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docx
2023年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设计 题 目传统文化的继承 姓名: 任教学校: 所教年级:高一 选用教材: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文化生活 课型:授新课 课时: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课时是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深入文化现象的内部,从地域角度介绍了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交融与传播;从时间顺序介绍了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并通过整合介绍了文化创新,与第一单元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了对文化的全面理解。第三单元谈到要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必须采取本单元所讲的正确的文化传播、传承与创新的态度和方法。本单元介绍的文化的传播、传承、创新也是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因此,第二单元在教材四个单元中处于核心地位。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又是文化创新的根基,而本框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作用和继承,向前衔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天如何发展创新传统做了铺垫,因此本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先进与落后传统文化的辨析能力,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 1.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其表现 (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特点:历史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民族性 (3)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1 2.传统文化的双重性作用 (1)与时俱进促进作用 (2)一成不变阻碍作用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现实作用”和“对待态度”两个问题。 1.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影响以及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依据:高中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比较多的感性认识,但在传统文化总体来讲有哪些特点、它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作用以及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如何继承等内容缺乏理性认识,所以本课重在增强学生在这方面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突破:通过挖掘本土资源(千年建水古城),结合学生生活(春节),在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设疑、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2.教学难点:传统文化的双重性 依据:多数中学生认识和对待事物还不能自觉地做到一分为 二、全面辩证,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比较狭隘,或是认为它是保守、封建的代名词,应完全抛弃,或是认为它是维系中华民族情感纽带,应全部保留。对这些方面如何区分和认识是需要提高认识和自身的分辨能力的。 突破: 通过观看春节相关视频及阅读材料,进行材料分析以设问导思、师生对话的方式共同探究,注重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并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高中学生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对传统文化会有比较广泛的了解,但只停留在文化表象,缺乏对传统文化深层次的理解。部分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可能无法形成对传统文化客观与公正的评价。 2.知识障碍分析: 对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知识点,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分析: 2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发本土资源,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作用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懂得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享用者。 四、教学方法 教法:直观图示法、情境探究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 学法:自学感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导案 六、教学过程(详案) (一)导入新课 1.解析本节课要达成的课堂目标,明确任务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作用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懂得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 3 者和享用者。 2.图片展示:小城故事 展示千年建水古城图片(雄震东南朝阳楼,十七孔桥,朱家花园,孔庙,古城生活),导入传统文化继承性的四种表现形式,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别写出与之相对应的文化现象。(自主学习-组内分享-小组代表展示) 设计意图:从身边事入手,让学生容易接受,感觉亲切,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为下一教学环节作铺垫。 (二)讲授新课 1.传统文化面面观 联系生活实际,尝试写出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分条叙述。 例:(1)传统习俗的继承: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 (2)传统建筑的继承:长城、故宫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充分的参与课堂,真正充当课堂的主体。从生活观察体验中来感受传统文化。 展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引导学生由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概括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含义及特点 通过对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了解,尝试归纳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有何特点? (自主学习-抽查-如果存在问题,由小组内帮忙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班长解决,班长解决不了的,老师解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分析能力,通过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知道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通过生活化的案例介绍鲜明的民族性这一特点;同时,小组合作探究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讨论、探究,产生共识,在 4 疑中思,思中辩,辩中悟,悟出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应有的时代性。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材料1:春节凝结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意识与宗教情怀。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 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随着时代变迁,春节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内容,被赋予了时代气息。在秦汉以前,贴春联的目的是驱鬼压邪,如今则是对未来的期望和祝福;在唐朝拜年目的是把仇恨解开,他们拜年的方式是下跪,现在我们的目的是团圆,方式也更多样 材料2: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送礼、铺张浪费现象容易集中出现的时候。很多人借送红包、拜年等春节的传统习俗,行受贿之实。 阅读材料,分析传统文化有什么作用? (自主学习-对子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代表展示) 设计意图:结合春节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明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实现情感升华,突显政治学科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明确一成不变的传统思想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观看视频春节陋习面面观,不良陋习待改善,结合所学思考: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自主学习-对子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代表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交流合作,突出重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 5.传统文化在身边 5 观看视频1央视春节系列公益广告回家篇之迟来的新衣及视频2常回家看看公益广告,结合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观看视频,谈谈你的看法? (小组讨论-交流观点-小组代表展示-完成问题1) (2)6月20日端午节,你准备如何过? (自主思考-个人展示-完成问题2)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结合本课所学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冲突(“孝”与“不孝”“回家”与“不回家”),在两难选择中提升学生对事物辩证分析的能力,感悟文化,感悟生活,回归生活本身,学以致用,构建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当堂检测(自主作答-互批互改-赋分-甲乙对教-小组群教-学科小组长汇报) 1.(2023·四川文综)廉洁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楚辞有“朕幼清以廉洁兮”之语,东汉王逸有“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之释,现代汉语词典把廉洁解释为“不损公肥私;不贪污”,当代共产党人正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新要求。这表明廉洁文化( )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对政治经济发展有反作用 具有社会历史性和生命力 A. B. C. D. 2.(2023·安徽文综)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时代,“常回家看看”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这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 )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破除陋习,移风易俗 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3.(2023·北京文综)数间民居、一湾流水、挺拔的青松和结伴的人们以丰子恺漫画为底稿的“中国梦”公益广告,亮相于全国大街小巷,向人们诠释着我国仁爱宽厚、孝悌友善等传统美德,引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这说明传统美德( ) 6 A.只能通过特定的方式传播 B.必须按照原有的涵义理解 C.始终具有同样的社会背景 4.(2023·福建文综)精湛绝伦、底蕴深厚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琴瑟齐鸣、管弦和谐的南音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世人的青睐。不过有人认为,一些面临失传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对此,正确的态度是( ) A.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B.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 C.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D.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四)课堂小结 1.用图表的方式表示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含义(内容)、影响、地位。 2.尝试梳理本课知识结构图。 (五)反思升华 1.本节课的核心主干是否达成知识网络构建? 2.在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和方法上是否有什么收获? 3.错题不能解决存在的原因有哪些? (六)课后作业:“我的端午节” 精心设计:属于我的端午节。 七、板书设计 D.仍然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八、教学反思 把课堂还给学生 现目前各中小学都在尝试进行课堂模式改革,尝试打造高效课堂,结合我校乐育高效课堂模式及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反思如下: (一)优点 1、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本课从当地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着手,整合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感悟传统文化的同时,掌握知识,树立情感,培养能力,是新课改中生活化的体现。 2、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整堂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的展示活动为主,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发言,对学生的回答不要过多的点评,只归纳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之间能有充分的思想交流和情感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线索清晰,条理分明。主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化的案例(如春节、回家)展开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设计紧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总体而言,课堂的设计理念是按新课程的要求进行的,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在在知识的介绍和重点突破这两点都交给了学生去完成,注重通过在课堂上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事实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很大,对于我们政治课本上的知识,学生知道的未必就比老师少,学生也会有很多这方面的观点可以进行发掘,再加上有些观点从学生的口中表达出来会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也可以更好的达到情感价值观的目标。本节课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基本上是来自自己身边的同学提供的,充分的体现了本节课的生成性,老师在这当中要做的只是点评与引导,指出学生思考的方向。这也正切合了乐育、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 (二)存在的问题 1.准备不够充分。教学内容过简,在教学准备这一方面可以加大知识容量,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更好的丰富课堂。 2.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较弱。在学生进行探究的时候对于时间的把握还不够,这反映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8 3.重难点不够突出,材料、视频解析不够深入。本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教师对重难点的把握和解析并不到位,浮于表面。 4.反馈和评价不到位。对于学生的回答应给与积极正面的评价,多鼓励学生。遗憾的是课堂上过于紧张忽视了对学生的评价。 (三)反思小结 1.教学活动中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应该只是一句空话,当教师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会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比我们想象得要强得多。而课堂也会因此而散发生机与活力。 2.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适度恰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也很重要,但不能过度,适度地把握,便会拥有一堂有生命力的课堂。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设计 08教学设计: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