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中国古代的哲学流派精选课件.ppt

    • 资源ID:66052740       资源大小:1.87MB        全文页数:6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古代的哲学流派精选课件.ppt

    关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流派第一页,本课件共有63页一、中国哲学的历史:一、中国哲学的历史: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两汉经学: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清代朴学清代朴学第二页,本课件共有63页.00000000.11中国哲学史的历史谢无量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三页,本课件共有63页 1.1.谢无量(谢无量(1884-1884-19641964),曾任孙中),曾任孙中山秘书。山秘书。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 第一部中国人写的第一部中国人写的中中国哲学史国哲学史第四页,本课件共有63页Have A Break!第五页,本课件共有63页2.胡适胡适(1891.12.171891.12.171962.2.241962.2.24),),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史大纲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中国哲学史第六页,本课件共有63页 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证明的方法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系统的研究第七页,本课件共有63页 3.3.冯友兰(冯友兰(1895-19901895-1990)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的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第八页,本课件共有63页第九页,本课件共有63页 窃查此书,取材谨严,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学界。陈寅恪陈寅恪第十页,本课件共有63页4.4.张岱年(张岱年(1909-20041909-2004)中中国哲学大纲国哲学大纲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中国哲学史哲学史第十一页,本课件共有63页 5.任继愈任继愈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史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学史学史第十二页,本课件共有63页二、儒家学说二、儒家学说1、先秦的儒家学说、先秦的儒家学说2、汉代新儒学、汉代新儒学3、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第十三页,本课件共有63页1、先秦的儒家学说、先秦的儒家学说(1)孔子及其学说)孔子及其学说“天命观天命观”“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第十四页,本课件共有63页“仁”的思想1.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其次说明仁的一个特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其次说明仁的一个特点,这就是求仁完全是自觉的,是由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这就是求仁完全是自觉的,是由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最后进一步说明求仁的具体条目,也就是仁的另一个人。最后进一步说明求仁的具体条目,也就是仁的另一个特点,这就是要达到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特点,这就是要达到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地符合礼,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第十五页,本课件共有63页2.2.孝、悌孝、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孔子所说的仁,不是外在的、强制性孔子所说的仁,不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而是有其心理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孝。的,而是有其心理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孝。第十六页,本课件共有63页3.为仁之方为仁之方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里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为仁之方包括两个方面:从积极方面说,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为仁之方包括两个方面:从积极方面说,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这也就是所谓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这也就是所谓“忠忠”。如果再从消极方面说,如果再从消极方面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颜渊),即),即我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我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恕恕”。忠恕的综合是为仁之方,也是仁的本身,所以曾参说。忠恕的综合是为仁之方,也是仁的本身,所以曾参说:“:“夫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第十七页,本课件共有63页“礼礼”的思想的思想“礼”源于原始宗教祭祀,含有“敬”的意思。“礼”,即“周礼”。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这套制度,在孔子看来是最完美的。“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要掌握周礼的思想实质要掌握周礼的思想实质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阳货)第十八页,本课件共有63页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张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作为补充。孔子为了复兴周礼,对周礼的再一个补充和发展就是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第十九页,本课件共有63页四.中庸1.1.中与庸中与庸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程颐第二十页,本课件共有63页 2.2.过与不及过与不及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状态是中道。为最好的状态是中道。第二十一页,本课件共有63页3.中与时 孔子说的中庸并不是在两端取一个中间值,而是有很大孔子说的中庸并不是在两端取一个中间值,而是有很大的灵活性。的灵活性。(孔子)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微子)可以速则速,可以久则久,可以止则止,可以仕则仕,孔子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第二十二页,本课件共有63页天命1.天与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在孔子心目中,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在孔子心目中,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在孔子看来,他的使命和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在孔子看来,他的使命和政治主张能否实现,完全是由命运决定的。政治主张能否实现,完全是由命运决定的。第二十三页,本课件共有63页2.鬼神 孔子对于鬼神的存在上,也采取一种两可的态度,孔子对于鬼神的存在上,也采取一种两可的态度,不议论鬼神,却又不否定鬼神的存在。这也是放弃鬼神具有人格神的外貌,不议论鬼神,却又不否定鬼神的存在。这也是放弃鬼神具有人格神的外貌,保留鬼神的权威。保留鬼神的权威。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为政)周人尊礼尚德,事鬼敬神而远之。礼记表记 第二十四页,本课件共有63页君子与圣人1.1.君子与小人君子与小人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君子是孔子所肯定的一种人格。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的取君子是孔子所肯定的一种人格。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的取向不同。君子所追求的是德与义,而小人则以利来取舍。向不同。君子所追求的是德与义,而小人则以利来取舍。第二十五页,本课件共有63页2.圣人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季氏)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述而)圣人是孔子追求得最高理想。在他看来,圣人是圣人是孔子追求得最高理想。在他看来,圣人是天生的,连孔子自己都不敢以圣人自居,说明圣人的天生的,连孔子自己都不敢以圣人自居,说明圣人的神圣性。圣人虽为生而知之,但非不可实现。神圣性。圣人虽为生而知之,但非不可实现。第二十六页,本课件共有63页孟子的孟子的“仁政仁政”孔子的“仁”注重道德伦理范畴。孟子的“仁”上升到国家施政原则,故称“仁政”政治关系,反对暴力的“霸道”,主张仁慈,王道。反对“以力服人”,主张“以德服人”。第二十七页,本课件共有63页(2)汉代的新儒学汉初的黄老学说第二十八页,本课件共有63页 1.1.汉初黄老思想汉初黄老思想汉代初年,一度选取了道家学说作为统治思想。汉初几十年间,黄老之学受到当时朝廷的尊崇。黄老之学的经典是黄帝书和老子。汉初黄老学派的主要代表有盖公和曹参。汉文帝、窦后以及汉景帝,都尊崇黄老之术。黄帝第二十九页,本课件共有63页 2.2.陆贾陆贾陆贾(约公元前240年约公元前170年)是汉初著名的著作家,思想家,著有楚汉春秋和新语。新语的主要内容是总结秦亡汉兴以及历史上兴亡成败的经验,为汉代统治提供一个治国方针。他所提供的治国方针以儒家的“仁义”为主,而以道家的“无为”为最高理想。第三十页,本课件共有63页 3.贾谊贾谊是汉初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思想家,洛阳人,生于公元前200年(汉高帝七年),死于公元前168年(汉文帝十二年)。他的著作,后人编为贾谊新书 第三十一页,本课件共有63页董仲舒(约前179-前104)曾任西汉博士,是西汉著名今文大师。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被接受,奠定儒家在我国古代及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著有“春秋繁露”。主要思想有 “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君权神授”的政治观、“三纲五常”的伦理观、“性三品”的人性论第三十二页,本课件共有63页“天人感应论”创造一个上自黄帝,下至百姓都敬畏的“天”。天是有感情的。天有366天,人有366骨节;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昼夜,人有视溟等,叫做“人副天教”。第三十三页,本课件共有63页“谴告说”“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汉书董仲舒传)第三十四页,本课件共有63页“君权神授”君主的地位和权威是天赐予的。君主的地位和权威是天赐予的。天在宇宙中是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君主在人间也是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反君主就是逆天,即使不受到君主的制裁,也会受到天的惩罚。一方面在国君之上树立一个神圣的权威,用一方面在国君之上树立一个神圣的权威,用来约束君主,另一面对民主起到威慑作用,来约束君主,另一面对民主起到威慑作用,以防民众以防民众“犯上作乱犯上作乱”。第三十五页,本课件共有63页三、道家学说三、道家学说先秦道家学说黄老思想魏晋玄学第三十六页,本课件共有63页老子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史记史记孔子问礼孔子问礼老子出关老子出关第三十七页,本课件共有63页孔子问礼孔子问礼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第三十八页,本课件共有63页第三十九页,本课件共有63页陈鼓应:陈鼓应:老学先于孔学老学先于孔学对老子其人,孔子问礼于老对老子其人,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对子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对老子老子、论语论语成书的成书的时间,都作了详尽而有说服时间,都作了详尽而有说服力的考据。力的考据。在此基础上得出老学先于孔在此基础上得出老学先于孔学的结论。同时分析了过去学的结论。同时分析了过去学界颠倒老、孔学术发展顺学界颠倒老、孔学术发展顺序的原因序的原因。第四十页,本课件共有63页老子出关“根据有关史料、实物和民间祭祀风俗可以推断出,老子出关后在甘肃等地修身传道,最后在甘肃省临洮县飞升”。大体行程线路是:出函谷关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今河南灵宝县东北东北),过散关,过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入甘肃,入甘肃,经游天水、陇西、临洮、兰州、酒泉等地,经游天水、陇西、临洮、兰州、酒泉等地后,又回到陇西邑,落户临洮,最终在临洮后,又回到陇西邑,落户临洮,最终在临洮东山东山“飞升飞升(去世去世)”。第四十一页,本课件共有63页老子出关鲁迅:故事新编第四十二页,本课件共有63页3.老子其书第四十三页,本课件共有63页 马王堆帛书 残叶第四十四页,本课件共有63页学者论争老子的时代问题1.以胡适、唐兰胡适、唐兰为代表的“早出论”,认为老子在春秋末年或战国早期就已形成,老子成书于孔子之前,是老聃的著作。2.一派以梁启超、钱穆、冯友兰梁启超、钱穆、冯友兰为代表的“晚出论”,这一派的观点是向传统说法的一种挑战,但他们的意见也不尽统一。有人认为老子成书于战国中期;有人认为其成书当在战国后期;极端的意见则认为其成书更晚,大约要在西汉初期的文景之世。但是,其一致处在于都认为老于成书远在孔子之后。第四十五页,本课件共有63页老子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一一”在这里是指具体万物形成在这里是指具体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种统一状态。但在老子体系之前的一种统一状态。但在老子体系中,他把这种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中,他把这种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推崇为一种抽象的最高的状态推崇为一种抽象的最高的“自然自然”原则,或原则,或“无为无为”原则,这样的原则,这样的“一一”也就成为也就成为“道道”的同义语。的同义语。第四十六页,本课件共有63页老子的辩证法1.1.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1)一些相对立的事物和概念,都是互相依赖的关系。一些相对立的事物和概念,都是互相依赖的关系。“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章)(2)对对立立的的一一面面,如如果果它它的的特特点点达达到到一一定定程程度度,就就会会表表现现出出对对立立的的另一面的特点。另一面的特点。“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41章 “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45章)第四十七页,本课件共有63页(3)对立的双方是会互相转化。对立的双方是会互相转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58章)(4)“反反”思想的不足思想的不足 只是一些直观的感受 对立和转化是无条件的,自然而然的。“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36章)第四十八页,本课件共有63页2.2.弱者道之用弱者道之用(1)刚强刚强 柔弱的东西多属生存一类,与生长发展相关联;坚强的东西多属死亡一类,与终结结束相关联。“强梁者不得其死”(42章)“不可长保”(9章)“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76章)第四十九页,本课件共有63页(2)柔弱与刚强)柔弱与刚强 柔弱胜刚强。(36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78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76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3章)第五十页,本课件共有63页(3)弱道弱道上善若水上善若水 骨弱筋柔而握固。(55章)守柔曰强。(52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10章)第五十一页,本课件共有63页无为与自然1.1.有为有为人民的苦难的直接根源就是当时统治者的“有为”。老子对当时一些统治者,只顾自己享受,穿好的,吃好的,搜括大量财货,而根本不管政治腐败,土地荒芜,粮仓空虚的现象进行了批评。“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第75章)“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第53章)第五十二页,本课件共有63页2.2.不妄为不妄为统治者在表面上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人民听其自然,这样做,统治才能巩固,得到更多的好处。“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三十六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六十五章)第五十三页,本课件共有63页3.无为而无不为遵守“自然”的法则,在处己、待人、应物上定能做到因道而动、循道而行。“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第49章)第五十四页,本课件共有63页庄子庄子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第五十五页,本课件共有63页第五十六页,本课件共有63页一.隐士与庄子1.1.士与隐士士与隐士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史記伯夷列傳 隐士歌第五十七页,本课件共有63页首阳山伯夷第五十八页,本课件共有63页 2.2.隐士与道家隐士与道家老莱子第五十九页,本课件共有63页3.3.从形隐到心隐从形隐到心隐 在庄子以前的隐士基本上是隐居山林,即形体上的隐,如伯夷、叔齐等。庄子则是一种心隐,即生活于社会中而超脱于社会。第六十页,本课件共有63页对儒家价值的批评1.对仁义礼智的批评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8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9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38章)第六十一页,本课件共有63页2.对儒家社会结构的批评 小国寡民最理想的社会和政治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0章)第六十二页,本课件共有63页09.12.2022感谢大家观看第六十三页,本课件共有63页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古代的哲学流派精选课件.ppt)为本站会员(石***)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