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魏晋时期卫氏家族书法的传承.doc
略论魏晋时期卫氏家族书法的传承摘 要家庭或家族的学习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面对这种家族式的教育在书法方面更为明显,因为涉及了一个笔法的问题,曾有只传自己的儿子或传男不传女的说法。河东卫氏是当时西晋时期的世家大族,因此在家学的传承方面的研究学习更具有可信度。卫氏家族最为著名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卫觊、卫瓘、卫恒和卫铄了,在书艺和书学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和贡献,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国到西晋时期的书法世家还有:敦煌索氏、杜陵杜氏,卫氏的家族书法从卫觊到卫铄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从父子相授到兄弟相授,可以说是四势家风不坠。关键词:书法;魏晋;卫氏家族;传承AbstractThe famil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ducation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family education has emerged. Put face this kind of family education is more apparent in calligraphy, three kingdoms period to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hedong worthington, dunhuang soxhlet, Du Lingdu""s, etc., to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of the eastern reed langya the wang, taishan sheep, gaoping XiShi, YingChuan it""s family, a 22-year-old young man have calligraphy, this kind of family education in the wei jin period reached the peak. Family played an essential role in this period of calligraphy, hedong worthington is the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worthington family with cao wei period who exploit to middle eastern treatments has experienced more than a century, the translation With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and contributions in the art of calligraphy and calligraphy,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later generations.Key words:calligraphy;Wei and Jin dynasties;Weis Family;inherut目 录TOC o "1-3" h z u IHYPERLINK l "_Toc391669800" AbstractII12(三)(四)6前 言魏晋南北朝是继春秋战国之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但此时的书法成就却是不容忽视的,是翰墨之道发展到顶峰的标志,能够说是书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书学活动多有家族式的特征。此时期书法的学习主要取决于当前研究卫氏家族历史的记录和同一时期出土的文物作为参考,在此基础上,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卫氏家族的书法作品和书论著作来写的。卫氏家族的主要的家族成员有:卫觊、卫瓘、卫恒、卫铄和卫璪卫玠兄弟,其实将卫家带上兴途的是卫暠四世孙卫觊,正真将氏门楣发扬光大的是卫觊的儿子卫瓘,这父子两在书法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一 、 家族书法形成的时代背景(一)门阀制度门阀制度特权是书法世家形成的政治基础,在东汉末年,在政治层面上出现了拥有特权的政治阶层。在曹丕取代汉室而自立后,为了巩固其自身的统治地位,拉拢士族而采纳群臣的意见,颁布了“九品官人制”,即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不仅是维护和加固门阀的工具,也是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的三百年间,便出现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的局面。三国到西晋时期最为有名望的书法世家,可以说只有河东卫氏家族了。卫觊的曾祖父代郡(今山西大同阳高县境)的卫暠以儒学显名天下,汉明帝征召洛阳准备任用时途经河东安邑(今山西运城时)因年老体弱一病不起,在此地去世,卫暠也就成了河东安邑卫氏谱的“一世祖”。此时的卫氏还声名不显,到了东汉末年,卫暠的四世孙卫觊被曹操重用,卫氏家族由此开始逐渐的兴盛。将卫氏门风发扬光大的是卫觊的长子卫瓘。后来卫瓘因为得罪了贾后,在公元291年一门九口均被杀害,其中包括卫恒等人。后来卫瓘之女上书伸冤,卫氏的冤情才得以昭雪,并追封卫瓘为兰陵郡公,孙卫璪继承了爵位,怀帝时任散骑侍郎。弟弟卫玠为太子洗马。自卫璪卫玠后,卫氏家族便开始走向没落。(二)卫氏家族的家风家学1.儒学传家与儒道兼善在东汉明帝年间河东安邑卫氏家族兴起,被称为“一世祖”的卫暠因为儒学的成就和声望便被朝廷征召。卫瓘忠君报国,为了国家的长远之计,无法眼看之太子的愚钝而不管,因此得罪了皇后,而无辜受祸一家九口惨遭杀害。其女不同于凡人,不畏权贵,直言进谏并上书,为父亲等人平反,终为家门恢复了名誉。由此可见卫氏子孙深受儒家传统礼教的熏陶。在魏晋政权动荡之际,战争与杀戮的再现,使儒学逐渐衰微,道学逐渐兴盛之时,据晋书.卫瓘传记载,卫氏家族的卫瓘亦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2.博通古文博通古文是卫氏家族的一个显著特征。人们都知道,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的两个派别,是根据经籍文字的古今来称谓的。今文经学含有许多迷信之说,而这些内容正是君权神授的理论基础。而古文经学斥责今文经学的谶纬之说,强调古文训诂对于治经的重要性。卫氏的经学在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倾向于哪一派,但是,卫觊精通古文经学有确凿的记载。他的他的古文学自邯郸淳,还抄写过邯郸淳的尚书。其孙卫恒也精通古文,曾在西晋太康元年,卫恒参加过汲县出土的竹书的考证工作。二、卫氏家族的书法卫氏家族所处的魏晋时期,是书法风格转变的重要时期楷书、行书、草书的发展均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是“翰墨之道”发展到顶峰的标志。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书论书断.中曾言,卫氏家学“四世不坠”他在归纳卫氏家族成员卫觊、卫瓘、卫恒及卫璪卫玠善书的情况后作出的这一评价。1 关于卫氏家族在河东的书学渊源,晋书列传“卫瓘”一节有详细的记载:“高祖暠,汉明帝时,以儒学自代郡征,自河东安邑卒,因赐所亡之地而葬之,子孙遂家焉。”2一世祖卫暠以鸿儒的身份被征召,说明其家学文化积淀之深。(一)卫觊卫觊(167-229)字伯儒,受家传儒学的影响,少年时才华就有所显现。是卫暠的四世孙,因被曹操重用,且与王粲一起制定典章制度,所以使卫氏一门逐渐兴盛起来。三国志魏志列有“卫觊传”,记其“受诏典著作,又为魏官仪凡所撰述数十篇”3。卫觊在政治上能有卓越的功勋,这与卫氏家风儒学有很重要的联系。卫觊擅长古文、鸟篆、隶书等。张怀瓘书断中提到:“有工古文、篆隶,草体伤瘦,笔力精绝”。4卫觊的书法特征主要表现在结字和用笔上。从文献上看:“卫觊对古文有颇为深入的研究。自两汉以来古文和篆书之用于正式的场合,而行草书只在私下使用,隶书被作为官方字体使用,卫氏家族对古文的使用,由此可以看到卫氏家族深厚的家风家学。卫觊师法邯郸淳,得其法而几乎乱真。在卫恒的四体书势中记载:祖父卫觊用古文写邯郸淳得尚书,示淳而淳不能别,可见卫觊对笔迹的模仿达到了“察之以精,拟之以似”的地步”7。卫觊的书法流传到今日我们已经看不到真迹了,就连受禅表(图2)和上尊号碑(图3)也不确定是否为卫觊所书,康有为认为上尊号碑是卫觊所书。(二)卫瓘卫瓘(220-291)字伯玉,卫觊长子,三国时期曹魏将领,永康元年被楚王玮杀害。善隶书、章草,兼工各体且学古人之长。晋书“卫瓘列传”有记载,谓其“至孝过人,性贞静有名理,以明识清允称”,且“学问深博,明习文艺”,在政治上“袭父爵阌乡侯,弱冠为魏尚书郎” 5。世说新语.赏誉 “又记载卫瓘见乐广曰,昔何平叔诸人没,常谓清言尽矣,今复闻之与君”6。卫瓘为官秉公正直,为人睿智。卫瓘擅小篆、隶书、行草各体,与索征西号称“一台二妙”,唐代的张怀瓘评价二人曰:“时议,放手流便过索,而法则不如之,常云,我的伯英之筋,恒得其骨,靖得其肉”7。可见卫瓘的比较流便,写字时更注重书写性。“卫瓘在书法上继承其父亲卫觊,如他的古文篆体“柳叶篆”与卫觊“金针八分”的装饰性都有相通之处”8。另外,卫瓘的顿首州民帖(图4)中放手流便的点画做了精致的处理,这一点也是继承了其父亲的书风,进而取得了神笔妙致。“再有就是从书法表达性情的角度来看,卫瓘以笔性见长,然而对其笔性掌握的关键就在于对其付卫觊精熟的用笔的学习”9。卫瓘在继承父亲书法因子的同时发展了自己的个性,章草书作品不仅取法其父亲卫觊,而且也吸取了张芝疏放灵活一路的书风,这大约就是唐张怀瓘所说的“放手流便过索”的原因了。“在顿首州民帖中卫瓘对张芝的取法,表现在结体方面对字体欹侧和跳跃,卫瓘草稿书中率意放纵,表现个性的笔法与张芝的书风在传承上也是一致的,所以卫瓘的书法风格与张芝的书法有重要的联系”10。顿首州民帖风格秀丽流便,表达了一种洒脱有不失规矩的节奏感,有些字已经接近今草了可以窥见章草向今草过渡的轨迹。(三) 卫恒与卫铄卫恒(251-291),字巨山,卫瓘之仲子,他的草、章草、隶、篆都写得极好,特别是隶书,卫恒对先辈们的“草稿体”、“相闻书”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迹同飞白”。卫恒的隶书打破了汉代以凝重著称而走向了豪放洒脱的新局面。卫恒精通古文,继承了卫氏家学。李嗣真在书后品说:“纵任轻巧,流转风媚,刚健有余,便媚详雅,谅少俦匹” 11。卫恒的代表作品有一日帖(见图5)。卫铄,世称卫夫人,东晋著名的女书法家。工正书、隶书、草书。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卫夫人是"书圣 (http:/doc/5396713-5633954.html" t "_blank)"王羲之的启蒙 (http:/doc/5397830-5635184.html" t "_blank)老师。卫铄的书法风格偏向于秀丽一路,唐代韦续在墨籔记载:“卫夫人如插画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红莲映水,碧沼浮霞。”12卫夫人取法钟繇,钟繇一楷书见长,所以卫铄应该是学习的重要的带有隶意的正书,卫铄在钟繇瘦洁 飞扬的基础上,更流露出一种清婉灵动的韵味,变钟体的扁方为长方,。卫铄的传世书作有名姬帖和和南帖(见图6),但是否为卫铄所作还存在争议。和南帖收录于淳化阁帖中,这件作品为小楷,从这件作品中看到正书中夹杂着草书,用笔有说许的隶意字形且偏长,所以我个人觉得是卫夫人所作。1.四体书势与笔阵图书论四体书势为卫恒的书法理论著作。它扼要的叙述了古文、篆书、隶书、草书四种字体的产生及发展并提及期间的重要书家和重要书作。还在隶书一体中记录了行书在汉末魏晋时发展的情况。四体书势是我国古代书论中较为可信的最早的书法史资料,具有珍贵价值,它标志着书法著作为一门学问,开始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卫夫人的笔阵图主要内容为:1、对楷书的七种基本笔画进行了生动的比喻和描述,实际为楷书笔画的形态美确立了规范。2、第一次论述了关于书法美学中“骨”与“肉”的关系:“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13。3、提出了“意在笔先”的重要观念。“意后笔前者败”,“意前笔后者胜”4、提出了“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的观点,意思是:书法品评和鉴赏是两个独立的问题。卫恒与卫铄对书法理论的创新性的构建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师法古意”。卫恒的四体书势这一书学理论著作就是在前人的文化积淀下得以完成的,“四势”中的两是便是得益于前人,分别为蔡邕的篆势和璀瑗的草势;另外还引述了许慎的六书、秦书八体、汉代的六书。另外一个原因是:河东卫氏世代学习书艺且各体兼善,同时家族成员均有博学渊雅的文化积淀。还有一个原因是: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在于魏文帝以来书学文艺日渐独立的思潮影响。(四) 卫璪、卫玠卫氏家族的书法发展到卫璪、卫玠这一代,便开始走向没落了,虽有书名,但是他们擅长什么书体,书法风格怎样,都没有明确的记载。卫觊、卫瓘被害是,他们兄弟两一个十岁一个六岁,二人又英年早逝,所以梁朝庾肩吾书品列卫氏书家五人,卫觊、卫瓘、卫恒、卫宣、卫铄,只有三世。到了唐朝的张怀瓘的书断才延伸到卫璪、卫玠这一辈,故有“四世家风不坠”之称。三、卫氏书法对后世书法的影响卫氏家族书法从三国时期的卫觊,西晋的卫瓘、卫恒,包括到东晋的卫铄祖孙四代,在书法方面不仅继承了古法而且还创造了新法,不仅在书艺方面有突出的成绩,虽然没有留下什么可靠的作品,而且在书论方面有高超的造诣,为后代书家留下了宝贵的学习资料。说到“书圣”王羲之时,就不得不提他的启蒙老师卫铄了,据史料张怀瓘的书断云:“隶书尤善,规矩钟公,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右军少常师之”14。书后品:“夫人善钟法,能正书入妙王逸少师之”15。根据以上史料记载,在琅琊王氏的书风尚未成熟之前,均笼罩在卫氏书派之下。这段史料记载了从卫觊到中唐五、流百年间书法传递的世第。在这五六百年间,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书家,几乎无一不受卫氏书法的影响,或者渐渐受到卫氏书法的浸润。结语到底是时势在就了卫氏家族的书学发展,还是卫氏家族造就了这一时期的书学。其实任何人任何家族都不可能脱离自身所处的历史文化的社会时代背景而独立发展,同时任何一个时代的辉煌成就都是由这一时期的个人所组成的,河东卫氏家族书风延绵四世,从卫觊、卫瓘、卫恒到卫铄,标领书坛百余年,他们不仅书艺高超,在书法理论方面也有大成。卫氏世代继承古法,开创新法,对后世的书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琅琊王氏书法就是卫氏书法的传续最显著的一个例子,卫夫人是王羲之的老师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卫氏家族的书学风格便组成魏晋时期书学的重要一部分。参考文献1 1115 唐张怀瓘.书断G见: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 唐 房玄龄等. 晋书(卷三十六,列传第六)M 北京:中华书局,1974.2773 晋 陈寿撰 ,宋 裴松之注. 三国志 M 北京:中华书局,19994121314 殷全增魏晋时期卫氏家族书学研究5 唐 房玄龄等. 晋书(卷三十六,列传第六)M 北京:中华书局6 南宋刘刘义庆撰 梁刘孝标注,朱禹汇校7 唐李嗣真. 书后品 见: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388 胡春涛 廖芳容从“颜筋柳骨”论及中国书论中的筋骨概念9 唐韦续.墨籔见: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1510唐.李嗣真书后品,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版,第1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