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前三章重点知识总结.pdf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前三章重点知识总结2 作者:日期:3 高中生物必修3 提纲第 1 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单细胞生物在 水环境 中生活2、体液包括 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前者占体液的 2/3,后者占体液的 1/33、细胞外液包括 血浆、组织液、淋巴,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血浆组织液组织细胞细胞内液淋巴4、血液由 血浆、血细胞 两部分组成。5、大多数体内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组织液,大多数血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血浆,毛细血管壁生活的具体的环境为 组织液、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淋巴6、组织液被 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经淋巴循环由 左右锁骨下静脉 汇入血浆,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 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组织液与血浆之间 相互渗透。7、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成分的主要区别是后者有较多的蛋白质。8、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 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 Na+和 Cl。9、正常人的血浆 pH为 7.35 7.45,血浆的 pH保持稳定与 HCO3,、HPO42等离子的缓冲作用有关10、神经体液免疫 组成的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第 2 章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基本方式是 反射。12、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由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两种神经元组成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由 感觉神经元、联络(中间)神经元、运动神 经 元 三 种神经元组成13、反射弧通常由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 应 器 五 部分组成感受器的功能是 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传递兴奋传入神经的功能是 将感受器的兴奋传向神经中枢神经中枢的功能是 产生兴奋并对传入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淋 巴 细 胞细胞内液血 细 胞毛细血管管壁细胞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tiA,元苗阳S式4 传出神经的功能是 将神经中枢的兴奋传向效应器效应器的功能是 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效应器由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14、神经元的结构由 细胞体和突起(轴突、树突)等部分组成15、脊神经的后根由大量的传入神经纤维 组成,在后根上有由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组成的神经节,后根与脊髓灰质的 后角 相连,后角较前角 细,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组成后根的神经纤维进入脊髓后通过轴突 与中间神经元间接连接。16、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电位 状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外正内负,在受刺激时,刺激部位的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外负内正。由于兴奋部位与未兴奋之间有 电位差 的存在而发生 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 局部电流,膜外的电流方向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的电流方向是由 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神经细胞内钠离子浓度低于细胞外,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17、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18、相邻的两个神经元之间不是直接接触的,有突触间隙,突触间隙内液体环境为组织液。神经元的 轴突末梢 多次分枝,小枝的末端叫做 突触小体,与其它神经元的 细胞体,树突 相接触,形成 突触。19、突触的结构包括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0、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 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 特异性受体 结合,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糖蛋白,突触小泡的形成与 高尔基体 有关,神经递质的释放与 线粒体、细胞膜 有关。21、由于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的兴奋的传递是 单向的,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实现了电信号化学信息电信号的转变。在突触前膜上电信号化学信息,突触后膜上化学信息电信号。22、大脑皮层中有 调节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如躯体感觉中枢,小脑中有 维持躯体平衡的中枢下丘脑中有 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 及与生物节律控制有关脑干中有 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脊髓中有 缩手反射中枢、排便、排尿中枢、膝跳反射中枢1 静息电位钾离子通道关闭,钠 离 子通 道 关闭,钾离钠 钾 泵作用,钾o%o應I冉ii5 一般低级中枢受脑中 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节23、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语言文字,涉及人类的 听、说、读、写。当 S区损伤,病人患 运动性失语症,当 H区损伤,病人患 听觉性失语症,人的短期记忆与大脑皮层下的海马区 有关,长期记忆与 新突触 建立有关,通过 重复,可使 短期记忆转变成长期记忆。24、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促胰液素,其形成部位是 小肠黏膜,形成条件是 盐酸的刺激25、下丘脑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垂体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抗利尿激素甲状腺分泌 甲状腺激素,胰岛分泌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26、胰岛素由 胰岛 B细胞分泌,其作用是促进 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抑制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抑制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从而 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由 胰岛 A细胞分泌,其作用是 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脂肪、氨基酸等)转化为葡萄糖,从而 升高血糖浓度。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稳定,胰岛素的作用结果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该调节方式叫 反馈调节。27、人体在寒风中,几乎所有的细胞都被动员起来,起动员作用的是神经冲动和激素。激素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作用于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28、当人体受寒冷刺激时,皮肤中温度感受器(冷觉感受器)受刺激,神经冲 动 传 至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神经冲动再传至 下丘脑,使其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激 素,该激素传至 垂体使其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传至 甲状腺 使其分泌 甲状 腺激素,当血液中该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垂体分泌相关 激 素,当血液中激素减少到一定程度时,甲状腺激素 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活动的 抑 制 减弱。29、激素调节的特点是 微量和高效,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 一 经 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被 灭活。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 不 提 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30、单细胞的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31、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 迅速,作用范围 准确,局限,作 用 时 间2:/m(0.S-1.|贪樹中的类cqtHjO叶 栝ft肝ff2sfL)j合农jTmiafwjs*mw.mMw.92-9血#的来级和去句(EfrffSTi靳 肪 等 物 晚崩肪.某座氨基&等TaTRH*T3H反蛳甲状*SR代#ai-up状嗓轚ff分3M分或珣I承意6 短暂体液调节的作用途径是 体液运输,反应速度 缓慢,作用范围 广泛,作用时间 长32、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产热的部位主要是 骨胳肌、肝脏,热量的散失主要通过 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调节血流量散热,调节上述过程的神经中枢在 下丘脑33、当人体饮水不足时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对外 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该激素促进 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同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使饮水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34、不少内分泌腺 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即神经体液 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影响神经系统的 发育和功能35、免疫系统包括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其中免疫器官包括 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免疫细胞包括 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其中后者包括B 细胞、T 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包括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36、人体的免疫有三道防线,皮肤、黏膜 组成第一道防线,吞噬细胞、杀菌物质 组成第二道防线,以上两道防线是 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因此叫 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主要由 免疫器官 和免疫细胞 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而组成。3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1二、比较项目举例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N神经调节缩手反射体液调节甲状JB激索体液运输较缓糨较广泛比较长反射孤迅速准确1比较JB限短籌了-.你水不足迓谢卜液冬透职f萵下ii炤d的搂送畢-I:*5:艮.下好细系lAAJiTW!茧t(O产生酿.-主动tt本匣a.-|Thus:紅:|1*上*1I3l*5t|H-T|V崎i7 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37、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淋巴细胞,其中 B 细胞主要靠产生 抗体 作战,这种方式称为 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 效应 T 细胞 作战,这种方式称为 细胞免疫。这两种免疫是专门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的,因此也称为 特异性免疫。抗原:外表来病原体或者自身衰老坏死病变的细胞表面的大分子物质。38、体液免疫的大致过程是:(1)大多数病原体经 吞噬细胞 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再将抗原递给 T 细胞,T 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并将抗原传递给 B 细胞,B 细胞受到刺激后,增殖、分化 成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 抗体;(2)少数抗原不经吞噬细胞的处理及T细胞的传递 直接刺激 B细胞而使其增殖、分化;(3)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后,刺激相应的记忆细胞使其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4)人体经过一次免疫应答后体内将留有抗体和记忆细胞,所以一般同一种传染病短期内不会得第二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和记忆细胞会逐渐消失,且病原体本身会发生 变异39、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形成 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抗体的作用是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抑制病原体对人体细胞的黏附。40、细胞免疫过程中 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效应 T 细胞,效应 T 细胞特异性的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如消灭侵入体细胞的 病毒、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是浆细胞,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是吞噬细胞,吞噬细胞有识别功能,识别有害病原体。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先进行体液免疫,入侵细胞后再进行细胞免疫。41、免疫系统具有 防卫、监控、清除功能。42、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是 AIDS,引起艾滋病的病毒的中文名称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是HIV,该病毒主要入侵T 细胞,并逐渐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病人最终引起严重感染,恶性肿瘤 等疾病。43、艾滋病主要通过 性接触、血液、母婴 三种途径传播,在生活中下列途径易传染:(1)静脉吸毒共用针管;(2)与艾滋病患者共用纹身、纹眉器械;(3)输入含 HIV 的血液;(4)与艾滋病人共用剃须刀4体夕Vttff.抗体柹Aa!2-i5体诂免示*a8 第 3 章植物的激素调节44、胚芽鞘尖端 能产生生长素,并且胚芽鞘的尖端能感受光的刺激。生长部位是胚芽鞘 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照射后使胚芽鞘 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当生长素传递到 伸长区 时,伸长区背光一侧生长快,向光一侧生长慢,使胚芽鞘生长具有 向光性。45、生长素的化学名称是 吲哚乙酸,英文缩写是 IAA,与生长素具有相同效应的物质还有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46、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芽、幼叶、发育中的种子,其合成原料是 色氨酸。在合成部位形成层进行横向运输。生长素从合成部位运输至作用部位是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是指从形态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是一种 主动运输。生长素还可以通过韧皮部从一侧向另一侧运输,引起这种运输的外界刺激可能是单侧光照射,也可能是重力作用。这种运输叫非极性运输。47、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 两重性,这与 生长素溶液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程度、器官种类 有关,根、芽、茎三种植物器官中对生长素反应是最敏感的是根,其次是芽,最不敏感的是 茎。因此茎有背地性,根有向地性。48、顶端优势是由于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上部侧芽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比较敏感,因此侧芽的发育受到抑制。果树、花卉、棉花、油菜的生长后期需解除顶端优势以解除生长素对侧芽的抑制,从而多开花、多结果。与生长素有相似生理效应的人工合成物质有-萘乙酸(NAA)、2、4-D 等。49、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所用的材料是 同种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有 NAA、2、4-D等,作用的方法有 浸泡法、沾蘸法 该实验可先设计 浓度梯度较大的预实验,再做细致的实验.该实验成功的另一关键措施是控制无关变量。50、生长素的作用是 促进细胞伸长生长,促进种子萌发,防止落花、落果,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乙烯的作用是 促进果实成熟。赤霉素的作用是 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 促进细胞分裂、延缓衰老和保鲜。脱落酸的作用是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果实衰老脱落、促进种子的休眠。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同种生物的所有 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2、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数量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9 增长型稳定型年龄组成衰退型性别比例空间特征: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不能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预测和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除此以外,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_五点取样法及_等距取样法 _。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_随机取样 _,不能掺入 _主观因素 _。计算时求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 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N只鼠,第二次捕获 m只,其中有标记的鼠为n,则该种群中共有鼠的只数M=Nm/n 灯光诱捕法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公式:Nt=N0t增长率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大(1)产生条件:食物、空间资源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实验室)举例:自然界中,外来物种入侵的早期阶段。(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 连续 增长;增长率 不变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S”型曲线时间t+Hi賊rritWIK种群数ffiA自春10 增长率 逐渐变小,增长速率先增加后降低(1)产生条件:自然界的空间和资源有限(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快,达到 K时增长速率为0 环境容纳量:又称K 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_。K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_外界环境 _的影响。(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 值 降低,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增大环境阻力减少 其 K值。(4)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所以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5)网络构建种群特征丽韻组成遗麵龍特征型增长曲线4别比例种群数量变化卜1稻JSr1%11IIu_型增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