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doc
-
资源ID:65737947
资源大小:232.48KB
全文页数:5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滕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doc
滕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山东省工程咨询院2020.4前 言新能源是全球具有战略性和先导性的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产业竞争力、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和带动作用。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省、市关于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决策部署,根据山东省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山东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8年枣庄市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规划滕州市关于聚焦产业振兴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科学推进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有效激发能源领域“新动能”,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特制订滕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内容包括基础和形势、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发展方向、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五个部分,涵盖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空气源热泵、氢能、智能配电装备、智慧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 规划基准年为2019年,规划期为20202025年,规划范围包含全市域。目 录第一章 基础和形势1一、发展基础1二、 存在问题6三、 发展形势7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2一、指导思想12二、基本原则12三、发展目标13第三章 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16一、产业发展方向16二、应用发展方向25第四章 新能源产业重点工程35一、产业发展培育工程35二、龙头企业的培育工程36三、创新能力的提升工程38四、人才培育的搭建工程39五、推广运用的示范工程41第五章 保障措施43一、组织保障43二、机制体制创新44三、强化智力支撑44四、强化土地供应保障45五、拓宽投融资渠道46六、扩大对外合作46第一章 基础和形势一、发展基础(一)资源基础滕州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滕州市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资源相对丰富,电网接入和消纳条件较好,具备发展新能源的基础条件。太阳能资源丰富。滕州市的太阳能资源相对较稳定,全年日照时数2270.8小时,年均太阳总辐射量5710MJ(m2a),为太阳能资源一般的类地区,接近类太阳能资源较富地区。生物质种类多样。2019年滕州市生物质资源总量341.9万吨,其中秸秆量170.15万吨、畜禽养殖业废弃物155.75万吨、林业废弃物16万吨。2019年滕州市城镇生活垃圾清运量36.11万吨,无害化处理总量36.11万吨,焚烧处理量36.11万吨。按照国家现有政策,预计到2025年,分别将达到35万吨、35万吨、35万吨。地热资源较为丰富。滕州市地处鲁西平原,该区属鲁西地热资源分区,主要为层状热储,具有良好的热控条件,存在丰富的地下热水资源。目前供暖期地热水开采量为0.33万m3/d,折合标准煤0.29万t/a,供暖面积13.81万m2/a,回灌条件下供暖期地热水开采潜力资源量为61.99万m3/d,折合标准煤53.21万t/a,潜力供暖面积2576万m2/a。风能资源相对薄弱。滕州市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南部,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明显,大陆度为66.4%,冬季一般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年平均大风日数2天,4月份平均风速最大,2.5米/秒,大风日数平均为0.1天。9、10月份平均风速最小,1.5米/秒,大风日数平均为0天。(二)发展现状我市新能源装备产业起步较早,产业体系比较完备,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发展势头良好。新能源发电概况。截至2019年底,全市已建成的新能源发电设施共计6422个,总装机容量524.343兆瓦。其中光伏发电装机473.343MW,生物质发电装机51MW,垃圾发电装机16MW。表1-1 滕州市新能源发电基本情况能源类型建成数量(个)装机容量(MW)光伏电站2300分布式光伏6418173.343生物质发电135垃圾发电116合计6422524.343新能源装备制造现状。我市在太阳能热利用、智能配电装备、空气能热泵、智能互联网等领域优势较为明显,为新能源产业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9年,新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亿元左右。太阳能光热产业基本形成了中科蓝天、阳光博士、山东耀国光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太阳能产业集聚区。空气能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中科蓝天、福德新能源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具有良好的产业、技术支撑。新奥泛能网的建立,对于推动我市智慧能源的发展,促进智慧能源赋能产业升级,创新实践能源生态网络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依托山东泰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电动三轮车、电动四轮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稳步发展。太阳能。我市太阳能行业产业链基本形成,涵盖了光伏发电、建筑一体化、工业中高温集热应用、农业采暖等领域。滕州市级索镇太阳能科技产业园高标准规划建设了5平方公里的科技产业园,全镇新能源企业达到17家,集中发展太阳能光热、光伏等新能源项目,配套发展相关的研发、设计、软件等新兴服务业。山东耀国光热科技公司已成为枣庄地区唯一的集太阳能热水器研发、工程、营销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山东依莱特硅业有限公司已成为全国碳化硅冶炼、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行业排名第二,先后建立太阳能光伏产品、光伏发电研发中心、碳化硅微粉研发中心等技术研发中心6个。生物质。截至2019年底,全市生物质发电装机35MW,以农作物秸秆和林业废弃物为原料的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分布在滕州市张汪镇境内;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分布在滕州市木石镇境内,装机规模16MW。建成大型沼气站2处,装机容量5MW,年产沼气74万m3,户用沼气约5000余户,全市年产沼气约150万m3。氢能。我市在煤炭深加工、高端化工等方面的产业基础较好,兖矿鲁化、盛隆化工等产业具有化工制氢的成本优势,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创新平台。顺应全球能源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我市在太阳能、空气能等重点领域技术实现突破,市企业技术创新、行业创新中心等一大批创新平台逐步建成,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截止2019年底,我市拥有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枣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表1-2 滕州市新能源产业部分企业企业名称企业种类企业基本情况主营业务收入(万元)实现利税(万元)研发平台现状山东合超电气有限公司规模以上高低压电控设备141821552山东福德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规模以上空气源热泵10165259华电山东新能源有限公司滕州分公司规模以上光伏发电504.88148.87山东中科蓝天科技有限公司规模以上太阳能热水器、空气能热水器、集热模块工程等。109881019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枣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山东光普太阳能工程有限公司规模以上太阳能热水器5188.48214.89枣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光大环保能源(滕州)有限公司规模以上电力5776.65157.31山东耀国光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小型企业太阳能管5638218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山东华闻太阳能有限公司小型企业太阳能镀膜管87183滕州富源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小型企业电力481.1-1865.55滕州晴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小型企业光伏发电滕州瑞科天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小型企业新型煤化工超净高能原料/燃料1681.7252.64滕州市大宗光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微型企业电力125.314.97滕州新奥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滕州天一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枣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二、 存在问题近年来,滕州市在新能源应用和产业发展上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技术水平偏低。目前,我市新能源利用的大部分技术水平较低,同类产出产品竞争能力弱。新能源项目分布较为分散,项目规模偏小,建设条件复杂;新能源项目单位造价高,开发利用成本较高;地热能在大规模集中供热等市政领域的应用实践数量不多,开发利用程度存在较大不足。产业支撑不足。新能源产业链尚不完整,新能源产业普遍存在产业链不完整或上下游产业链无法对接问题。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自主创新技术薄弱,产业发展层次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制造关键核心新能源装备的龙头企业,缺少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产业产品配套协作能力不强,以基地或集聚区建设为载体的发展格局尚未形成。产品及服务的标准体系尚不健全,市场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产业支撑能力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人才短缺、资金投入不足。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市新能源产品蓬勃发展的瓶颈。尽管我市加大新能源的投入,并且已取得长足进步,但终端用户、清洁能源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等因素,仍将制约清洁能源的发展。政策保障不够。近年来,山东省、枣庄市在光热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等领域出台较多实施意见及管理办法,但针对新能源推广应用的电力补贴、奖惩考核、项目管理、接入模式、运维监管等多方面还缺少实际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文件、规范标准,新能源推广应用存在一定方向不明确、实施不顺畅情况。三、 发展形势(一)我国新能源发展形势从新能源行业发展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新能源利用方式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普及应用,新能源行业部分技术趋向成熟,处于生命发展周期中的成长期,将陆续进入成熟期。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显著优化。2019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39.7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7.7%,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3.4%。 一是新能源地位愈发重要。随着常规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环保和可再生为特质的新能源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二是风能已大规模开发利用。随着风电技术的进步,风电设备制造能力快速提高,风电的开发也开始从陆地逐步扩展到海上。三是光伏呈现迅速发展的势头。新增和累计光伏装机容量保持全球第一,累计光伏并网装机量达到204.3GW,全年光伏发电量2242.6亿千瓦时,占我国全年总发电量的3.1%。光热利用进入多元化转型期。全国太阳能热利用集热系统的应用近年有下降趋势,现阶段我国太阳能集热器保有量大,但利用形式单一,其应用多集中在低温热水领域,工业应用及采暖领域较少。四是生物质发电稳步增长。我国生物质能发电技术产业呈现出全面加速的发展态势,保持稳步增长势头。五是空气源热泵市场前景广阔。热泵行业延伸的利用范围越来越宽广,热泵市场的前景仍然非常大。六是智慧能源逐步兴起。随着能源变革的演进,对能源服务要求越来越高,智慧能源成为必然。七是氢能行业发展前景可观。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指出,氢能定将成为我国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新能源利用技术条件限制以及产业链断接等因素影响,我国部分新能源开发离产业化利用还有一段距离,但同时,迅速成长壮大的新能源企业、国家发展政策对新能源的倾斜以及逐步成熟的新能源技术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化发展进程。(二)山东省新能源发展形势山东省我省新能源装备产业起步较早,产业体系比较完备,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发展势头良好。近年来,围绕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耗、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山东省加快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推广应用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成为全省能源行业发展的突出亮点。顺应全球能源技术革命发展趋势,在核能、智能电网等重点领域技术实现突破,氢能源、海洋能等前瞻性技术稳步推进,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行业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逐步建成,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新能源产业和互联网、先进信息技术加速融合,新能源领域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近年来我省新能源应用和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产业发展起步早,但规模总量偏小。二是新能源应用发展快,但对产业带动作用弱。三是企业数量多,但龙头企业少。四是产业门类齐全,但核心竞争力不足。(三)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形势和机遇我市具备较好的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新能源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全力把握机遇、破解瓶颈,因势利导,集中力量实现新能源健康快速发展。从国内看,加快推进能源革命。我国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的趋势不会改变,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已经开启,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壮大清洁能源产业”纳入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篇章,为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指明了方向。从省内看,为新能源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我省能源长期形成的一种粗放扩张的模式还未得到根本性扭转,资源型、重化型产业结构突出,能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凸显、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加速兴起,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的技术也日益融入新能源产业。为此,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纳入十强产业,着力打造具有国内尖端水平和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发展高地,将有力推动新能源产业跨越发展,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将倒逼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为我省新能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从我市看,新能源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将新能源产业作为培育壮大新动能的新兴产业之一,为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我市经济实力较强、产业体系完备,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光伏、空气源热泵等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新能源产业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巨大。顺应国家扶持政策导向,坚持引资、引智与扶持现有企业相结合,大力发展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机遇与挑战并存。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质增效为中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新能源体系,促进新能源产业向规模化、绿色化、集聚化、服务化发展,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多元化、规模化、高质量发展,打造国内领先、在国际有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集群,引领我市新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二、基本原则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坚持规划引领,统筹规划新能源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转型、能源结构调整、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乡村振兴,坚持“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促规划”,统筹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空气能等多元化开发应用。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企业主导的协同创新平台和创新机制。加快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高新能源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壮大。 突出重点,集聚发展。依托项目拉动和产业带动,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打造“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群,形成特点鲜明的产业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基地,促进产业升级壮大。清洁低碳、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稳步提高清洁能源使用占比,构建清洁、高效、稳定的能源体系,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带动产业快速发展。三、发展目标总体目标。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突出太阳能、空气能、智能配电装备、氢能等产业,优化产业布局,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知名企业和品牌,到2025年,力争把新能源产业打造成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产业。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为以太阳能产业集聚区、鲁南氢能产业示范基地、空气源热泵生产集聚区等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67亿元,年均增长8%。其中,新能源应用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2亿元,新能源装备制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亿元。新能源应用规模不断提升。到2025年,全市全口径新能源开发利用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至11.6%左右,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100万千瓦左右。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重点骨干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占比达到5%左右;在目前我市2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枣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打造有影响力的国家级研发平台2个,省级研发平台3个,新建市级研发平台4个;培育1家全国知名的龙头企业。将滕州市新能源产业集群打造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综合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专栏1 新能源产业发展主要指标指标利用规模20222025单位一、新能源利用1.新能源消费比重911.6%2.新能源发电装机总量7601100万千瓦二、新能源产业1.新能源产业总产值5772亿元2.新能源产业增加值1721亿元三、新能源技术技术研发投入比重33.5%第三章 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一、产业发展方向(一)装备制造1、太阳能产业加快构建完整产业链。以全面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和普及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广泛应用为重点,立足现有太阳能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发挥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坚持光伏产业和光热产业协同推进,大力研发推广高端、高质、高效技术产品和设备,鼓励配套企业、原料供应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协同创新,延伸产业链条,力争形成集上中下游于一体、各环节相互配合、契合度较高的完整产业链条,建立太阳能产业集群,促进太阳能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太阳能发电产业。稳步提高光伏设备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光伏产业链条,围绕提高光伏电池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着力突破光伏电池关键配套材料、高效低成本超薄晶体硅电池、高效薄膜电池等核心技术,提升光伏核心生产设备性能和成套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推进光伏发电成套关键技术研发与装备生产。依托山东依莱特硅业有限公司上引下拓,加速构建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太阳能热利用。以提供绿色热力为重点,巩固和提升热水市场应用水平,不断扩大太阳能采暖和工农业热利用规模,积极推进太阳能利用与常规能源体系相融合;加快工程系统集成技术研究,把工程供热能力和水平提升作为创新重点,以推广应用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光热产业转型发展,形成太阳能光热利用健康、稳步、成熟的良好发展态势,稳步推进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2、风能产业加快构建风电产业链。围绕风资源评估、风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风电场设计建设施工控制运维等重点环节,吸引国际国内风电装备制造领域龙头企业落户我市,鼓励市内已有配套企业融入产业链条,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独立创新、联合创新,促进风电装备采购生产本地化、高端化,推动风电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工程总承包、运维服务等于一体的风电全产业链,实现风电产业规模化、关键技术自主化、市场销售国际化、运营服务一体化。3、生物质能产业促进生物质关键技术装备快速发展。着力突破生物质高效低氮燃烧、气化耦合发电、纤维素乙醇、生物质航空煤油、生物质烯烃、生物质石墨烯等生物质能热转化和生化转化关键技术,重点推进生物质锅炉(窑炉)、成型燃料、发电设备、先进气化、碳化、生物发酵等领域关键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形成系列化产品和规模化生产能力,培育一批生物质装备制造、高值化产品开发、综合服务等特色骨干企业,着力打造生物质多元化利用示范,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发展。大力推动生物质能利用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大力推动生物质能利用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以及关键设备的自主化,提高利用和转化效率,提高综合效益。充分发挥富源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光大国际环保能源集团的龙头带动作用,完善生物质能全产业链服务,推动生物质能产业技术推广。积极推动生物质能规模化发展,建立健全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建设管理模式,形成生物质能新型产业。大力推动生物质能利用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以及关键设备的自主化,提高利用和转化效率,提高综合效益。生物质成型燃料。因地制宜建设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基地,探索建立覆盖城乡的生物质资源收集、成型燃料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使用的产业体系。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在工业供热和民用采暖等领域的应用,为公共设施和商业设施供应热水和蒸汽、为农村提供炊事和采暖燃料。4、热泵产业加快热泵产业的发展。以山东福德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中科蓝天科技有限公司为主体,逐步完善热泵产品的配套产业链,逐步将换热器材料、外壳材料等配件的原材料加工与我市现有的产业相结合,打造大而强的热泵产品全产业链,打造热泵生产基地。加快变频补焓超低温空气源热泵恒温系统、超低温空气源热泵机组降噪技术、超低温空气源热泵两联供、三联供恒温系统定频补焓机组主控制程序技术、模块化的低温空气源热泵两联供恒温系统、超低温螺杆机组、以CO2系统和NH3系统为基础的高效商用高温蒸汽机组、多能互补空气源热泵机组、空气源热泵烘干机组、空气源热泵新风净化技术等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及推广,加大招引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热泵企业、能源企业落户我市,完善我市热泵产业链。5、超前布局氢能产业构建氢能产业体系。滕州市是全省工业副产氢源聚集的主要城市之一,相关企业具有成熟的氢气制取、储存和利用经验,滕州瑞科天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微矿分离制氢技术与设备,兖矿鲁化、盛隆化工在煤制氢技术上已有积累。依托微矿分离一体化能源岛项目及兖矿鲁化、盛隆化工制氢的成本优势,通过高位推动、上下联动,从氢的产、储、运、加、用等全产业链出发,建设高水平氢能产业生态,打造鲁南氢能产业示范基地,构建我市氢能产业体系。探索发展液态氢的存储、运输技术及设备,低压固态储氢等储氢技术及新型储氢材料,管道输运技术;实现加氢站现场制氢、储氢、加注一体化模式的标准化和推广应用。重点突破燃料电池电堆核心部件,大力发展燃料电池辅助系统关键零部件,突破高比功率燃料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同步推进氢能在交通、能源等多领域的推广与示范,力争在交通领域率先推广实现商业化运营。加快推进氢能在其他领域的示范应用,不断增加氢能使用场景。氢储运领域。重点布局高压气态储氢设备及关键零部件产业,探索发展液态氢的存储、运输技术及设备,低压固态储氢等储氢技术及新型储氢材料,管道输运技术;实现加氢站现场制氢、储氢、加注一体化模式的标准化和推广应用。重点突破远距离、大容量低温液态氢存储运输技术和装备,探索液态化合物和氨等为储氢介质的液氢储运技术和装备,研发高活性、高稳定性、低成本的加氢/脱氢催化剂。固态储氢技术与材料。攻关储氢合金、纳米材料等低压固态储氢技术、材料及设备,实现氢气在特殊场合的高安全、高密度固态存储和运输,通过示范运营探索固态储氢商业化应用场景。氢气管道输运技术。开发用于高压氢气领域的特种钢材及抗氢脆和渗透的输氢管道材料技术,探索氢气中长距离高压力管道输氢示范。燃料电池领域。重点突破燃料电池电堆核心部件,大力发展燃料电池辅助系统关键零部件,突破高比功率燃料电池系统集成技术。重点开发燃料电池电堆核心部件。重点布局催化剂、质子交换膜、膜电极、双极板等核心部件。提高电堆产品的性能和寿命,降低成本。大力发展燃料电池辅助系统关键零部件。重点布局空气压缩机、循环泵、高压电磁阀、氢气电控喷射、DC/DC变换器等辅助系统关键零部件。研究高比功率燃料电池系统集成技术。重点突破燃料电池系统集成与优化控制技术,实现可靠性、耐久性等系统性能全面提升。6、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大招引力度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加强规划引导与支持力度,发挥我市在锂电池材料、铸造等方面的优势,依托山东泰通系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为主攻方向,积极招引知名品牌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壮大新能源电动车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化水平,加强新能源汽车系统集成技术创新,提升整车性能,努力降低制造成本,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整车产品。把锂电新能源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及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战略层面推动锂电产业发展壮大,加快技术研发,突破技术瓶颈,加大招引力度,健全锂电池产业链条。依托中材锂膜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将我市建设成为主要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7、完善智能配电装备产业完善智能配电装配产业链。结合电网升级改造、新能源消纳、智能微电网建设、增量配电等现实需求,以智能变电站成套设备、智能配电网成套设备、用户端智能化成套装备等为重点,大力提升智能输变电装备水平,着力推动配网自动化设备及微电网系统、智能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装备发展,促进产品和部件向核心化、高值化转移,加快发展输变电装备所需高端配套零部件产业,完善智能配电装备产业链,逐步将我市打造成智能配电设施研发生产基地。加快智能配电管理系统研发及推广,以“互联网+”、大数据、云为技术手段实现配电系统的智能化管理。(二)技术服务发展方向加快标准规范建设。组织相关单位构建太阳能、空气能、地源热泵等新能源产品、服务、施工、验收等地方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新能源开发利用的设计、施工、运行、环保等相关标准,制定出台水(地)源热泵系统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技术规范和标准,明确浅层地热能热泵系统的能效、回灌、运行管理等相关要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涉及土壤环境和地下水及地表水环境,项目建设和运营应严格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进行。建立太阳能标准创新基地,制修订一批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引领行业规范发展。强化行业企业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促进行业自律规范、提高市场准入,促进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实现我省太阳能产业新蝶变。构建运营服务体系。鼓励将新能源开发利用项目整体打包,综合运用互联网、智能监控等技术,采取建设运营维护一体化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系统运营维护交由专业化的合同能源服务公司。加快可再生能源融入城市电网热网。加强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电力配套送出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探索建立高比例清洁能源、源网荷协调互动的智能调度系统,构建适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接入的城市电网,保障清洁能源的优先利用和充分消纳,有效支撑现代能源体系。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融入城市热网,结合燃煤锅炉改燃实施煤炭清洁化替代,扩大地热、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供热规模,推动多种形式的绿色电力采暖,与原有城市供热系统相互补充,实现供热多能融合发展。实现机制体制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培育一批创新主体,建设人才培养中心、光伏产业研发基地。推动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打造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发展服务平台,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整合能源产业链各环节,形成全局的能源资产市场,实现能源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效形成供需互动和交易,有效控制新能源投资的风险。依托高耗能企业突破,先行建立大数据基础,鼓励引导能源管理服务公司向大数据智能化支撑方向发展,向售电侧业务拓展。专栏3 重点建设项目1.太阳能光伏应用。“光伏+屋顶”分布式发电:利用工业厂房发展分布式光伏;充分利用商业企业、公共建筑、居民住宅等屋顶资源, 发展屋顶分布式光伏。 结合设施农业建设和渔业养殖,在不影响生态功能、不改变土地性质、不影响生产功效的基础上,建设“农光互补”和“渔光互补”项目。滕州晴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晴阳新能源滕州150MW农光互补项目,滕州市上勤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滕州市级索镇20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西岗镇人民政府200MW光伏发电。2.太阳能光热利用。重点推进医院、酒店、学校等机构实施太阳能热水系统改造,发展完善太阳能中高温集热技术,为工农业提供绿色热力,推动太阳能热利用由低温向中高温转变。推动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发展。山东墨迪能源有限公司太阳能锅炉和真空管、回型管项目。3.热泵。摸清地热资源家底,统筹规划、有序开发地热资源,加快浅层地热推广应用。紧抓北方清洁取暖机遇,发展空气源热泵、CO2热泵、大型螺杆机组,在商场、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场所和新型社区,优先选用空气源、污水源、地源等热泵取暖。中科蓝天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地源热泵生产建设项目,滕州市尚德新能源有限公司翅片蒸发器生产项目。4.风能。积极推进分散式风电布局,探索分布式多能互补小型系统。风下电机(山东)有限公司风下精密电机制造项目。5.生物质能应用。科学推动生物质资源的规模化和市场化开发,稳步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积极扩大垃圾发电项目规模,推动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在城镇商业设施及公共设施中的应用。光大环保能源(滕州)有限公司光大国际滕州环保能源发电项目(二期),高能时代环境(滕州)环保技术有限公司3万吨/年危废焚烧建设项目,滕州中科博联生物环保有限公司滕州市有机固废生物转换项目。6.氢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鼓励兖矿鲁化、盛隆化工发挥成本优势,打造鲁南氢能产业示范基地。建立氢燃料电池创新中心,加快突破核心技术,尽快实现产业化,建设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相关的动力系统、核心部件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力争在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推进氢能在交通、能源等多领域的推广与示范,加快推进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瑞科天启微矿分离一体化能源岛项目。7.智能配电装备。以智能变电站成套设备、智能配电网成套设备、用户端智能化成套装备等为重点,促进产品和部件向核心化、高值化转移,加快发展输变电装备所需高端配套零部件产业,完善智能配电装备产业链。加快发展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设备、电网信息智能传感检测技术及装备、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电站智能清洗机器人等高端装备,打造清洁高效发电设备、高压输变电设备、智能配电设备等研发生产基地。山东合超电气有限公司合超电控设备制造项目,山东龙泰电站技术有限公司电站补偿器生产线建设项目。8.新能源汽车。积极招引知名品牌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壮大新能源电动车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化水平。从战略层面推动锂电产业发展壮大,加快技术研发,突破技术瓶颈,加大招引力度,健全锂电池产业链条。中材锂膜有限公司锂电池隔膜项目。9.智慧能源系统。统筹规划、优化设计、系统集成,选择工业园区,因地制宜实施以天然气、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分布式储能等协同开发利用的综合智慧能源示范项目。滕州新奥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新奥泛能网项目(一期),山东诺邦力实业有限公司年产1000台清洁能源谷电综合利用成套设备项目。二、应用发展方向(一)太阳能多元化发展充分发挥我市太阳能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开发利用基础较好的优势,以提供绿色电力、绿色热力为重点,坚持太阳能发电与热利用并重的原则,不断扩大太阳能利用规模;积极推进太阳能利用与常规能源体系相融合;以推广应用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努力实现光伏产业规模化和跨越式发展,积极推进光热产业转型发展。推动太阳能利用多元化发展。加快分布式光伏在各领域应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积极支持居民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鼓励新建住宅小区、郊区低密度住宅、农村住宅使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重点推进医院、酒店、学校等机构实施太阳能热水系统改造。在村镇公共建筑、农村住宅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在新建的低密度城镇建筑、农村建筑推广使用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等供热系统。太阳能光热利用。依托中科蓝天、阳光博士等龙头企业发展完善太阳能中高温集热技术,提升我市太阳能中高温利用水平,推动太阳能光热利用由生活热水向供热制冷扩展、由单机销售向工程服务扩展、由民用建筑向工业、农林牧渔业和服务业扩展、由低温应用向中高温应用扩展。大力推广与建筑有机结合的太阳能供热、制冷技术,进一步扩大太阳能在建筑领域的应用。通过开发新型中长期蓄热技术和发展高效聚光、转化技术,推动太阳能光热技术在工业、农业等各领域的推广应用。在造纸、食品、化工等工业行业,利用太阳能光热系统进行加热、干燥;在养老、医疗卫生、学校等公共领域,利用太阳能光热改善生活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在农林渔、畜牧等领域,利用太阳能光热进行种植、养殖。在经济条件、资源条件和建设条件较好的地区,积极推广复合热源、多能互补的大规模集中式太阳能热水、采暖、制冷联供技术。面向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分布式能源中心需求,推进太阳能集热由单功能应用向多功能应用转变。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在可利用屋顶(含附属空闲场地)等建筑面积充裕、电网接入条件较好、电力负荷较大的开发区、产业园区,统一规划、连片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在用电价格较高的商场、宾馆、写字楼等建筑物,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鼓励现有电力用户特别是重点耗能企业利用既有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新建项目特别是综合能耗超过1000吨标准煤的项目,需预留分布式光伏建设空间;各类产业集聚区要强化引导,充分利用现有连片屋面,率先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示范应用。鼓励利用塌陷地、荒地、盐碱地等荒地资源,积极稳妥推进各种类型的光伏电站建设,重点结合环境治理和土地再利用要求,对光伏发电项目使用荒滩、荒地等未利用土地的,对不占压土地、不改变地表形态的用地部分,按原地类认定,不改变土地用途,用地允许以租赁等方式取得。结合高效农业区建设以及设施农业、渔业、养殖业等,建设一批农光、渔光等“光伏+”综合利用示范区,促进光伏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支持采取PPP、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方式,利用现有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各类公共建筑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引导居民参与屋顶光伏电站建设,推进低密度住宅区整体规划、建设户用光伏发电。到2025年,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30MW。专栏2 太阳能利用发展目标太阳能光伏利用2019年2022年2025年集中光伏装机容量(MW)300430620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MW)173.343240330总光伏装机容量(MW)473.343650960(二)着力提升生物质能多元化应用水平以生物质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和开发清洁可再生能源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多元发展,宜电则电、宜热则热、宜气则气、合理布局、多元发展”原则,科学推动生物质资源的规模化和市场化开发,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和效益。稳步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合理推广生物质天然气、固体成型燃料、液体燃料的生产与应用。结合垃圾分类处理,积极推进垃圾发电项目扩容。结合当地关停燃煤锅炉进程,以供热水、蒸汽、冷热联供等方式,积极推动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在城镇商业设施及公共设施中的应用。推广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积极推进生物质资源的梯级综合利用,发挥生物质能在生产液体燃料、电力、热力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实现能源、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依托我市生物质资源禀赋并结合现有的产业园区、城镇采暖等用热需求和技术经济性,全面构建以生物质能源为主、多种新能源互补的分布式能源体系,推动构建生物质分布式能源站试点项目,推进形成以生物质能源为主体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格局。到2025年,生物质综合利用装机达到100MW。合理布局沼气规模。充分评估现有的沼气站,在工业废水无害化处理集中地区和畜禽规模化养殖地区,依据畜禽养殖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以及造纸、酿酒等企业工业有机废水规模,合理布局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设立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