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精选课件.ppt
关于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第一页,本课件共有25页2一、病毒的致病作用一、病毒的致病作用1.病毒的感染方式与途径病毒的感染方式与途径2.病毒在机体内的播散病毒在机体内的播散3.病毒的感染类型病毒的感染类型4.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的致病机制二、宿主的抗病毒免疫二、宿主的抗病毒免疫1.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2.2.特异性抗病毒免疫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主主 要要 内内 容容 THE END 第二页,本课件共有25页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方式病毒的感染方式第三页,本课件共有25页4一、水平传播一、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tion)n病毒在人群个体之间传播,包括由媒介病毒在人群个体之间传播,包括由媒介动物引起的传播。动物引起的传播。1.通过黏膜表面传播;通过黏膜表面传播;2.通过皮肤传播通过皮肤传播3.医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 通过血液及血清制品传播。通过血液及血清制品传播。第四页,本课件共有25页5二、垂直传播方式二、垂直传播方式n发生于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播,即存发生于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播,即存在于母体的病毒经过胎盘或产道进入胎在于母体的病毒经过胎盘或产道进入胎儿或新生儿体内形成感染的方式为垂直儿或新生儿体内形成感染的方式为垂直传播。传播。n 垂直传播是病毒感染的特点之一。垂直传播是病毒感染的特点之一。第五页,本课件共有25页61.局部扩散局部扩散 病毒扩散仅限于侵入部位附近病毒扩散仅限于侵入部位附近的组织。的组织。2.血液扩散血液扩散 病毒在侵入病毒在侵入 部位增殖后进入血部位增殖后进入血流扩散,有流扩散,有“病毒血症病毒血症”期。期。3.神经扩散神经扩散 三、病毒在机体内的播散三、病毒在机体内的播散 第六页,本课件共有25页第二节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的致病机制第七页,本课件共有25页8(一)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力(一)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力 1杀细胞效应杀细胞效应(cytocidal effect)病毒在细胞内复制成熟,并于很短时间内大量增殖,引起细胞裂解,病毒在细胞内复制成熟,并于很短时间内大量增殖,引起细胞裂解,释放出病毒,在普通显微镜下可见到明显的细胞病变(释放出病毒,在普通显微镜下可见到明显的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正常细胞CPE细胞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第八页,本课件共有25页92非非杀细杀细胞感染胞感染-稳稳定状定状态态感染(感染(steady state infection)在细胞内增殖不引起细胞溶解死亡的病毒称为非溶在细胞内增殖不引起细胞溶解死亡的病毒称为非溶细胞病毒。所引起的感染称为稳定状态感染。细胞病毒。所引起的感染称为稳定状态感染。(1)细胞融合()细胞融合(cell fusion)(2)细胞膜出现新抗原)细胞膜出现新抗原(new antigen presented in cell membrane)3.细胞融合细胞融合 第九页,本课件共有25页10有些病毒感染的细胞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胞质或核内出现嗜酸性或嗜碱性,圆/椭圆形/不规则形状的团块结构,大小、数目不等,称为包涵体(包涵体(inclusion)。(二)包涵体的形成(二)包涵体的形成第十页,本课件共有25页11(三)细胞转化增生与整合感染(三)细胞转化增生与整合感染n转化细胞的特征:转化细胞的特征:获得旺盛的生长力(在培养时失去了单层细胞的接触抑制);易于连续传代即使降低培养液中血清含量也能很好地生长;细胞表面可出现新抗原。第十一页,本课件共有25页12n 细胞基因自身指令发生的一种程序性死亡。(四)细胞凋亡(四)细胞凋亡(cell apoptosis)第十二页,本课件共有25页13(一)体液免疫的损伤作用 (二)细胞免疫的损伤作用 (三)病毒直接损伤淋巴细胞或淋巴器官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损伤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损伤第十三页,本课件共有25页第三节第三节 病毒的感染类型病毒的感染类型第十四页,本课件共有25页15一、隐性感染一、隐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n不出现临床症状的感染称为亚临床感染/隐性感染。n 是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的主要来源。第十五页,本课件共有25页16二、显性感染二、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n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引起机体明显的临床症状。n (一)急性感染(一)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也称病原消灭型病毒感染潜伏期短,发病急,病情重,恢复或死亡快。临床所见的绝大多数病毒感染都为急性感染。第十六页,本课件共有25页17病毒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较长时间,甚至持续终生者。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期间,机体可表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而成为危险的传染源,也可引起慢性进行性疾病。(二)持续性感染(二)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第十七页,本课件共有25页181.潜伏性病毒感染潜伏性病毒感染(latent viral infection)2.慢性病毒感染慢性病毒感染(chronic viral infection)3.慢发病毒感染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al infection)4.急急性性病病毒毒感感染染的的迟迟发发并并发发症症(delayed complication after acute viral infection)持续感染的持续感染的4种类型种类型第十八页,本课件共有25页19三、病毒的致肿瘤作用三、病毒的致肿瘤作用 肿瘤病毒按照其所含的核酸不同分为两大类:DNA肿瘤病毒和RNA肿瘤病毒。第十九页,本课件共有25页20第四节第四节 抗病毒免疫抗病毒免疫 第二十页,本课件共有25页21一、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一、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 n(一)先天不感受性(一)先天不感受性 n (二)屏障作用(二)屏障作用 n (三)非特异性细胞作用(三)非特异性细胞作用 n (四)干扰素及其作用(四)干扰素及其作用n 干扰素(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由病毒或其它干扰素诱生剂等刺激单核吞噬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等多种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是后天获得的非特异性免疫成分。它作用于机体细胞可表现出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第二十一页,本课件共有25页221.1.干扰素的性质和种类干扰素的性质和种类 根据其抗原性不同分为、四种。每一型又可根据其氨基酸顺序不同而分为若干亚型。、干扰素属于型干扰素。由T细胞接受抗原或其他非特异性刺激物(PHA)刺激诱生的干扰素为干扰素,属于型干扰素,又称免疫干扰素。IIII诱生剂诱生剂各种病毒polyI:C各种抗原conA,PHA 5630 min稳定 灭活 抗病毒作用抗病毒作用较强 较弱 产生细胞产生细胞各类细胞 T细胞 抗肿瘤作用抗肿瘤作用较弱 较强 pH2稳定 灭活 免疫调节作用免疫调节作用较弱 较弱 型和型和型干扰素的比较型干扰素的比较 第二十二页,本课件共有25页232.干扰素的诱生干扰素的诱生 第二十三页,本课件共有25页24 IFN首先作用于邻近的正常细胞膜上的干扰素受体(干扰素受体具有种属特异性),干扰素与干扰素受体结合使编码病毒蛋白的细胞基因活化,继而合成抗病毒蛋白,使细胞处于抗病毒状态。3.3.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机理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机理 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具有较严格的种属特异性。(1)抗病毒作用)抗病毒作用(2)免免疫疫调调节节作作用用 干扰素对免疫细胞具有调节作用,它能活化NK细胞和Tc细胞,增强其杀伤靶细胞的能力。(3)抗肿瘤作用)抗肿瘤作用 4.4.干扰素的生物学效应干扰素的生物学效应 第二十四页,本课件共有25页感谢大家观看第二十五页,本课件共有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