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策略研究.docx
-
资源ID:66160103
资源大小:13.88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策略研究.docx
2023年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策略研究 摘 要: 在新一轮基础教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关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和探讨已呈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旺盛局面。只有把学科本体学问的优化和课堂教学中技术层面的创新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才能迎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春天。 关键词: 高效课堂 目标优化 资源整合 教学方式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有关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和探讨已呈现繁花似锦的局面,笔者参与过多次以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的展示课活动。听课之余,细细品尝,感觉很多所谓的高效课堂其实在教学策略的把握上还是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或缺陷。详细表现在,有的课堂要么只片面追求学科学问层面的优化,而忽视了教学中技术层面的创新,要么恰恰相反。笔者认为,只有把本体学问的优化和技术层面的创新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笔者试以人教版中学历史必修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为例详细进行论证,以求教于同行。一、本体学问的优化策略所谓本体学问的优化是指师生对教学活动所涉及的本学科学问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加工和处理,以期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创建性的活动,主要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优化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教学目标是引领课堂教学的航标灯,假如目标不清,就必定会使课堂教学迷失方向。可以说,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动身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而一切课堂教学活动都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和优化也必需以课程目标为指南。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一个不行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即使是课改多年后的今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习惯上仍旧偏重关注学问领域的目标落实状况。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曾尖锐地指出: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实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很明显,假如课堂教学仅仅关注学问和实力等单维目标,而将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和价值观等培育目标的落实置之不顾,学生历史学习基本方法的培育和学习过程的体验活动就会成为空谈,对学生进行人格培育也只能成为空想,这无疑是有悖于课程目标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也就无从谈起。因而,依据历史课程目标要求,笔者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优化设计,详细如下。学问与实力目标:识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各阶段的发展特征;理解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相识其在近代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史料教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意识;培育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实力。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民族资本家勇于开拓、艰难进取、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操;培育学生关注民族工业和维护民族独立的社会责任感。这样设计,既遵循了课程目标,又挖掘了教材资源,具有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现实感强等特点,从而使得教材中简洁而枯燥的本体学问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并且彰显出培育真正完整人格的价值功能。2.整合教材资源,拓展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新课程强调作为课程资源之一的教材,其功能仅仅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媒介和载体,因而提倡老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老师首先要探讨教材,整合开发教材,形成特性化的教材学问,从而促进教材的学问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为例,在对教材资源整合时应留意两点。一是既要强调对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整体认知,又要关注其局部发展的特征描述。首先,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放在整个近代史这个大背景下考查和探究,因此有必要把上一课时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一学问点放进本课学问体系,这样学生才能对十九世纪六七十年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几乎贯穿整个近代史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整体相识。其次,教材在详细描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时,用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头、甲午斗争后、19271936年、抗战时期等阶段术语,这样的表述,科学性没问题,但因为年头和事务属于不对应的历史阶段标记,在教材中却被同时用来界定历史发展阶段,在肯定程度上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障碍,因此有必要对教材体系作二次处理。比如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先分为两大阶段:晚清时期(18401912年)和民国时期(19121949年),然后把晚清时期的发展再进一步分为*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头)和甲午斗争后(19世纪末);而民国时期则可进一步分为民国初年(19121919年)、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年)、抗战时期(19371945年)和解放斗争时期(19461949年)。这样处理,较之于原教材体系,既充分照看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更为清楚地描绘了历史发展的脉络,假如辅之以结构图表,层次分明的金字塔状的学问体系就跃然于学生面前,从而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益。二是处理好教材内外资源的关系。本课三维目标清楚明确,若仅靠教材中简洁的文本资料,则目标的实现定非易事。因此在资源整合时,除了用好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栏目的图文资料外,还应补充相关史料。在中国近代经济史料等著作中即有丰富的素材,尤其是其中有关闻名的荣氏企业兴衰的史料,对本课的学习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补充这些材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而且可以培育读史和探究实力,更直观地感受到以荣氏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在夹缝中艰难求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兴办实业、造福乡梓、抵制侵略的爱国情操。不经意间,情感看法和价值观得以升华。假如仅以教材为依托,这样的课堂效果是很难达到的。二、课堂教学中技术层面的创新策略广义上的教学中的技术层面是指除本体学问之外的能够推动课堂教学活动绽开,并实现教学目标达成的各种教学技能的综合。如老师的语言艺术、板书艺术、课堂组织艺术和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因为语言板书和课堂组织等更多地反映老师的内在职业素养,个体差异性较大,所以笔者着重从教学模式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两方面阐述课堂教学中技术层面的创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