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涤纶短纤维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参考范文.docx
MACRO 泓域咨询 /重庆涤纶短纤维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目录第一章 行业发展分析7一、 行业概况7二、 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8三、 与行业上下游关系11第二章 项目概述14一、 项目名称及投资人14二、 编制原则14三、 编制依据14四、 编制范围及内容15五、 项目建设背景16六、 结论分析20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22第三章 项目背景分析24一、 行业壁垒24二、 基本风险25三、 行业竞争格局26第四章 选址方案分析27一、 项目选址原则27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27三、 创新驱动发展31四、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32五、 产业发展方向33六、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36第五章 建设内容与产品方案37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37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37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38第六章 建筑技术分析39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39二、 建设方案39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41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41第七章 运营模式分析43一、 公司经营宗旨43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43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44四、 财务会计制度48第八章 发展规划分析55一、 公司发展规划55二、 保障措施59第九章 SWOT分析62一、 优势分析(S)62二、 劣势分析(W)64三、 机会分析(O)64四、 威胁分析(T)66第十章 工艺技术方案74一、 企业技术研发分析74二、 项目技术工艺分析76三、 质量管理78四、 项目技术流程79五、 设备选型方案80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81第十一章 节能方案83一、 项目节能概述83二、 能源消费种类和数量分析84能耗分析一览表84三、 项目节能措施85四、 节能综合评价85第十二章 环保方案分析87一、 编制依据87二、 环境影响合理性分析88三、 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88四、 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89五、 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90六、 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90七、 营运期环境影响91八、 环境管理分析92九、 结论及建议93第十三章 劳动安全95一、 编制依据95二、 防范措施97三、 预期效果评价100第十四章 投资计划101一、 投资估算的依据和说明101二、 建设投资估算102建设投资估算表106三、 建设期利息106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06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07四、 流动资金108流动资金估算表109五、 项目总投资110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10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11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11第十五章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113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13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13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14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15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16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17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18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20三、 偿债能力分析121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22第十六章 风险评估分析124一、 项目风险分析124二、 项目风险对策126第十七章 总结129第十八章 补充表格131建设投资估算表131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31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32流动资金估算表133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34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35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36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36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37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38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38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39本报告基于可信的公开资料,参考行业研究模型,旨在对项目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研究。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参考范文模板用途。第一章 行业发展分析一、 行业概况涤纶纤维也称聚酯纤维,指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简称聚酯)为原料生产合成纤维的活动。再生涤纶纤维的原料,主要是回收的废旧聚酯瓶、片材、膜以及聚酯涤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聚酯块料、废丝等,其中以废旧聚酯瓶、片材、膜为主,约占80%,而在回收废旧聚酯瓶、片材、膜中,又以进口为主。“十二五”期间,国家把“废旧纺织品、废旧塑料资源化利用”定性为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特别是中国的战略要求,用再生聚酯塑料瓶片替代石油聚酯切片生产涤纶纤维项目完全顺应循环经济要求,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增强了涤纶企业的发展后劲,并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再生化纤行业是落实国家循环经济、建设资源型节约社会的重要践行者。1941年,英国的J.R.温菲尔德和J.T.迪克森以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为原料在实验室内首先研制成功涤纶纤维,命名为特丽纶(Terylene)。1953年开始生产商品名为达克纶(Dacron)的涤纶纤维,随后,涤纶纤维在世界各国得到迅速发展。1960年涤纶纤维的世界产量超过聚丙烯腈纤维,1972年又超过聚酰胺纤维,成为合成纤维的第一大品种。2003年,在全球纤维消费结构中,涤纶纤维比重达38.26%,首次超越棉花,成为第一大纤维品种。目前国际涤纶纤维产业分工的发展趋势为:常规涤纶纤维生产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向低成本地区发展;常规非纤产品生产以需求导向为特征,向供应短缺地区发展;高性能、高附加值的纤维及非纤产品生产以技术密集型为特征,向技术领先地区发展。我国涤纶纤维行业在21世纪以来,以高起点、低投入、大规模的后发优势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涤纶纤维工业下游产业对涤纶纤维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是拉动该行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涤纶技术进步使涤纶生产装置规模扩大,效率提高,投资降低,建设周期缩短,特别是国产化技术和装备的成功开发大大降低了涤纶装置的单位产能和投资成本,降低了行业进入门槛。同时开放的市场,国有、外资和民营等多种类型竞争主体的参与给涤纶工业带来了活力。在市场需求拉动、技术进步推动和机制转变带动下,我国涤纶纤维行业产能产量快速增长,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技术装备国产化成效显著,产业地位和产业素质均明显提高,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产业布局更趋合理,行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二、 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有利因素(1)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根据国家发改委于2012年1月19日出台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该规划指出,提高差别化纤维的比重,满足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到2015年,化纤差别率提高到60%以上;根据国家发改委于2013年2月16日颁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该指导目录指出,“智能化、超仿等差别化、功能聚酯(PET)及纤维生产(东部地区限于技术改造);腈纶、锦纶、氨纶、粘胶纤维等其他化学纤维品种的差别化、功能性改性纤维生产”被列为“鼓励类”产业。(2)产品结构稳步升级从产品结构来看,随着消费者对于纤维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棉纱本身可改进的余地越来越小,棉纱在纱线中所占的比重会逐渐下滑。与此相反,随着技术的进步,更多功能的化纤材料面世将会进一步改变整个纺纱行业,因此未来化纤新系统在纱线中的比例将会进一步上升。除此之外,主要针对差别化涤纶纤维市场,立足精细化、差别化的特点,注重产品竞争策略,力争在细分市场确立优势,追求产品的高附加值带来的较强的盈利能力,以增强抵抗行业周期波动风险的能力。品种变化趋势方面,开发超仿真、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生物质纤维、高性能纤维的产业化研发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3)下游行业的持续发展为行业提供了较大的市场空间再生涤纶短纤的下游行业为服装、家纺等行业。从行业经营情况来看,我国家纺行业是目前整个纺织品行业中发展前景最好、成长速度最快的子行业,年均增速基本保持在20%-30%的范围。中国的家纺业方兴未艾目前正朝着转型升级的方向前进。要让消费者更高性价比、更精美产品的,符合供给侧改革方向和产能优化方向。同样有利于涤纶短纤行业的深度发展。2、不利因素(1)生产成本上升我国涤纶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发展相对滞后。近些年来,随着行业的迅速发展,劳动力成本、土地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制约日益加剧,行业生产成本呈加快上升趋势,挤压了行业更快发展的空间(2)油价下跌对于化纤行业中的再生聚酯行业影响最为显著。再生行业的起源本身是为了应对价格高企的能源行业,油价暴跌使得这一行业的地位显得尴尬。从短期看,上游因为产能压力,库存本来就比较高,下游企业加重观望,不利于企业的开工。(3)行业周期性及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周期性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特别在当前世界性的知识经济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周期性转换的不断加快,对行业的运行和发展影响很大,企业把握生产经营的难度与风险明显加大。化纤工业介于石油化工和纺织工业之间,而原料占化纤生产成本的比例很高(合纤一般80%85%),而石油化工行业基本处于寡头垄断状态,因此化纤行业极易受到原油和合纤原料价格波动的影响,再加上经济发展和市场运行因素变化以及化纤行业自身运行与发展特点的影响,从而产生了非常明显的行业周期性运行规律。与此同时,再生涤纶短纤行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若经济衰退将使得行业整体景气度下降。三、 与行业上下游关系1、涤纶短纤维与上游上业的关联性涤纶短纤维行业的直接上游为PET切片和瓶片,最终上游行业为石化行业。由于PET是涤纶短纤维最主要的原材料,占据产品生产成本的70%左右。因此,PET价格直接影响到涤纶短纤维产品的成本。PET是以原油为原料,经多道工序提炼加工而成,切片价格直接受到世界原油价格的影响。原油作为全球各国家的战略性物资,一直以来都处于资源垄断的状态,原油价格受到世界宏观经济及主要产油国的地缘政治局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世界宏观经济增速加快,以及主要产油国政局不稳定性加剧,将导致世界原油价格上涨,反之价格下降。因此,涤纶短纤维行业对上游议价能力较弱。从长期来看,PET价格变动趋势与世界原油价格的变动趋势具有相关性。原油价格的下降和PET价格的下降为涤纶短纤维产品成本提供了下降空间。2、涤纶短纤维行业与下游行业的关联性下游终端行业为服装和家纺行业。与上游石化行业的垄断竞争格局不同,服装、家纺行业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国是世界纺织业大国,纺织行业的快速发展将促进涤纶行业的迅猛增长。因此,下游行业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决定行业的市场规模。近几年,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和发展,我国服装市场和家纺市场继续保持着较快增长。2011年至2014年,我国服装产值保持平稳增长,由2011年的1,586.95亿件增至2014年的1,846.33亿件,年均增长率为5.07%。同时2015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未来4年将合计带来1575万新增人口,从而拉动婴童相关消费增长,有望带来近千亿规模的消费空间。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也为童装市场消费创造了有利条件。统计显示,2015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前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且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均实现了同比较快增长。受此支撑,不断增强的城乡居民消费能力为婴童服装产业的繁荣提供了保障。有鉴于此,二胎全面放开政策叠加目前的婴童红利,童装及婴童日用品(包括湿巾、尿裤)成为直接受益的领域。从行业经营情况来看,我国家纺行业是目前整个纺织品行业中发展前景最好、成长速度最快的子行业,年均增速基本保持在20%-30%的范围。中国的家纺业方兴未艾目前正朝着转型升级的方向前进。要让消费者更高性价比、更精美产品的,符合供给侧改革方向和产能优化方向。综上所述,下游服装、家纺行业保持平稳增长,涤纶短纤维作为上述行业重要的原材料,需求量也将因此得到显著增长。尤其是差别化涤纶短纤维的产品研发,得到越来越多下游企业认可,同样有利于涤纶短纤行业的深度发展。第二章 项目概述一、 项目名称及投资人(一)项目名称重庆涤纶短纤维项目(二)项目投资人xx投资管理公司(三)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二、 编制原则1、立足于本地区产业发展的客观条件,以集约化、产业化、科技化为手段,组织生产建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目标。2、因地制宜、统筹安排、节省投资、加快进度。三、 编制依据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纲要;2、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3、相关财务制度、会计制度;4、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5、可行性研究开始前已经形成的工作成果及文件;6、根据项目需要进行调查和收集的设计基础资料;7、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8、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9、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本项目的各种技术资料、项目方案及基础材料。四、 编制范围及内容投资必要性:主要根据市场调查及分析预测的结果,以及有关的产业政策等因素,论证项目投资建设的必要性;技术的可行性:主要从事项目实施的技术角度,合理设计技术方案,并进行比选和评价;财务可行性:主要从项目及投资者的角度,设计合理财务方案,从企业理财的角度进行资本预算,评价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进行投资决策,并从融资主体的角度评价股东投资收益、现金流量计划及债务清偿能力;组织可行性:制定合理的项目实施进度计划、设计合理组织机构、选择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等,保证项目顺利执行;经济可行性:主要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衡量项目的价值,评价项目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增加供应、创造就业、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效益;风险因素及对策:主要是对项目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组织风险、法律风险、经济及社会风险等因素进行评价,制定规避风险的对策,为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五、 项目建设背景我国涤纶发展前景广阔,是合成纤维中的支柱品种。涤纶纤维作为主要的工业用化纤原料,市场尤其看好,前景诱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目前涤纶发展的重点是:加大装饰用、产业用涤纶纤维比例,快速增加服装用差别化纤维品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涤纶纤维产能、产量和需求量均呈大幅攀升态势,国内市场供不应求。与此同时,中国国家经贸委的行业技术重点发展项目中,把产业用纺织品列为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不论是从国家政策导向,还是从市场未来趋势来看,利用日常废旧的聚酯瓶片生产涤纶纤维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发展电子、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消费品、材料等支柱产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二)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现代会展、法律服务等服务业,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步伐,提升金融机构、市场、产品、创新、开放、生态等金融要素集聚和辐射能级,探索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三)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实施“千年良田”工程,成片规模化推进宜机化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落实“米袋子”和“菜篮子”负责制,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动智慧农业建设,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大力拓展农产品市场,推进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推广巴味渝珍特色品牌。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四)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进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深入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高标准建设铁路运输干线网络,基本形成“米”字型高铁网,强化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干支融合、多式联运功能,提升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推动中心城区间畅联畅通,构建主城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提高“一区两群”内畅外联水平,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和智能交通体系。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完善能源保障体系,建设智慧能源系统。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系统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大力发展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有序推进数字设施化、设施数字化。(五)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优化完善“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高水平打造“智造重镇”、建设“智慧名城”。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数字内容、超算等大数据产业,积极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积极培育智能化新产品、新模式、新职业。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开发培育智能化应用场景,挖掘数据资源的商用、民用、政用价值,拓展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旅游和智慧社区等智能化应用。深化数字领域开放合作。健全数字技术、信息安全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全面提升数字安全水平,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六、 结论分析(一)项目选址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占地面积约98.00亩。(二)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项目正常运营后,可形成年产xxx吨涤纶短纤维的生产能力。(三)项目实施进度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24个月。(四)投资估算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34006.94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6193.0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7.02%;建设期利息519.2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53%;流动资金7294.6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1.45%。(五)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34006.94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投资管理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23411.15万元。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10595.79万元。(六)经济评价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621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47078.52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11008.52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24.33%。5、全部投资回收期(Pt):5.66年(含建设期24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20391.71万元(产值)。(七)社会效益项目产品应用领域广泛,市场发展空间大。本项目的建立投资合理,回收快,市场销售好,无环境污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这也奠定了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项目实施后,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国家及地方财政收入,带动产业升级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由于本项目环保治理手段完善,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八)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65333.00约98.00亩1.1总建筑面积104270.541.2基底面积37893.141.3投资强度万元/亩250.432总投资万元34006.942.1建设投资万元26193.092.1.1工程费用万元21972.092.1.2其他费用万元3484.042.1.3预备费万元736.962.2建设期利息万元519.202.3流动资金万元7294.653资金筹措万元34006.943.1自筹资金万元23411.153.2银行贷款万元10595.794营业收入万元621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47078.52""6利润总额万元14678.03""7净利润万元11008.52""8所得税万元3669.51""9增值税万元2862.15""10税金及附加万元343.45""11纳税总额万元6875.11""12工业增加值万元22467.94""13盈亏平衡点万元20391.71产值14回收期年5.6615内部收益率24.33%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21400.71所得税后第三章 项目背景分析一、 行业壁垒1、管理与人才再生涤纶短纤维为技术密集型行业,对生产设备和控制系统等硬件系统有很高的要求,同时差别化、功能性是行业的发展方向,对生产工艺、生产过程控制及其它软件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而差别化、功能性产品的开发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长期经验积累。我国再生涤纶短纤维制造行业起步较晚,有成熟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稀缺,这已经成为限制国内新建再生涤纶制造企业主要障碍之一。2、资金障碍虽然进入门槛较低,但再生涤纶制造行业对投资规模的要求很高,首先,再生涤纶纤维制造业的成套生产设备价格昂贵,固定资产投资较大;其次,再生涤纶制造行业连续性大批量的生产模式要求企业有充足的流动资金以保证原料的采购;再次,随着产能向大企业集中,新进入者需具备一定的经济规模才能与现有再生涤纶制造企业在设备和成本等方面展开竞争。而且,随着生产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再生涤纶制造行业已逐步发展成为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规模效益型的企业,没有一定的技术、资金的支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无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对于该行业的新进入者而言,需要很长的启动时间,所面临的资金压力较大。3、技术障碍再生涤纶制造行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随着产品创新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对差别化纤维的功能和质量稳定性的要求日益提高;从而对研发人员的技术水平、经验积累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产企业必须拥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技术储备,加大对产品的研发投入,才能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以满足市场要求。二、 基本风险1、政策因素产业政策变化的风险:涤纶短纤维是棉纺工业的重要原料,随着涤纶短纤维差别化程度的提高,将促进下游棉纺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一旦国家产业政策发生变化,涤纶短纤维的生产经营可能会受到影响。环保政策变化的风险:随着国家对环境问题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会更趋严格。一旦涤纶短纤维或下游纺织企业所执行的环保标准发生变化,将对涤纶短纤维生产经营产生影响。2、行业因素我国化纤生产能力已居世界第一,常规产品供过于求。低水平项目的重复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导致化纤行业竞争加剧,企业投资回报水平降低、资本积累困难。3、市场因素如果国外化纤企业凭借技术和资本优势进入我国建立涤纶短纤维的生产基地,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生产经营和长远发展可能会受到影响。三、 行业竞争格局我国涤纶纤维行业产量区域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纺织化纤产业集群周围。我国涤纶纤维产量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福建、四川以及广东等地。在资本结构上,再生涤纶短纤生产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按产能约占90%。行业基本处于完全竞争态势,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第四章 选址方案分析一、 项目选址原则项目选址应符合城乡规划和相关标准规范,有利于产业发展、城乡功能完善和城乡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坚持节能、保护环境可持续利用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效统一,土地利用最优化。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重庆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面积8.24万平方公里,辖38个区县(26区、8县、4自治县)。常住人口3205.4万人、城镇化率69.46%。人口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有土家族、苗族。重庆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山城、江城”,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其中山地占76%;长江横贯全境,流程691公里,与嘉陵江、乌江等河流交汇。旅游资源丰富,有长江三峡、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遗产武隆喀斯特和南川金佛山等壮丽景观。重庆是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3000多年,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重庆又简称“渝”。重庆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直辖以来重庆发展取得显著成就。重庆紧紧围绕国家重要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等国家赋予的定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产业优势、体制优势,谋划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老工业基地焕发生机活力,形成全球重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国内重要汽车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大数据智能化创新驱动深入推进,两江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高标准实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动力更加强劲。三峡百万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推进,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400公里,建成“一枢纽十干线”铁路网,“米”字型高铁网加快建设、在建和通车里程1319公里,国际航线达101条。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崛起,以长江黄金水道、中欧班列等为支撑的开放通道全面形成,中新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以重庆为中心运营,对接“一带一路”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务实推进,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正在形成。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统筹推进,“两江四岸”国际山水都市风貌日益彰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水质总体为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3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2.5%。当前,重庆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干部群众精神面貌持续向上、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社会和谐稳定局面持续巩固。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万亿元、增长3.9%,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进出口总值增长12.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6%。今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903.4亿元、同比增长12.8%,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9.9%,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37.6%。“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最具战略指引意义的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为重庆赋予了战略使命、带来了重大机遇。全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二二年地区生产总值迈过2.5万亿元大关;大数据智能化创新方兴未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扎实推进,区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一区两群”空间布局优化,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更加彰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步伐加快,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大,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成效显著;脱贫攻坚任务即将胜利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即将全部脱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加快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民主法治建设、平安建设成效明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局良好,成渝地区发展驶入快车道。当前,全市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干部群众精神面貌持续向上,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社会和谐稳定局面持续巩固,“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十四五”时期,我市发展环境和条件都有新的深刻复杂变化,面临一系列老难题和新挑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市改革发展将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从我市自身看,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仍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基础设施瓶颈依然明显,城镇规模结构不尽合理,产业能级还不够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偏弱,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民生保障还存在不少短板,社会治理有待加强,必须高度重视、切实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高度重视重庆发展,给予有力指导和重大支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为重庆高质量发展赋予了全新优势、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使重庆战略地位凸显、战略空间拓展、战略潜能释放,带来诸多政策利好、投资利好、项目利好,极大提振市场预期、社会预期。国家为应对疫情冲击、恢复经济发展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有助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地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新一轮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纵深推进,有助于我市进一步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制不断健全,有助于各片区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充分释放全市高质量发展巨大潜能。三、 创新驱动发展展望二三五年,将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重庆“三个作用”发挥更加突出,进入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创新体系更加健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全面建成;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和平安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全面建成内陆开放高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融入全球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在中西部领先;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科技强市、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和健康重庆基本建成,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全面筑牢,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基本建成;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高品质生活充分彰显。到那时,一个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文化兴的现代化重庆将崛起在祖国西部大地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中展现更大作为!四、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今后五年,要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五、 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落实科技自立自强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形成一城引领、多园支撑、点面结合、全域推进的创新格局,使重庆成为更多重大科技成果诞生地和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一)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发挥好创新引领功能,紧扣“五个科学”“五个科技”,聚焦科学主题“铸魂”,面向未来发展“筑城”,联动全域创新“赋能”,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现代化新城。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等落地,吸引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入驻,推动中国科学院等在重庆布局科研平台。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植入更多科技、人文、绿色元素。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加快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瞄准新兴产业设立开放式、国际化高端研发机构,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强化各类科技园区支撑作用,推动全域协同创新发展。(二)加快培育创新力量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产业创新高地。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好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科技企业成长工程,推动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集聚发展。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挥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引领作用,引导推动产学研协同攻关,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