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doc
艾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艾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顽固性呃逆。方法:先根据随机数字法对112例本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顽固性呃逆患者进行分组,再对实验组56例患者采用艾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56例采用常规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指标与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4.64%,明显高于采取常规治疗的对照组71.42%(P<0.05);实验组呃逆频率、呃逆持续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分别为(0.75±0.33)次/d、(1.25±0.44)min/次、(10.23±3.63)min、(6.52±2.07)h,明显优于对照组呃逆频率(2.55±1.48)次/d、呃逆持续时间(10.43±3.64)min/次、起效时间(30.76±15.97)min、维持时间(1.68±0.51)h(P<0.05)。结论:顽固性呃逆患者的总有效率可通过艾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显著提高,临床指标能够得到明显改善,值得推广。【关键词】顽固性呃逆;针灸;穴位注射;临床价值顽固性呃逆主要指膈肌出现不正常痉挛性收缩,其中顽固性呃逆则是持续时间长、频繁的呃逆,持续性与顽固性等特点导致睡眠与饮食出现很大变化,常使患者情绪低落1。顽固性呃逆在临床较为常见,主要因中枢神经、膈肌、迷走神经等遭受刺激所致。中医将顽固性呃逆称之为打嗝或哕,具有发作频繁和难以自制的特性2-3。对于该疾病目前较为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吸气屏气法、按压双眼球、牵舌法等,西医则主要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中枢兴奋剂等药物治疗,这些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症状,但是难以彻底根治,治疗效果有限且西医治疗不良反应较多。本次择取112例顽固性呃逆患者展开研究,探讨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其临床指标与总有效率的影响,希望能够为临床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具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的112例顽固性呃逆的病例资料来自于我院2015年2月到2017年3月收治的患者,而且在研究当中依据随机数字法的分组原则将其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56例患者,女患者19例,男患者37例;患者年龄3273岁,平均(49.18±7.56)岁;病程17d,平均(4.14±0.72)d。56例实验组患者中男35例,女21例;病程17d,平均(4.26±0.65)d;年龄在3174岁,平均为(48.6±7.64)岁。对照组基本资料与实验组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1.2 排除及入选标准排除标准: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高热,癫痫患者,肝肾功能障碍患者,精神疾病患者,药物过敏4。纳入标准:符合中医胃失和降、气逆动膈、上冲喉间,主症呃连声短频快,无法自制。西医诊断或高或低的24h以上的呃逆,停30s至60s重复发生,严重时昼夜存在无间隙呃逆。1.3 方法 两组均行原发病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顽固性呃逆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入院后,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采用吸气屏气法,指导患者深呼吸,用力屏气后在将气缓慢吐出,不断重复该动作,还可用指腹对颈动脉窦进行轻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适当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或镇咳药物治疗,以改善患者症状。应用10mg胃复安(企业名称:山西云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0782)肌内注射,1次/d,持续治疗7d5-6。实验组顽固性呃逆患者采取艾灸配合穴位贴敷,艾灸治疗具体如下:取仰卧位,足三里、中脘、膈腧、三阴交、双侧内关以及关元等作为主穴,(1)以宽膈调气、降逆和胃作为主要治疗原则,选择膈腧穴、三阴交穴、膻中穴、内关穴、足三里穴、中脘穴等作为主穴,并在胃部、膈等位置配耳针。(2)若胃寒积滞、胃火上逆,取胃腧穴,阳虚者加脾腧穴和胃腧穴,若患者为气虚类型,则添加气海穴;若患者为肝郁气逆类型,则添加期门穴、太冲穴,疏肝理气7-8。(3)要求患者选择仰卧体位,将针刺位置全面裸露后,给予常规针刺,1次/日。(4)对于三阴交穴、内关穴、足三里穴等穴位,适合采取平补平泻法作深刺处理,留针时间为20min。(5)通过分析患者的分型,对中脘穴采取不同的针灸方法,若患者为胃火上逆型,则采用130mm芒针,采用45°角斜刺进针方式,在中脘穴两侧天枢穴方向刺入,得气后,实施小幅度、高频率的捻转,并选择提插泻法作不留针处理,避免在饱胀、饭后2h后实施针灸治疗,与耳穴的胃、膈配合针灸,点刺出血后作不留针处理9。(6)若患者为寒邪动膈类型,于中脘穴通过130mm芒针,通过15°角顺着皮透向上横刺直到膻中穴,得气后,实施捻转补法操作,禁止作提插操作,与胃部远红外线照射互相配合,同时在耳穴的胃、膈作进针处理,进行20min的留针处理。穴位贴敷组方为:陈皮6g、五味子2g、麦冬2g、半夏5g、升降5g、甘草5g、太子参10g、茯苓10g、麦冬5g;研磨成细末后加适量生姜汁调和成糊状,敷在患者神阙、合谷、中脘、足三里以及内关穴,并将麝香伤湿膏裁剪到大小合适的形状覆盖在以上穴位;研磨成细末后加适量生姜汁调和成糊状,敷在患者左右两侧的涌泉穴,并将麝香伤湿膏裁剪到大小合适的形状覆盖在以上穴位,连续治疗7d。1.4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顽固性呃逆患者如下指标:(1)治疗总有效率:以不同方法对顽固型呃逆患者治疗后,评估其效果,具体标准是:显效:顽固型呃逆相关症状都已经消失,且治疗后7d未出现复发问题;有效:顽固型呃逆相关症状都已经缓解,而且疾病发作频率降低;无效:顽固型呃逆相关症状并无变化,而且发作频率增加,同时疾病程度也明显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10。临床指标:指呃逆频率、呃逆持续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等指标。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4.0版本统计软件做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配对设计的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描述,计量资料以(±s)描述。2 结果2.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与对照组顽固性呃逆患者相比,实验组56例患者总有效率更高(P<0.05),组间差异含有统计学价值。如表1所示:表1 两组顽固性呃逆患者总有效率分析 n(%)组别(n=56)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实验组53.57(30/56)41.07(23/56)5.36(3/56)94.64(53/56)对照组32.14(18/56)39.28(22/56)28.58(16/56)71.42(40/56)X2/9.1273P/0.00252.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价值。如表2所示:实验组呃逆频率、呃逆持续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分别为(0.75±0.33)次/d、(1.25±0.44)min/次、(10.23±3.63)min、(6.52±2.07)h,明显优于对照组呃逆频率(2.55±1.48)次/d、呃逆持续时间(10.43±3.64)min/次、起效时间(30.76±15.97)min、维持时间(1.68±0.51)h(P<0.05)。表2 两组顽固性呃逆患者临床指标分析 (±s)组别(n=56)呃逆频率(次/d)呃逆持续时间(min/次)起效时间(min)维持时间(h)实验组0.75±0.331.25±0.4410.23±3.636.52±2.07对照组2.55±1.4810.43±3.6430.76±15.971.68±0.51t8.883218.73649.380816.9892P0.00000.00000.00000.00003 讨论呃逆通常又称为“打嗝”,是一种阵发性痉挛,主要因膈肌不自主反复间歇性收缩运动所致,持续痉挛两天以上没有停止即为顽固性呃逆,临床特征以频繁、难以自制为主。现代医学认为呃逆是一种反射性活动,认为顽固性呃逆是因为迷走神经、膈、中枢神经、膈肌神经等遭受刺激造成的,其发病涉及复杂的神经组织,如膈神经、迷走神经、中枢神经等,膈神经或迷走神经在感应到异常躯体刺激后,会将感觉传入大脑,对膈神经正常生理过程产生影响,从而引发呃逆。中医学认为呃逆主要是因为气逆上冲到喉咙、胃邪上逆动膈等因素,从而造成喉咙间呃声不断11。呃声具有无法自制、短促频繁等基本特征。通过分析现代医学研究资料得知,呃逆的发生与食道手术、胃部手术、脑血管疾病、胃癌、胃扩张、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单纯性膈肌痉挛等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呃逆能够自行消除以及缓解,顽固性呃逆为呃逆症状48h,且经过治疗后不能治愈的情况。若不及时实施临床治疗,则会造成脑血管、肠、食管以及胃等多种类型的疾病,同时会造成心理不良情绪。机体因为受到顽固性呃逆的影响,会出现呼吸节奏紊乱、无法正常饮食、难以入睡等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等产生严重的影响12。对于轻微呃逆患者,通常经过自行调养即可痊愈,但对于病情较重的顽固性呃逆则需要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顽固性呃逆会给患者造成较大不适,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还会对周围人造成影响,因此,探讨有效的顽固性呃逆治疗方法,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就目前来看,应用于顽固性呃逆治疗的主要方法有按压双眼球法、吸气后屏气法、牵舌法等,这些方法虽然具有较好疗效,但是无法彻底根治疾病,很容易导致疾病反复发作。西医常用各种镇咳药物、兴奋剂以及麻醉剂药物治疗,能够起到一定疗效,但是不良反应较多,不利于患者康复。西医目前,西医主要是通过麻醉剂、中枢兴奋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方式进行治疗,虽然能获得一定的效果,但临床治疗依从性不高。该病通过西医治疗不是非常见效,复发率较高,中医针灸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有研究指出,多巴胺受体可被胃复安阻断,可发挥胃肠道兴奋与中枢性镇吐等效果,尤其是针灸入穴可增强患者的治疗效果。随着针灸治疗的不断改进,中医针灸治疗在顽固性呃逆患者中的应用也受到更多关注,中医针灸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缓解患者呃逆症状,减轻患者痛苦,从而提高临床疗效。中医临床治疗原则以“舒膈宽胸”、“降逆调理”以及“和胃顺气”等为主。本次选择的穴位中内关穴属于八脉交会穴,可用于胃心胸疾病的治疗中,达到“宽胸利膈”的效果;足三里穴可达到治疗胃疾患疾病的效果,属于胃之下合穴;膻中可发挥“宽胸利膈”、“调畅气机见长”等效果。以上三穴配合使用能够达到共奏和胃、降逆、止呃的效果。由于顽固性呃逆是由于“正气亏虚”、“情志失和”、“饮食不节”等因素引起的,造成胃失和降气机上逆而发生疾病,因此在中脘局部取穴进行治疗,并与局部热疗配合,达到“降逆止呃”、“温中散寒”等效果。中医针灸治疗能从病理角度对患者进行调理,从而减少气逆,恢复体内各项循环,且中医针灸治疗可以起到舒膈宽胸的效果,将远端与近端取穴相结合,从而有效疏通患者经络,调整气血,达到根治疾病的效果。由于顽固性呃逆的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气虚等具有较大关系,所以在对该类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应选择膈俞、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作为主要穴位,足三里穴是调理脾胃和心脏功能的重要穴位,能够缓解一切与脾胃相关的不适症状。在中医辩证施治的前提下,将患者分为胃火上逆型和寒邪动膈型呃逆,根据患者的辩证分型采用相应的针灸治疗方法,有效提高治疗的效果。穴位贴敷中医护理是我国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经过临床实践可知,其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在实际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在发挥穴位贴敷中医护理作用的同时,做好对应的皮肤护理工作。中医穴位贴敷方式是渗透皮肤的系统疗法,药物经由皮肤透入,经过穴位到达体内五脏六腑,可有效调整人体气血,提升其整体免疫力,止呕散与降逆散均由生姜汁调和而成,敷于患者穴位后会出现轻微瘙痒、灼热的感觉,因此,护理人员应提前告知患者有可能出现的皮肤反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皮肤状况,禁止患者用高温水冲洗敷贴位置,避免出现皮肤损伤,预防感染问题。询问患者过敏史,针对皮肤过敏的患者,护理人员应使用防过敏的药物,从而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病情。本次研究实验组进行艾灸配合穴位贴敷,取得显著效果,一方面,采取艾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64%,明显高于采取常规治疗的对照组71.42%,提示该方案有利于临床患者疗效的增强。另一方面,实验组56例顽固性呃逆患者呃逆频率、呃逆持续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分别为(0.75±0.33)次/d、(1.25±0.44)min/次、(10.23±3.63)min、(6.52±2.07)h,明显优于对照组呃逆频率(2.55±1.48)次/d、呃逆持续时间(10.43±3.64)min/次、起效时间(30.76±15.97)min、维持时间(1.68±0.51)h,提示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可显著改善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指标。由此表明,给予顽固性呃逆患者应用艾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可显著提高其总有效率,减少其起效时间、呃逆持续时间与呃逆频率,延长其正常状态维持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参考文献】1夏伟琴. 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颅脑损伤并发呃逆的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6, 23(1):106-107.2杜红霞, 张江春. 针刺加艾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与护理体会J. 求医问药:学术版, 2012, 10(11):102.3伍竹君. 血府逐瘀汤联合灸足三里、内关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观察J. 现代实用医学, 2017, 29(2):253-255.4陶丽. 针刺结合艾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观察J. 医学信息, 2014,9(3):56-57.5李琛, 王小萌. 灸法治疗寒凝气滞型顽固性呃逆64例J. 陕西中医, 2012, 33(6):725-726.6张敏, 陈秀敏, 张丽,等. 艾灸及穴位贴敷治疗艾滋病慢性腹泻病人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 时珍国医国药, 2015(1):134-135.7麻秋雷, 赵烨, 李鹏,等. 背俞穴针刺配合艾灸治疗顽固性呃逆1例J. 四川中医, 2013,9(9):125-126.8蔡欣. 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顽固性呃逆28例疗效观察J. 国医论坛, 2012, 27(4):30.9周庆杰, 蒋正辉. 针刺联合艾灸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疗效观察J. 人民军医, 2014,8(2):156-157.10张天武, 李莎莎. 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灸促进肛肠病术后通便的疗效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 2015, 23(1):34-35.11孙立新, 李鴳. 艾灸配合推拿治疗顽固性呃逆36例J. 中医临床研究, 2014,7(10):34-35.12隆晓江. 耳穴贴敷对35例肝癌介入治疗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 2014, 23(1):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