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
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大全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大全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得到推广.(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关中农民创造“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和起绒锦等.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唐代: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通风,然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唐代: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市”在历代的发展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有利于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消极方面,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影响:阻碍了中外经济交流和资本主义萌芽。历史必修2知识点整理归纳1、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2)石器锄耕(3)铁犁牛耕2、古代农业的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3、古代耕作演变: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4、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5、古代灌溉工具演变: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6、中国古代人们由不断迁徙走向定居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8、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9、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散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分工简单,技术落后(落后性)易受天灾、苛政的影响(脆弱性)10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11、对小农经济的评价:积极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1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13、三大手工业部门的发展状况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冶金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瓷元朝青花瓷明清-珐琅彩、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器丝商朝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业西汉政府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14、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地点:江南15、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16、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历史必修二答题技巧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抄材料材料型试题提供的材料,一定是有“用”的,尤其是“根据材料总结内容/特点”之类的试题,答案往往隐藏在材料中。如果试题提供的材料足够丰富,很多时候,考生只需把材料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找出来,然后根据需要进行“再加工”(抽象、概括、归纳)即可作答,我们不妨称其为“抄袭”艺术。当然,“抄袭”的时候要掌握技巧,一般不要“原文照抄”。“抄袭”的类型很多,或抄袭大意,或抽象概括,或()替换,或文言文转换为白话文,或把欧式语言转换得符合中国语言习惯,或把口语转换为专业术语,或长短句互换等。总之,既要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又要对有效信息能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背课文尽管当前的高考很少会有直接背诵教材就得分的试题,但很多时候,试题的设问还是与教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考生通读材料和设问之后,如果无法从材料中寻找到答案,也不必紧张。此时,可尝试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所学教材相对照,以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一章、哪一节相关联,将材料与教材关联在一起,以便于找准答题的方向。当然,这种联系可能是凌乱的,可能涉及到教材的许多章节。这就需要考生唤醒,把与试题有关的教材知识“调动”起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进行知识“大挪移”。此类方法多适用于原因、影响、评价类试题。找解答的关键“找”即找有效信息、找答案。(1)根据标点符号判断段落结构,确定信息源。“、”和“;”表示多个同类信息的并列。“。”表示一个完整信息的叙述完毕。“”在材料中多表示与解题无关文字的省略,也就是说“”的前后有可能会隐藏着有效信息。根据材料所包含的不同信息,用斜线划出相应的层次。(2)根据设问要求找信息,确定答案来源。在设问中,常有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等类似文字。解题时,须对这些限定词语予以关注。“根据材料”:这种设问多表示答案主要通过材料来解答,甚至有可能就出现在材料中。“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设问大多表明材料只是抛砖引玉,真正的答案还得求助课本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设问表示仅仅依靠材料还不能提供完整的答案,需要通过课本知识来补充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