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研究.doc
摘 要近年来,国家重点关注农村农业基础建设发展,并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和资源。基与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经济发展的契机下为农村的发展建设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经历了较长的时间阶段之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已经慢慢成型,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也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对基与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进行深入探讨,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成果、理论依据和现存问题等角度分析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本文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先锋江苏省吴江市的建设现状研究作为展开对象,以小见大地论证和反映真实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江苏省吴江市;乡村振兴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state has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and invested a large amount of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resour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untry's strong suppor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has played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rur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in the contex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ft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the results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have gradually taken shape, and the status quo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 concern. This paper will conduct an in-depth discussion on the status quo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ion of the base and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analyze the status quo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significance, achievements, theoretical basi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status of Wuji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the pioneer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s the target, and demonstrates and reflects the current status of real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Key words: Current Status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Wuji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Rural Revitalization目 录1绪论11.1 11.2 1 1.2.1 1 1.2.2 21.3 32 32.132.242.34 2.3.14 2.3.253 53.1 53.2 63.3 63.4 64 74.1 74.2 74.3 74.4 75 75.1 75.2 76 86.1 86.2 86.3 86.4 87 97.1 97.2 107.3 107.4 10参考文献12 城乡一体化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研究 121绪论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018.1.2。农村社区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 它在推进农村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现代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政治层面上,它是社会主义实现的必经之路,也是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在经济层面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所以新农村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保证和有力支撑。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不断改善。近年来,吴江区在力促第二、三产业加速转型的同时,也致力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以被列入苏州市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先导区和省级“万顷良田”试点工程建设为契机,紧紧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各种渠道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明显成效,全区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吴江区的发展成果离不开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规模的不断扩大,本课题通过研究吴江地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和农业发展过程中问题与反思,进一步进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的研究。1.2 文献综述1.2.1 国外相关研究A. 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础设施投资通常在社会总投资中占30%-35%。这种大规模的社会先行资本投资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不仅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获利能力,而且其他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都可以分享外部经济利益,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获利能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三大基本原则。逐步形成,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有:(1)基础设施发展可以促进市场发展;(2)基础设施的完善度可以决定一国获得外国直接投资的竞争力;(3)基础设施对成本的影响;(4)基础设施的布局形成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5)基础设施对刺激生产和生产率增长的作用 郑玉清.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国内外文献综述. 博士学位.山东省:山东农业大学,2004.。通过研究表明,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国外学者罗斯托 罗斯托(19162003 )Walt Whitman Rostow,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在学术上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提出经济成长阶段的理论,他把社会发展分为必须依次经过的6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进入自我持续增长的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这里引用到起飞阶段观点。指出基础设施的先行建设是一国经济起飞的一个必要但不是充分的条件,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必须有最低限度的先行社会基础资本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变革、生产力发展、经济成长的前提条件。B. 关于基础设施投融资的研究国外学者对基础设施投融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资主体、筹资渠道、融资模式等方面。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17231790) Adam Smith,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他的著作是国富论。把基础设施建设看作是国家的一项职能,认为经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研究发展中国家有义务修建公路、桥梁、运河,以及建立保护通商贸易的守备队和防御工事等。19 世纪后,经济学家萨伊 让·巴蒂斯特·萨伊(,17671832) JeanBaptisteSay,曾主编过当时颇有影响的哲学、文艺和政治旬刊,他最主要的著作是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认为公共教育费用有助于财富的增长。凯恩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 John Maynard Keynes,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则强调政府投资基础设施不仅是政治的需要,也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赫希曼 阿尔伯特·赫希曼(Albert Otto Hirschman)是一个德国出生的犹太思想家,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当代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 。则更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20 世纪 80 年代后,经济学家更加强调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中市场机制的作用,他们在更大范围内(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展开了社会资本投资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相关作用的研究。1.2.2 国内相关研究A. 管理层面我国目前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存在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内部结构不合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农村基础建设规划难以落实等系列问题。秦伟,孟全省针对农村建设基础设施的各个分类类别依次进行分析并以此提出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内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魏跃军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等问题。他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道路电网设施、农村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各视角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问题 秦伟,孟全省. 陕西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问题研究.陕西农业科学.1995, (2010)01-01-04:14。其次,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管理机制不全以及轻视管理的问题。毛伟强也指出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包括镇乡规划变化频繁、重建轻养现象较为普遍等。房桂芝、董李刚进一步阐述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农村基础设施有人建设无人管理、农村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对农村基础设施评估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管理。B.政策变迁建国初期国家实行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一直影响着农村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很大程度上受到政策惯性的制约。孙开提出建国初期,国家通过一系列优先发展工业的倾斜政策,以农业税和工农业产品的不等价交换等方式实现了农业剩余向工业和城镇的大规模转移,逐渐形成了城乡二元的社会经济结构 孙开,田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财政投入研究.经济经济. 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2005 (18)。马子红指出在城乡二元化的投入体制下,农村基础实施投入存在供给总量不足,缺乏效率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农村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马子红.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机制研究.农村经济.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2009(9)。李志军提出建国后实行的“重城轻乡”、“重农轻工”的发展战略削弱了农村发展的自我积累能力和公共产品供给的自有资金来源,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但是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基础差、底子薄,目前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和小康建设的需要 李志军,刘海燕,刘继生.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平衡性研究. 地理科学.1981, (2016)06-040-07:4047。所以建国初期城乡二元化和对乡村发展的轻视导致了乡村建设缺少经济保障和资金储备。而现阶段的城乡一体化以及乡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给乡村发展迎来了新契机。1.3 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江苏省吴江区基与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案例来探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概况、问题与对策。另外,本文将结合使用文献研究法和定性分析法,通过有关文献的查阅与借鉴结合案例分析情况和具体环境条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定性分析,得出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的结论。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2.1 基础设施的概念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它们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2.2 农业基础设施的内涵及分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参照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法规文件,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2018-02。(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2)农业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2.3 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依据2.3.1 公共产品理论A. 公共产品理论概念公共产品理论指的是新政治经济学的一项基本理论,也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职能转变、构建公共财政收支、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基础理论。根据按照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关于公共经济学理论的定义: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纯粹的公共产品或劳务是这样的产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而凡是可以由个别消费者所占有和享用,具有敌对性、排他性和可分性的产品就是私人产品。介于二者之间的产品称为准公共产品 1954年,萨缪尔森在“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一文中, 对公共物品的性质及供给问题进行探讨时,用的是集体消费产品(collective consumption goods)一词;1955年发表的“Diagrammatic Exposition of a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一文中,使用的是公共消费品(public consumption goods)一词;直到1958年,发表的“Aspects of public expenditure theories”一文中才开始使 用公共产品(public goods)一词。需要说明的是,这三个词都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纯公共产品概念。公共产品或劳务具有与私人产品或劳务显著不同的三个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B.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产品理论依据 农村基础设施的个体消费不会导致其他个体对该种产品或者劳务消费的减少,由社会公众群体共同使用受益,符合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三大特征,所以农村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根据经济学成本理论,公共产品边际生产成本 边际成本:增加一单位的产量随即而产生的成本增加量即称为边际成本。为零,即在现有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上,新增消费者不需增加供给成本。公共产品的边际拥挤成本为零,即任何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同时享用该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这意味着公共产品的消费者数量增多不会影响产品价值或者增加生产成本,所以公共产品的价值在于平均成本的降低和净利润的增加。对社会而言,公共产品能有效减少总资源的投入,降低平均资源的消耗。所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国家有限资源最大效益化,实现可持续发展。2.3.2 外部性理论A.外部性理论的概念外部性理论是经济学术语。外部性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外部性(或称外部经济、正外部经济效应)和负外部性(或称外部不经济、负外部经济效应)。外部性有两类定义:一类是从外部性的产生主体角度来定义;另一类是从外部性的接受主体来定义。从本质上,外部性可以定义为某个经济主体对另一个经济主体产生的一种外部影响。B.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外部性理论依据外部性影响效果包括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外部经济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益而又无法向后者收费的现象。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存在对经济增长的正外部性。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作为一种投资能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提高产出效率和溢出效应 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来促进经济的增长。3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3.1 加大投入力度2018年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该会议主要交流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经验,研究落实明后两年“三农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部署2019年农业农村工作。习近平主席提出坚持把解决“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2018-12。在2019年,国家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出让收入都要优先投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央财政将安排更多的"三农"资金投入,全面推进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抢险和水库工程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以及农村电网改造等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01至2010年,吴江市在水电基础设施的投入就远远超过了40多亿,在政府的大力度投入下吴江市的供水和供电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也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和便利。3.2 增强综合能力因地制宜,综合发展。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支持农村农业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创新发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乡村手工业和农业,形成特色产业链。全方面同时发展乡村新型产业,支持供销、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卫生、交通、信息、邮政等公共服务设施。在2005年吴江市镇村布局规划(2005-2020)中,吴江市因地制宜,明确提出四种类型的农村居民点建设方案,包括整治扩建型、依托城镇型、古村保护型和新建为主型。此轮规划共保留农村人口33.5 万人,转移农村人口共20.58万人(主要转移至临近城/镇区),规划节约土地约7.5万市。此外,还积极引导发展节能型省地住宅,引导联排和双拼住宅,推广公寓式住宅,控制独立式住宅 资料来源于吴江市镇村布局规划(2005-2020)。增强市场需求的同时保证生产力与生产效率,使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全面进行生产建设规划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借助农业信贷担保和农业保险的金融服务,加大农业生产力度,借助农村农业基础设施高标准大规模生产。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农业发展的一大隐患是旱涝灾害,开展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农业发展的后援力量和安全措施。农村农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技术的推广,既要推进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和节水改造,做好山丘区塘堰、水窖等建设改造,又要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管理等措施,发展节水灌溉农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3.4 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建设。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加大资金投入,整合科研力量,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一是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二是要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扩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范围,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三是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4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4.1 降低农村经济活动成本、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公共设施的使用能降低农村的经济活动成本有效提高农村经济利润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医疗、交通、社会保障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能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4.2 增加社会就业基与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现代建设将带来农村产品市场的扩大化,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要求促使社会就业劳动机会的增多。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实行"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也能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4.3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和启动内需近几年来,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来解决市场内需不足和通货膨胀的问题,但是却没有形成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投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不仅仅能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也能有效启动农村市场、解决内需不足的客观要求。5吴江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5.1 吴江区基础设施建设概况吴江区地处苏州市南部、苏、浙、沪三省市交界处,全区总面积为1192 km²,下辖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本地常住人口约80万人,外来人口约65万人。吴江区迎合国家政策力促第二、三产业加速转型,以被列入苏州市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先导区和省级“万顷良田”试点工程建设为契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农村农业经营水平,全区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2012 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45.56亿元,其中农业收入7.3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8 344元 高杨菲,徐晓波,沈利明.苏州市吴江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建议. 现代农业科技.1994, (2014)03-0303-03:303306。在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从2002年开始,吴江公路建设开始下大手笔,发展大交通。至2007年底,吴江市境内公路总里程达1942公里,为十年前的两倍,其中高速公路88公里、一级公路137 公里,二级公路623公里,三级公路536公里,四级公路558公里,市镇以上公路密度达50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共开通客运班车450辆,交通开始由"通达型"转向“网络型”。境内“十一横十纵”道路建设已经全面开工。吴江市实现了“15、30、30”的交通目标,即各镇在15分钟内上高速公路目前时间已缩短到10分钟,在30分钟内到达市区,过境车辆在30分钟内离开吴江。同时,吴江还将通过科学的公路网建设,使市民出行实现“零换乘”,并且在吴江境内实现无障碍通行,发展“沿沪、沿浙、沿苏、沿湖”四沿片区经济的优势将更显现。吴江市在供水供电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了大量建设资金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近5年米,吴江市共投入30亿元建设资金,进一步完善了城乡一体的供电网。吴江市供电公司是一个直管直供到户的县级供电企业,担负着辖区内九镇一区的供电任务,截至2007年10月,全公司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53座,其中,220千伏变电站7座,110 千伏变电站32座,35千伏变电站14座,主变容量480.13万千伏安,35 千伏及以上送电线路121条计116.79公里,拥有用电客户41.1万户,最高供电负荷超过150万千瓦,年供、售电量超过100亿千瓦时。作为首批电气化建设示范县的创建单位,吴江市全市人均年用电量达到1.38万T瓦时,全市人均年生活用电量超过660千瓦时,供电可靠率达到99.648%.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648%,综合线损率为6.24%,农村低压线损率为6.75%,均优于国网公司确定的新农村电气化县标准。随着2009年6月吴江市市供水二期工程的顺利竣工,吴江市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投资达10亿元、完成了总规模达60万吨/日的区域供水工程。吴江市区域供水二期工程由吴江华行水务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投资约5.5亿元,2007年底动工建设。工程包括10万吨/天的水厂一期扩 容改造、20万吨/天的水厂扩建工程,以及约78KM区城供水管线敷设等。二期工程竣工后,供水管网覆盖整个吴江行政区域,全面满足吴江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用水所需,满足全市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所需 数据来源:吴江市政府网站。5.2吴江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1)农业产业园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共有4个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园区,规划面积总共为5 480 km² ,预计投入建设资金21.28亿元。基础设施建设5年来,已投入资金超过1.8亿元,对田、水、路、林、沟、渠、闸进行了综合整理,农田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2)多元化投入机制基本形成。政府财政进行了大量财政投入重点用于各园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来园区投资开发农业项目。目前已有20多家现代农业企业成功入驻吴江现代农业园区,注册资本超过1亿元,总投资超过4亿元。(3)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坚持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为重点,探索校企合作性模式,通过校地、校企问的良性互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园区的发展。吴江区在园区内组建了农业机械与装备院士工作站,并以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为科技联系点、浙江大学为科技咨询单位,为园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推广应用了组培技术、机械播种、基质栽培、定量灌溉等10余项新技术。6吴江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6.1 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建设资金不足虽然政府引入了大量财政投入和招商资本,但是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成本高,经济市场的扩大也使得农村基础设施的需求增加,投入的资金还不能满足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6.2 对基础设施的管理和市场化运作不够吴江市的农业产品流通链条较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导致农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发展的需求,缺乏竞争力强的规模性产业园,同时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也较弱,基础设施的使用受到市场需求和生产数量的局限,也没有受到管理上的重视。6.3 基础设施老化,保障能力下降吴江市在国家政策落实的早期就开始基础设施的建设,在2012年农村农业发展已达到了顶峰,多年持续的高产输出加速基础设施的老化,对应的基础设施保养和维护还没有受到重视,基础设施后续的生产保障能力将会大大下降。6.4 规划设计缺乏前瞻性,不能满足当前需求 吴江区基与国家旧农业政策实施了因地制宜的发展规划,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其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等仍停留在过去的固定生产流水线。近年来农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受到了国家的进一步重视,辅助性政策和优惠越来越多,人们生活收入水平的提升也使农业市场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吴江市的规划设计却没有跟上国家发展和市场变化的步伐。7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7.1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而充足的资金投入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充分条件,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条件。政府应该发挥公共财政保障作用,支持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施更多财力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倾斜,重点加大对“三农"、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设施等领域的投入,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7.2 实行农村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农村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必须从融资主体、融资渠道、融资方式、融资体制等多个角度分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机制的制约因素,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体体系、决策机制、融资机制等,进而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绩效进行评价,将决策责任机制、偏好显示机制、决策程序与方法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公共参与机制、决策监督机制等融于决策系统考察,促进决策机制创新 于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创新,北京市,2012,1-430。7.3 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 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除了投资资金还可以引进建设-运营-转移的BOT融资模式、PPP公私合营融资模式等新投融资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投资模式,不仅仅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还能减少风险。7.4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基础设施需要根据农业生产的需求,地域性优势差异,当地生产水平和环境资源条件等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发展规划,结合实际需求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强化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职责。为有效推进城乡公交事业的快速发展,吴江市政府专门成立由分管领导负责,各相关部门分管领导组成的城乡公交-体化发展领导小组,通过制定职能分解落实方案,明确各自职责,形成发展合力,共同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快发展。同时进.步明确交通部门统负责全市城乡公交客运行业管理,统指挥,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真正实现将公共交通事业由交通部门独立发展,提升为全市全局工作。7.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管农村基础设施的使用者是农民,他们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有着更为清晰和专业的认识,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使用者与建设政府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到实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监管可以通过电子政府来实现,电子政府的方式可以从吴江市的例子中得到启发。电子政务就是政府管理和服务等政务工作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进行办公、管理和开展为社会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的一种治理方式。近年来,吴江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龙头积极引导全市的信息化发展,不断提高城市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2003年10月,吴江开通了“中国吴江”网,作为承载电子政务对外应用功能的政府门户网站。网站在围绕政务公开、网上审批、招商引资、政府采购、便民服务等内容的基础,依托市长信箱”、“公众监督”、“市民论坛”三大互动栏目,充分发挥政府网站与公众交流互通的桥梁纽带作用,成为吴江市政府倾听群众呼声、接受群众监督、为群众排解困难的重要集道之一网站自开通以来,日均访向量达I万人次。从吴江市的例子我们得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应该有自己的电子政府,聆听农村基础设施的真正需求和建设意见,而非漫无目的地进行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参考文献1 高杨菲,徐晓波,沈利明.苏州市吴江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建议. 现代农业科技.1994, (2014)03-0303-03:3033062黄慧蕙.城乡一体化视域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基于江苏吴江市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9: 19-223 李志军,刘海燕,刘继生.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平衡性研究. 地理科学.1981,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