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解比例教学反思7篇.docx
2023年解比例教学反思7篇 撰写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我们的自我指责实力,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肯定要常常性地进行教学反思,我今日就为您带来了解比例教学反思7篇,信任肯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解比例教学反思篇1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的学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单从教材的量来看,书本从第11页至13页,满满的三页纸,要比一般的语文课文还要长,从这点上让我感受到教学难度相当大。从内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他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推断两种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时还要理解用字母公式来表示正比例关系,要渗透给学生一些函数的思想,为以后初中学习打下基础。 依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师生互动,以老师的“引”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互动沟通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首先,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学生去从表格中去发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改变状况,在改变中发觉:路程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改变方向性。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在这一改变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看了表中之后,发觉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90。这时,老师也举了一个例子,就是450÷950,从反面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90,从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其次个难点。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会肯定。把学生对成正比例量的意义的理解成一系统。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之后,例2的学习还是让学生对比着例1来自己理解数量和总价的正比例关系。最终,再两个例题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出成正比例量的意义,把这意义从局部的路程和时间、数量和总价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 解比例教学反思篇2 ?比例尺的教学是北师大版数学十二册其次单元比例很重要一节课。这节课要求学生相识比例尺,包括数字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会这两者之间的互化,会利用有关条件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图上距离或者实际距离。这一部分学问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课堂容量较大,如何在四非常钟轻松完成这些任务呢?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结合教材特点,分析设计意图,细心设计教学环节,尽量联系生活实际,与学生身边的事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参加欲望,有了参加,才有学习。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胜利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供应一个展示自我、激活才智、获得胜利的大平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1、由身边问题引入比例尺。为了在开头吸引孩子们,我提出问题:“我们的教室长9米、宽6米,你能设计出教室平面图的长宽各画多少吗?”这样的问题比较简洁,学生几乎人人有自己的想法。我让学生大胆发言,然后思索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这样的教学孩子们对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数关系有了肯定的相识,比例尺的引入也就水到渠成。 2、在详细情境中探究新知。结合教材特点,引用调皮和笑笑绘制的学校周边平面图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同一幅图不同的距离必需按肯定的比来画,否则不合理,这个比就是比例尺。这一情景的出现,强调了比例尺的重要性,学生有了更为剧烈的求知欲望。比例尺是什么?在小组合作沟通中,让学生理解探讨,知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这个比不是尺子,而是一个比,要求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单位统一时才可比。 3、在小组合作中运用学问解决问题。充分利用课本,引导学生计算笑笑绘制的平面图的比例尺,然后告知距学校实际距离的某活动中心的位置,让学生画出这一地点。那么学生就必需算出图上距离来。这时学生算法较多,可以是:40000÷10000=4(厘米)也可以40000*1/10000=4(厘米),也可以用比例来解答。解答过程让学生在小组中展示比较,讲清道理。 4、在总结中梳理学问。总结时,我让孩子们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相识,学到了什么,在总结中对比例尺这节课回顾梳理。 5、在提问中适度延长。由于本节课容量过大,学生的主动参加也用去一些时间,所以对放大比例尺,我没有时间去讲解。所以,我巧设问题:我们往往须要将实际距离缩小,但是有时候对一些精密零件,我们须要放大,想一想,这样的比例尺会是怎么样的呢?这样的问题抛出后,让学生课后思索。 当然,这节课也有缺憾之处,我觉得支配上有点凌乱,条理性不够好。虽然学生做了总结梳理,但对整堂课教学来说还是有缺憾,假如支配更有条理,我信任,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 总之,如何将数学这一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学科“有情好玩”,我们就要从生活生产实际中挖掘教学素材,结合教材。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学习,只有让学生主动的参加到学问的探究过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解比例教学反思篇3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时,我将培育学生自主学习为重心,紧扣这一目的,设计了自主学习、小组沟通、全班质疑、分层题组训练的教学过程,通过整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实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也使暴露了一些问题。 一、因为这部分内容不多,相对来说比较简洁,所以我让学生先自学,后小组沟通,在巡察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大部分同学在自学进都能自学,基本能达到老师所期望的效果。 二、全班沟通时,大部分小组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个别小组有困难。然后我提出质疑。学生在汇报时,不太能清晰明白精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可能是由于平常的课堂上没有良好的发言习惯,我没有刚好赐予订正、引导,也没有给学生熬炼机会,以致没有使学生的口头表达实力水平有限,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肯定会改进。 三、所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针对每一自学提示都设计了相应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说概念、说方法、独立说、同桌说、小组说来了解学生的驾驭状况。这么做,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加到课堂中,合理有序地组织本组成员沟通或完成练习,这一环节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符合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更。 我想,在不断的尝试中,只要多努力,不仅学生,我们老师也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解比例教学反思篇4 ?比例尺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先从“脑筋急转弯:一只蜗牛从上海爬到北京只用了二分钟,这是为什么呢?”这一好玩的猜谜入手,激发学生爱好,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请在纸上画一条5厘米、10厘米、10米长的线段,引起学生质疑,依据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习过的学问图形的缩放画出来,从而导入笑笑家的平面图,进入新课的教学。 在体验新知,系统理解新知部分,通过房屋平面图这一富有生活情境的建构,引导学生在合作探讨的氛围中逐步发觉、相识、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方法。这样的教学预设引导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学问和阅历主动地加以“建构”,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亲切,体会到数学学问能切切实实地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才能提升数学的内在魅力。然后我通过:求笑笑卧房实际的长是多少米?宽是多少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父母卧房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标出来,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了新学问的丰富意义,同时也完善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在评课时,我校全部听课的数学老师及青阳另外3所小学的六年级数学老师给我提出很的建议与看法,特殊是在求比例尺时,学生出现了多种求法,老师应循着学生的思路绽开教学,在仔细倾听学生讲解的同时,应对不同的方法加以确定与评价。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进一步明白了数学教学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要敬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老师教学中要信任学生,大胆地引导学生探究。 解比例教学反思篇5 首先复习旧知引出一个问题:3:9=( ):15,学生会从已有的阅历入手思索解决方法。有的学生想到了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有的学生想到了用比例的意义,更有学生想到了方程:x÷15=3÷9。这样很自然的进入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解比例。 出示例2: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320米,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在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得出“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依据知道比例中的任何三项,我们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让学生把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可以写成一个比例x:320=1:10。之后让学生比较这个式子与五年级学过的简易方程的异同,再比例这个式子与前面学过的比例式的异同。使学生明白,这个式子仍旧是方程,但却不同与方程;这个式子又是一个比例,但含有一个未知项。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因为与以前学过的简易方程不一样,所以须要探寻新的解决方法。虽然含有一个未知项,但还是一个比例,所以具备比例的基本性质: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的积。为下一步教学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埋下伏笔。 详细教学解比例的时候渗透转化的思想(转化的思想学生并不生疏,在学习圆的面积,圆柱体的体积是就是用到了转化的思想),让学生思索如何将这个比例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让学生体会到解比例与解简易方程的区分与联系。关键是要先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转化成简易方程,再运用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完成剩下的步骤。在完成37页的第8题之后,对解法进行了总结:先依据问题设x;再依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然后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最终解方程。并且着重强调了在列比例时要留意找准对应量。 教学例3时,因为有前面的铺垫,所以学生能够找准内项和外项,精确地列出了方程,难度明显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很好。 在对课本进行梳理之后,我还支配了综合性的巩固练习。练习分出了梯度,以适用不同水平的学生。最终对本课进行了总结,点明白解比例的意义和方法,布置了适量的作业。整节课下来,学生能按设想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效果很好。 问题: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提前对这一部分进行了预习,对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也驾驭的很扎实,所以对授课内容比较了解,教学组织和实施都比较顺当。缺憾的是,虽然扶放结合的课堂效果很好,利于大部分学生驾驭学问,但是假如对例2的教学大胆放手,让学生干脆板演并讲解并描述思路,然后老师从旁点拨,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加大教学密度的可能,可以更充分地体现出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解比例教学反思篇6 星期五上了一课正比例的意义,上完课听了老师们的点评,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对于备课时遇到的很多冲突也豁然明朗了。 这是一堂概念课,全新的概念传授,在这之前学生没有任何这方面的基础,得出概念必定要引导学生逐步发觉规律。原先的备课就干脆出示例题,让学生通过填表,再通过一个个的小问题的问答逐步发觉。假如在一堂公开课上干脆就这样上,是不是不太能充分体现课改理念。于是,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本周一我校第三届读书节拉开了帷幕。“六(4)班有一位李明同学,今年13岁,身高1.5米。上星期天,他特地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到市图书馆去购买图书,行了3小时,买了4本单价为12元的青铜葵花,用掉60元,还剩40元。” 师:同学们,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量? 围绕这几组数量关系师出示了四张统计表 表一:李明骑自行车的路程和时间如下表 表二:青铜葵花总价和单价统计如下表 表三:李明买书用去的钱数和剩下的钱数统计如下表 表四:李明的身高和年龄状况如下表 (让生逐一填写完整。其中表四的空格要求学生通过预料完成) 师问:从这四张表中,你发觉了什么?能不能依据你的发觉给这四张表分分类? 设计意图:将多种数量整体融合在一个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中,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将表格填写完整的过程是为了学生初步意识到每张表格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给这几张表格分类是为了让学生区分开什么是“相关联的量”、什么是“比值肯定”,在比较区分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驾驭推断两个量能否成正比例的两个必备条件。 陈老师点评:老师课前做了细心打算将全部的问题集中在一个生活情境中,这样的设计是不错,但有些细微环节应留意,如作为15岁的李明骑了3小时去买书,有点不符合实际,假如改成乘车去买书,同样达到设计意图,又符合实际;学生在预料李明40、60岁的年龄时不肯定就一个答案,在肯定的范围内左右应当也认同,不能全盘否定。 罗主任点评:一起先就抛出这四张表让学生去比较,这样的支配依次混乱。学生对于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是怎样一种模式、详细概念还没有形成之前,后面两张表的出现会影响学生对新知驾驭,应让学生在驾驭好概念后,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再出现后两张表让学生去推断。假如我上的话,就干脆出示书中的表格(例1、2),填完整的基础上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反思:怎样推断一堂课胜利与否,关键看效果。根据我这样的设计,中上等学生应当是驾驭的不错,那后进生呢?与主任的上课设计两相比较,可能后者的设计使后进生更简单驾驭,驾驭的更扎实。不管是平常的随堂课还是领导来听的公开课,“真实有效”才是我们的课堂追求,不能因为追求某种形式,而忽视学生的驾驭过程。 解比例教学反思篇7 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首先让学生上黑板随意写几组比,老师立刻说出能不能组成比例,想知道缘由吗,请看课本34页,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爱好,然后学生自学相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相识内项和外项,完成后进行反馈,并充分应用学生书写的比例来强化内外项的学问。然后再进行激趣:“通过自学发觉老师一下就确定能不能组成比例的奥妙了吗?”学生针对黑板上的题叙述比例的基本性质,假如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呢,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就是将比例中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最终得出比例的性质。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是否相等的方法。课上支配应用比例性质进行填空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相识与驾驭。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激趣”、“探究”、“应用”这样三个教学环节组成。在“激趣”这个环节中,从找寻新旧学问的联接点入手,直入重点。采纳自学方式绽开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觉新问题,探究新学问。“探究”是本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怎样自己的努力去发觉比例的“隐私”,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索、合作沟通的学习过程,从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实力。教学设计中还特殊留意发展学生的特性,如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等。在“应用”这个环节中,强调刚好应用刚好反馈,重视在练习中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使练习的针对性更强,巩固练习在层次上由易难,在形式上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的聪慧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