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
资源ID:65774263
资源大小:233.03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一、单选题1礼记·王制中记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逸周书·文传篇也说,“天有四缺,水旱饥荒,其至无时,非务集聚,何以备之”。这些反映了中国古代( )A社会救济体系发展完备B自然灾害现象十分严重C国家的职能是救济灾民D备荒救灾思想历史悠久2史学界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主要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进行,基层社会的自治化倾向越来越强。这表明( )A乡里组织是明清时期成立的乡村自治组织B国家政治体制上的中央集权严重弱化C宗族、士绅阶层成为动摇封建统治的重要力量D国家控制与乡村自我管理相结合,共同维护基层社会秩序3从敦煌、吐鲁番出土发现的唐前期的户籍残卷来看,唐代的户籍首先详细记录户主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姓名、年龄、身份。然后就是各类土地的数量、应授田数、已授田数。并且户籍管理十分严格,对于不觉脱漏(户口)者,轻则答四十,重则徒三年,这表明唐朝前期的户籍制度( )A反映出国家赋税制度的实际需要B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以普遍推广C持久性地维护了封建小农经济D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地方治理体系4古代户籍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以下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A编户齐民、大索貌阅、黄册B编户齐民、大索貌阅、主户客户C大索貌阅、编户齐民、主户客户D大索貌阅、编户齐民、户贴制度5下表反映了实施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数及其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趋势( )年份数量项目194019491958196719771988某种社会保障575880120129145老年、残疾、遗属33445892114135疾病与生育保险243659657284工伤575777117129136失业212226343840家庭补贴72738626563A扩大了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职能B改善了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C充分发挥了政府的市场调节作用D适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6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税起征点为800元,而2018年全国人大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税起征点为每月5000元,并进行包括子女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赡养老人等在内的专项附加扣除。这一变化表明( )A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B个税征收制度更加完善C国民生产总值极大增长D国民贫富差距不断拉大7隋书中记载,据长孙平奏请,朝廷让民间每年秋收时每家拿出一石以下的粮食,贫少出,富多出,储存在乡里,用来防备荒年、名叫"义仓”。据此可知,“义仓”( )A在隋朝之前已经广泛设置B主要用于保障朝廷粮食供给C具有民间赈灾自救的作用D满足了百姓荒年的粮食需求8北魏在均田制的实施过程中,荫附户问题突出。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冲实行三长制的建议,“应效法古制,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三年无过失者则升一等”。多数农民拥护新制度,“于是海内安之”。据此推断,三长制的推行( )A推动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B有利于使租庸调制得到推广C加速了北方的民族交融趋势D有利于加强国家的基层治理9顺治十六年(1659 年)清廷设立乡约制度,规定每月朔望两次宣讲圣谕六训,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到康熙朝,颁布了“圣谕十六条”。清廷的做法( )A保证了地方社会长期稳定B借助宗法纽带加强了中央集权C提高了乡民整体道德素养D增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力度10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凡各处田禾遇有水旱灾伤,所在官司踏勘明白,具实奏闻。仍申合干上司,转达户部立案,具奏。差官前往灾所覆勘是实,将被灾人户姓名、田地顷亩、该征税粮,数目造册缴报本部立案,开写灾伤缘由具奏。”由此可见( )A救灾措施精准到位B注重对灾情的核实C救灾过程公开透明D灾情统计规范高效11开皇三年(583年), 隋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个人体貌。隋炀帝大业五年(609 年),又一次“大索貌阅”。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隋朝的“大索貌阅” ( )A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B增强了社会经济的活力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打击了劳动人民积极性12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向主要表现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混合经济的发展福利制度的完善 计划经济的推行ABCD13以下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A沉重的赋税制度B严酷的法律制度C严密的基层管理D女子地位的提高141073年,范仲淹家族的续立义庄规矩规定:“诸位子弟得大贡比试者,每人支钱一十贯文,再贡者减半,并须实赴比试乃给,即已给而无故不试者追纳。”这说明义庄( )A救济的重点在于赈灾B注重民众的相互监督C成为社会救济的主体D关注家族的长远利益15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解除关系封君也要正式地归还象征骑士领的木棍、羊茅植物等物品,并同时宣布“我自愿废除你对我的臣服,我使你我平等起来”。这说明当时的西欧( )A封君封臣之间存在契约关系B封君权力至高无上C封君封臣社会地位基本平等D王权逐步得到强化1619世纪80年代,德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套完善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通过了疾病保险法意外事故保险法老年和残废保险法等法令。这些法令旨在( )A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B积聚德国统一力量C遏制法西斯势力的上台D改善德国民众生活二、简答题17历代基层组织形态(1)历代基层组织是什么?(2)历代基层组织形态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18梳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基层组织、社会救济优抚政策演变的特点及其原因。试卷第3页,共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D2D3A4B5D6B7C8D9D10B11C12A13C14D15A16A17(1)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2)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18户籍制度基层组织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秦汉n战国:开始出现如公元前375年秦献公 “伍”的办法编排户口n秦朝:户籍分类登记制度一般百姓户籍 宗室籍 宦籍 市籍n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 “编户齐民”制度 东汉末年户籍散乱原因:战事频繁 人口流动 豪强地主争夺人口农村乡里制度n乡 设三老,掌教化; 设啬夫,掌狱讼赋税; 设游徼,掌捕盗;n里 设里正什伍制度 互相监督n亭 亭长传递政令 维护治安城市市坊制度国家层面n国家备荒 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 隋唐:重视官方储备 提倡民间积储n国家优抚 表现秦汉鸠杖明初优抚高年平民 机构唐养病坊 宋福田院 元众济院 明养济院民间层面n宗族救助: 义田 义学 义宅 义冢n慈善组织: 明清善堂 善会两者区别n政府救济 重点 救灾 核心 粮食供应安置流民 n社会救济 侧重 日常生活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资助贫困人口的教育、安葬无人埋葬的骸骨等发展趋势政府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 宋朝以后宗族 慈善组织作用逐步增大魏晋n西晋: “黄籍”n东晋: 南方土著黄籍 北方南渡白籍侨居不征发赋役 土断白籍人口土著化 承担赋役隋唐n“大索貌阅”核定户籍n唐承隋制 户籍三年一造n农村 乡里制度n城市 城内坊市制 郊外设村邻保制度 相互监督宋n主户:拥有土地 缴纳赋税n客户:没有土地佃户n趋势:主户比例上升不抑制土地兼并n农村 乡里制度王安石实施保甲制n城市 市坊制度解体商品经济发展元n户口:分军户 民户 匠户 站户n特点:“诸色户计”世代相袭不变明n朱元璋调查户口推行户帖制度n户口:明承元制分民籍 军籍 匠籍等n户籍册称“黄册”n农村 乡里制度里甲制如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清n特点:户籍管理松弛乾隆户籍永停编审只登记人口数量n原因:摊丁入亩 户籍作用削弱n城市乡村 里甲制保甲制n特点 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兼区划 户籍 社会治安一体 体现专制强化备注n户籍制度根本目的:巩固统治n户籍制度直接目的:掌握人口变动情况 以便征发赋役兵役n基层组织任务:征伐赋役 维护稳定n乡村治理特点:一定程度自治受过儒家教育的“绅士”发挥重要作用两者地位政府是社会救济主体民间组织处辅助地位答案第7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