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3年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模板(精选多篇).docx

    • 资源ID:66361663       资源大小:120.03KB        全文页数:19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年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模板(精选多篇).docx

    2023年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机械功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机械功、功率。机械功、功率是“机械和功”这一章的第二节,是为下一节学习“机械能”打基础的,同时也是本章学习研究“功的原理”的基础,更是高中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知道功的概念,知道功率的意义。 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已经学过“力”、“物体的运动”相关知识,对“力”和“距离”这两个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容易将生活中的“做工作”与物理学中的“做功”混淆,对费 力而未做功的现象不易理解。因此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让学生知道功的概念。 做功有大小,做功有快慢吗?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呢?本设计期望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找到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不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建立功和功率的概念,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计算功的大小,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功率有关的问题,从中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f·s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单位。 能用公式p = w / t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 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功的概念建立。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木块、铅球、秒表、矿泉水瓶、直尺等。 2各种做功和功率的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为机械功、功率等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观察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以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建立机械功的概念,并能实际测量物体做功的大小;通过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建立功率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是:在学生已经知道功的概念的基础上, 1 让学生测出自己走上楼梯和跑上楼梯所做的功及所用时间,将不同同学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会发现:不同的人,上楼时做的功不同,所用时间也不同,怎样才能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在需要中寻找方法,最后得到功率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功的概念建立。方法是通过列举一系列的事例,引导学生明确:物理学中的“做功”与生活中的“做工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用了力不一定做了功,在学生知道了功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举例并通过讨论、辨析,搞清怎样才算做了功。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活动、讨论,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做功”与”做工作”的不同;做功不仅有大小,还有快慢之分。通过学生 实验、举例辨析等自主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教与学能达到最佳的结合。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及主要环节 活动阅读讨论 阅读活动卡p16上的小故事,讨论问题。 阅读教科书p13“机械功”,建立机械功的概念。 情景视频 观察描述一些力做功、力未做功的情景。 活动 讨论 讨论做功的要素,知道机械功w = f·s。 活动应用 进行活动卡p17活动,通过对表格中实验结论的分析,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分析例题,巩固练习。 活动学生实验 进行活动卡p1活动,记下自己两次登楼的高度和所用时间。 活动分析数据 比较自己两次登楼做功的多少;比较自己两次登楼做功的快慢,完成表格填写。 活动比较快慢 进行活动卡p1交流与合作,完成表格填写,寻找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 情景 应用 一些常见机械的功率。 3教学的主要环节本设计为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机械功”的概念,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第二环节通过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感受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 七、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引入 阅读活动卡p16小故事,讨论 回答问题。 在两人用力大小和移动物体距离不同的情况下,怎样比较两人贡献大小?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关注“力的大小”及“移动距离”这两个量。 新课 机械功 问题 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观察、讨论 观看一些力做功、一些力未做功的视频,描述观察到的情景中力的大小、方向及物体移动的距离大小。讨论做功的要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 阅读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物理学上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公式:w = f·s。 单位:1焦=1牛·米 体会1焦的大小。 知识应用 3应用 问题 任何情况下力都对物体做功吗? 活动 进行活动卡p17活动,通过对表格中实验结论的分析,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例题 计算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做功值。 教科书p1例题、例题。 布置作业 教科书,、题。 学生实验 测一测自己上楼做的功。设计方案,测量自己走上楼和跑上楼做的功及所用时间,将测量数据填入活动卡p1的活动表格中。 第二课时 引入 1分析实验数据 分析活动卡p1上表一中测得的实验数据。 如何比较自己两次做功的多少? 如何比较自己两次做功的快慢? 做功有快慢吗?做功多的做功一定快吗? 新课 2功率 问题 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结论 相同时间比较物体做功的多少; 做相同的功比较所需时间的多少。 采集数据 任选几位同学的登楼梯数据,填入活动卡p1表格二中。 问题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不同同学做功不同,所用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结论 比较物体单位时间做功的多少。 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称为功率。符号为 p。 公式:p=w/t 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w。 1瓦 = 1焦/秒。 体会瓦的大小。 功率单位的由来 介绍瓦特。 知识应用 3应用 视频 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功率的大小。观看汽车发动机、摩托车发动机的铭牌。 例题 教科书p例题、教科书p例题。 阅读教科书p阅读材料、sts另一个功率单位马力的由来。 布置作业 教科书,、题。 推荐第2篇: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级:重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级:重力教学设计(2) 2023-09-29 13:47 2023-06-14 12:0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 二、具体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课本50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说明:1让学生通过实验先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2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进行新课 1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说明:方法简单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2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书中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并将数据整理画出图像。(正比例函数图像,利用事物投影展示。) 此实验的关键是: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秤。要正确使用弹簧秤。 (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实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是否竖直?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易到难,先要求学生观察图1226,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测量人体身高的办法,并通过一些动作适当提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归纳:重垂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决水平问题。 想想议议:看图1227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说明: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做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和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展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做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说明: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5题。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由于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 3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推荐第3篇: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级重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级:重力教学设计(2) (3000字) 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级:重力教学设计(2) 2023-09-29 13:47 2023-06-14 12:0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 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 二、具体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然后,利用课本50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 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说明:1让学生通过实验先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2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进行新课 1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说明:方法简单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2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书中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并将数据整理画出图像。(正比例函数图像,利用事物投影展示。) 此实验的关键是: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秤。要正确使用弹簧秤。 (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实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是否竖直?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易到难,先要求学生观察图1226,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 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测量人体身高的办法,并通过一些动作适当提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归纳:重垂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决水平问题。 想想议议:看图1227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说明: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做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和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展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做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说明: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5题。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由于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 3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 (5000荐荐初初二中物物理 教理 案教 学 案物 态例 变 字) 化 123 荐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反思 (3000字) 荐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密度 (800字) 推荐第4篇:初中物理教案透镜 初中物理教案:“透镜”课堂实录 【设计理念】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理念的指导下,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考虑。 1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现象,从生活走向物理。由这些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课题,通过讨论、分组探究,寻找物理规律,再将所学 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从物理走向生活。 2让学生经历深究学习的过程,在注重科学探究的基础环节上,渗透物理学科的基本研究手段,引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不 断改进自己的方案,使学生在各自学习层面上取得进步。 3落实新的学生评价机制,不仅注重结论的得出,还要兼顾过程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激发起学生活跃的思维。保持学生对学习、对科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透镜、薄透镜,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主光轮、光心、焦点和焦距; 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知道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以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 让学生带着问题,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学目标与情价感值态观度 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建立物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本章主要讲述透镜的初步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研究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的成像是本章的重点。而本书中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又是理解凸透镜像以及透镜在生活中应用的根本。 教学难点 以“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这个知识点为载体,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活动的设计以及实验现象,合理运用物理的研究方法进行解释即为本节课设计应着力之处。 教法 以学生的集体讨论、小组合作为基础。合理引导学生分组实验。 教具和媒体 教师用: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光源。 学生用:凸透镜、凹透镜、小平行玻璃板、光源、白纸。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实录】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戴过老花镜没有?戴过的同学能说一下有什么感觉吗? (说明:此次发问并不要求学生作出准确回答,只是为本课作引,唤醒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记忆,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 师:(手持老花镜)如果没有,老师提供你一次机会,谁愿意来试一试? (学生争先尝试) 师:能不能说一下,你戴上老花镜的感觉与不戴时以及戴近视镜有什么不同? (学生争先发言) 师:刚才没戴过的同学肯定也想试试!桌上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三块玻璃,请同学们亲身体验一下。 (学生尝试、讨论) 师:通过刚才和同学们一起的亲身的尝试,我就想:同样是玻璃制成的镜片,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你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创设情景,利用初中生较强的好奇心,使学生与本节课实验器材充分接触,注意到三个镜片形状上的差异。) (学生可对照实物回答) 生:三个镜片有一个中间厚、边缘薄,一个各处等厚,一个中间薄、边缘厚。 二、引入课题 师:(鼓励)同学们的观察十分仔细! 板书:第二节透镜 一、透镜的分类 (出示投影1) (说明:此环节重点突出凸透镜,凹透镜的概念形成。)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光线在经过三个玻璃片后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出示投影2)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光在通过三块玻璃后的传播情况。今天讨论最简单情况:平行光射的情况: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提出假设、建立课题。 (学生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我们组认为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可以聚拢,经过凹透镜后应该散开,而平行玻璃板对光线没有什么作用。 生2:我们组跟刚才的同学意见略有不同。我们认为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可以聚拢,经过凸透镜后应该散开,而平行玻璃板我们同意刚才的意见。 生3: (说明:对学生所有的大胆猜想给予支持。) 师:刚才同学们的猜想,我感觉都动了脑筋,那么谁的意见是正确的呢? 生:应该通过实验验证! 师:今天阳光明媚,我们今天的实验就到校园中去做!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我们可以认为是平行光,请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记录阳光在经过透镜后留下光斑的大小,并且考虑一下:光斑的大小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回来后,我们看哪组同学的实验记录最详细! (学生露天实验,教师跟随并解决学生实践中产生的质疑)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亲身实验,能把你们的实验现象踉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吗? (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出示实验记录) 师:(多请几组学生到讲台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师:还有同学找到不同的实验现象吗?如果没有,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总结一下,你认为三种镜片对光线应该有怎样的作用? (学生讨论并自己进行总结、教师作必要规范) (出示投影3) 板书:第二节透镜 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平行玻璃板不改变(垂直入射)光线传播方向。 (说明:此环节重点突出透镜对光的作用。本实验中,让学生离开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学生实验兴趣高,实验效果好。)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到了正确的答案!老师很高兴!可是老师想知道,你们是如何建立结论和实验现象之间关系的? (学生组内讨论) 生:通过观察光线经过透镜后留下光斑的大小,利用这种转换的方法,将光的传播路径间接地表示了出来。(说明:教学过程中,授之以鱼,也要接之以渔) 师:另外关于透镜还有几个重要的名词,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5页。看能否自己解决这几个小问题。如果看不懂,可以和周边同学或跟我交流一下。 (学生自学。可讨论)(出示投影4) 师:(请学生对照投影提示,辨别几个重要名词) 三、新课巩固: 师:(出示投影5) 师:透镜在生活中很多地方有广泛的运用,除了投影中列举的实例外,你还能找到更多的例子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说明:物理知识来源生活、还原于生活。) 师:(出示投影6) 小名的奶奶要看报纸,让小名拿老花镜,小名发现爸爸的近视镜和奶奶的老花镜都放在桌子上,怎么办?请你帮忙为小名想个办法。 (学生讨论并回答) (说明:物理知识学习的根本要应用于生活。) 三、布置作业 师:(布置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透镜 一、透镜的分类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三、关于透镜的几个重要名词 主光轴 焦点 焦距 推荐第5篇:功率初中物理教案 物理教案 功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学习者的分析 学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大部分),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接触许多与功和功率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为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学习过速度和电功率的概念,对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帮助。 3、教具与学具 电化教具:多媒体课件 4、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 教学流程图 设计内容 设计意图 活动层面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一、播放多媒体素材(视频)或画面)如用挖掘机挖土和一个工人单独挖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快?图中的情景说明了什么问题? 类似的事例还有吗?(启发思考) 教师通过所设计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怎样比较做功快慢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体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并直接切入学习主题。 认知层面 想想议议学物理 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1、引导回顾“速度”的知识。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谁做功最快?说出比较的依据。 物体 所做的功 所用时间 A 1000J 5S B 1000J 10S C 4000J 1min D 6000J 1min 3、联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运问题加深对功率知识的认识。 4、想想议议: 投影演示插图“孙女与爷爷上楼”,让学生分析比较谁的功率大。 5、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准确的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呢? 6、介绍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并以适当的事例加以巩固。 例:过去我们学习电功率,说说某电风扇的功率为60W,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参看课本小数据图表中的资料,说出各物体功率所表示的意义。 7、巩固提高: 提问:用1牛的力在2秒内将物理课本从地上提高1米,你能算出这个力做功的功率吗? 教师启发:以前学习过要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先确定路程再比较时间,也可以先确定时间再比较路程。同理,要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可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回答,由他人(同组同学或其他组同学)适当补充, 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领悟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时间短的做功快;时间相同,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利用机械或人工将同一大堆砖从地上搬到五楼,你会选用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过程。 教师点拔:在图中不知爷孙俩的体重和他们爬楼的时间,能否确定他们的功率的大小。 教师引导:用一个包含有功和做功所用的时间的概念(电功率)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是否可行?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功率的概念,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认识功率的相关单位及计算公式。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作适当的讲评,加深学生对功率概念的理解。 教师先引导学生求出所做的功,再求功率,这对学生巩固前后知识均有所帮助。 温故而知新,对后面的学习将起到重要的启发作用。 用类比法 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物体做功有快有慢之分,进一步知道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物体做功的快慢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的答案可能两方面都具有,如果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逐步启发,加选先进的起重机,学生就会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深刻领悟物体做功确有快慢之分。 学生的讨论也会出现分歧,教师就在学生的分歧中导入功率的概念,循序渐进,恰到好处。 设疑,引出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要比较两物体做功的快慢,可用功率直接比较)。 通过实例讲授,让学生自然知道功率的概念。 加深学生对功率的物理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个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年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模板(精选多篇).docx)为本站会员(wj151****6093)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