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ocx
中职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摘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语文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备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后辅导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中职;渗透中职学生是一个特别群体,这些学生的年龄大多在十五岁左右,部分学生文化课基础差、学习目标不明确、意志力薄弱,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倍感困惑、焦虑甚至不知所措,心理健康状况堪忧。而中职语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一、在备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备好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根据,只有对教材的内容、篇目进行深入了解,才能敏捷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材的深厚内涵,找到有关学生身心健康的切入点。在中职语文教材所入选编的篇目中,有许多是寓意丰富、意味隽永的文章。其次,要备好学生。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让学生学好各科学问,锤炼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辛辛苦苦地备课,书写教案,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倾囊相授,但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让学生对教师充满了厌倦,甚至产生敌对的心情,造成师生关系紧急。因此,教师在备学生这一过程中要根据他们的心理需求、兴趣与爱好,对所授内容进行取舍,并实行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事实证明,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授课,所授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学生愿听、愿学,教学效率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就好了。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语文课毕竟不是特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职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还是向学生传授学问与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擅长抓住教学中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课堂教学中。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情境教学最大的作用就是能陶冶情操,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古代学者颜之推说:“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拟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抓住课前导入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如给学生树立充满正能量的典范、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等。中职生正处在青年初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确立自己的认同方向,会遇到许多不同的角色,但对自己到底要选择什么样的角色往往还拿不定想法,行为上简单出现混乱。在此种状况下,教师给学生树立主动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典范,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教师也可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多媒体中的图片、声音、颜色等具有鲜亮的直观性、形象性特征,能够培育学生的良好心情。教师利用好这一手段,就能到达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目的。2.鼓舞确定,树立信念。皮格马利翁效应告知人们:赞美、信任和期盼能转变人的行为,使人获得主动向上的动力。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一部分是文化基础差、学习上存在肯定困难的学生,他们缺乏自信,在课堂教学中哪怕是自己知道答案也不敢站起来回答,更不用说主动去学习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对学生予以鼓舞与确定。对于那些主动主动回答下列问题的学生,教师要给予确定;对于那些能克服自身害怕心理而发言的学生,教师更要准时进行表扬。这些学生在教师的确定和鼓舞下,增添了自我效能感,获得了主动向上的动力,学习主动性也能得到肯定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或许教师的一个关注的目光,一个浅浅的微笑,就能点燃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火花,转变学生本来麻木冰封的心理,给他们指明学习的方向。三、在课后辅导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当前中职学生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父母在外务工,他们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渴望沟通。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往往也担任班主任一职,在此状况下教师通过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所想、所需,通过劝解、开导甚至是辩论的方式来打开学生的心结,引导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困惑,鼓舞他们主动面对生活,以到达教育的目的。在课后的辅导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还表达在语文教师仔细批改学生作文和作业上。语文教师通过授课、课后沟通沟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可以通过所布置的书面作业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中职一年级的作文要求学生能进行记叙并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教师要通过对作文的批改,准时发觉学生的心路成长历程及学生心灵的召唤,在以后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进行相应的教育。此外,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状况、书写状况都或多或少能反映学生的心理,教师要擅长抓住这些契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冗杂的过程,渗透的方法、时机是多样且随机的,需要每一位教师开动脑筋,专心去探究、去讨论。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开创出一片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天地。参考文献:1倪文锦,于黔勋.语文(基础模块)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作者:姚华 单位:湘潭技师学院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