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专题发言提纲(精选多篇).docx
-
资源ID:66223962
资源大小:113.68KB
全文页数:16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专题发言提纲(精选多篇).docx
2023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专题发言提纲(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学习语文课程标准 树立语文教育新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 一 时代呼唤教育改革 二 世界母语的教育问题 三近几年语文改革的形势 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一 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2.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 3.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非灌输。 二 增强了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2.更新了教学内 3.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表现在 : 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 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 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 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 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加强实践; 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 三 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略 四 兼顾不同的教学需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对语文课程标准各部分的解读 第一部分 前言 一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地位:“两个基础,一个重要”。 二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的融合。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应研究: (1)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 (2)要改变学习方式,必须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大视野、大语文观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 关于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纵向结构是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五个方面。 二 关于总目标 (一)总目标的内容排列 前5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层面着眼,后5条目标从具体语文能力培养的层面着眼。 (二)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1.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的本质 (三)总目标的基本任务 1.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2.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 3.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4.培育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 三 关于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贯彻和实施。阶段目标有以下特点 注意体现学习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关系;明确提出情感态度和学习习惯方面的目标; 第一次提出“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一) 识字与写字 在识字、写字目标中应注意三点: 1.培养学生的识字和写字能力是第一学段的重点。2.识字要遵循“认写分开,多识少写”的原则。3.汉语拼音教学时要与说话教学、识字教学相结合。 (二)阅读 在阅读目标中 1.阅读目标体现了有个性的学习、自由阅读、自由表达的新理念。2.第一次提出了猜读(推想)和探究性阅读的要求。 (三)写作(写话、习作) 1.在情感态度方面: (1) 注重培养兴趣和自信。(2) 注重写作中合作与交流。(3)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鼓励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4) 强调个性化,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 2.在过程方法方面: (1) 强调学生对生活的观察。(2) 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把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 3.在知识能力方面 (1) 没有写作知识的要求;(2) 淡化文体要求,以写纪实性作文为主,也可写想象作文; (3) 在条理性方面适当降低要求,只提 “能根据表达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 (四) 口语交际 1.突出情感与态度的优化训练。2.重实践、重过程。 3.重在参与。 (五) 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具有4个特点: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生成性 综合性学习的4个要素 1.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2.强调观察及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3.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4.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 教材编写建议建议教材编写做到“新、实、活、宽” 二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对课程资源的认识: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 1.自然性资源开发 2.社会性资源开发 3.文性资源开发 (三)课程资源的利用 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 1.学校资源的利用 2.社区资源的利用:联系生活学语文;服务社区用语文。 3.家庭资源的利用 三 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可分两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即第1 4个问题,这是教学思想 (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1.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2.要充分发挥教师教的积极性,使他们创造性地教。 (二)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正确处理课内外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重视过程、方法之间的关系。 1.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陶感染、潜移默化是最基本的方式。 (四)处理好语文素养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1.培育创造人格2.营造创造氛围 3.提供创造 第二部分:即第5个问题,这是对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要求:认写分开,多认少写。2.写字教学要求:重视写字姿势的指导;对学生的写字要加强指导和示范,写字指导,不能用多媒体的演示代替教师的板书。 3.汉语拼音教学 (1)强调趣味性。(2)建议以活动和游戏为主。 (3)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二)关于阅读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的阅读活动。 造性阅读: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到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感悟和新异的结论 3.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 4.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眼 卫生。 (三)关于作文教学 提法:小学低年级叫写话,中高年级叫习作,初中叫写作 1.在小学阶段培养习作的兴趣、自信心是重点。2.要抓好:指导观察、引导阅读、指导学生“想心思”、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并重。 (四)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1.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2 .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3 .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使儿童感兴趣,有话可说。4 .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让绝大多数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5.应着眼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五)关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指: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1.突出自主性 2.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3.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 四 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目的 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评价的内容: 分为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 三个维度: 1.知识能力(它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评价目标:一评知识文化的“量”; 二评知识文化的“质”;三评语文能力的“用”; 四评语文能力的“创”; 评价要素:语文知识评价;文章知识评价;文学知识评价;一般能力评价;发展能力评价。 2 .过程和方法(它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评价目标:一评文献检索的能力;科学思维的方法;三评语文学习操作;四评学习习惯的养成。 评价要素:课堂参与,阅读习惯;表达习惯;学习方法 3 .情感和态度(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 评价目标:一评语文学习的兴趣;二评语文学习的习惯;三评语文学习的方法; 四评语文学习的交往。 评价要素:热爱语文;关心文化;参与实践;学会合作;化智为德。 五个领域 1 .识字与写字(它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评价目标:一评识字数量;二评识字质量; 三评识字能力; 四评写字能力。 2.阅读 评价目标:一评阅读能力;二评阅读习惯; 三评阅读方法。 3.写作 评价目标:一评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二评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三评良好的作文习惯。4.口语交际(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 评价目标:一评听说普通话能力;二评听说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评听说的态度和习惯。 5.综合性学习(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综合性学习成果评价重视学习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作品评价。 (三)评价的原则: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多样性原 (四)评价方法 1.定量评价方法 2.定性评价方法 第十部分 附录 附录部分,共包括三项内 1.关于优秀诗文背颂推荐篇目的建议。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3.从五个方面列出了所涉及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推荐第2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一 时代呼唤教育改革 (二)总目标的基本精神1.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一)对课程资源的认识: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 指导学生“想心思”、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并重。 (四)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二 世界母语的教育问题突出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的本质三近几年语文改革的形势 (三)总目标的基本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 1.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2.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 一 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3.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学生的人文素养 4.培育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1.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三 关于阶段目标 2.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阶段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贯彻和实施。阶段目标中的地位。 目标有以下特点 3.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注意体现学习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正确处感染,而非灌输。 理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关系;明确提出情感态二 增强了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度和学习习惯方面的目标; 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一次提出“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一) 识1.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字与写字 2.更新了教学内 在识字、写字目标中应注意三点: 3.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培养学生的识字和写字能力是第一学段表现在 : 的重点。 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 2.识字要遵循“认写分开,多识少写”的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 原则。 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 3.汉语拼音教学时要与说话教学、识字教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 学相结合。 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加强实践; (二)阅读在阅读目标中 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 1.阅读目标体现了有个性的学习、自由阅三 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读、自由表达的新理念。 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略 2.第一次提出了猜读(推想)和探究性阅四 兼顾不同的教学需求,具有较强的读的要求。 包容性和适应性 (三)写作(写话、习作)对语文课程标准各部分的解读 1.在情感态度方面: 第一部分 前言 (1) 注重培养兴趣和自信。(2) 注重写作中一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合作与交流。(3)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鼓励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4) 强程的基本特点。 调个性化,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地位:“两个基础,一个重要”。 2.在过程方法方面: 二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 强调学生对生活的观察。(2) 重视在写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 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把课内外阅读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 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3.在知识能力方面 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审美情趣、(1) 没有写作知识的要求;(2) 淡化文体要学习习惯的融合。 求,以写纪实性作文为主,也可写想象作文;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 (3) 在条理性方面适当降低要求,只提 “能性、实践性、综合性 根据表达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四) 口语交际 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应研究: 1.突出情感与态度的优化训练。2.重实践、(1)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 重过程。 3.重在参与。 (2)要改变学习方式,必须实现师生角 (五) 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具有4个 色的转换。 特点: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生成性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综合性学习的4个要素 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1.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语文大视野、大语文观 兴趣和问题意识。 2.强调观察及亲身体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3.强烈的参与一 关于目标设计 意识与合作意识。4.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 课程目标的设计纵向结构是三个维度,横现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学生素质的向结构是五个方面。 全面提高。二 关于总目标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总目标的内容排列 前5条目标从一 教材编写建议建议教材编写做到“新、语文素养的宏观层面着眼,后5条目标从具实、活、宽” 体语文能力培养的层面着眼。 二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自然性资源开发 2.社会性资源开发1.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3.文性资源开发 行。 2 .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 (三)课程资源的利用 教师是语文学习的修养。3 .选择贴近生活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的话题,使儿童感兴趣,有话可说。4 .采利用者。 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让绝大多数学生主 1.学校资源的利用 2.社区资源的利用:动积极地参与。5.应着眼于提高学生口语 联系生活学语文;服务社区用语文。交际能力,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3.家庭资源的利用 (五)关于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 三 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可分两部分来理指: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解: 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 第一部分:即第1 4个问题,这是教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思想 1.突出自主性2.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 (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程。3.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 1.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2.合。 要充分发挥教师教的积极性,使他们创造性 四 评价建议 地教。 (一)评价的目的 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 (二)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正确处理课内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外的关系。 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 (三)正确处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重视过程、方法之间的关系。 发展。 1.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 (二)评价的内容: 分为三个维度和五个中。陶感染、潜移默化是最基本的方式。 领域。 (四)处理好语文素养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 三个维度: 系 1.知识能力(它是语文学习的基础)1.培育创造人格2.营造创造氛围3.评价目标:一评知识文化的“量”;二 提供创造 评知识文化的“质”;三评语文能力的“用”; 第二部分:即第5个问题,这是对教学改革四评语文能力的“创”; 的具体建议。 评价要素:语文知识评价;文章知识评价;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文学知识评价;一般能力评价;发展能力评 1.识字教学要求:认写分开,多认少写。价。 2.写字教学要求:重视写字姿势的指导;2 .过程和方法(它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对学生的写字要加强指导和示范,写字指 评价目标:一评文献检索的能力;科学思维 导,不能用多媒体的演示代替教师的板书。的方法;三评语文学习操作;四评学习习惯3.汉语拼音教学 的养成。 (1)强调趣味性。(2)建议以活动和游戏评价要素:课堂参与,阅读习惯;表达习惯;为主。(3)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学习方法 相结合。 3 .情感和态度(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 (二)关于阅读 评价目标:一评语文学习的兴趣;二评语文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学习的习惯;三评语文学习的方法;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四评语文学习的交往。 能力。 评价要素:热爱语文;关心文化;参与实践; 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合作;化智为德。 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的阅读活动。 五个领域 造性阅读: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1 .识字与写字(它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神、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 评价目标:一评识字数量;二评识字质量; 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三评识字能力;四评写字能力。 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到前2.阅读 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感悟和新异的结评价目标:一评阅读能力;二评阅读习惯; 论 三评阅读方法。 3.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3.写作 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 评价目标:一评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二评4.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眼 卫生。 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三评良好的作文习 (三)关于作文教学 惯。4.口语交际(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提法:小学低年级叫写话,中高年级叫习评价目标:一评听说普通话能力;二评听作,初中叫写作 说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评听说的态度和1.在小学阶段培养习作的兴趣、自信心是习惯。 重点。2.要抓好:指导观察、引导阅读、 5.综合性学习(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 综合性学习成果评价重视学习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作品评价。 (三)评价的原则: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多样性原 有早已具备的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有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条件,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 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四)评价方法 1.定量评价方法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2.定性评价方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 4、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汉字是平面型方块文字,是形音义的综合体;汉字的形音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的理据,汉字丰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长期以本特点。”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来,汉语和汉字对中华相互影响,也相互适法。“工具生”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应,汉语和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文运用能力的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大的作用,对语文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响。因此,语文课程要充分考虑汉语言文字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向的影响,在教学中尤人文性内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力。 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式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要求和语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是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地位。 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注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的内以下几点: 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了解“过程与方法”、“表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 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体现了工具生和人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取精神; 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鼓励学生的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自主学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习,鼓励想像、质疑和创新; 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省略的语文课程 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阅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句话,语文综合素养是适应生活需要的、整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合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时间:2023-02-25 21:36:13来源: 关于语文教育的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四个网络资源作者:匿名 方面: 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第一部分 前言 将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 可以看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因此,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生平等对话,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独特创新的理解。 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的系统和完整。 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语教育 3、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 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生学习母语,因为 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四年级阶段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 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推荐第3篇:新课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新课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时间:2023年9月7日 地点:上郢小学办公室 参加人员签名: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是语文教学的必然回归。然而,在新课标和新教材广泛实施与推行的今天,仍有不少语文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他们用固定的教学内容和陈旧的教学方法,隔绝了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张扬,使得语文学习如同“纸上谈兵”“画饼充饥”,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努力构建开放性的语文教学,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开放因素,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同时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拓展教学时空,有意识地增加语文课本内外的联系,加强语文课堂与生活的沟通,注重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融合,变封闭为开放,使得语文教学成为一泓活水。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实践,总结出了开放性教学的比较成功的模式 一、向课前开放实作好铺垫 1、查阅相关资料 语文学习在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即课本的同时,还应该引进相关背景材料,作为文本的有利补充,如作者简介、写作时代、课外资料等。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这样既可以增加信息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提高他们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和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查找课外资料与阅读过程中就拉近了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因而在课堂上就能更好地激发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2、提出研究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我们在语文课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设计。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几个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认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上课之前提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问难选取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探讨。 二、向课内开放,活化课堂 1、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创设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求新求异,大胆发表意见。教师要放下架子,做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