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用主义思潮下的高校大学生实践动机的心理引导策略.doc
-
资源ID:65733328
资源大小:26.5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社会实用主义思潮下的高校大学生实践动机的心理引导策略.doc
社会实用主义思潮下的高校大学生实践动机的心理引导策略韩丽萍作者简介:韩丽萍(1963.10-),女,吉林农安,硕士,中山市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通讯地址:广东中山市孙文中路134号 中山市广播电视大学 邮编:528403(中山市广播电视大学 广东 中山 528403)【摘 要】就业是关乎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是高校教育面临的严峻考验。近年来,“就业难”成为大学生挂在嘴边的常用词,也是当下社会讨论的热门话题。激发大学生的实践热情、强化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需要高校重视实践教学,关注实践教学的落实情况,还要将实践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理念,在社会实用主义思潮的引导下建构大学生的实践欲望,为社会培养具有实干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关键词】社会实用主义思潮;大学生;实践动机引言 随着各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人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但是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就是其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困难表面上看是当今大学生数量多造成的,实际上则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实践能力低下导致的。这一点在大学生应聘时表现得尤为突出,用人单位已经越来越重视应聘者的实践能力与工作经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各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非常重要。因此,深入探析影响高校实践教学的因素,正确看待人们的认识偏差,探寻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并引导大学生重视实践教学意义非凡。一、社会实用主义思潮在高校的蔓延1、社会实用主义思潮的理念社会实用主义是广受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重视的哲学流派,它自从1872年提出至今,一直受到众多资产阶级的追捧,现在的影响非常大,流行范围也非常广泛,它在资产阶级中如此受欢迎原因是它突出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实用利益,与他们的利益需求相吻合1。社会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众多,其中创始人皮尔士和最具典型性的詹姆斯特别引人注目,皮尔士首先提出了社会实用主义的基本观点,而詹姆斯则在他的实用主义一书中对其进行了完善。社会实用主义曾在上世纪传入我国,对于“五四”时期的中国产生过影响,但是我国特殊的国情并不适合其发展,因此很快它就淹没在我国声势浩大的革命浪潮中了2。但是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资本主义社会又萌发了用他们的思想影响我国人民的企图,对社会了解不多的大学生成为他们的首选对象,这需要各高校特别注意。2、社会实用主义价值观的传播 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摸索阶段,改革开放形势下的观念与体制该如何转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在此复杂的情况下,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不断涌现,大学生们面对现实世界的困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些人在社会物质利益面前对自己的人生意义产生了怀疑,他们开始以自我为中心,以眼前的利益为目标寻求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途径,西方社会的实用主义借此机会开始侵蚀大学生的思想。这些大学生逐渐形成了社会实用主义价值观,即社会实用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人生价值观,它的典型特点就是特别看重个人利益与眼前利益,急功近利,有用即真理3。3、社会实用主义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社会实用主义崇尚实际效能,鄙视一味的说教,它倡导人们具备实干精神,摒弃口说无凭的讲大道理;它习惯于引领人们将目光放得更远些,将理想和抱负扎根现实,鼓励放弃教条主义和摆脱空想主义的束缚;它注重创新力量以及坚持不懈对社会和人文的推动作用,因此社会实用主义对高校大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能够帮助大学生走出阴霾,教会大学生用更加科学的理念,更加健康的心态面对非科学的理论和庸俗化的观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而科学的价值观4。二、高校大学生实践动机不强的心理制约因素1、理想和信念淡化,缺乏远大的目标 当下有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一直被家长宠爱着,逐渐形成了比较自私的性格,凡事会多考虑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的计划和目标。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没有理想,缺乏远大的抱负,不愿意去奋斗,不愿为理想而流汗。也有些大学生沉溺于吃喝玩乐中,只顾着谈情说爱而忘记学习和钻研,整天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来浪费自己美好的青春5。2、心理准备不足,实践意识淡薄大部分大学生所经历的中学学习生活都严重依赖于教师,从被动的听教师讲解到进行大量的练习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大学生缺乏实践意识,不明确实践的重要性,这也限制了大学生实践动机的萌发。此外,大学生的心理还没有做好实践的准备,意识不到实践能力对自己和未来的影响,再加上高校未提供良好的实践教育或者创设的实践课程与社会现实脱轨,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要激发大学生的实践动机,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尽可能地吸引学生多多参与教学活动,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重复的体验过程来积累丰富的实践知识和心理经验,进而实现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三、社会实用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实践动机的途径分析1、大众传媒是影响大学生实践动机的主要途径大众传媒是科技生活发展的产物,主要以电子媒介为主,比如网络、电子报刊、电子书籍和广播影视等,成为全社会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大学生群体最大的特点就是思维活跃但成熟度不够,因此他们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更加渴望得到大众传媒带给他们的信息资源。总的来说,我国大多数的传媒媒介都致力于传递给大学生健康积极的信息源,帮助大学生改善学习环境,提供生活便捷服务,为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创设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更重要的是带给大学生更加新潮的理念。社会实用主义以大众传媒为宣传平台,通过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促使大学生无形中了解了实用主义的内涵,知晓实用主义的优点,时刻关注实用主义的理念,进而实现大学生思想的转变和行为的重新塑造。2、课堂教学与同学群体是影响大学生实践动机的重要途径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成就了课堂教学的创新,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工具,拓展了教学素材,帮助教师将形象生动的视频和图片直观地呈现在课堂上,不仅使课堂内容更加真实、生动,而且拓宽了课本知识的广度,加深了知识信息的深度,除此之外,还为学生创设了知识的实际运用场景,促使学生产生想亲身体验的欲望。多媒体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来源,带给大学生更加前卫的思想评论,无形中对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大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习和了解到了多元化的社会思想,感受到了社会实用主义的魅力,更加调动了大学生参与实践的动机和欲望。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得出了人类的心理需求理论,他认为社会实践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需求,如果失去交流的空间和实践活动的机会,就会导致个人陷入孤独和抑郁的情绪中,致使个人的发展进步停滞不前,个人的梦想和追求很难实现,甚至连生活的勇气都失去了。虽然同学群体不属于固定的团体也不属于某个固定的组织,显得很懒散随意,缺乏组织性和固定性,但是同学群体却也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同学群体具有年龄相仿、性格相似、兴趣爱好基本相同、心理需求基本一致、个人能力相差甚微、价值观颇为统一等诸多相同特点,他们能够很容易地相互理解,同学群体之间也可以自由无约束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宣泄自己的情绪,因此一旦个人出现心理问题或者产生无助的情绪时,同学群体会积极地帮助他摆脱困境,最大程度上满足他的需求。另外,大学生群体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而且乐于助人,因此大学生同学群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积极的而且是深远的。如果同学群体中有人参与实践或者具有社会实用主义的倾向,那么其他的同学也会随之积极地参与实践,可以说,同学群体的影响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因此同学群体之间很容易形成一种积极参与实践的风气和氛围。3、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实践动机的直接途径尽管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已经离开家,自己在遥远的大学里独立生活和学习,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直接影响减少了许多,但是家庭是大学生从小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早期的影响是深刻的,所起的所用是长久的,因此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和性格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子女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承担着启蒙教师的重任,家庭承担着为子女创设和谐学习环境的责任,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对子女产生影响,子女从父母那里潜移默化地了解和认识了社会上盛行的思想观念,此外,父母对社会事件、政治现象和文化概念的评价直接影响了子女的价值观和社会情感。另外,家庭环境的管理方式同样会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态度。权威数据显示,积极的家庭环境能够培养子女积极向上的性格以及开放的多元化的思想观念,然而那些在严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倾向于极端化,成人后也会更多的成为专制主义者或者反政府主义者,总的来说,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因此塑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引导大学生实践动机的直接途径,如果家庭内部有积极参与实践的成员,那么大学生就会更容易接受实践活动。四、社会实用主义思潮下高校大学生实践动机的心理引导策略1、用社会实用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实践意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实用主义在我国又掀起了一次高潮。社会实用主义对我国青年,尤其是高校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高校教育不仅要重视社会实用主义的影响力,还要借助社会实用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大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社会实践动机是促使大学生建构实践理念的驱动力,是提升他们实践能力的助推器。当下大学生的思想前卫,参与意识强烈,热衷于社会的所有变革和发展,甚至活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具有独立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他们对僵化的说教不感兴趣,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表现出明显的厌烦心理,他们急切需要一个思维活跃、形式多样的学习环境以及一个公平正义、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这种心理特点显示了大学生已经具备了接受社会实用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状态,他们已经开始向往实践精神,只是实践意识还不明确,因此结合社会实用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整体规划大学生实践意识的培养路径,有助于大学生树立长久的实践意识。2、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实践活动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大学生内心最为依赖的地方,故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人格素养的形成和思想理念的造就有着重要的影响。实现社会实用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渗透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经过优化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正确认知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家长的综合素质、家庭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内容能够直接反映出家庭环境的优劣,因此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就要提升家长的综合素养、创新家庭教育的模式和内容、强化家校之间的交流。 首先,提升家长的综合素养。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在子女的心目中父母就是学习的榜样、行为的标准,父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即使子女成年后,已经具备了自由而独立的思考意识和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但是他们也会深受父母观点和意见的影响,因此只有家长自觉地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具备无私奉献的大我精神、拥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才能实现大学生实践意识的转变。其次,树立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当下的家庭教育呈现出两个极端化现象,一个是溺爱娇宠式教育,一个是“鹰爸虎妈”式的严厉教育,其实这两者均不可取,故高校有义务引导家长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变家庭教育方式,以交流、沟通和讨论的形式开展平等、民主和和谐的家庭教育。 最后,高校要与学生家长多交流,赢得家长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理解和支持,实现家校联合共同帮助大学生接受社会实用主义核心思想,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实践活动。3、拓宽大学生心理教育形式,发挥心理教学的教育作用激发大学生的实践动机,需要透彻分析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特点,尤其要关注个别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在注重实践教学效果的同时较多地重视个别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加强心理引导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力争实现心理教育形式的多元化,最大程度上强化大学生的实践动机。要真正发挥心理学的教育效能,就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做好大学生实践动机的心理引导工作。大学生还未踏入社会,人生阅历不足,心智都还不成熟,总是会遇到很多问题,而且很多都是思想和心理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在引导大学生的实践动机时,从思想和心理两个方面入手,结合思想政治劝说和心理教育的方式来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切忌盲目求医问药,否则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面对这种情况,高校要专注于分析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心理情况,加强心理教学,拓宽心理教育形式,为引导大学生的实践动机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4、加强大学生情感心理教育,构建实效性的实践心理情感是人类共同的一种因素,是人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对事物的客观体验和主观态度。现代心理学专家普遍认为:情感是人类开展认知活动和产生意识行为的主要动力,是人类意念对认知活动起作用的主要方式之一。这说明,人类的认知行为不但依赖于思想意念,还依靠于情感的支配,因此构建大学生实效性的实践心理工作需要实现思想和情感的融合。具体来说,情感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心理基础,二是情感是激发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高校大学生的实践教育常常忽略情感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一现象,高校要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方面入手,重视情感教育对大学生实践动机的感染效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激励效能、感染效能和迁移效能,唤醒大学生的实践动机。结论 坚持社会实用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意识,帮助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是高校大学生实践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需要高校全面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意念,拓宽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形式,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社会实用主义,强化社会实用主义对大学生实践动机的吸引力,为大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不断完善社会实用主义思潮下,高校大学生实践动机的心理引导策略,逐渐提升高校大学生实践动机的针对性和高效性,进而实现培养具有实干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参考文献:1于博瀛.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7):40-41.2郭水兰.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2, (10):186-187.3陈光金,李传柱, 李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贡献和重大成就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18):24-26.4李培根.主动实践: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 2012,(11):17-28.5刘兴亚.浅析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J. 教育发展研究. 2013,(3):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