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油郎独占花魁》看“三言”、“二拍”对商人形象的正面塑造.doc
-
资源ID:65734930
资源大小:44.50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从《卖油郎独占花魁》看“三言”、“二拍”对商人形象的正面塑造.doc
从卖油郎独占花魁看“三言”、“二拍”对商人形象的正面塑造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陈贵霞 学号:201108011570指导老师:林婷摘要:“三言”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由经过文人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二拍”指凌潆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各四十卷。“二拍”基本上都是作者根据野史笔记、文言小说和当时社会传闻创作的,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的专集。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二拍”所反映的思想特征与“三言”大致相同,艺术水平也在伯仲之间,故在文学史上将这二者并称。但“二拍”对传统的陈腐观念的冲击与反抗、所表现出来的市民意识,要比“三言”更为强烈。在几部小说集当中,对于当时的商人形象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论述。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形象明代的短篇白话小说在宋元话本小说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明代中后期,随着商业经济的活跃、思想的不断开放、印刷业的繁荣,白话短篇小说在由编辑到创作,从口头文学到书面文学的转化过程中,成绩斐然,以“三言二拍”为代表,出现了一大批色彩各异的短篇小说集,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冯梦龙修改编定的“三言”,即喻世明言(原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刊刻于明天启元年间,各四十种,共计一百二十篇。冯梦龙创作“三言”的目的,在于劝谕、警戒、唤醒世人,有明确的社会功能。“三言”的内容来潺,情况比较复杂,一小部分是经过改编的宋元明话本,大部分是据文言笔记、传奇小说、戏曲、历史故事,乃至社会传闻再创作而成。晚明以来,全球化贸易浪潮顽强地冲击着闭关锁国的中国市场,商业渐成势力,出现了许多商帮名贾,尤以晋、徽、齐鲁、江右、洞庭、宁波、龙游、闽、粤、陕最为著名,史称“十大商帮”。江浙福地,商贸繁盛,人文荟萃,商人的生活自然进入了文学家的视野。“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三言二拍”的主要篇幅和精彩部分是写世俗的人情百态,也有不少作品借历史故事,以阐发作者的善恶伦理观念。晚明社会,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都市的繁荣,城市市民的急剧增长和重商思想的抬头,有更多的商人、作坊主、小贩、工匠成为小说中的主角。特别是商人,作为当时商品经济中最活跃的分子和市民阶层的主要代表,在“三言二拍”中作为正面的形象而得到充分的表现,如卖油郎独占花魁,这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在金钱面前,门第与仕途已黯然失色。小说所描写的这种社会心理的微妙变化,表现了晚明时代的鲜明特点,反映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一、秦重:一个正面的商人(一)忍辱负重,辛勤劳作秦重原本是一个流浪儿,后来被杭州城外开油店的朱十老收养,朱十老给他改名叫朱重。如今这个朱重已经长到了十七岁,成了一个勤劳朴实的小伙子,他每天都帮朱十老榨油卖油,非常能干,朱十老也很喜欢这个一直跟在自己身边的孩子。长久以往,连朱十老的使女兰花也喜欢上了这个踏实勤奋的少年。但是秦重却很不喜欢这个自私自利的使女,也就拒绝了她的好感。这表明秦重是一个完全依靠自己能力吃饭的少年,不为浅薄的情色所动,这在明代小说中十几位罕见的。但是,兰花却因为曾经向朱重示好被拒绝而对朱重心怀怨恨,她和伙计邢权相互勾搭,用尽方法挑拨离间,最终让朱十老将朱重赶了出去。从流浪儿又回到了流浪的日子,朱重的境遇一下子糟糕了起来,但是对比之前的流浪生活,朱重不但自己获得了生存的技能,还获得了街坊邻居的一致认可。朱重从此只好走街串巷以卖油为生,日子过的非常辛苦。有一天,他到钱塘门外的昭庆寺去卖油,恰好寺中要做九昼夜的功德法事,来的人很多,所以他一连九天都挑油到昭庆寺来卖。冯梦龙在喻世明言第十八卷里杨八老越国奇逢中的杨八老就是一个世代经商的人家,书中写道:“一日,杨八老对李氏商议道: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不知娘子意下如何?”李氏道:妾闻治家以勤俭为本,守株待兔,岂是良图?乘此壮年,正堪跋涉,速整行李,不必迟疑也。”对外出经商认识清楚,态度果决,显示了商业思想在人们头脑中的支配性影响。由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商业经济处于还不很发达的阶段,外出经商备受艰辛与危险,而且利润也不如后来那样丰润,因此,当时的商业活动和作小本生意的行商苦衷,作者对其知之颇深,而且也有同情:“人生最苦为行商,抛妻弃子离家乡。餐风宿水多劳役,披星戴月时奔忙,水路风波殊未稳,陆程鸡犬惊安寝。平生豪气顿消磨,歌不发声酒不饮。少赀利薄多赀累,匹夫怀璧将为罪。偶然小恙卧床帏,乡关万里书谁寄?一年三载不回程,梦魂颠倒妻孥惊。灯花忽报行人至阖门相庆如更生。男儿远游虽得意,不如骨肉长相聚。请看江上信天翁,拙守何曾阙生计?”确实把商品经济初期,行商的酸甜苦辣,人世体验,奔波劳苦表现得淋漓尽致!(二)重情重义秦重虽然被赶出家门,但是在朱十老染病在床,邢权与兰花深夜卷走了柜中的银钱的时候,朱十老想找朱重回来。朱重也不计前嫌,又回到了老人的身边,用莘瑶琴给他的银子做本钱,重新做起了生意。这样的重情重义,对于古代中国而言的“无奸不商”“无商不奸”的传统思想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后来,朱十老的病越来越严重,不久就死了。朱重一个人忙不过来,便招揽了一位从汴京逃难来的中年汉子和他的妻子阮氏。这位中年汉子名叫莘善,正巧就是花魁娘子莘瑶琴幼年走失的父母,但是这时朱重还不知道。醒世恒言第十八卷施润泽滩阙遇友是写为人忠厚,拾金不昧的施润泽助人为乐,最后终于获得良好回报的故事。小说中对江南一带的商业活动有生动的描写:说这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卟,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杆之声,通宵彻夜。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有几句口号为证:东风二月暖洋洋,江南处处蚕桑忙,缲成万缕千丝长,大筐小筐随络床。咿咿轧轧谐宫商,花开锦簇成匹量。蚕欲温和桑欲于,明如良玉发奇光。美人抽绎沾唾香,一经一纬机杼张。莫忧八口无餐粮,朝来镇上添远商。接下来是描写施复,为人勤劳忠厚,小本经营,只有一张织机,养几筐蚕。但是夫妻二人夜以继日地辛勤苦干,几年之间,就增添了三四张绸机了,家境也富裕康泰。他为了扩大再生产,积攒资金,长途购买桑叶,购房添织机,不上十年,资本发展到了有数千金之多。这除夫妻二人省吃俭用,昼夜营运之外,还和他不断地把积累的资金投向再生产,扩大经营范围,添织更多的机器的经营思想有关,以至最后竟发展到了三四十张绸机。尔后还不断修建作坊,雇佣织工,这显然其规模已远非一二张机,三四张机户可比拟。如果说三四十张机,至少也得雇用四十余人才能保证织机正常运转的话,而随着织机的增添,原料来源也将大为增加,这必然也得通过购进与自养相结合才能保证供应,这又得雇一些必要的人手,因此,像施润泽这样的经营者由小生产者发展起家,成为雇佣几十人的工场主,由最初家庭的简单两性分工,发展为社会劳动的分工,这在江南一带决非个别现象,著名的南京李氏、杭州张氏都属此类。据康熙二十三年噬吴江县志记载:“绫罗纱绸出盛泽镇,奔走衣被遍天下。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连袂。”像施复这样的绸绫工场主当然不少,如此多的绫罗正是像他们这样的纺织工场主雇佣的能工巧匠手下的杰作。这当然反映了明代生产力的长足进步与高度发展。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其直接结果就是商业经济的兴旺,市场流通的频繁。(三)执着意识在秦重的身上,还有很明显的一点,就是他已经有了独立的意识,对于目标不会轻易放弃。秦重卖油到了第九天,正坐在寺前的一块大石头上歇息,忽然看到一位美若桃李的女子从寺中走出来,他都看呆了。后来他四处打听,才知道那个美貌女子就是杭州城有名的花魁娘子。朱重知道,凭自己的身份是没办法再见到这位绝色美女的,但是他又始终不死心,每天更加辛勤的工作,一分一钱地积攒银子,一年以后,他终于攒到了十来两银子。用这十两银子,他买了一身体面的衣服,又拿着剩余的银两来到莘瑶琴所在的妓院。但是莘瑶琴这样的名妓是相当忙的,每天都有应酬,朱重去了十几次都扑了空。后来,连最无情的鸨母都被他的痴情感动了,就让朱重在莘瑶琴房中等她。这种执着的意识,是秦重作为一个出色商人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四)难得的平等意识在明代的小说当中,对于情色的描写非常之多,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女性意识,但作品中的女性所属于从属者的角色。然而在秦重身上,却有了一种怜香惜玉的特质。也正是因为此,秦重在房中等待莘瑶的时候,一直有着耐心,在莘瑶琴晚上回来时,又喝醉了,一进屋就和衣而卧。朱重就在她身边躺了一夜,除了为她盖被、倒茶之外,就是欣赏她的花容月貌,没有一点侵犯她的意思。也正是由于这种怜香惜玉,第二天莘瑶琴知道了这件事,非常感动,沉浮在妓院中的她从未见过如此诚恳老实的男子。于是她芳心暗许,给了朱重二十两银子让他去做生意。(五)正直仗义杭州城中有个吴八公子,人品恶劣,一向对莘瑶琴垂涎。有一天,他强行把莘瑶琴带至湖中船上,想要轻薄。莘瑶琴平时就很反感他,死不从命,吴八公子就脱了她的绣鞋和缠脚布,让她自己走回去,想羞辱她。要知道,那个时候女子的小脚是不能随便给人看见的。莘瑶琴倍感羞辱,痛不欲生之时,正巧碰到了路过此处的朱重,朱重就把她送了回去。莘瑶琴从此对他更是欣赏有加,就连鸨母也觉得他是个难得的忠厚之人。后来,莘瑶琴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让秦重为她赎了身。他们两人在成婚之时,莘瑶琴又得以和失散多年的父母相认,真是双喜临门。在那些红尘女子的归宿中,莘瑶琴恐怕是很幸运的一个了。在小说中,男主角卖油郎秦重,最初是以一个狎客的姿态出现的。作者一开始就提出了他的观点:“风月场中只有会帮衬的最讨便宜,无貌而有貌,无钱而有钱。”秦重的形象,是符合这一观点的。秦重和莘瑶琴,同是天涯沦落人,身份相同,社会地位相同,但一个是小本经营的卖油郎,一个是临安的花魁,两个人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他们萍水相逢,秦重为瑶琴美色所倾倒,经过一年多刻苦的努力,积蓄了十六两银子,“要与花魁娘子相处一宵。”当秦重初次和瑶琴接近时,瑶琴就告诉他“此地不是你来往的。”取出二十两银子,酬他一宵之情,推他转身。从这一幕场景看来,瑶琴对于秦重的纯洁真诚的感情,还没有真正的了解。在“三言”里的商人形象是很多的,就其基本倾向而言,他们都是观念较新,不愿株守传统的男耕女织生活方式和安土重迁的保守观念,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闯世界,发财致富,寻找发挥自己特长的恰当社会位置,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的价值。而且,早期的商人一般资本不是很大,他们都要亲自参加很多商业经营,甚至产销一体化。因而,这些商人大都忠厚,诚信,勤劳朴实,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与灵巧的双手去获取财富,如施复、吕玉、陈朝奉、蒋兴哥在中国早期商人身上还较多地留存着淳朴忠厚的手工业者、农民的优良品质。二、三言、二拍中出现诸多商人形象的原因一个时代的经济是否繁荣兴旺,直接关涉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条件与生活质量。当然,就中国封建社会以农业立国的基本特征而论,它的经济结构和发展速度,由于受社会制度的影响,基本上仍然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体,以作坊制的手工业和农副业为其补充的。可是到了明代,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商品经济也随着繁荣起来了。这样,在传统的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结构开始发生一些变化,作为农业补充的作坊制手工业和农副业之外,商业经济开始愈来愈显得重要,这就使得农业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渐向手工业、商业倾斜。与此同时,根深蒂固的重农轻商思想,以农业力根本的观念也受到现实的严峻挑战。这在“三言”里有直接的表现,那就是许多篇章里写到市民阶层对财利的追求,和他们发财致富的强烈愿望,对发迹变泰,暴贵暴富的艳羡。这些思想观念显然是明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之后的产物。发财致富,摆脱贫困是市民社会普遍而强烈的愿望,它与重农轻商的传统观念,安土重迁的思想,一心一意死守着田地里生长的庄稼的价值观念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市民阶层求富求财的思想应作具体的剖析,这里既包括着急欲富裕而不择手段的欺榨行为和贪图享受的物欲追求,却又有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其一,为商业正名。叠居奇程客得助(二拍卷三十七)中有一段海神与程宰的对话值得注意。程宰是个做商人的,见了偌多金银,怎么能不动心?手舞脚,却待要取。美人将箸去馔碗内夹肉一块,掷程宰面上遭:“此肉粘得在你面上么?一程宰道:“此是他肉,怎粘得在吾面上?”美人指金银道:“此亦是他物,岂可取为己有?若目前取了些,也无不可。只是非分之物,得了反要生祸。世人为取了不该得的东西,后来加倍丧去的,或连身子不保的,何止一人一事?我岂忍以此误你?你若要金银,你可自去经营,吾当指点路径,暗暗助你,这便使得。"这段话反映了经商获利是正当所得的观念,这是和传统的认为商人是不劳而获的人、商业利润是不义之财的观念截然对立的。如是的表现在“三言”“两拍中几乎随处可见。小犬人金钱赠年少(警卷十六)写张胜之母劝张做小商贩时说:“你爷养得你这等大,则是这件物事身上。”“这物事"是指贩卖用的“花栲栲儿。婆婆遭:“你如今依先敞这通路,习爷的生意,卖些胭脂绒线。”把经商作为正大光明的谋生事业来看待。乌将军一饭必酬(初拍卷八)入话中,王生的婶母杨氏劝王生经商时说:“做些买卖,也是正经。”王生两次遭劫灰了经商念头,杨氏又鼓励他:“不可因此两番,堕了家传行业。"人们不但认为经商正当,甚至还有认为经商高于科举的。小说中的这些描写,使我们对明代中后期出现的一股用商品货币关系去考察社会事物的新思潮的社会背景有更深切的了解。当时保守的观点认为:。财犹腻也,近则于人,豪杰之士耻言之静,哀叹“财帛世界,今不如昔”。而当时的社会现实,却使一些思想家、政治家产生了较为进步、正确的观念,传统的崇本抑末观念开始动摇。张居正(1525-1582)的“资商利农”说、李雯(1608一一1674)的“农商并重说即产生于这片土壤。其二,反映从事商业活动的艰巨性,呼吁对商人及商业进行保护。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历代统治者对商人及其商业活动的限制、压抑以至污辱性对待,是一贯的,秦始皇对商人如同罪犯谪发边疆;汉武帝曾对商人进行全国性大抄家,其财产收归国有,晋令规定,商人一律要把姓名写于白巾系在额头,并“一足着白履,一足着黑履”,明朝洪武十四年,朝廷下令,农户许穿绸纱,而商人不许。在这样的社会历史传统影响下从事商业活动,其遭受的压力和危险之大是可以想象的。“三言”、“两拍一有不少这样的篇幅,表现了商人从事商业活动的艰巨性,起到了敦促社会各阶层对商人及商业活动进行行保护的作用。在小说中商人被谋财害命的和被诬陷冤杀的有不少,路途被劫或病死他乡的更多有叙及。沈小官一岛害七命(喻卷二十六)中的李吉因买了一只画眉,被误为杀画眉主人的凶手,屈打成招,死于非命。王大使威行部下(协拍卷三十)中写道:有贩胡羊的父子三人“路宿时”尽被东家“谋死了,劫了资货"。小说桂员外途穷忏悔(警卷二十五)中写桂富五因将家产抵押与李平章得银三百两作本,“贩纱段往燕京修,“连走几遍,本利俱耗。官家索债,如狼似虎,利上加利,将田房家私尽数估计,一妻二予,亦为其所有",“思量无路,欲投涧水中自尽黟,亏得被人援救免于一死。“三言打“两拍力中不但按生活的本来面貌描写了此类故事,这种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同情商人,为商人呼吁疾苦的状况,当然比较直接地体现了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商人及商业活动的看法。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一些进步的卓有见识的思想家在理论上形成了对商人与商业活动的新观念。施润泽滩阙遇友(醒卷十八)就以文学的生活图卷,详细地表现了这种关系。农桑不丰,影响丝织业的发展,而丝织业的兴盛又刺激农桑的发展。如果没有商人及其活动,这两方面的发展都受影响,商业本身也受到打击。小说中的主人公施复、朱恩并不是职业商人,但他们就为了发展自己的手工业和农业,亲自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参考文献:1 宋俊华论明清小说中商人的价值观念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2 徐芳维简析李贽对人的认识及其意义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3 孙明章自主意识的觉醒厦门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4 冯梦龙著“三言”,足本三言二拍北京金诚出版社,1999年版。5 谭正璧编三言两拍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6 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7 方正耀:明清人情小说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8 谢桃坊:中国市民文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