收,抽取某市七所普通高校共840名初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某区域医科大学120人、某区域师范大学120人、某区域大学120人、某区域农业大学120人、某区域财经大学120人、某区域工程学院120人、某区域警察学院120人。然后统计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专业、民族等。2.3研究方法(压力指数评分表)2.3.1文献资料法在本文的调研过程当中,大量浏览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关方面的书籍,和体育心理学,体育与健康、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体育社会学和体育统计学等书籍;并在cnki网站收集整理了大量相关方面的论文,通过对这些资料的阅读和梳理,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3.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共发放问卷840份,收回814份,其中有效问卷793份,无效问卷47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7%,有效率为94%。其中,量表采用国内外通用的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45)为调查工具。该量表由Derogatis制订,经过精简后共含有九个因子和45个题目,内容触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制,因子分数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不好。反之,则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SCL-45量表在我国经过多方面的修改和使用。结果显示,该量表反映症状全面,可以比较准确的描述各种状况,该量表的效度系数在0.77-0.90之间,具有比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等优势。本论文使用的初三学生体育学习兴趣量表,由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顾海勇、解超编制。量表分为五个分量表27题,分量表分别为“积极性”、“消极性”、“技能学习”、“课余活动”、“体育关注度”。该问卷的效度系数在0.8470.906之间,这一系数值符合问卷设计信度检验要求。本论文利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某市普通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等方面进行评定。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原来是由日本的学者,桥本公雄制作、后由武汉体育学院的梁德清等学者修改,以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等方面来观察体育锻炼的运动量,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记分方法为:运动量=运动强度x(运动时间-1)x运动频率。三个方面各分为五个等级,各项从15等级分别记15分,故运动量得分最低为0分,最高为100分。运动量评定标准为:运动量得分19分的为小运动量,运动量得分在2042分之间的为中等运动量,运动量得分43分的为大运动量。2.3.3数理统计法在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过程中,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3.4对比分析法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量表评定等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寻求一些规律性内在关系。3研究结果3.1初三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基本情况调查G·奥尔伯特认为,“态度是根据人们的经验而系统固化的一种内心和神经的趋向状态,它对个体的行为具有指导性或行动性的影响”。他指出态度是个人行为的趋向性,是个体保持规律行动的心理作用。体育态度的概念: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拥有良好的体育锻炼态度,那么就会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及兴趣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有必要先了解某市普通高校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统计结果分析表明,某市普通高校学生喜欢参

    注意事项

    本文(不同运动频次对初三学生压力影响研究.doc)为本站会员(温桑)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