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3年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调查报告.docx

    • 资源ID:66236365       资源大小:27.91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年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调查报告.docx

    2023年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调查报告 区委: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既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如何将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进我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区政协经济委于今年36月,组织部分市、区政协委员和区级相关部门对此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召开了区级相关部门和部分乡镇、街道负责人座谈会,听取了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同时,还组织部分调研组成员赴广东、江苏等发达地区进行了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现有的基础和条件 我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直辖10余年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具备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3.48亿元,比2023年增长2.3倍,人均达到2.5万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市第6位;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3.5亿元,比2023年增长3.2倍,居全市第3位;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27.07亿元,人均1.12万元。经济实力增强为反哺农业、支持农村、调整城乡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2023年公共财政投入我区的“三农”资金达到12.2亿元。 产业布局日趋合理。近年来,在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处长、乌江的地理优势,利用三峡移民、西部大开发、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一圈两翼”发展战略等优惠政策,突出发展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支撑、三产繁荣发展的产业格局。随着“一城四片”架构的基本形成,城乡产业分布越来越明晰,特别是李渡、龙桥、白涛三大工业园区的集聚力显著增强,珍溪、龙潭、新妙三个市级中心镇建设加快推进,城市与农村产业分割运行局面逐步被打破,三次产业比重由直辖初的17.7:47.3:39.4调整为2023年的9.8:58.6:31.6。沿江乡镇和街道产业优势逐步显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产业依托更加坚实。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区按照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70万人口大城市的要求,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到2023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8.1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55.28万人,全区城镇化率达到53.91%,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龙潭、珍溪、新妙3个市级中心镇,马武、清溪、蔺市、青羊、南沱、石沱、义和等区级重点集镇和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使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初步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以重点镇、街为骨干,以交通干道为纽带的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格局。 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一是城乡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渝涪高速路、渝怀铁路、长江一桥、二桥建成通车,使涪陵对外通行条件得到改善。涪武路、涪丰南北路、涪垫路、涪南路、涪水路等改造升级,提升了区内骨干道路通行能力。目前全区公路总里程3648公里,其中:国道41公里,省道469公里,县道456公里,乡道811公里,村道路1871公里。公路密度为每100平方公里124公里。二是通讯实现全覆盖。目前,农村每100户拥有固定电话20台,每100人移动电话45部,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三是水电基本能够满足农村需要。2023年末,全区共有各类水利工程9994处,提灌站60处,蓄引提灌水能力3.23亿立方米,有效灌面47.75万亩。全区有人饮工程5999处,农村居民饮水安全率为60.9%,其中自来水覆盖率为38.5%。全区有水电装机容量34.13万千瓦,已完成农网改造251个村,占应改的67.29%,基本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全面实施了富民生态家园工程,2023年末,全区有沼气池4万多口,受益农户4万多户。 各项社会事业统筹发展。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以农村为重点,加快推进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服务的均等化,着力增强各级财政特别是区级财政的普惠性,努力使人人都能享受到良好的公共服务和稳定的社会保障。城乡义务教育、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农村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质量有较大改善,幼儿学前三年入学率达到78%,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9.4%,高中入学率达到88%。城乡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形成,乡镇卫生院和50%的村级卫生室已达到了规范化建设标准,有乡村医疗卫生人员1025人,占全区总数的31%。医疗保障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医疗参保率85.26%,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3.96%,就医难、看病贵的情况有所好转。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相继启动实施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农转非养老保险、三峡移民养老保险、超龄未参保人员养老保险、村四职干部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低保等,初步构建了城乡养老、低保、医保等社会保障线。 有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实践和政策支持。一是我区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坚持以产业进入为先驱取得初步成效,美心、金科、南方、桂楼、天木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项目效果开始显现,为促进城乡资源有机结合提供了宝贵经验。二是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中央近几年出台的1号文件把“三农”问题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此外,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三峡库区产业发展、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政策深入实施,以及近期出台的国务院3号文件,都为我区加快城乡产业互动提供了诸多先行先试权和优惠政策,为引导和促进我区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三是我区加快扩大开放步伐,抓住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升级机遇,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引导更多东部产业向我区转移,促进了我区产业加快发展。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相比全国其它地方,我区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城市功能作用发挥尚不充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控制,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1、城市规模及辐射带动作用与统筹城乡发展不相适应。我区虽是重庆市区域性中心城市,而且地处长、乌江汇合处,地域优势十分明显,但从目前城市发展现状、城市规模、功能作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是城市规划起点较低,致使城市发展空间过于狭小,限制了城市规模扩大,在项目引进、产业布局、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等方面,面临建设用地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二是城市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社会事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教、医疗卫生、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信息产业、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等,还难以满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日益扩大的需求。 2、农村居民增收后劲不足。近年来,虽然我区加大了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但由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基础设施差、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等原因,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十分突出。与此同时,农村 二、三产业发展比较落后,对农民增收支撑作用不大。因此,不仅农民收入增加难,而且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在扩大。2023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358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68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23年3.19:1扩大到2023年3.26:1。 3、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配套政策不健全。一是城乡统筹的财政投入机制不完善,在道路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以及社会保障的投入上重城市轻农村,使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特别是农村公路等级低,晴通雨阻的情况比较突出。二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制度尚未形成,工业挤占农业、城市挤占农村资源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金融对“三农”的服务仍有许多不足,专业银行支工歧农,商业银行重工轻农,农村商业银行功能缺位,统筹城乡发展缺乏强有力的金融支撑体系。四是城乡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不协调,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紧缺,供需矛盾突出。五是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大,农村保障水平太低,覆盖面不广。六是适应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农民进入城镇的“门槛”依然较高。 4、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突出表现在:思想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缺乏诚信意识。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差。技能素养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不多,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只能靠卖苦力,严重制约农民增收。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比较突出。 5、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部分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习惯于沿袭传统工作思路和行政命令的工作方式,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一些农村干部作风飘浮,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四是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80%的行政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因此,村级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较弱。 6、镇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经济基础,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后盾作支撑,城乡一体化发展只是一句空话。全区涉农的24个乡镇、街道,2023年财政收入有7个乡镇、街道过1000万元,有7个乡镇过500万元,其余12个乡镇均在250万元以下,需靠区财政转移支付才能维持正常运转,无法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财力支持。 7、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一是农村养殖和农药、化肥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部分地方农民饮水不安全。二是农舍脏、乱、差现象十分突出,垃圾随意堆放和人畜共厕普遍存在。三是自然灾害频发,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最高阶段,但不是城乡一样化,更不是农村城市化,其形态是城市与农村逐步实现结合,以城带乡、以乡补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方式是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推进机制,最终目的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城乡融合,使城乡共享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此,结合我区实际,对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明确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思路,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着力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不断提高农村综合发展水平,力争到2023年,把涪陵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政治文明、文化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文明新区。 2、发展目标 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考虑到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推进一体化发展任务的长期性和工作的艰巨性,计划从2023年到2023年,利用12年时间,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具体实施分三步走: 第一步:至2023年,为规划完善阶段。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城乡发展的各项规划,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明确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任务,修订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继续加快城乡交通、水电、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形成城乡联动发展、互促共进的发展框架。 第二步:至2023年,为全面推进阶段。主要任务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健全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全力推进各项规划和措施的实施。加快珍溪、龙潭、新妙三个市级中心镇,蔺市、马武、清溪、青羊、石沱、义和、焦石、南沱等区级重点集镇建设,增强辐射带动功能。 第三步:到2023年,为完善提高阶段。主要任务是巩固发展成果,提升工作水平,对薄弱环节进行集中攻坚,最终实现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劳动和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生态建设和保护的一体化。 3、总体要求 (1)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建设任务重。必须树立系统观念,立足现状,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有序推进,充分利用优势领域的扩散效应带动整个一体化工作的全面发展。 (2)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指导,加速推进产业和人口集聚,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和制度保障。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开发资源,筹集资金,加快建设,使市场牵引力与政府支持力有机结合起来。 (3)城乡联动,协调发展。按照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发挥城市和中心集镇的集聚、辐射功能,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按照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双向联动发展。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注重提高人的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正确处理好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 二)以“四位一体”为框架,着力推进城乡空间规划布局一体化 按照城区、市级中心镇、重点集镇、中心村“四位一体”的总框架思路,坚持规划先行,用城乡一体化的理念统领全区总体发展规划,努力构建层次清晰、功能明确、产业互补、布局合理、设施共享的城乡空间发展形态,形成合理的城镇布局体系和城乡联动发展的生产力布局体系。 1、城镇空间布局规划。形成以城区为中心,沿长江发展主轴,沿乌江、涪南公路、涪杉公路沿线三条发展次轴的总体框架。至2023年,街道办事处约90%人口向城区集中,乡镇约33%人口向城区集中,16%的人口向镇区集中,全区城镇化率达到70%,形成三级城镇体系: 一级:涪陵城区,包括崇义、敦仁、荔枝、江东、江北、李渡、龙桥、白涛8个街道,要积极引导居民向城市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依托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优势,大力发展 二、三产业和城郊观光农业,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二级:包括珍溪、新妙、龙潭3个中心镇。应注重产业立镇,强化特色,加强与中心城区联系,增强对周边城镇及农村的集聚和辐射力。强调工业项目的集中布置,节约利用土地,加强生态建设,防治工业污染,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努力建设成为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小城市,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三级:包括南沱、焦石、马武、蔺市、清溪、义和、青羊和石沱等8个一般集镇,其中沿江镇要充分利用区位条件,发挥产业优势、交通优势、统筹示范区优势,积极依托镇区的发展,做大做强镇域经济。坪上乡镇,要大力扶持和发展新型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实现城乡联动。后山乡镇要依托资源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业,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村落空间布局规划。形成以城市为中心,镇乡为节点,各个中心村、行政村有机结合的结构完善、规模适度、功能合理、配套完善的村镇体系。调整村落布局,积极搞好村镇布局规划,通过科学的规划引导,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积极发展经济状况、基础设施、交通通讯、自然资源等条件相对优越的行政村,其村民集中居住度沿江地区力争达到3040%,坪上地区力争达到1525%。适度发展经济状况、基础设施、自然资源等条件一般,离主要交通干线较远的行政村,村民集中居住度沿江地区力争达到2030%,坪上地区力争达到1020%。控制发展后山地区或现有规模较小、基础设施、交通条件较差的行政村,村民集中居住度控制在510%左右。对位于风景区核心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区范围的行政村,保留目前现状,原则上不设新的集中居民点。对现有规模太小、位置偏僻、基础设施差、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行政村,以及位于风景区及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核心区,或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域等特殊控制区内的行政村大力实施高山移民或并入区位、经济条件较好且联系紧密的行政村。 3、空间规划布局的工作思路。一是搞好涪陵区城乡总体规划编制。从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局出发,综合、整合涪陵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以及交通、水利、环保、防灾、社会等专项规划,搭建起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平台。二是搞好各乡镇、街道一体化发展专项规划。通过对镇村空间布局的规划,将城乡统筹视野下的产业发展和城乡空间布局结合起来,进而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高效配置空间资源,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使镇村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三是加强工业园区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对李渡、白涛、龙桥三大工业园区的科学规划,实现 二、三产业的相互牵引,带动一产发展,使工业园区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围绕区域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调整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聚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基地和农户辐射,服务业向生产生活靠拢,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间优化配置、合理流动,形成强势工业、城郊农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1、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促进城乡产业优势互补。按照三级城镇空间发展的规划布局,优化产业发展空间,促进城乡产业优势互补,分工合理,形成特色鲜明、结构互补的区域产业布局。引导8个街道着力发展为大城市建设和工业园区发展配套的都市工业、现代服务业、建筑房地产业、城郊农业和休闲旅游业等,建成现代城市风貌、新型工业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核心区。支持沿江8个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及制造业、运输及商贸流通业,建成农业主导产业基地、小城镇和乡镇企业密集带、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加快10个坪上、后山乡镇农产品加工、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努力建成优质稻及山区特色农业、生态休闲和扶贫开发示范区。 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资源有机结合。一是着眼特色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市场化、经营产业化”的思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建成重庆市特色农业基地为重点,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快建成全国规模最大、效益最优的榨菜食品生产基地,重庆市最大的优质丝麻生产加工基地,三峡库区优质畜禽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重庆无公害蔬菜基地。着力培育果品、水产、中药材、烤烟等骨干产品,努力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群体,扶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利益联系机制,增强产业带动能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二是促进城市资源与农村资源有机结合。加快美心、金科、南方、桂楼、天木等统筹城乡示范片建设,促进尽早建成,发挥示范效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更多工商资本参与土地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开发,大力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始终把工业作为立区之本、强区之路,加大工业投入,加快企业培育,加速产业发展,形成门类齐全、轻重工业协调并进的工业体系,使涪陵成为重庆市的新兴工业基地。立足现有优势产业,依托李渡、白涛、龙桥三大工业园区,重点培育食品、医药、机电装备、材料、化纤纺织、化工和电子信息七大产业集群。同时,增强城市工业对农村工业的辐射,积极引导农村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大力推动为特色工业园区配套和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具有较强就业吸纳能力的中小企业发展,在有条件的乡镇规划建设中小企业发展园或发展带,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培植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乡镇工业支柱企业,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做大、做强镇域经济。 4、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促进产业承接转移。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涪陵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必须主动投身于对外开放的热潮中,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承接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在开放中提升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依托涪陵建设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机遇,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将承接产业转移与推动产业升级结合起来,着力引进龙头企业,完善配套条件,推进产业集群式转移和承接,优化现有产业布局。 5、切实抓好欠发达乡镇经济发展。我区是一个集大农村、大山区为一体的市级贫困区,有不少乡镇经济发展十分落后,80%以上的行政村集体经济一无所有。为此,要采取切实措施,因地制宜地抓好欠发达乡镇产业规划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一是确立主攻方向。突出“特而精”和一村一品,长期坚持,形成特色,扩大规模。二是着力培育产业体系。对当地能够形成规模的特色农副产品,进行加工开发,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体系,闯出一条适合当地情况的产业路子。三是积极开发旅游产业。整合辖区各种资源,探索性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人文旅游,拓展农民致富渠道。四是加快欠发达村土地承包制度创新改革,推行土地承包权有效流转,让土地使用权逐步向种植能手集中,建立规模化农业生产企业,让农民有稳定的财产性收入来源。 (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重点在城区,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今后基础设施建设应向农村延伸,投资向农村倾斜,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1、加快城乡道路网络建设,努力打造“畅通涪陵”。一是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着力打造“三大路网”。即在建成涪陵对外大通道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骨干公路路网,加快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建设,建成中心城与二圈层、三圈层的直达快速通道,建成布局科学、结构合理、便捷通畅、运行安全的新农村路网。二是打通陆上主通道,全面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全力打通涪陵陆上交通进出大通道,至2023年实现在建铁路、高速公路里程均达到140公里,逐步形成与全国、全市的交通大循环。加快沿江高速涪陵至丰都段、重庆三环高速涪陵李渡至南川双河口段、沿江高速涪陵至南岸段建设,全力推进涪陵北环线、涪陵至武隆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实现区域交通快速直达。三是建成区内循环网,加快区内骨干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到2023年基本实现“20分钟城区、40分钟毗邻乡镇、60分钟涪陵”目标,至2023年,实现100%村通达、通畅。四是抓好农村人行便道建设和养护。对那些修建公路困难的村社,采取修人行便道的办法,把村与村、社与社的通道连接起来,方便农村居民出行。五是大力发展农村客运,方便城乡物资流动和生产要素配置。农村客运发展坚持车头向下,面向农村,大力发展农村客运市场,培育李渡、珍溪、南沱、焦石、龙潭、新妙为中心场镇的农村二级客运网络,让农村居民享受到城市公交的服务标准和发展成果,促进城乡之间、乡乡之间的人员和物资流动。至2023年,使符合农村客运通行条件的乡镇村社通车率达到100%。 2、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全力推进龙潭水利工程建设,2023年全面完成龙潭水利工程渠系调整及工程建设任务。加快天宝寺水利工程渠系配套建设,2023年前全面完成左干渠三期及万亩以上支渠建设任务,充分发挥水库灌溉效益,促进新农村建设。启动红星水库工程,保障李渡新城用水。努力推进游江河流域大灌区建设,加快项目论证、申报,力争在2023年挤入国家计划盘子。二是推进农村人饮安全建设,构筑农村供水城市化格局。按照“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发展战略,采取“整村(乡)推进”的方式,以城市拓展区、重点集镇、新农村建设推进村(示范村)为重点,切实搞好规划及建设工作,并进一步加强对农村饮水工程的运行管理和水质管理,确保农民群众饮水安全。到2023年,解决全区25万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2023年,全部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 3、加强城乡能源保障设施建设。一是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步伐。目前全区还有近40%的行政村未实施农网改造,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民及企业的生产生活。为此,电力部门要加大农网改造力度,力争在近两年内全部改造完成,确保农村用电安全和农民、企业正常生产、生活用电需要。二是通过统筹协调和政策引导,推进天然气管网向城镇周边农村延伸,扩大天然气的服务面。三是继续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小水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 (五)加强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城乡社会服务一体化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按照共享要求,基本做到城市居民享受到的农村居民也同样享受,确保政府的各项公共服务惠及农村。 1、推进城乡教育均等化。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共同发展”的思路,通过增加教育投入、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实施城乡教育对口支援,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完善助学体系,确保困难学生不失学;整合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办学和城区集团办学以及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逐步实现城乡教育管理体制、资源融合、救助标准、网络联通、评价体系、师资建设、经费投入七个一体化。到2023年,保证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符合国家标准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全区实现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人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学校的教学条件基本相同,利用信息化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逐步让农村学生享受城市学生同样的优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城乡社区教育普遍开展,基本构建起城乡终身教育体系,城乡劳动力素质普遍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2、推进城乡卫生服务均等化。以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和加快综合性、专业性医院建设为重点,建立完善医疗救治、疾病防控、卫生监督和妇幼保健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食品、药品监督,保障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探索城乡卫生资源融合的有效方式。抓好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将城市居民享受的社区卫生服务向广大农村延伸,让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3、推进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完善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文化资源共享,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抓好涪陵文化中心、乡镇文化站建设,继续扶持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建设,逐步实现村村有文化室和农家书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不断丰富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到2023年,争取所有乡镇、60%以上的村、社区建有一定规模的健身场所,到2023年,所有乡镇村社区都有健身场所。 4、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有弹性、能转移、可持续的原则,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2023年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政策体系,特别是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个人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转续政策,根据参保人员身份的变化和缴费能力的大小,实现各养老保险之间的自由转移,真正建立和完善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实现全民“老有所养”的目标。 5、推进城乡就业保障均等化。一是要逐步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在不同地区间的有序流动,切实帮助引导农村居民就业。二是要把职业培训、就业指导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把农村居民的培训纳入城市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之中,有计划、有步骤、大规模地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和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促进就业。三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工业企业要扩大生产规模,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居民就业问题。四是乡镇、街道和社区要发挥区位优势,依靠集体力量,发展集体经济,为农村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自主择业,对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参照下岗失业职工的办法,享受就业和再就业的优惠政策。 (六)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着力推进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一体化 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不动摇,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宁静、绿地”行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农舍环境整治,扎实推进优美环境镇、村建设,教育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保护好生态环境。全面加强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工业企业及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加强固体废弃物的综合治理、利用以及大气污染的治理,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实施“宜居涪陵”和森林工程建设,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力争到2023年全区农户沼气普及率达到60%以上。 (七)加强领导,落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建立组织机构。成立由区委或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区级有关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有序推进。同时确定专门的工作机构,负责推进城乡一体化各项具体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二是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围绕提高农村自我发展的能力,以村级班子为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核心。积极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联体共建、互帮互助活动,推进城乡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融合发展。三是大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调配的方式方法,注重培养选拔能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或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选拔优秀人才到基层任职,继续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带动农村发展,引领农民致富。 2、制定配套政策。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活政策,简化手续,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取消现行以农业和非农业性质划分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推行以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的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让农民享有自由进城和自由迁徙的权力。力争在5年内根除户籍制度上附着的有关就业、住房、保障等方面对农村居民的政策限制。二是完善农村土地政策。在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稳定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着眼于集约化经营、最大化收益,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探索制定支持小城镇发展的用地政策。在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规范培育二级市场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土地一级市场供给主体多元化的机制。在坚决执行国家土地法规、审批程序和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允许小城镇规划区内集体的土地,以入股、出租等形式直接进入土地市场,参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对小城镇在镇区改造过程中,通过土地整理等方式形成的富余地,允许直接进入土地市场。对小城镇的企业用地,可以通过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土地置换、分期缴纳出让金等方式合理解决,也可以采取农户入股或企业租赁的方式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收益全部返还镇级财政,用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三是完善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把城镇就业与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纳入统一的就业规划和管理,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按照大统筹、全覆盖、上水平的思路,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保障制度,使各项保障规范化、全员化、趋同化,加快城乡社会保障并轨。四是完善农村金融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特别是增加对经济薄弱乡镇的投入,促进其协调均衡发展。积极鼓励引导企业、民间资本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用好、用活、用足上级政策,精心规划和科学编制一批上级支持的项目,加大争取力度,确保应有份额全部到位。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支持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投放金融产品,扭转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经营中出现的“非农化”倾向,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农村生产方式的村镇银行、贷款担保公司、社区性金融合作组织等,不断提高各类金融机构对“三农”贷款的比重。大力发展农村担保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缓解农村贷款难问题。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业,建立持续有效的农村信贷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合作利用当地资源,采取以奖代补、以物代资等办法,激励和引导广大群众投入资金、投入劳动,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 3、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一是建立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协调机制和责任机制。把深入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各级各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政策制定、工作安排、财力投放、人员配置等方面更多地定格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上,冲破城乡二元结构思想的束缚,切底改变现行的城市管城市、乡村管乡村的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建立一套全新的城乡管理和经济运行体制,打破城乡界限,形成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合力,确保按期实现一体化目标。二是健全完善帮扶机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支持和鼓励企业帮扶农村,并确定具体帮扶对象,落实帮扶措施和项目,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做出应有贡献,确保以工促农出成果、见成效。三是建立示范引导机制。坚持分类推进,分步实施,注重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在小城镇建设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方面培育典型,以点、线上的突破带动面上工作的开展。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把群众的愿望、发展要求引导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上来,凝聚全区上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强大合力。四是建立考核制度。坚持重点突出、统筹兼顾的原则,建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评价考核制度,考核指标体系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涪陵实际,充分调动各级的积极性、主动性。特别要针对乡镇、街道发展类型的差异,实行分类分层考核,客观真实地反映领导班子和干部的工作实绩。深入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加大监督力度,强化平时监督和过程的管理,尤其是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决策、重点工作细化目标,明确责任,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调查报告 赤壁市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调查报告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 “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年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调查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ylj18****70940)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