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迪士尼动画看美国文化.doc
XX大学毕业论文摘要 想必我们都对米老鼠,灰姑娘,狮子王等许许多多动画人物一点也不陌生,而孩子们最梦寐以求的地方就是那个童话般的迪斯尼乐园。显然,迪士尼的动画已经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扎下了深深的烙印,美国的文化意识也随之在人们头脑中浮现。动画作为一种文化产业,背后彰显的是一个国家的民族特质和人文特质,本文从动画发展演变到对美国动画的社会文化内涵进行剖析,并从社会文化排斥与融合两方面阐述美国动画独有的特色,来探讨美国动画背后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问题。关键词:迪士尼、美国、文化、个人主义Abstract I think we all of Mickey Mouse, Cinderella, such as lion king so many animation characters don't strange, and the children the most desired place is the fairy tale of Disneyland. Obviously, Disney's animation has in generations of their heart deep imprint, American culture consciousness followed in mind of the people. Animation as a kind of culture industry, reveal a behind of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humanistic qualiti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animation development evolu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to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animation for analysis, and from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rejection and the fusion two aspects the animation unique characteristics, discusses the United States behi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animation value problem.Keywords: Disney、 the United States、 culture 、 individualism目录摘要1Abstract2第一章 迪士尼动画简介411.迪士尼的发展4 111迪士尼创立4 112迪士尼成功之道5 113迪士尼之最7 12全球文化定位与本土文化的结合8第二章 美国的动画文化1021美国的动画文化10211美国动画文化的发展10 212美国动画的社会文化内涵1122美国动画文化的表现形式12 212社会文化的特性12 212美国动画文化的表现12第三章 对美国文化的总结1431美国文化凸显的方面14 32美国文化的个人主义14 312个人主义介绍14 312个人主义在各个方面的表现15结束语18参考文献19 第一章 迪士尼动画简介11.迪士尼的发展111迪士尼创立1919年,年仅19岁的穷画家兼动画制作者沃尔特·伊莱亚斯·迪斯尼和他的好友伊沃克用一架旧电影摄像机首次摄制了一部仅放两分钟的动画故事片,接下来又制作出了如三只小猪、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阿拉丁、罗宾汉等等一系列作品,形成了独特的迪斯尼世界。1923年,沃尔特和他的兄弟罗伊创立了迪斯尼公司。1955年,迪斯尼把动画片所运用的色彩、刺激、魔幻等表现手法与游乐园的功能相结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主题公园洛杉矶迪斯尼乐园。1971年迪斯尼公司又在本土建成了占地130 平方公里,由7个风格迥异的主题公园、6个高尔夫俱乐部和6个主题酒店组成的奥兰多迪斯尼世界。1983年和1992年,迪斯尼以出卖专利等方式,分别在日本东京、法国巴黎建成了两个大型迪斯尼主题公园。至此,迪斯尼成为世界上主题公园行业内的巨无霸级跨国公司。80年代,迪斯尼曾一度被认为是一个虽然伟大但已经失去光彩的企业,然而自从1984年迈克尔·艾斯纳成为迪斯尼的CEO以后,公司的发展记录已让人另眼相看,迪斯尼公司创下了连续14年20的年增长率和每年185的资产回报率的成绩。迪斯尼公司也从艾斯纳1984年接手时资产为14亿美元发展成为1998年年收入180多亿美元的公司,到 1999年,迪斯尼公司的市场价值已经从原来的30亿美元激增到700亿美元。 112迪士尼成功之道这样的发展是怎样取得的呢?艾斯纳领队的迪斯尼做了以下这些事:“让动画片复活”,有小美人鱼、阿拉丁、狮子王、玩具总动员、花木兰和昆虫的一生等;“更新和扩展主题公园”,如巴黎迪斯尼乐园,开始时困难重重,现在已非常成功,美国本土的两个迪斯尼也有了大的发展,如佛罗里达迪斯尼前几年新建“动物王国”、洛杉矶迪斯尼“加州冒险” 开张;“增加配套产品”,为主题公园配套的饭店增加了数千个房间和数百家专卖迪斯尼产品的商店;“增设迪斯尼频道”,这一有线电视频道不但播放迪斯尼自己制作的动画片,而且发挥“交叉促销”效用,异常成功地促销迪斯尼的各种商品;“兼并美国广播公司”,耗资190亿美元,随后,ABC又衍生出拥有众多观众的ESPN电视频道;“进入游船业”,迪斯尼游船公司以独特的市场定位家庭旅游在拥挤的游船业市场夺得了自己的顾客;“成立迪斯尼网上公司、ESPN网上公司”等等。1999年1月,与Infoseek公司共同创办了门户网站GoCOM,通过这个交互式的服务网站,人们可以进入因特网并获取迪斯尼公司提供的信息、娱乐和消费晶。2001年1月30日,迪斯尼公司宣布将关闭旗下网站美国第4大门户站点Go,并裁员400人,种种迹象表明,迪斯尼公司由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转型的计划已一再受挫。2001年1月份正式开通时的确是赶上了全球互联网的热潮,但是,作为一个后发的门户类型网站,Go比起竞争对手,落后的时间几乎要用“年”来计算。时间的落后带来了市场占有、注册用户、浏览人次、网络销售等一系列的落后。所有的落后一开始都被网站的母公司迪斯尼浓厚的优势意识所掩盖,直到网站报告巨额亏损以前,才被一一曝光。迪斯尼过低估计了时间的延迟影响,过高估计了自己由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转型的成功可能性,这是一个致命伤。 更大的风雨也曾经历过,老沃尔特·迪斯尼有一句名言:尝试一些似乎不可能的事是一种乐趣。虽然近年来迪斯尼出现经营滑坡,但仍然是全球第二大媒体娱乐公司。它已经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当代美国人都是和迪斯尼卡通人物一起长大的,迪斯尼是美国人生活的一部分,更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迪斯尼的出现和兴起源于美国文化,它的兴衰也必定和美国经济、美国文化共起落。 迪斯尼公司现在是世界第三大娱乐公司,主要在美国、欧洲、亚太地区、拉丁美洲、加拿大等国家运营。公司的主要业务有四项:影视娱乐(Studio Entertainment),媒体网络(Media Networks),主题公园和度假村(Parks & Resorts),消费产品(Consumer Products)。 影视娱乐业务包括生产制作和购买各种电影电视节目及动画片,并将其产品向影院、家庭录像和电视市场销售。公司的媒体网络业务包括:ABC电视网络 (ABC Television Network),截止到2001年9月30日,拥有226家附属的电视台;ABC广播网络,目前拥有超过8 900个节目和4 600个附属广播台,大约覆盖50的美国市场。同时,迪斯尼公司还拥有ESPN、DisdeyChannel等有线电视网络(Cable Network)以及数家迪斯尼公司的网站,如:Disney·com、ABCcom、ABC newscom、ESPNcom等。主题乐园和度假村业务包括各类迪斯尼主题乐园及旅游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消费品业务包括迪斯尼动画形象专有权的使用与出让、品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相关书刊和音乐作品的出版发行等。 113迪士尼之最 1、 世界上第一部全部对白动画片。是1928年迪士尼绘制的动画片蒸汽船威利。这部动画片于1928年11月18日在纽约首映,也是第一次向观众介绍米老鼠这一著名动画人物。 实际上,迪士尼在同年先完成了全部有声对白动画片飞机迷,不过它发行于蒸汽船威利之后。2、第一部宽银幕动画片。是迪士尼在1955年制作的小姐与流氓 (Lady and the Tramp)。 3、第一部使用动画摄制机拍摄的动画片是1940年迪士尼摄制的影片幻想曲(Fantasia)。4、美国第一部动画长片是1937年迪士尼制作的 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fts)。5、第一部华特迪士尼的彩色动画片是1932年用三原色工艺制作的花和树(Flowers and Trees),1932年7月在洛杉矶的格劳曼中国大戏院首映,它经常被人误认为 是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动画片。6、花钱最多的动画片是1981年迪士尼制片厂拍摄的 狐狸和猎狗 (The Fox and the Hound),耗资一千万美元,最后因预算不够而导致画质有所下降。7、著名动画角色唐老鸭第一次登上银幕。米老鼠和唐老鸭是美国动画大师迪士尼绘制的两个最著名的动画角色。唐老鸭第一次出现在1934年的动画片三只聪明的小鸡。 8、最受欢迎的动画角色。是举世闻名的米老鼠,它诞生于1928年11月18日,那天也是第一部有声动画片蒸汽船威利首次公映之日, 而米老鼠则是这部动画片的主角。实际上,它并不是迪士尼而是另一位叫伍培·艾沃尔斯的动画片家创造的。但米老鼠的声音则是迪士尼设计的。到1934年,米老鼠已成为接到影迷来信最多的好莱坞明星。以米老鼠为主角的动画片共拍摄了11部,其中20世纪30年代制作87部。最后一部米老鼠动画片是1953年的简单事情。12全球文化定位与本土文化的结合1、 寻找本土文化 迪斯尼必须从各种不同的背景和文化中寻找新的和有趣的人物,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所有的影片流于雷同。千篇一律地去到欧洲的各个城镇寻找经典故事是不够的;对外国故事的改编至少可以满足两种组织功能:一是它可以增加迪斯尼产品的多样性,使迪斯尼产品给人一种全球化的印象;另外,由于这些故事在当地早已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可以减低制作风险。 2、 追求全球市场 迪斯尼努力去将外国文化改编成美国的和全球的文化产品,其基本动力是追求全球市场。为使文化产品能打人美国乃至全球市场,异国的文化产品必须被美国化和普及化。一方面要保留产品的异域风味,另一方面又要为它注入美国文化元素。比如多加一些爱情情节,多来一些逗笑成分,但是又必须把握分寸。迪斯尼制作的基本原则是,给影片加入足够的异域文化元素以表达一种独特的文化经验,但是不要太多,以免把观众都吓跑了。 全球化并不能脱离本土化,全球化与本土化都是相对的,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为了使全球化更有效,迪斯尼尝试将市场策略本土化,在海外做广告时起用当地的著名影视明星来做市场推广和配音。专门聘请当地的著名明星为其配音,将主题歌曲根据当地的语言习惯重新作词并请当地的知名歌手为其演唱。比如木兰粤语版就起用成龙、陈慧琳担任配音。 3、精湛的制作技术 迪斯尼网罗到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顶尖制作人才,比如木兰的工作队伍就有大约700个艺术家、动画片制作者和技工。其次,迪斯尼拥有最先进的动画制作设施。比如为了制作木兰,奥兰多工作室就进行了一年半的实验,在计算机图像 (CGl)上进行了几次技术革新。正由于这些革新,观众才得以在银幕上看到2000名骑在马背上的匈奴士兵穿越雪山、全力进攻的扣人心弦的场景。第三,迪斯尼具备足够的投资实力,这是其他竞争者所难与相比的。比如迪斯尼总共花费了一亿美元和五年的时间来制作木兰,这也是大多数制片公司都难以承担的。当然,大量投资并不能保证所有的迪斯尼产品都能受到欢迎,但是,具备资金、专家和先进设备,迪斯尼在全球竞争上确实占有战略优势 第二章 美国的动画文化21美国的动画文化211美国动画文化的发展 1906年,美国人斯图尔特·勃莱克顿拍摄和制作了第一部电影胶片动画片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如果以此作为美国动画电影的开端之作,那么,动画片已经有了100年的历史轨迹。从早期不被众人知晓的一种艺术类型,到20世纪90年代所形成的“动画文化”之潮,“动画片”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动画”作为一门艺术和产业在美国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轨迹:从“动画”作为电影研究中附带的一个细小分支,逐步成型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从行业的废弃物到文化投资的珍品这些历史事实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动画文化”在美国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开始走向成熟。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动画”黄金时代。在这一期间,美国的11家动画制片厂共创作和生产了4487部动画短片和27部动画长片。其中。迪士尼公司在19221960年期间就生产了动画短片529部,动画长片20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在主流媒体播放的动画片中又加入了新的元素,使主题所包含的内容更加宽泛如包含动作的冒险片、以游戏为基础的武术片、机智而曲折的犯罪片、昏暗风格的赌戏片、血腥残酷的战争片、挑剔细致的机器片等等每一种动画片都有自己的模式、人物原型和语言并因此吸引着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进入20世纪的80年代和90年代,随着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频道的大量出现为播出更多的针对成年人而制作的动画片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电视动画片辛普森(The Simpsons)、山中之王(King of the Hills)、南方公园(South Park)、达克曼(Duckman)。”212美国动画的社会文化内涵 自从动画片问世以来,对它的研究工作就没有间断过。在20世纪60年代,当电影作为一种知识出现在学术期刊和大学课程中时,好莱坞的主流动画片却被人们所忽视,“动画”被排在轻松的音乐剧和喜剧电影等形式之后,甚至被驱逐出知识与美学的领域。在主流文化及其研究机构中,“动画”没有任何地位但“实验动画片”和“独立动画片”不在此范围之列。20世纪70年代中期,“动画”在被学术界认可的同时。亦被社会更广泛地接受。主流文化也在改变着对“动画”的看法不再把“动画”看做是只对青少年观众播放的简单娱乐,还出现了休闲类的艺术书籍。“动画”被发明以来,就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痴迷者对“动画”进行潜心研究,并乐此不疲。在美国,由这些人组成的群体被称之为“动画朋友”。“动画朋友”对“动画”有着深刻的理解。“动画朋友”乃是一个很小但很完整的“小文化圈”,它的参与者与主流文化之间虽有着较大的距离,但却是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共存于整个主流文化的“大文化圈”之内,只是在业余时间才作为“动画朋友”出现。文化社会学告诉我们,“文化传播”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产生于社区、群体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除了两个人面对面的交谈之外,大多数“文化传播”都是假借于某事物而进行的特别是大众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大师功不可没,他们是动画文化的源头。同时,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媒介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电视网中安排频道和播出时间,更进一步地促进了“动画文化”的形成。22美国动画文化的表现形式221社会文化的特性 美国动画对于中国90后的影响可谓是非常深远。当日韩动画还没有逐渐霸占中国市场时,美国动画凭借着它深远的历史和开放的的风格率先被中国80后、90后所接受。也为我们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忆。至今,一些美国动画人物的面容还在我心中存在。无论是变形金刚里的擎天柱、威震天,还是忍者神龟里的领导者达芬奇、暴躁冲动却富有激情的拉斐尔、最爱搞笑的米开朗基罗和个性沉稳的多纳泰罗,更有无声动画猫和老鼠美国动画激发了90后的想象力,丰富了我们的童年生活。随着我们慢慢的长大,迪士尼、梦工厂的先后开发中国市场令更多的90后,领略到了高科技为动画制作、动画加工所带来的好处。通过学习与总结,我认为美国动画片反映出其以下文化特性。222美国动画文化的表现1、种族主义的根深蒂固 美国学者卡尔·科恩在观察了默片时代和早期的有声电影时代动画中典型的种族主义的表现形式问题后发表了一篇题为种族主义和反抗:动画中的黑人模式的分析文章。他认为,几乎每一个民族的这种带有歧视性的形象都出现在了动画片中。这其中,包括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一些美国动画片,如华纳兄弟制片厂的“兔八哥短篇系列”的最后一部谁是女巫师,米高梅公司的猫和老鼠以及迪士尼的唐老鸭等动画作品。而动画中的这种种族歧视可能表现为对某一种族形象(如黑人)回避表现的错误解读。例如猫和老鼠中,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形象一直出现,她就是汤姆和杰瑞居住的那个家庭的黑人保姆。相信大多数的观众对于这位黑人妈妈的主要记忆是她那一双稍显肥胖的双脚,每次当沥姆惹祸或者捉老鼠不力的时候,银幕上都会出现这对双脚。尽管黑人保姆是这部动画的关键角色之一,但遗憾的是,这位黑人保姆的形象从未完整地出现在银幕上,她从来不会在银幕上露出她的面孔,她的形象就仅仅局限在她的双脚上。在这部流行的动画系列中,黑人的形象用如此的手法表现出来(出现的双脚和未出现的面孔)就难免会成为种族主义偏见和歧视的符号。而这种种族歧视的背后所体现的正是这个社会对于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的某种态度以及电影商业操作对于票房的考虑。2、对女性的偏见 在1930年,好莱坞通过了一个旨在自我审查的规范。在这个规范中,特别提到了性的表现问题。谈到了“什么是过度的女性性征的体现”。在规范关于性的章节部分提出了9条忠告,反对“色情性的接吻或拥抱。或者是反对可能刺激更低和更基本情感的激情表演。女性性征成为审查的焦点。在动画电影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派拉蒙公司的贝蒂动画系列。卷曲的短发、性感的双唇、低胸的短裙。总是对着你迷人地眨眼。并不时发出“Yoohoo”的欢呼声,这个可爱而性感的迷人娃娃从出现在银幕上的那一刻起就吸引了千万观众的视线。人们形容,只要可爱的贝蒂一眨眼,立即就可以捕获男人的心。因为她是如此的性感却又如此的天真,是一个不成熟与世故的矛盾综合体。比如1936年的动画片贝蒂与小国王(Betty Boopand the Little King),在电影中,直到国王发现贝蒂以前,她都只是一个表演歌舞杂耍的演员。在影片中,贝蒂成为一个物品一个对小国王这样的男性有吸引力的眼神的物品。在结尾,小国王从他那个愚笨的来自上流社会的高个皇后身边逃走,与贝蒂展开了浪漫的故事。而贝蒂对国王来说,正是逃跑后获得的奖品,只是这个奖品被赋予了下层社会浅薄的娱乐和性的特质。电影银幕对于贝蒂这个女性女孩形象的塑造,正好让我们看到了好莱坞电影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女性身体为商品的事实。一个天真可爱的娃娃被赋予了一系列成熟女性的性征,而对于这种性征的表现手法又是通过诱惑的眼神、肢体的暴露等浅薄的方式。虽然贝蒂毫无疑问是一个红透半边天的动画明星但是在故事的设计上,也仍然免不了她作为男性的附属和奖品的命运。这种带有性别偏见的态度深深地根植于美国的文化之中。第三章 对美国文化的总结31美国文化凸显的方面美国文化的特点很多,集中体现在文学、绘画、建筑、电影等方面,其核心的便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文化语言、教育婚姻、竞技电影等方面。美国文化有精华,亦存在糟粕,那么我们在面对美国文化的时候应该批判的吸收,从而使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发展。美国文化的特点体现在各个方面,如:文学、绘画、建筑、雕塑、舞蹈、电影我在这里就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进行浅析。32美国文化的个人主义322个人主义介绍 所谓个人主义,一般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个人主义,是泛指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随着反封建压迫和神权统治的斗争而形成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狭义的个人主义,主要是指个人主义这一概念出现以后的个人主义思想体系及其理论,它是一种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哲学,其主要内容是相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 美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强调个人价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开拓和竞争,讲求理性和实用,其核心是个人中心主义。美国公众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积淀。个人成就是所有美国人价值观中评价最高的价值之一。美国人有很强的成就(或成功)意识。成功是所有美国人的追求,是诱人的前景,前进的动力。他们坚信,一个人的价值就等于他在事业上的成就。一些事业有成的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和各类明星,成了新时代的英雄。他们个人奋斗的过程和结果,成了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参照系,父母教育子女的活教材。312个人主义在各个方面的体现1、个人主义体现在美国人的日常行为中。强调每个人作为个体,每个人都有他的自然权利,平等和自由。在美国,个人的隐私权是受到尊重和保护的。而那些对年龄、婚恋、宗教信仰、经济状况等有关方面的问题,美国人认为是隐私性问题,通常采取回避的态度。个人主义强调对个人私生活的保护和尊重,不允许对之进行刺探、干涉和侵扰。若一个人出于获利、好奇或恶意的动机而侵犯别人的隐私权,要受到惩罚。美国人如果对别人的私事爱讲闲话,不仅没有好处,有时还会卷入民事诉讼中去。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观念对美国人的生活态度影响颇深,从其着装便能得知一二:美国人的服装观念是自由的、个性化的,衣服不是显示生活地位的标尺,而是展现个性的方式。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服装的颜色和样式,穿衣打扮自行其事,随心所欲。2、个人主义体现在美国人的文化语言中。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首先,语言反映了文化。其次,文化支配着语言,即不同民族的文化结构会导致各民族语言之间的差异。谚语是与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语言形式之一,最能反映个民族的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3、个人主义体现在教育中。 美国人从小就培养孩子的个性,鼓励和激发孩子自立。美国的教育非常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个性。美国的课堂是不主张填鸭式的教学的,学生被鼓励质疑教师所讲的东西,学生善于思考,老师提问时,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所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正如在被称为硅谷摇篮的斯坦福大学教书的教授米歇尔·奥克森伯格所感慨的那样:“在斯坦福大学,我们有意识地鼓励学生们去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而不为潮流所左右。教师们经常告诉学生,要他们独立思考,不要被传统意识所束缚,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而不是只接受所讲的东西。在斯坦福大学,那些富有挑战精神并且积极提问的学生是深受教师赞赏的,因此我感到在这里授课十分有趣,因为我在给学生们上课的同时,他们也都在给我上课。” 4、个人主义体现在体育竞技中。 正是由于个人主义的存在,所以才塑造了一个个体坛的神话,也可以说是偶像。就拿NBA来说吧,NBA正是由于塑造了飞人乔丹将NBA推向了世界,让世界为之疯狂,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媒的强大,但最重要的是个人主义是被大众认可的,即使是在团队至上的篮球运动中。现在的NBA已经走入了我们的生活,而一个个篮球明星成为我们膜拜的对象,比赛中常常会出现以一敌五的场面,也常常出现科比在比赛中轰下81分或者詹姆斯又拿下三双记得阿迪达斯曾做个一个广告:麦蒂无所不能,35秒13分,上帝都感动得哭了。这正体现了个人主义。5、个人主义体现在好莱坞经典影片中。 “不自由,毋宁死”是个人主义的极致,当自由与个人利益受到伤害,对权威的抗争便随之爆发。好莱坞影片中的英雄便是顺应这种大众愿望而诞生的,他们通常都是孤军奋战的,也是强悍、坚韧不拔的,最后往往都是以正义战胜邪恶结局的。这从早年的第一滴血系列、夺宝奇兵系列,一直到虎胆龙威系列,007系列中可以看到。当然还有许多类似的电影,如独立日、变脸、蜘蛛侠等等。这些电影代表了好莱坞(也是所有美国人) 对善与恶的看法,对英雄和坏蛋的看法,反映了美国文化中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元素。超人是美国人心目中想象的英雄和理想的化身,更多的美国人钟情于现实中的英雄,林肯从平民到总统的一生则是平民化英雄的现实楷模。阿甘正传中的阿甘更是美国人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美国精神”的代表。善良真诚、乐天知命的阿甘脚踏实地、努力拼搏,并终由一名智障者变成了美国人心目中一个不朽的传奇人物。在好莱坞影片中,英雄无处不在,只要你心中有正义感,愿意尽自己的力量去维护正义,抵制邪恶,你就能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它深深植根于美国的社会历史中,它也是一把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美国文化的钥匙。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正确理解个人主义和美国文化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看待美国社会和文化,深刻地了解美国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英语语言。结束语 人至上、私欲至上、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人享受,强调通过个人奋斗、个人自我设计,追求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这种刻意塑造自我,追求个性化的个人主义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使许多人的智慧和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促进整个民族与国家的振兴和发展。然而,人人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就难以融洽,整个社会也会缺乏凝聚力。美国是一个民主的国家,公民来自于世界各地,可以说是世界上有着最复杂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之间能够和平相处,共同生活、发展与提高,与其个人主义的普及是分不开的。作为新一代的中国年轻人,对于美国所奉行的个人主义,应该取其精华,吸收其中个人努力的方面,应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为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参考文献1王晋军,美国之痒(M),书海出版社,20062泰德普林斯,美国顽固的物质主义将很快让中国工厂忙碌起来(J),中国新时代杂志,2002 3孙立军,影视动画影片分析(美国卷)(M),北京海洋智慧图书有限公司,2005,24胡燕,从美国动画片看美国文化传播(J),电影文学期刊2009年第19期5孙英丽,从动画电影看美国文化特征(J),电影文学期刊2009年第20期6李怀亮,刘悦笛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OO5 7梁捷,赵达王逸吟“功夫熊猫”引发的文化思考光明日报,2008-07-31(5) 8丁海祥,姚桂萍动画概论M上海-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9李佑明,徐建刚美国电影中的文化现象;浅析电影文学,200910朱坚强,韩狄明可持续发展概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11李翔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公平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6):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